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秦腔荷花

秦腔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3-26 02:36:49

Ⅰ 秦腔烙碗记讲述了什么

刘志明、刘志忠兄弟相睦,志明继室马氏不贤,强逼志明与弟分居。志明与马氏带来之侄子保柱打死人命,其弟志忠代刑致死。马氏又逼志明使弟媳李氏改嫁,李氏无奈留下儿子定生,带女儿爱姐出家为尼。定生与伯父同居,屡遭继母毒打,值严冬大雪,剥去定生外衣,命前院扫雪。

马氏又与保柱定下滚水烙碗之计,欲赶走定生。定生逃出哭坟,志明追至坟园,始知马氏之阴毒。是夜志明与定生同眠楼上,马氏命保柱用铁莲花勒死定生,不料错将志明勒死,马氏又诬陷定生,告官治罪。县令崔明见疑,断清此案,请包拯救活志明、志忠,处死马氏、保柱,合家团圆。

(1)秦腔荷花扩展阅读

秦腔《烙碗计》又名《铁莲花》、《生死板》等。

秦腔传统本戏。各路秦腔常演。陕西省艺术研究所藏西安市文联秦腔抄录本,甘肃省图书馆藏口述秦腔抄录本。须生、幼生、泼旦唱、做并重戏。刘立杰、陆顺子、鄱德育、刘毓中、和家彦、高希中、毛金荣、周正俗、袁兴民等代表剧目之一。事出《贤良宝卷》、《铁莲花宝卷》等。

秦腔的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也就是以一个曲调为基调,通过节拍、节奏、旋律、速度等的变化而形成一系列不同的板式。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

Ⅱ 当代哪几位作家写的农村小说比较出名

以莫言为代表的小说类型基本符合
莫言《红高粱》
汪曾祺《受戒》(中)
沈从文《边城》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短)(虽然不是很出名,但真的写的很好)
陈忠实《白鹿原》
贾平凹《秦腔》
孙犁《荷花淀》(短)
《牧马人》《绿化树》张贤亮
《芙蓉镇》古华
这是一些出版了的作品要网络的话,推荐楼主去17 k找,我在那看了许多这样的,感觉不错有海量的小说,,小说也是可以随时更新追文的。

Ⅲ 姬银龙的莲花落拍的是民间小调吧!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戏曲家: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Ⅳ 谁知道陕西秦腔都有那些曲目,越多越好!

秦腔曲目列表 :

《红灯记》《红灯照》《红旗谱》《红色家谱》《红色娘子军》

《红逼宫》《红布条》《红 嫂》《红色风暴》《红楼夜审》

《红梅阁》《红桃山》《红火棍》《红鬃烈马》《洪湖赤卫队》

《红珊瑚》《红衣记》《红羊塔》《胡迪骂阎》《乎延赞表功》

《红绫帕》《红娘子》《宏碧缘》《活捉潘璋》《活捉三郎》

《洪承畴》《洪羊峪》《洪羊洞》《洪元金斗》《洪山起义》

《洪江记》《鸿门宴》《鸿鸾喜》《虹 霓 关》《浑 仪 镜》

《花果山》《花蝴蝶》《花田错》《花云带箭》《花亭相会》

《花烛恨》《花钱袋》《花柳林》《花园卖水》《花儿仁义》

《花换布》《画墨竹》《画 线》《花子烘窑》《花乡风情》

《黄鹤楼》《黄金台》《黄天荡》《黄巢起义》《黄龙造反》

《黄河阵》《黄绝鞭》《黄花园》《黄泉迎母》《和平使者》

《黄沙岭》《黄沙府》《黄花岗》《皇 后 梦》《皇姑打朝》

《蝴蝶杯》《蝴蝶媒》《糊涂判》《湖阳春梦》《胡雷困城》

《火焰驹》《火牛阵》《火焰山》《火烧绵山》《火烧裴元庆》

《虎口缘》《虎头桥》《虎牢关》《火烧赤壁》《火化白雀寺》

《葫芦峪》《扈家庄》《活鲁斑》《火化纪信》《火化司马庄》

《好军妹》《好男儿》《号 外》《画龙点睛》《还我河山》

《黑叮本》《黑打朝》《黑松林》《黑虎下山》《黑旋风李逵》

《黑逼宫》《汉宫案》《汉斑超》《黑虎坐台》《黑驴告状》

《海 港》《海潮珠》《海中楼》《海瑞告状》《海防线上》

《汗衫记》《核桃园》《韩原山》《海瑞奏严》《韩城替古》

《翰墨缘》《寒窑记》《函谷关》《荒郊义救》《荒草坡之歌》

《回荆州》《回斗关》《回龙阁》《回 西 歧》《回府刺字》

《悔 路》《会孟津》《会真记》《会阵招亲》《慧梅之死》

《淮都关》《淮河营》《槐阴树》《贺后骂殿》《和尚卖钟》

《和氏璧》《合凤裙》《荷花池》《河湾洗衣》《河伯娶妇》

《昊天塔》《湟水情》《婚姻自己要做主》 金沙滩》《金雁桥》《金刚庙》《金殿装疯》《金龙与蜉蝣》

《金玉奴》《金堤关》《金马门》《金 锤 冤》《金色的道路》

《金枪会》《金鈡罩》《金钱豹》《精忠报国》《金大伯抗旱》

《金麒麟》《金锁记》《金铃传》《荆 州 堂》《荆轲刺秦》

《进褒姒》《进骊姬》《聚峰山》《敬德投唐》《敬德洗马》

《绝龙岭》《绝缨会》《巨粉娥》《酒 泉 魂》《酒醉杏花村》

《祭 灵》《祭 灯》《祭 塔》《击鼓骂曹》《军号长鸣》

《祭东风》《祭长江》《祭 灶》《急子回国》《棘 阳 关》

《鸡鸣山》《鸡爪山》《鸡大王》《鸡 头 关》《机 房 训》

《激 友》《汲 水》《济南案》《吉 庆 图》《夹 马 河》

《假金牌》《假侄儿》《家团圆》《假途灭貌》《假婚乘龙》

《荐诸葛》《剪红灯》《捡 柴》《箭杆河边》《箭射宝屏》

《将相和》《教 学》《捡煤渣》《鉴湖女侠》《姜维推壁》

《江 姐》《江油关》《江东桥》《江流认母》《姜子牙钓鱼》

《蛟龙驹》《蛟龙帕》《节振国》《江汉渔歌》《蒋干盗书》

《借赵云》《借乌纱》《借虎记》《截江救主》《结婚之前》

《借 衣》《借 水》《借笼担》《界 山 口》《界 牌 关》

《解刘秀》《解薛刚》《节妇呤》《京兆画眉》《剪不断的情丝》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陕西》

《困铜台》《困冻台》《康熙王访苏州》

《困重台》《困龙寺》《康义卖桃》

《困荣阳》《孔家山》《伉俪会师》

《昆阳关》《昆仑女》《抗美援朝》

《开山府》《开国图》《开天辟地》

《哭秦庭》《哭灵牌》《哭哭笑笑》

《哭祖庙》《哭刘表》《寇准摆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计》

《哭 墓》《哭侧亭》《空海在长安》

《哭杨广》《苦节图》《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门 槛》

《考 文》《考于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冯庆》《会计的女儿》

《困土山》《困王山》《康熙王游陕西》

《困铜台》《困冻台》《康熙王访苏州》

《困重台》《困龙寺》《康义卖桃》

《困荣阳》《孔家山》《伉俪会师》

《昆阳关》《昆仑女》《抗美援朝》

《开山府》《开国图》《开天辟地》

《哭秦庭》《哭灵牌》《哭哭笑笑》

《哭祖庙》《哭刘表》《寇准摆宴》

《哭五更》《哭道亭》《空 城 计》

《哭 墓》《哭侧亭》《空海在长安》

《哭杨广》《苦节图》《苦水甘泉》

《沽 酒》《枯井案》《砍 门 槛》

《考 文》《考于吉》《魁 星 卷》

《拷 寇》《拷冯庆》《会计的女儿》

Ⅳ 急求绍兴莲花落

Ⅵ 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什么

摘要 1、秦腔的代表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Ⅶ 除了京剧,秦腔,黄梅戏之外还有什么戏

1、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2、晋剧

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一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

4、陇剧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

5、豫剧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Ⅷ 关中女人 电视剧全集剧情

该剧讲述的是医药世家男人的媳妇荷花从一个柔顺善良的弱女子成长为“复仇女神”的故事。该剧于2005年9月21日在陕西一套首播。

《关中女人》是由陕西恒泰集团、陕西新星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陈权执导,王茜华、苏廷石、舒耀瑄、李进荣主演的年代情感剧。

剧集评价:

该剧剧情跌宕起伏,粗犷的刀客、粗野的土匪,就连女人也一样有血性,吼出来的主题歌、高亢激越的大秦腔带着浓郁的西部风情。王茜华用精湛的演技表现了关中女人的独特魅力,也勾勒出善良美好与邪恶奸诈的对抗。

剧情跌宕起伏,浓墨重彩地展现了善良美好与邪恶奸诈的对抗,展示了关中的民俗、民情和民风。

该剧用观众喜爱的关中语言、秦腔唱段和关中民俗讲述了一个“关中女人”荷花的悲剧命运。展现出伟大的母爱,显示出关中女人特有的胸怀和品质。

Ⅸ 京戏清早起来莲花镜子照是什么

是“棱花镜子”。照镜子的意思。

Ⅹ 康乐莲花山花儿唱词

镰刀要割酸刺呢,先唱开天辟地呢,后唱计划生育呢,照计划着生育呢,不是人多瞥破阳世呢。
杆一根,两根杆,生上一个也干散,爷爷抱,奶奶看,全家子当成宝贝蛋,娘老子专心搞生产,一年挣上几万元,尕日子过着火炎炎。
刚二两,米心刚,生了女儿你甭忙,女儿和儿子也一样,自古就有好榜样,穆桂英上阵打一仗,花木兰替父从军保国防。
鸡一窝,窝九鸡,养儿还不如招女婿,招的女婿有本事,摩托加的推土机,小康日子过起呢,
拿的镰刀割酸刺,一气翻了八架山,自从盘古开天地,女娲捏泥造人间,人情事实一半会,花儿流传千万年。
杆一根,两根杆,改革开放几十年,新旧社会两重天,过去的人们唱心酸,现在唱花儿心上甜。
斧头剁了灯杆了,山变了,水变了,把穷人变成富汉了,生活条件改善了,青油白面吃掺了,倒想吃豆面酸饭了,
锅两口,一口锅,娃娃多了麻烦多,走开一个跟一个,好像鸡娃一窝窝,小康日子没法......
杆两根,一根杆,甘肃有个临洮县,说他是文化县着不虚传,凤台上道教始祖老子他升天,南乡有座神龟园,把它的名誉人人传,上着南屏山跟前,风景好着瞧不完,我叫你慢慢看,心别贪,我们到潘家集的五车山上玩一天,风景好着人人赞。......
鸡一窝,窝四鸡,油磨滩还有不小名气的,油磨滩上要修电站呢,把小康生活实现呢,这就属于水力发电呢。......
杆两根,一根杆,三甲乡有个河洼滩,五月二十五的会场真干散,花儿比赛加的秦腔团,来的群众千千万,阿目浪,不颇烦,我请四路朋友都参观,............:
窝九鸡,养儿不如招女婿,招的女婿有本事,小车加的推土机,小康日子过起呢。
杆两根,根四杆,二女户家庭心放宽,子女上学有人管,参加高考加十分,参加工作也优先。

热点内容
梅花灯灯罩 发布:2025-09-23 05:38:15 浏览:49
荷花边婚纱 发布:2025-09-23 05:33:03 浏览:67
安阳盆栽绿植租赁 发布:2025-09-23 05:21:49 浏览:435
矢量牡丹花 发布:2025-09-23 05:09:46 浏览:729
历代插花书籍 发布:2025-09-23 05:05:24 浏览:392
药曲丁香散 发布:2025-09-23 05:04:46 浏览:862
墙绘樱花 发布:2025-09-23 04:29:25 浏览:998
花卉展览设计 发布:2025-09-23 04:28:52 浏览:107
兰花荷奇价格 发布:2025-09-23 04:28:37 浏览:505
樱花庄3 发布:2025-09-23 03:33:37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