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世宁海棠图
❶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什么图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郎世宁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
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郎世宁原系来华传教的耶稣会教士,但他在清廷官封三品,一直忙于为皇帝作画竟没有机会传教。他擅于采纳中国绘画技巧而又保持西方艺术的基本特点。今日全球各大博物馆都有他的作品陈列。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郎世宁教士1715年七月抵中国
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作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时的。”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
❷ 郎世宁百骏图一共几副
郎世宁百骏图就一副。百骏图本幅画姿态各异之骏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发挥了西洋画法中常应用的前重後轻、前实後虚、前大後小等写景方法,使画面产生空旷深远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无不写实精致。全幅色彩浓丽,构图繁复,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此图绘於雍正六年(1728),堪称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❸ 清郎世宁的雍正十二美人图片名称每张图的名称及寓意
十二美人图常被误解为是雍正后妃图,朱家溍先生据内务府雍正朝档案考证,其"只是美人绢画十二张而已。"因此,将其更名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
烛下缝衣-清风徐徐,红烛摇曳,仕女勤于女红,在烛光下行针走线.女红包括纺织、刺绣、缝纫等,古代隶属于衡量女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功、妇容)"中的"妇功",是评价女子品行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女子们无论贫富贵贱,均以擅女红为能事.此图中女子兰指轻拈,针线穿行,低眉落目,若有所思.明窗外一只红色的蝙蝠飞舞在翠竹间,"鸿福将至"的吉祥寓意巧妙地蕴涵在图画之中.
~(≧▽≦)/~啦啦啦欢迎追问,热烈求采纳!!!
❹ 清代皇帝郎世宁戎装图片高清屏专用壁纸
《乾隆大阅图》是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精心绘制的宏幅巨作,艺术技艺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间的国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大阅图》是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为乾隆皇帝精心绘制的宏幅巨作,艺术技艺高超,反映了乾隆年间的国力昌盛和中西文化的高度融合。但因为它尺幅巨大,为绢绫绘制,一直以来难以长期在故宫博物院展示,限制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清朝宫廷绘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宫廷画家描绘同时代人物和事件的纪实性绘画作品,而《大阅图》卷就属于此类绘画中的精品。。
❺ 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什么图描绘了骏马
郎世宁作宫廷内绘制的作品中,题材相当广泛,其中有很多画幅以马为题。
郎世宁在清宫内的画马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郎世宁是奉皇帝之命,对照着真马所画的写生画,这部分马都是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向清朝皇帝进献的贡品,如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自在驈图》轴、《英骥子图》轴、《万吉骦图》轴、《阚虎骝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爱乌罕四骏图》卷;藏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的《哈萨克贡马图》卷等,以上画中的马匹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马,许多画上还写明马的名称,是由何部落何人所进献,马的色泽和身高、体长的尺寸,描绘上又极为细致逼真。从这部分作品中不但可以看到郎世宁的写生技艺,还可以了解当时清朝与藩属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故而也可以将这些画归入纪实绘画的行列。
❻ 郎世宁画的马叫什么图
八骏图。
骏马是郎世宁作品中常见的绘制对象,重要的是他领会了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自古以来,马是社会贤良的象征,封建帝王命宫廷画家以马为题材进行创作寓意着尊重社会栋梁、求贤若渴的殷切希望。
郎氏以“八骏”入画并非偶然,渊源有自。据传古代周穆王有八匹良骥,一说是绿耳、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赤骥(见《穆天子传》),另一说为绝地、翻羽、奔宵、超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见《拾遗记》),周穆王曾经驾驭这八匹骏马遨游西方。
(6)郎世宁海棠图扩展阅读
乾隆八年,郎世宁奉旨绘制了十幅《马图》大画。这十幅画是十匹骏马的肖像,依照真实的骏马所绘,画幅巨大,几乎与真马相当。《十骏图》被收录在《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详尽。从中可知,《十骏图》收藏于御书房,是“素绢本,着色画”,属上等品。
书中不仅记录了每幅画中骏马的名字、进献者的名字,而且注有马的尺寸,并有大臣对它的赞誉。《石渠宝笈》还记录着:“每轴署字下注语,又满洲字、蒙古字各一行,译同。轴高七尺四寸,广八尺四寸有奇。”
❼ 清朝宫廷画师郎世宁的什么图
郎世宁是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的画家,他是意大利人,在中国从事绘画50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留下了很多的绘画作品,比如《十骏犬图》《百骏图》等等
❽ 《百骏图》是郎世宁的代表作,为什么百度百科里面有两个收藏地点
《百骏图》原作有两卷。
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以擅长画马闻名清朝画坛,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可以说是《百骏图》了。
两卷原作 一真一幻
《百骏图》是一幅长卷画,绢本设色,纵94.5厘米、横776.2厘米,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开始为两棵参天老松树,透过松枝空隙,露出了牧马人的帐篷,3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倦怠地或坐或卧在帐篷前,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然后由一匹浑身滚圆的白马引出了后面千姿百态的群马。全画构图繁复,虚实处理十分讲究,马匹、人物的聚散富有节奏感。画中虽然马匹占据绝对多数和主要部位,但是整个马群是由人控制着。以牧者开头,又以牧者结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的关系,构思十分巧妙。在具体描绘手法上,郎世宁充分发挥了欧洲绘画注重明暗、立体感、解剖准确及透视的特点,使画幅别开生面。其中有几匹刚从水里涉步上岸的马,湿漉漉的毛还紧紧贴在身上,非常生动逼真,显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写实功力。
画幅左下角署有作者名款,规矩工整。不过想必不会是他自己书写的,款为:“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宁恭画”。雍正六年为公元1728年,其实此图开始绘制于雍正二年,因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载:雍正二年“三月初二日,员外郎沈嵛奉怡亲王谕:着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现在画上的署款应是其完成时的年份。画卷逾时4年方告竣工,此时郎世宁来华时间尚不算很长,精力充沛,另外雍正对于郎世宁作画亦无乾隆那样颇有干预,所以这幅长卷画是由郎世宁一人独立完成的,而不像其它有的画幅是由他与中国画家合笔的。这卷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宫,乾隆时入《石渠宝笈·初编》一书著录,画幅上钤有乾隆印玺多方。
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所记,到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按照皇帝的命令,郎世宁还画有另一幅《百骏图》:“太监胡世杰交《百骏图》一卷,传旨:着郎世宁用宣纸画《百骏图》一卷,树石着周鲲画、人物着丁观鹏画,钦此”。档案中所说交下来的一卷《百骏图》,自然就应当是雍正六年完成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件作品。至于档案中说的纸本的这件作品以后是否画完了,没有见到再有文字记载。
数卷摹本 颇富传奇
据笔者所知,现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有一卷《百骏图》稿本,为纸本白描画,尺寸不详,画上无作者署款,画面构图与正本大致相仿,画幅只用线条造型,几乎没有明暗和阴影,马匹画得十分细致,墨色稍浅,而树干及芦苇用笔略粗,墨色亦较浓重。虽然采用白描画法,但是仍然能够判断出来是欧洲画家的手笔。笔者于2001年秋季承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何慕文先生美意,特地从库房取出该稿本仔细观赏过一次。这卷白描图稿有两种可能性,它或许就是清宫档案中所记录乾隆十三年的那个纸本的画卷,当时这卷《百骏图》未能完成,仅留下了白描手稿;但也还有一种可能是雍正二年那卷绢本设色画的底稿。但是从画法上来看,美国所藏的这幅稿本,纯粹属于欧洲绘画技法,而无中国画家参与的痕迹,应当是郎世宁的手笔。
近日笔者又见到一卷《百骏图》的白描稿本。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尺寸与完成图稍有差异;画面最后有画家马晋留下之墨迹:“郎世宁百马图,庚申二月下旬,马锡麐识”,下钤印章“马”、“马晋所藏”、“马晋之印”。所署“庚申”为民国九年,即公元1920年。据此可知,此图曾经为画家马晋所收藏。马晋,北京人,字伯逸,号湛如,早年名马锡麐,生前为北京画院画师,其父曾经为一满清贵族管理马匹,故而马晋自幼喜爱画马,学郎世宁画风。他曾经在其所著之《怎样画马》一书中提到:“我画《百骏图》长卷,用郎世宁原稿。”马晋书写的“庚申二月”应当是其获得《百骏图》稿本的时间,马晋时年21岁。据有关材料显示,马晋曾利用其收藏的《百骏图》稿本,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摹绘了两卷,其中一卷现藏北京荣宝斋画店,卷尾有清末民初陈宝琛的一段题跋,在题跋中有如下文字:“马生私淑郎世宁,曾得百骏旧原稿”。据说另一卷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于2002年与郎世宁原作同时展出过。
从现存的两卷《百骏图》稿本看,都应当是郎世宁的手笔,可见当初清宫作画时制度之严格。清代宫廷内凡是重要作品,都应有草图稿本存在,甚至还不止一稿,但是我们至今能看到的稿本却十分少,它的数量远远少于正图,其实稿本同样值得珍视。
❾ 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代表作品
郎世宁在清宫里当了五十年画师,历经康、雍、乾三代。他最为知名的作品叫《乾隆大阅图》,是乾隆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这幅作品如今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有人认为他的画“不中不西”,清代的这几位皇帝倒是抱着宽容和好奇的态度,让中西艺术试探性地融合、互补,由此培育出了一些“另类”的艺术之花。
既要精准,又要气韵
和早期来到中国的绝大多数外国人一样,郎世宁是因为传教而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的,那是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因为画技不错,加上康熙皇帝觉得他的西洋画法很新奇,可以把人画得栩栩如生,他就这样当上了宫廷画师。
他在清宫一画就是五十来年。
从清朝开始,中国人才接触到西方绘画。一开始,色彩浓艳、造型逼真的西洋绘画颇得国人关注。和以水墨为主的中国传统平面画法相比,这种西洋技法实在是太新奇了。
不过,新奇劲儿消退之后,另一种声音出来了:西洋画只追求画得像,格调有点低,说白了就是有点“俗气”。
中国画追求“气韵”,还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这样的认知下,精准的西方绘画一度被中国画家看成了“奇技淫巧”。
郎世宁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发现了中国艺术的特殊意韵。他知道,纯粹的西洋画法并不符合中国皇帝的审美,因为皇帝毕竟是受中国文化陶养的。
于是,他潜心研究,最后还真研究出了一种结合中西画法的绝妙方法一既保留了西洋绘画原有的明暗和色彩,又根据中国人的喜好作出了适当变化。
他画人的脸。不像西方画家那样有意突出明暗对比。因为他知道中国人不喜欢脸上有阴影,认为那是瑕疵;画山水风景,他会对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进行微调,因为那样的固定视点会导致“近大远小”,而且难见全貌,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西方人若站在山下画山,几乎看不见山顶。中国画则不同,山脚、山腰和山顶都显露无余,连山间的行人都能看得清。这种“组合式”的视线。把不同位置看到的东西组合起来,形成事物的全貌。
中西绘画的诸多不同,都被郎世宁慢慢摸索了出来。于是。他既发扬了西方绘画造型准确、色彩艳丽的特点,又融合了中国人观看的习惯,形成了结合西洋画法和中国意境的新风格。
这种风格很受欢迎,所以郎世宁总要忙着画像——除了给皇帝画,还要给数不清的后妃、大量王公贵胄画。他留下的肖像作品特别多。
没有阴影的肖像画
郎世宁为乾隆所绘的肖像画《乾隆大阅图》,表现的是乾隆皇帝在京郊南苑大阅兵时的情景。此时皇帝29岁,画中的他与真人几乎等大,策马奋蹄,盔甲闪耀,锐不可当。
为画好这幅画,郎世宁颇费气力。锦盔上的盘龙、雕鞍上的宝石、箭翎上的花纹,所有的细节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骏马披伏的鬃毛更是被画得细密蓬松。
从画面上看,光显然是从绝对的正面打过去的,所以乾隆皇帝脸上、身上没有一点阴影,不仅如此,马都沾了光。几乎没有什么阴影。人马的下方也不见阴影,一人一马像是飘浮在空中。这是郎世宁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欣赏趣味以后作的“必要处理”。
近处的风景画得很写实。郎世宁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从故乡带来的技艺。但远处就完全改变了画法。坡石草木并不逼真,尤其是一层层的土石阴影,深得中国山水画皴法的奥秘。
能把肖像画的重任交给一个外国画家。足见乾隆的认可。而郎世宁也不负厚望,这幅肖像画格外受乾隆喜爱,成了他最著名的戎装标准像。
“洋为中用”
郎世宁的另一件代表作《百骏图》,把中西结合的画法表现得更加明白。这件作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静立、翻滚、觅食、交斗、嬉戏——这幅画洋洋洒洒地塑造了一大群姿态各异的骏马,聚散不一。自由舒闲。马匹的立体感很强,用笔细腻,注重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
靠近画面底部的草丛,写实技法几乎达到植物图谱的水准,显示出画家扎实的西画功底;远水、山峦以及老树的枝干却使用了中国画画法。墨意淡淡晕染,营造出水气淋漓、平远清旷的韵致。
与此类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郎世宁名作《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等,无不是大场面、大制作。在这样的大作品上,中西结合的画法确实有它独特的便利,小如豆芥的人物都能展现得色彩艳丽、神采毕现,写实又华美。
为了宣扬自己的赫赫功绩。乾隆还让郎世宁设计版画,《乾隆平定准部战功图》就是由郎世宁绘制图案,并在欧洲刻制的铜版画,画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西方纯正的明暗效果和写实性。乾隆的这个做法,可谓真正的“洋为中用”。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离世,享年78岁,其中的51年,是在中国度过的。
他的墓碑上,刻着乾隆亲笔写的墓志。
特定的时代背景,加上几位清朝帝王的包容态度,让一种文人水墨、工_重彩之外的有趣画风得以诞生。
画史也给了郎世宁应有的地位。他位列中国外来画家的第一人,他融汇中西的画法,也总是被单列一格。
时间回到乾隆时期,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画师聚集的如意馆,中国画师聚在一起学习西洋的科技和文化,郎世宁这样的“外来者”就在人群中间。这是一个碰撞和交流的过程,郎世宁影响着中国画师,他自身也被中国艺术影响。这种碰撞,让我们的艺术史变得更为丰富、更有趣味性。
来源:_望东方周刊
❿ 郎世宁十骏图分别的名字
(一)万吉驦、(二)阚虎骝、(三)狮子玉、(四)霹雳骧、(五)雪点雕、(六)自在驈、(七)奔霄骢、(八)赤花鹰、(九)英骥子、(十)尔云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