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1. 张弘范《木兰花慢 功名归堕甑》这首词的翻译及赏析
元·张弘范《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白话释义:
功名的失去,就像陶甑摔碎了一样,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此洒脱而去,用不着大惊小怪。姑且让我搁置文武技艺,在山林野泉边笑傲过活,借诗酒宽慰人生飘零之感。
人世间的事情确实可笑至极,就像一阵风吹过,云遮月影,阴晴不定。不要像阮籍一样在穷途末路的时候老泪纵横,也不要为那些南渡人士在新亭对泣而怜悯悲伤。
我当在天际晚霞霭霭、薄暮冥冥的时候,像宁戚一样击牛角而歌。眼前这国家的大好河山,我也曾为官去治理过,如今却只能坐视终老。
真正的英雄不该如此,我打算迎着风尘,像大鹏一样奋飞万里。谁说这是在怀念自己年轻时的荣华富贵呢?我只是可怜天下百姓生活疾苦。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1)木兰花慢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张弘范(1238—1280年),元初大将,张柔第九子,字仲畴,今保定市定兴县河内村人。曾参加襄阳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攻打南宋,是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曾击败南宋将领文天祥与张世杰,官居江东道宣慰使,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器重。
至元十七年(1280年)正月十日病死,时年四十三岁。元世祖赠予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予谥武烈。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元仁宗延祐五年(1319年),加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予谥献武。
至元二年(1265年),他又由顺天府调任大名。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访,到各处调查民间疾苦。发现了收租的官吏们非法加派,群众怨声载道。
于是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惩办那些不法的仓吏。由于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众的拥护。那年又适逢大水,他没有请示就决定免除了灾区的全部租赋。管理财赋的部门认为他犯了“专擅之罪”,要给他以处分。为此,他请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诉。
见忽必烈后,忽必烈问他:“你有什么要申诉的?”他说:“我以为国家把粮食存在小仓库里。不如存在大仓库里好。老百姓因为遭了水灾,交纳不上粮。如果一定要从农民口里夺取粮食,政府的小仓库当然会充实起来,但老百姓就会死绝了。
等明年就会一粒粮也收不到!首先要让人民活下来,以后才会年年有收获、家家有余粮。农民有了余粮,那不都是国家的粮食吗?这就是我所说的大仓库!”忽必烈点头称赞,夸奖他懂得治国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专擅之罪了。
2. 柳永《木兰花慢》讲的是什么意思
《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拆桐花烂熳,乍疏雨、洗清明。正内艳杏烧容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这首《 木兰花慢 》以描绘清明的节日风光,侧面地再现了宋真宗、仁宗年间社会升平时期的繁胜场面。清明时节风和日暖,百花盛开,芳草芊绵,人们习惯到郊野去扫墓 、踏青 。这首词就以北宋江南清明郊游为再现对象,生动地描绘了旖旎春色和当时盛况,是一首典型的“承平气象,形容曲致”之作。
词的上片,作者用浓墨重彩绘制出一幅生气盎然的清明踏青游乐图。词的下片着重表现江南女子郊游的欢乐。
3. 求辛弃疾《木兰花慢》赏析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宋代: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的作品。辛词继承《楚辞》的传统是多方面的,像这首直接用“天问体”来表现,也是一例。
赏析: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4. 张弘范木兰花慢的诗词鉴赏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版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权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功名归堕甑》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5. 木兰花慢的词牌简介
木兰花慢,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金奁集》入“林钟商调”。《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内相同,兹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乐章集》及《张子野词》并入“林钟商”。其名《木兰花令》者,《乐章集》入“仙吕调”,前后片各三仄韵(平仄句式与《玉楼春》全同,但《乐章集》以《玉楼春》入“大石调”,似又有区别)。别有《减字木兰花》,《张子野词》入“林钟商”,《乐章集》入“仙吕调”。四十四字,前后片第一、三句各减三字,改为平仄韵互换格,每片两仄韵、两平韵。又有《偷声木兰花》,入“仙吕调”。五十字,只两片并于第三句各减三字,平仄韵互换,与《减字木兰花》相同。宋教坊复演为《木兰花慢》,《乐章集》入“南吕调”,一百一字,前片五平韵,后片七平韵。兹列五格,以见一曲演化之由,他可类推。
6. 木兰花慢 辛弃疾 全诗和翻译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而辛弃疾的这首仿屈原《天问》体的《木兰花慢》词,由于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发前人之所未发,充分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精神,而别具一格,成为千古绝唱。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像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像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读者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4]
7. 木兰花慢的体制
木兰花慢为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林钟商调",五十专五字,前后片各属三仄韵,不同部换叶。代表作有辛弃疾词《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等。
《花间集》所录三首各不相同,兹以韦庄词为准。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仄韵,不同部换叶。《尊前集》所录皆五十六字体,北宋以后多遵用之。
(7)木兰花慢扩展阅读:
《木兰花慢》格律对照:
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平仄仄,中仄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8. 辛弃疾 木兰花慢按 全文翻译
木兰花慢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是否去了那遥远的地方?是否另外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见月亮从东方升起?是不是苍天之外,还有天地空阔无边,只一阵风就把月亮送到那儿去了?月亮没有根谁能栓住它?嫦娥久寡不嫁,谁把她留住了?
据说月亮可以经过海底远走他乡,只是无从问起,所以让人恍惚让人发愁。而更令人担心的是,那驰骋万里的长鲸,横冲直撞,会不会撞坏了月中的宫殿呢?月亮里的蛤蟆本来就能游水,要问的是为什么不识水性的玉兔怎么能自由地沉浮与水呢?如果说都平安无事,为什么圆月又渐渐变成了月牙儿?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一
作“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
女亘(一作“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的这首《木兰花慢》属慢调变格,不同的文本词语与句读稍
有差异,这里序依《全宋词》,正文依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根据作者自序可知,他是有意仿效屈原的《天问》体式填词。《天
问》是楚辞中的名篇,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在我国哲学史和科学史上
也占有重要地位。天,应指一切事物的本源。天问,就是探求事物的原
始意义。诗人在篇中提出170多个关于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问题,应
用了不少神话传说和古史材料。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怀疑自
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对屈原这
种怀疑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仿《天问》句式,
采用诘问语气,也对自然现象和神话故事有所怀疑,只不过限于篇幅,
不能象《天问》那样大问特问,然而,词作对自然科学的启示,并不逊
色于《天问》。
词作紧紧围绕“送月”这一主题设问,在观察中由浅入深,洋溢着
深沉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首句“向何处,去悠悠?”并没有什么奇特
之处,谁都可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第二句“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
光景东头?”就显出思考和想象的魅力来了,词人此番是既提出问题又
解决问题,尽管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设想到底对不对,但在今天我们看
来,应该给他打满分,因为的的确确,当我们看到月亮落下去时,西方
的人正看到月轮东升。“汗漫”,谓不可知的事物。“空汗漫”与“飞
镜无根”联系起来看,辛氏似乎意识到月亮是运行在空旷缈缥之中,于
是发出“谁系”的疑问。上阕末句“女亘娥不嫁谁留?”引出神话故事
,使人联想到李商隐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上阕是对天空中月亮运行轨迹的悬想和发问,下阕则是对月亮从海
底升起的传统说法表示质疑。辛氏显然不满于前人的说法,并试图推翻
它。“无由”,没有来由,没有根据。“谓经海底问无由”,意即:说
是月亮从海底升起,却问不出个所以然。接下去,词人采用“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的手法以破前人之说。不是说月亮中有“玉殿琼楼”吗?要
是在海底,大概会被鲸鱼撞坏。月亮中不是有蟾蜍(即“虾蟆”)和玉
兔吗?要是蟾蜍,倒还不怕水,兔子怎能游泳?最后,词人进一步发问
,涉及月亮盈亏的自然现象。
?
9. 《木兰花慢》辛弃疾
辛弃疾《木兰花慢 可怜今夕月》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回,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答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
可惜呀,今晚的月亮,欲向何方?是否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是否别有人间,那里的人们刚刚看见月亮的身影升起东方?
是否天外有天,渺渺茫茫,一阵大风把中秋之月送到了那边的天堂?
那如飞镜的月亮浑圆无根,是什么东西将她栓在天上?
那寂寞的嫦娥久寡不嫁,是谁留住芳心不再彷徨?
听说月亮途经海底远走他乡,只是不知根由,使人恍惚使人愁。
只担心,那长鲸,乘风万里,横冲直撞,冲破月宫的玉殿琼楼。
月中蛤蟆本可游水,要问的是,为什么玉兔也解浮游?
如果说大家都安全无恙,为什么月儿渐渐成了弯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