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奖同行
『壹』 小辣椒 是谁的外号
意大利俱乐部莱切的外号就是“小辣椒”的
『贰』 陈琛的获奖情况
1994年5月 全国第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军队系统选拔赛
获优秀表演奖
1994年8月 全国第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双人舞《枉凝眉》
获古典舞表演三等奖
2002年5月 创作并表演的双人舞《同行》获第三届 “荷花奖”舞蹈比赛,创作金奖.
2002年5月 创作并表演的双人舞《同行》获第三届 “荷花奖”舞蹈比赛,表演银奖
2004年10月 参加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在《绿荫》和《小城雨巷》中担任领舞并获表演三等奖
2004年10月 参加第八届全军文艺会演,在《绿荫》和《小城雨巷》中担任领舞并获表演三等奖
1993.1995.1998.2003.2004年被授予嘉奖
1998年被南京军区政治部授予“前线文艺奖”表演二等奖
2000年记三等功一次
2001年被南京军区政治部授予“前线文艺奖”表演三等奖
2001年被评为“训练标兵”
2002年记二等功一次
2002年被南京军区政治部授予“前线文艺奖”荣誉奖
2002年被南京军区政治部授予“前线文艺奖”表演一等奖
2004年被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授于“南京市新长征突击”荣誉称号
『叁』 关于茶叶的电影或电视剧
1,《闪亮茗天》
《闪亮茗天》是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爱情剧,由于中中、陈畅执导,朱梓骁、潘之琳、戴阳天、王笛、张璇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一个出身茶门的平凡女孩,在遭遇父辈仇局、同行打压、兄弟夺爱等一系列亲情、友情、爱情的考验后,成长为一流品茶师的励志故事。
2,《斗茶》
《斗茶》是孟卫执导,杨紫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影片讲述了几位年轻人从不懂茶到爱茶再到最终战胜自己的成长过程的故事。
3,《绿茶》
《绿茶》是北京国安文化和北大华亿影视文化联合出品的一部爱情文艺电影,由张元导演、赵薇、姜文等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个散发神秘绿茶清香的都市爱情故事。该片于2003年8月18日正式上映并最终获得900万人民币的票房。2004年入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虎奖”和法国多维利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荷花奖”。
4,《温柔的慈悲》
《温柔的慈悲》是中国海峡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与台湾映画传播联合制作的都市情感剧,由邓安宁、余倩倩执导,郭峻明、吕佩怡编剧,黄腾浩、李佳颖、胡安安、黄湘怡等主演。
该剧以“茶”的传承为背景,通过年轻一代人的爱恨情仇,讲述赵氏家族在海峡两岸二十年的光阴故事。
5,《第一茶庄》
《第一茶庄》由上海新文化广播电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袁英明、黄英执导,秦岚、黄少祺、寇世勋主演,2006年10月28日首播。
该剧讲述了一位纯朴善良、天生断掌的茶女玉琦凭着自己的一片真心,从采茶女成长到一代茶母,不仅用自己的善良与聪慧得到了丈夫及家人的喜爱,更用勇敢与智慧保住了江南茶叶的经营权,没有给日本侵略者得逞。
『肆』 网友翻出93年杨丽萍35岁时赴台湾演出的照片,杨丽萍有哪些成就
杨丽萍的成就有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看的舞蹈,而且也获得了诸多的奖项,也做了不少的公益节目。
杨丽萍是一位很有艺术感的女人,她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创作灵感,也给我们观众带来了很多的舞蹈。这位舞蹈家也做出了很多的成就。
杨丽萍不仅在舞蹈有着挺高的造诣,她也会去做公益活动。例如2013年的时候。她和工作人员来到茨坝“德馨学校”做公益活动。
杨丽萍也成立了“云南映象艺术传承中心”,这个中心帮助了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实现他们的艺术梦想。
杨丽萍把她的一生都奉献在了舞蹈上。
『伍』 赵力民的成就及代表作品
1、双人舞《牵手》。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群星奖比赛,荣获“群星大奖”和“群星创作奖”;荣获中央电视台第四届CCTV舞蹈大赛“十佳作品奖”、“观众最喜爱的作品奖”、“表演二等奖”。被中央电视台《新闻三十分》、《东方时空》、《艺术人生》等栏目采访。是河南省参加该赛事以来所取得的最好成绩。中国舞蹈家协会专门为该节目组织专家召开研讨会。省委书记徐光春看完该节目后评价道:“用残缺的肢体创造了完美的艺术,用有限的力量创造了无限的财富
2、音乐舞蹈史诗《红旗渠颂》。担任该剧的舞蹈编导。该剧目应中宣部的邀请,于2006年11月26日——2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汇报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给予了报道和高度评价。
3、少儿歌剧《鸡毛信》。担任舞蹈编导。参加2001年全国第六届“歌剧音乐剧调演”荣获优秀编舞奖。
4、群舞《黄河鼓韵》。在全国第六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获得惟一的舞蹈类特等奖。并入选中央电视台2006春节文艺晚会候选节目,进京参加排练、选拔。同时与双人舞《牵手》一起获得河南省2006年优秀文化成果奖。
5、双人舞《花棍情》。2003年荣获河南省第三届舞蹈大赛创作金奖,表演金奖。
6、群舞《绣金匾》。2004年荣获河南省“群星奖”。
7、 少儿舞蹈《趣读》,2007年荣获中央电视台少儿舞蹈大赛金奖、河南省“群星奖”。并获中国文联举办的“小荷风采”少儿舞蹈大赛获得“小荷之星”,本人获得“小荷园丁奖”。8、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作品《大河情怀》、《手舞四季》获得金奖。
9、文化部举办的“中华诵”古诗文朗读大赛作品《木兰诗》获得优秀表演奖。
10、舞蹈作品《大河情怀》、《手舞四季》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残联联合举办的“第七届残疾人艺术汇演”获得金奖。本人获得创作金奖。
11、舞蹈作品《手舞四季》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获得舞蹈类金奖,参加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举办的“荷花奖首届校园舞蹈大赛”获铜奖,本人获得优秀辅导员奖。
11、双人舞《母爱同行》获得CCTV舞蹈大赛群文组银奖,并获文化部最高奖——“群星奖”。
『陆』 陈琛的人物经历
1988年8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学员
1994年9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舞蹈队 四级演员
1999年7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舞蹈队 三级演员
2004年11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舞蹈队 二级演员
2001年7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文学创作大专
2004年7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文学创作本科
1993年1月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3年5月 首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式《不灭的圣火》
1994年1月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1994年5月 全国第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军队系统选拔赛获优秀表演奖
1994年8月 全国第四届桃李杯舞蹈比赛双人舞《枉凝眉》
获古典舞表演三等奖
1995年5月 参加建团四十周年《这一片沃土》文艺晚会
1995年10月 参加南京军区迎国庆晚会 表演《绿春》
1995年10月 参加二十世纪华人舞蹈精典作品展演
1996年7月 参加《锦绣江南》--黄素嘉舞蹈作品专场晚会
在《大地回春》中担任领舞
1996年7月 参加大型文艺晚会《鱼水新歌》赴福建慰问演出
1996年8月 参加全军新作品舞蹈比赛,在舞蹈《天边的红云》.《谷雨》中担任领舞和主要角色,作品分
获一等奖和三等奖
1996年10月 参加纪念长征六十周年大型音舞诗画《长征,世纪丰碑》,在《十送红军》中担任领舞
1997年1月 参加由总政治部主办的中央电视台双拥晚会在舞蹈《天边的红云》.中担任领舞
1997年3月 在为兵服务期间,表演独舞《绿春》三人舞《簸谷》
1997年7月 参加香港回归在型文艺晚会
1997年8月 参加建军七十周年《飘扬吧!军旗》文艺晚会
1998年5月 参加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新作品汇演
1998年6月 参加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 集体舞《天边的红云》.《石头.女人》在舞蹈比赛中分别获得作品金.银奖和表演铜奖
1998年8月 参加全国单双三舞蹈比赛至复赛,后因伤退出
表演《绿春》.《梦断红楼》.《望穿秋水》.《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
1998年10月 参加《我们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洪文艺晚会
1999年5月 参加纪念胡晓邦诞辰100周年精品舞蹈回顾展演,在《天边的红云》.《石头.女人》中担任领舞和主要角色
1999年7月 排演在型舞蹈诗剧《妈祖》 担任主角 林默娘
2000年1月 参加《妈祖》首场演出
2000年3月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迟浩田接见了《妈祖》剧组并观看了演出
2000年4月 随《妈祖》剧组赴福建参加“妈祖旅游文化艺术节”
2000年5月 参加《前线之歌》团庆五十周年文艺晚会
2000年10月 参加第二届“荷花奖”舞剧比赛《妈祖》获金奖
2001年7月 参加《使命.士兵》专题文艺晚会
2001年10月 随《妈祖》剧组赴港澳演出
2002年5月 参加首届中国舞蹈精品展演
2002年5月 创作并表演的双人舞《同行》获第三届“荷花奖”舞蹈比赛,表演银奖
2002年5月 创作并表演的双人舞《同行》获第三届 “荷花奖”舞蹈比赛,创作金奖.
2003年5月 随演出小分队赴十二军慰问演出表演双人舞《同行》 《凌空飘》
2003年11月 随演出小分队下部队慰问演出表演双人舞《同行》 《凌空飘》
2004年2月 参加赴福建为中央首长演出元宵晚会
2004年8月 参加408文艺晚会 在《小城雨巷》中担任领舞
2004年8月 参加八一晚会开场舞蹈《飘扬吧!军旗》创作及在《小城雨巷》中担任领舞
参加创作开场舞蹈《绿色如歌》及章节衔接片花
『柒』 中国舞蹈荷花奖的第五届
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活动从2005年11月17日开始在昆明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带来的57个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舞蹈小型作品将分为8场比赛角逐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三个舞种的桂冠。获奖名单如下:
现代舞
[作品] 金奖《守望》
银奖《同行》
铜奖《有来有去》
[编导] 金奖《守望》
银奖《同行》
铜奖《有来有去》
[表演] 金奖《守望》
银奖《有来有去》
铜奖《飘摇》
当代舞
[作品] 金奖《士兵与枪》
银奖《小城雨巷》 《飓风行动》
铜奖《源》《日子》 《打油郎》
[编导] 金奖《小城雨巷》
银奖《红土地之舞》 《士兵与枪》
铜奖《驼峰情》《徽 女情》《半生缘》
[表演] 金奖《士兵与枪》
银奖《玉骨》《飓风行动》
铜奖《黄河怨》《嫁给大海的女人》《无极》
古典舞
[作品] 金奖《埋伏》
银奖《那片血色山冈》《梅》
铜奖《别亦》《独自》《金子·虎子》
[编导] 金奖《那片血色山冈》
银奖《埋伏》《浔阳遗韵》
铜奖《金子·虎子》 《小城之春》《赤壁怀古》
[表演] 金奖《梅》《桔子红了》
银奖《浔阳遗韵》
铜奖《独自》《赤壁怀古》《问君何时归》
舞剧
[作品] 金奖《风中少林》
银奖《南京1937》《关东女人》
铜奖《原野》
舞蹈诗
[作品] 金奖《天地之上》
银奖《太阳女》《蝴蝶之梦》
铜奖《丽水金沙》《东方霓裳》《神奇的柯孜勒苏》
舞剧舞蹈诗单项奖
最佳作曲奖《天地之上》
最佳舞台美术奖《蝴蝶之梦》
最佳灯光设计奖《天地之上》
最佳服装设计奖《太阳女》
小节目单项奖
最佳音乐奖《小城雨巷》
最佳服装设计奖《浔阳遗韵》
最佳灯光设计奖《红河谷》
最佳舞美设计《小城雨巷》
『捌』 舞蹈<同行>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1、讲述的是在沙漠里,两名战士,艰难的前进,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快板阶段的时候,表现遇见紧急状况。两人提高警惕。而后遇到没有水的困难,他们二人相互谦让,谁都不喝。最后,有一名战士晕了过去,而另外一个依然不放弃的拉着同伴一同前行。
2、表达了百折不挠、患难见真情、互助、广博的爱
3、是荷花奖获奖作品
『玖』 《红梅赞》歌曲的创作背景
由空政歌舞团创演的大型现代舞剧《红梅赞》在先后荣获了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届“文华大奖”和代表国家级艺术水准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目”两项大奖后,又荣获了新设立的“解放军文艺大奖”。这个标致新时期军旅舞剧创作高水平的精品之作,也是部队舞剧、舞蹈创作的新成就。近年来军旅舞蹈艺术的成果可谓硕果满园,它们中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大奖、“文华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年)的剧目;有以香港回归为题,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民族抗争史的民族舞剧《虎门魂》;有以妈祖文化为背景,沟通两岸三地及海外华夏子孙亲情,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舞蹈诗《妈祖》;有展现新时期军训生活和士兵情趣的中型舞蹈诗《士兵旋律》;有在国际现代舞比赛获大奖,反映与命运顽强抗争,对生命理想充满希冀的现代舞《和梦一起上岸》;还有诸如在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蹈“荷花奖”、CCTV电视舞蹈大赛中获金奖的反映新时期我军不同层面的军旅生活,表现现代军人丰富内心世界和高尚精神情操,塑造多姿多彩的军人形象的舞蹈《走、跑、跳》、《云上的日子》、《穿越》、《边关沉月》、《无言的战友》、《同行》;有反映新时期军民关系,刻写鱼水情深和讴歌时代新生活的舞蹈《哈达献给解放军》、《酥油飘香》、《顶碗舞》;有反映我军革命历史斗争题材的《天边的红云》、《千层底》等等;并且通过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表演人才。正是这种斐然成绩使军旅的舞蹈家们成为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展现高质量精品力作、在专业赛事中摘金揽银的艺术劲旅,成为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真是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春满园。春华秋实,在上述累累硕果中饱含的是绿色沃土的滋养,是军事题材舞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品牌优势,更是军旅舞蹈艺术家们不忘人民是母亲、坚持关注时代,积极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官兵和人民群众,高昂时代的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艺术创作上求新求异,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
梅花香自苦寒来,成果来自于辛勤的耕耘者。以《红梅赞》为范例,它不仅标志着军旅舞蹈创作的独特优势和发展轨迹,也带给人们创作上的思考与启迪。
其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艺术贵在创新,这也正是该剧的成功之处,不循窠臼,大胆探索,采用西方现代舞的编排技法,以时代艺术手段解构发生在昨天的故事,由舞剧长于情感宣泄入手,以人物情感设置舞段,借助现代舞肢体语言情感张力自由奔放的优势,用外来艺术手段,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情愫,从而做到“洋为中用”,创作出江姐等一组红岩英烈的艺术群像,从人性情怀向精神境界升华,以期揭示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理想信念而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这种合于时代和今天人们的艺术视角与欣赏习惯的审美定位,使其作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成为演出已达九十六场,中外观众已逾九万二千余人次的一部精品力作。它用艺术实践印证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其二,深入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与生命力之所在。《红梅赞》的编创者,以军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塑造红岩英烈的民族魂魄,艺术地宣扬我们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曾几番赴渣滓洞遗址体验生活,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视角去打造红岩英烈的舞剧形象,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达到由生活真实向艺术真实的提升,使其成为站在时代艺术发展的前沿,在人民群众中打下印迹,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和时代特征的作品,而经得住时代与历史的检验。
其三,为追求高品位作品的艺术质量而执著的磨砺精神。一部精品剧目的产生,是要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境界中,在艺术的千锤百炼中铸就,在艰辛而执着的追求中获取。《红梅赞》今天取得的艺术成就就是对这种磨砺精神的见证。在历时四年的创演艺术实践中,该剧进行了六十余次修改加工,大到主体道具,小到在一投足一举手的瞬间舞姿所展现的艺术质感。为了锤炼主题,不断提高演出水平,曾向四百二十余人次的专家和领导征求意见,在演出现场直接向观众征求意见达二三百余人次,就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敢于在艺术上攀岩、敢于超越自我的拼搏向上的团队意识,不仅用艺术征服了观众,也让观众从他们充满艺术激情、技巧娴熟、挥洒自如、表现人物淋漓尽致的舞姿舞风中,看到了一支训练有素的高水平的艺术团体的素质和艺术家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境界。它告诉人们,只有在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难的攀登者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拾』 舞蹈的分类
舞蹈分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基础理论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尽管如此,基于舞蹈本体的舞种分类研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著名舞蹈学者资华筠撰文就舞蹈分类各层次问题作了理论的廓清与阐述;对实践中“屡争屡乱"的“现代舞”、“当代舞"、“新舞蹈"分类提出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资先生还将陆续撰文对舞蹈理论与实践的其他相关问题发表见解。我们欢迎大家关注,更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编者
“认识舞蹈,像认识其它事物一样,需要通过认同、别异来加深理解,这就涉及到舞蹈的分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上有多少被山峦江海相隔阻的地域以及在历史的漫长发展中形成的国家和民族,大约就有多少种舞蹈——与其生成发展的生态因素(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久而久之就构成了舞蹈分类概念一一一般以舞种为基本层面。不过,舞种的科学分类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目前在人们印象中约定俗成的舞种称谓: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实际上并非同一层次的分类概念。
“譬如:人们通常提到的古典舞、现代舞,基本上是依据其产生的时期分类;祭祀舞、社交舞等则属于功能性分类;灯舞、龙舞、狮子舞属于形式分类;日本舞、俄罗斯舞等则是以播布、传衍地域来分类。芭蕾舞、民族民间舞,虽同属于综合了功能、形态、播布区、源流谱系等多种因素的分类,但这两个舞种的差异性并非在同一层次上。‘芭蕾舞’业已成为具有鲜明特征、严谨程式的经典性舞台艺术,它源于欧洲却具有国际性;‘民族民间舞’则涵盖着十分宏大的范畴,泛指各个国家民众中自然传衍的、以自娱为主要功能、与民俗紧密相关的各种舞蹈。不同的民族拥有风格不同的舞蹈,并因其相对稳定的播布区而得以保存。‘民族舞’与‘民间舞’虽然密切相关,经常被相提并论,但在严格意义上却并非同一性分类概念。‘民间舞’(F O L K D A N C E)是以群众自娱——‘非舞台化加工’为主要界定标准,有时也被称之为‘广场舞蹈’(不过,舞台艺术品也可露天广场演出,因此以演出环境作为分类的标准并不确切)。‘民族舞’(E T H N I C D A N C E)是指具有特定风格、文化背景,为某个民族所拥有并在相对稳定的地域流传的具体舞种。它根植于民众之中,艺术家亦可取其审美特质作为创作元素,以不同方式加工、设计,成为创作型舞台艺术品。因此,‘民间舞’涵盖了民众中自然传衍的各个民族的舞蹈;而‘‘民族舞’则包含自然传衍和舞台艺术作品两个层面。
“舞蹈的分类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如芭蕾舞长期以来已形成其经典性的舞台样式,因此分类标准很明确。但随着艺术实践的拓展,近年来又出现‘现代芭蕾’的创作理念和实践成果,这类作品存在着‘芭蕾舞’与‘现代舞’之间的某种模糊度,人们却并不否认其‘芭蕾’的基本属性;同样,创作型的民族舞蹈(舞台艺术品),也有着多样化的发展,其中不乏融会了其它舞种的动作元素和表现手法的‘掺糅型’作品,与原生型民族舞(自然传衍的)拉大了距离。但只要其基本情调、风格未发生质的变异,人们也指认其‘民族舞’属性。
“真正科学的基础性舞蹈分类需要通过对其形态、功能、源流谱系、播布地域——形、功、源、域——的综合考察方能确认。《舞蹈生态学导论》提出了‘多维舞种’的概念,并给予‘舞蹈形态特征提取、同形舞目类群归纳、多维舞种体系化构建’的阐释,这一原理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考察、运用、逐步完善,方能建立起比较理想的——科学性舞蹈分类体系。
“总括起来,舞蹈可以分成两大类别:民众中自然传衍的——生活中的舞蹈;艺术家刻意设计的——舞台艺术品。二者之间层次分明,但亦存在某种界面性的模糊度,应以其艺术加工和创作个性化呈现之‘度’为界定标准。
“作为舞台艺术品的舞蹈,依其创作的艺术样式,又存在体裁、题材分类。如:独舞、双人舞、群舞、组舞、舞蹈诗、舞剧等即是舞蹈的不同体裁;诸多舞蹈作品又包含了各种不同题材:历史、现代、神话、民俗、爱情、革命题材等等不一而足。一般意义上,体裁只是形式分类。如:独舞是由单人表演的,群舞是由众人(三人以上)表演的,确认标准显而易见。不同的舞蹈体裁有其样式的特点与局限,必然会涉及到题材、内容与形式,其中也具有某种规律性。譬如:一个独舞作品的内容含量显然与一部舞剧无法相比,选择题材也必然有所差异;舞蹈诗与舞剧的区别不一定与其内容含量、深度相关,而注重于艺术呈现方式之不
同,前者注重情愫的升华与诗化,舞蹈意蕴、意境、意象的营造;后者则注重于戏剧冲突的铺陈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诸多舞蹈样式并非穷尽性的,时代在前进,人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舞蹈的题材、体裁、样式也必然在拓展,但舞蹈的优劣及审美价值却不以其题材、体裁之别为准,而应以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论定。"
……以上对舞蹈分类基本概念的阐释,引自本人撰写的中国大网络全书(二版)舞蹈主条目之一节(《全书》已经总编委会审定,即将出版)。受其篇幅所限,未充分展开,但基本原理已阐明。 而在现时舞蹈创作实践中,各种现象层出不穷——不以已有的分类框架所限,遇到舞蹈比赛,分类问题往往关系到评判规则、标准,其结果又具有某种导向作用并涉及具体单位、个人之功利。所以赛前的分类讨论往往比较敏感、复杂,本来比较清晰的概念也变得“混沌",甚至存在着争论不休、屡论屡“乱"之势。故在此结合近年来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谈谈个人之浅见,就教于舞界同行和广大舞蹈爱好者。
首先应该明确,探讨舞蹈分类问题的意义,绝非为了大赛;舞蹈创作的繁荣也非只取决于组织各种比赛。随着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成熟,各种比赛对创作的推动力、吸引力,会日趋弱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并非坏事)。但分类的争论,往往凸显于比赛的设置、操作过程,因此不妨以此作为讨论问题的“切入点”。
依笔者眼界所及,历年来参加各种大赛的舞目(即使是代表业余战线的“群星奖”)大都是经过不同程度加工的舞台艺术品,比赛规则大体分为两类:l、舞种分类(如“荷花奖”、“桃李杯”等);2、体裁分类(如全国舞蹈比赛等)。实践证明,二者各有优长和欠缺。舞种分类承认不同舞种文化背景及呈现方式之差异性,以及作用于具体作品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客观实际,倡导作品语言载体的鲜明性。这对于历史形成、长期存在的约定俗成的舞种分类一特别是民族舞属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但艺术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就必须不断地突破固有模式。综观当代舞蹈创作的具体实践,题材、体裁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掺糅型”语言形态的不断发展,有其必然性趋势。虽然其中不乏某种“不伦不类”或“劣质杂交"现象,但异域文化的合理交融对艺术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普遍规律性。因此,不能过度地苛求那些有着严肃追求却不够成功(成熟)的“掺糅型”——探索性、实验性作品。在此意义上,按“舞种分类”的比赛,对于创作的自由驰骋,有某种束缚性。相对而言,体裁分类,对于舞蹈编导的“捆绑"不啻是一种解放,评判规则似乎也因此变得比较单纯。但事实上,不同编导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制约着各自的创作个性,长期的历史发展造就的舞种差异(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更有其传承、变异的特殊发展规律和面临社会变革的复杂状况),以同一性的思想、艺术标准来衡量、评判源自不同舞种渊源的作品,在实践中有较大难度,顾此失彼的偏颇、失衡现象,在所难免。窃以为,两种赛制规则恐一时难分伯仲一一长期并存有其互补性。而上述历史形成的分类标准与目前采用的两种赛制,与国际舞坛通用的分类概念和规则比较接近,易于交流合作或称“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