减字木兰花
❶ 《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的翻译
翻译:
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版插在你的鬟间。权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作品简介: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这首词描写容若和他的青梅竹马的表妹在皇宫里见面的情景。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是词人爱情词的艺术高峰之一。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辑有《全唐诗选》、《词韵正略》。
❷ 减字木兰花的意思
楼主你好
木兰花是一个词牌名
减字木兰花也是一个词牌名
减字,故名思义,就是木兰花的词里某一句少了一两个字。唱曲儿的时候区别不大。
还有一个相近的词牌名叫木兰花慢,意思唱的时候鼓点稍慢一些。
❸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翻译
译文: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2)<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3)减字木兰花扩展阅读
一九三零年二月七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此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❹ 减字木兰花 翻译
从卖花的担子来上,买来一支源含苞待放的梅花。上面露水浸染轻轻抹撒,梅花如鲜艳红霞而晨露斑痕点点。
担心情郎猜度,自己颜容比不上梅花艳媚。却要把它斜簪在高高发髻上,只要叫他比比看谁的颜面儿俊。 是不是这个,李清照写的 还是这个: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青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❺ 《减字木兰花》 作者:李清照 赏析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上片写买花、赞花。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轻施素粉,腮染红霞,面挂晓露。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少女,词人此处却用少女来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做到了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整个下片四句中,无一句是直接描绘少女的容貌,但通过间接描写,却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她那羞花闭月的美貌和娇憨纯真的情态。统观全篇,笔法虚实相映,直接写花处即间接写人处,直接写人处即间接写花处;春花即是少女,少女即是春花,两个艺术形象融成了一体。
近人赵万里认为,这首词“词意浅显,亦不似他作”,故将此指为伪作。(赵万里辑《漱玉词》)这种看法是没有道理的。从词风来看,它明丽婉约,与早期易安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格调逼似,从观察生活的细腻,刻画少女心理活动的真切以及提炼口语入词的能力等方面看,更非他人所能相比。赵氏之说,恐系过分拘于礼教陈规,而厌弃此作描写女子心理之大胆率真所致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❻ 赏析 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
上阕开头四字便采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一幅紧扣心弦,相爱者偶然相遇,心事却难以诉说, 只能四目交投,默默远走的场景。这种神态,恰是人物内心矛盾的真切表达,尽见苦闷之状。
第二句通过细节描写写情人貌美好像一朵带露的芙蓉一样摇曳生姿,后二句是描摹美人突然间脸飞红晕,抖动的玉钗泄露了心事。恰是一幅静态人物素描。
下阕承接上文:乍一相逢,再难见面,“待将低唤”,可是声音还未出口,又咽了回去。只因“恐人见”。
可如此分开又心存不甘,于是抓紧时间,转过回廊,在不显眼的地方轻叩玉钗。这暗示的举动,在满是温情的心中又深蕴着万般无奈的凄苦,那是心上不变的暗号,容若知道,她也知道。其实有时候,绝了心念,也不是坏事。
这首词在艺术性上的成就,首先是人物描写的成功,塑造了一个含羞少女的形象。先写肖像,她是那么可爱,简直就是一朵带雨滴的荷花,脸庞羞得泛起红潮,就更加妩媚迷人。乍一相逢,机会难得,有多少话要互相诉说,但又怕别人看见,只好匆匆离开。
动作描写,生动再现了少女轻叩玉钗的举动,不是轻佻,而是少女内心复杂活动排解矛盾后做出的重大决定,即情定终生。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少女复杂的内心世界。
其次是环境描写,把人物限定在回廊的一个典型的环境里,使这场会面更加难忘。就是在这个回廊里,他们幽情暗结。
也许是初恋使人难以忘怀,在《虞美人》一词中他写有“回廊一寸相思地”;在《红窗月》中写有“犹记回廊影里誓生生”。因此,回廊也就成为这首词的一个重要意象。
(6)减字木兰花扩展阅读:
原文: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译文: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注释:芙蓉”又称为“荷”、“莲”。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
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这里则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
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
鬟(huán):总发也。
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
直为:只是由于……。
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
回阑:曲折的栏干。阑,同“栏”。
❼ 减字木兰花是什么意思
标题
减字木兰花
作者
欧阳修
年代
宋
内容
去年残腊。曾折梅花相对插。人面而今。空有花开无处寻。天天不远。把酒拈花重发愿。愿得和伊。偎雪眠香似旧时。
注释
【注释】:
❽ 减字木兰花平仄格式
《减字木兰花》为双调,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其词谱(平仄格式)如下: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平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仄韵)中仄平平(平韵)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韵)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
词例: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减字木兰花》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
【宋】欧阳修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减字木兰花》
【宋】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