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荷花
⑴ 武汉的名胜古迹和风物特产
一,名胜古迹
1,云雾山景区
云雾山景区地处黄陂区西北部泡桐店境内,享有“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美誉,以重峦叠嶂、气势雄伟而闻名江汉,是大别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也是武汉市延绵最长的山脉,东至长岭镇山界,南与袁李湾富家冲新塘接壤,西北至孝昌县山界。
2,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的阅马场北端,占地面积28亩,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3,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
武汉杜莎夫人蜡像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和沙湖之间的楚河汉街,于2013年9月28日开馆。场馆分为上下两层,占地约1551平方米。起源于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目前在全球拥有十六座展馆。
二,特产
1,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汉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黄,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
2,面窝
面窝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武汉人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⑵ 想找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马鞍山的程荷花,我是她同学,08级鄂南技术学校 电子商务班的 知道请告诉我.
请问鄂南技术学校还在搞没,有急事。
还有鄂南技术学校的电话!
⑶ 从星沙易楚莲花坐车怎么去中南汽车城
您好:
您可以搭乘704路到楚天家园站下车,过马路穿过星沙通城商业广场,再过马路直行即可。
704路走湘雅三医院、新河、省妇幼、市七中、长沙晚报、马栏山、工程兵学院,可能会有点远。您可以搭乘149路到汽车北站转星沙2路到易初莲花站下即可。
⑷ 湖南常德离无锡绿点多少公里
常常得离,无须绿点的话
⑸ 南通的经济
解放后较长一段时期内,南通以农村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引领南通经济走过了漫长而短暂的岁月。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南通方有机会和可能及时将工作重点全部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很快将自身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优势,结束了穷过渡,外向型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个经济奇迹,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4年,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全国由南方的几个试验点,迅速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党中央决定,包括南通在内的十四个沿海城市为对外开放城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再一次大大推进了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和走向世界经济舞台的进程,加速了南通社会经济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后,生产关系的大胆调整和改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后对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充分激励和调动,再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这一切都使社会生产力得以获得空前的发展活力。以社会经济活动发展规模的主要衡量指标——地区生产总值而言,1978年南通南通市仅为29.4亿元,2004年超过千亿元(1195.7亿元),2008年达到2510亿元,2012年达到4559亿元。人均GDP1978年南通市为408元,1986年超过千元(1055元),2001年超过万元(10078元),2008年达到35040元,2012年达到65222元。改革开放30年南通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扶摇直上,均翻了六番多,呈几何级数趋势加速度扩张。 30年来,南通坚持内外向型经济两个“引擎”并举,经济内生动力充足。南通利用外资连年实现增长,2007年开始跻身全国前十位。“十一五”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突破130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到“十五”期末总和的1.8倍。
2011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000亿元,人均超过5.6万元,均比2007年翻了近一番。财政总收入超过950亿元,是2007年的3.2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370亿元、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3个百分点,进入全国地级市十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近2400亿元、1500亿元,比2007年翻了一番左右。201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54.5∶38.5,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7年提高3个百分点。
2012年南通市生产总值4558.7亿元, 2013年,南通实现生产总值5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5.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2623.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2070亿元,增长12.9%。人均GDP达到69050元,按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达到11150美元。
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②565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7.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873.8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增加值2411.8亿元,增长11.9%。人均GDP达到77457元。 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大包干的实行,南通市农村有一半以上的劳动力已脱离了种植业,其中,除一部分流向城市外,许多在乡村企业和建筑业中就业。改革开放30年间,南通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6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农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比重不断下降,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以2008年统计资料与1978年比,南通市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下降了30.4个百分点,牧业比重增加了10.7个百分点,渔业比重增加了1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颇多探索,在江苏两个“率先”的战略布局中屡有创新。至2010年底,南通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实现值总分达67.3分,居苏中苏北第一位。 一方面,南通是江苏乃至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要突破耕地资源制约、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南通“东抵黄海,南望长江”,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和凸显出这一地域资源禀赋。因此, 经过多年探索,南通人作出了解答:“以项目农业为抓手,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
“十一五”以来,围绕“争创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第一市”的目标,南通大力实施高效农业“133”行动计划和设施农业“863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南通以占全省9.9%的耕地,生产出占全省11%的粮食、17%的油料和35%的蚕茧,复种指数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0个百分点,亩均农业GDP超过3000元。可以说,南通农民历来的精耕细作传统,为南通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创造了先决条件。
2012年,南通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8.9亿元; 2013年,南通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4.8亿元。 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南通市工业基本呈国有、集体“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来,南通非国有工业取得长足发展,2008年与1990年相比,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由72家增加到5210家;企业职工由2.1万人增加到62.1万人;产值由6.9亿元增加到4541亿元;利税由0.45亿元增加到412.6亿元。
2008年南通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从1978年占59.9%下降至5.3%,下降了54.6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比的下降和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比的大幅度上升,使南通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2008年南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162.4亿元,是2000年(697.1亿元)的7.4倍,是1978年(29.94亿元,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口径)的172倍。效益指标方面,2008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达到470.5亿元,是2000年(57.28亿元)的8.2倍,是1978年(5.06亿元)的93倍。
2012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101.2亿元。 2013年,南通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83.9亿元,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0.8%和13.6%。工业产值中,装备制造业5222.3亿元,增长1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南通主城区主要百货及购物场所商圈 购物场所 地址 南大街商圈 ★文峰大世界 崇川区南大街3-21号 苏宁生活广场 崇川区南大街2号 金鹰特惠折扣中心 南大街28号金树银花大厦 南通八佰伴 崇川区人民中路与南大街交叉口 大润发超级购物中心 人民中路27号交通银行大厦 工农路商圈 ★圆融广场&金鹰全生活中心工农路与青年路交汇处★南通印象城(2017年)崇川区工农南路与洪江路交汇东侧 ★中南城购物中心 桃园路12号 乐购(工农路店) 工农路515号 文峰城市广场工农路虹桥路口(通启路高架)星光耀广场工农路与桃园路交汇处西五水商圈欧尚超市(港闸店)深南路(江海大道高架出口)迪卡侬(港闸店) 江海大道高架与深南路交汇处北 ★港闸万达广场深南路与江海大道高架交汇处南★IKEA宜家家居(2017年)江海大道高架与黄海路交汇处北北大街商圈★圆融水墨江南(2017年) 通宁大道高架与永怡路交汇处 万科金域广场港闸区永怡路与北大街交汇处★华润万象城(2016年) 港闸区北大街与永和路交界处 主要休闲娱乐场所飞越网络文化广场 任港路44号 南通探险王国港闸区北大街1号(华强城对面)三鲜街(本土美食街)长江南路与紫琅路交叉口江海风情街工农北路99号(鸿运装饰城对面)2013年,南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7.1亿元,增长12.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02.6亿元,增长13.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24.5亿元,增长10.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1775.3亿元,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51.8亿元,增长14.8%。
【对外经济】
1984年南通外贸出口几乎微不足道,90年代后出口扶摇直上,1984-1999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额为7.24亿美元,2000-2008年南通市年平均出口额为53.4亿美元,后9年南通市的年平均出口额为前14年的7.4倍。2008年南通市进出口总额达166.8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17.5亿美元。现出口贸易已扩展到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结构基本实现了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到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的重大转变。一些资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产品已形成一定生产规模,增强了南通出口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推动了南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优化。
2012年,南通进出口总值263.0亿美元。 2013年,南通全年进出口总值298.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3.4%,其中,出口总值212.8亿美元,增长13.3%;进口总值85.4亿美元,增长13.6%。2013年末与南通市建立进出口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196个,全市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4639家,增加6.5%。 1978年南通市年财政收入仅为5.5亿元,1988年超过十亿元(11.1亿元),2003年超过百亿元(117亿元),2008年达到390.2亿元。改革开放30年南通市年度财政收入翻了六番多,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呈几何级数增长。
1978年南通市的年财政支出仅为1.6亿元,基本只能维持公职人员的办公及工资等基本支出,难有剩余财力考虑社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政府财政拮据的状况有了根本性扭转,年度财政支出持续出现高增长。 1993年全市财政支出首次超过10亿元(10.86亿元),2004年超过百亿元(101.46亿元),2008年南通市财政支出高达292.53亿元。改革开放30年南通市年度财政支出翻了七番多。
2012年,南通财政总收入1055.9亿元,其中各项税收567.8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9.7亿元,其中,营业税增长56.5%,增值税下降0.1%。全年财政总支出937.6亿元。
2013年,财政总收入121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其中,各项税收653.7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5.9亿元,其中,营业税增长12.6%,增值税增长8.3%。全年财政总支出1060.7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76.4亿元。 2013年,南通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85.88亿元,增长15.8%,税收占比82.3%。财政收入的总量、增幅、税占比在江苏省分别处于第4、第5、第4位。 1983年地市行政机构改革至八十年代末期,农民经济收入逐步提高,一部分初步富裕起来的农民翻建了住房盖起了简陋的楼房,农民建房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人均建筑面积由1983年的17㎡增加至1990年的23㎡。 进入九十年代后,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村镇建设工作,更加注重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十年中共建新房(楼房)1078.83万㎡,共计投资45.48亿。其中仅1997年就建新房191.77万㎡,投资8.09亿元。农村人均建筑面积由1990年的23㎡增加至2000年的32.34㎡,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十五”期间,南通切实抓紧了小城镇的规划,重点搞好10个全国重点镇和24个省重点中心镇的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综合开发,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十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好步开好头。城镇数量逐步减少,城镇规模趋向合理。全力推进区域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迅速提高,有60个建制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强化农村建筑市场管理,加强乡镇建设(管)服务站所建设。
2013年,南通年市区(含通州区)新增绿地780.1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2.2%;日供水能力达到160万立方米,水质综合指标合格率100%;市区燃气普及率、用水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全年市区新增路灯、景观灯24180盏,城市道路亮灯率达到99%。 (图册图片来源 )
2006年10月15日至22日,江苏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在江苏南通举行。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全市有10名健儿参加了7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了4金1银1铜,共6枚奖牌。
2012年,南通籍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获5个世界冠军,在伦敦奥运会,南通籍运动员获奖牌3枚,其中金牌2枚;伦敦残奥会,南通籍运动员获得银牌1枚。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苏中(苏北)境内的部落经常与中原各部落争战,世居淮、沂地区的东夷部落曾为中原部落所败,为避战乱,东夷部落不得不进行迁移,古青墩人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是南通最早的先民,也是最早的移民,他们在南通这块大地最早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种子,并烙下了北方文化的印记。
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灭邢(海安西部,如皋西北部当年属邢国地),北霸中原,“封其民江淮间”。公元前506年,吴楚交战,吴破郑城(湖北江陵县东北),郧国遗民在吴国发动下参加了复国斗争。不久楚败吴,郧民随吴军东撤,后安置于海安县立发乡一带。前473年,越灭吴,都城北迁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大举向北移民。汉初,东瓯王举国徙江淮间。几次移民都有一部分散落到海陵(时称海阳今天泰州市)一带,他们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一种南方文化北上的趋势。
晋时战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至东晋,南朝三百年间陆续迁至长江下游,其时海陵一带移民人口猛增几十倍,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这里相遇。
约六朝梁元帝时(552年),长江口出现的壶豆洲(又名胡逗洲)便有流人煮盐为业,这些流人大抵指流放犯人也有无业游民,主要来自江南常州(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锡山、江阴一带),这些人基本上保留了吴越文化的特性。隋时胡逗洲属海陵,唐玄宗时因军事上的需要,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成了浙江西道常州的辖地。唐末军阀割据,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姚氏家族三代(姚存制、姚廷、姚彦洪)统治胡逗洲(其时称静海)、东布州达半个世纪之久,其军队和家属有万人之多,多为吴兴人,其时南方文化占了统治地位。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区,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属扬州,不久改为通州,设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岛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静海人与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又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或定居。至元初,北方又有犯人流放到通州,南方文化的影响似乎逐渐减弱。但元末张士诚起兵江南,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如皋。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如皋安家落户。
由东布洲形成的海门岛,当初亦为流放犯人之地,流人亦来自常州一带,由于隔了130多年才与静海县涨接而造成的文化隔离,使海门人始终保持了吴文化的特色。至明初,一部分拥戴过张士诚的江南士民,被惩罚性地强迫迁移到吕四港一带。他们于常熟白茹港集结,渡江来到吕四,这就是民间所说的“白茹抽丁”,他们同样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土人情。至18世纪初,崇明人陈朝玉(1688一1761)率妻来到海门,沿江岸垦殖,并带动了大批崇明人迁来江北。他们辛勤垦殖,使沿江新垦地渐成村落。其时海门境内一万多人,崇明人近三千人,以后200年间不断有崇明人迁至海门。至近代纺织工业的形成和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安徽、浙江、广东、上海、镇江等地工商户和其他人至南通定居、经商和进行文化交流。南方文化的影响几乎一直延续着。
南方文化对南通的影响较大,南通方言中,说吴方言的人最多,南通京剧属于南派京剧,老百姓普遍供奉“观世音菩萨”。北方人往往把南通人看作是江南人,而南方人则常常把南通人视为北方人(江北人),这一错位恰恰显示了南通作为南北过渡地带的文化特征,南北文化兼而有之———南风北韵。 通剧:通剧是南通地方戏曲剧种。原为僮子戏,它源于上僮子。所谓“僮子”即民间职业巫师,发源于楚越的“以舞降神”的巫觋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交融,同化逐渐形成了有鲜明南通地方色彩的古巫觋的另一个分支——南通僮子。建国后,僮子摒弃其祭神驱鬼的迷信内容,利用其说唱形式,演现代剧,推陈出新,逐步改造成为通剧在编导、表演、音乐、舞美等方面都有提高。现在南通僮子不仅被列为专门课题重点研究,而且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重和兴趣。
南通侗子会:从前,南通郊乡每年秋熟登场之后,总要举行“侗子会”,又叫“圩塘会”,由圩塘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选定在月中望日,邀请侗子演戏,借助“天灯”,寻求欢愉。建国后,“侗子会”风俗不复存在,侗子也转为通剧艺人。
海安花鼓:流行于400年前时嘉靖年间的江淮大地。经过海安一代又一代民文工作者的几经挖掘,几经整理,不断揉进时代精神,刻意进行艺术创新,1978年以《迎春花鼓》为题参加江苏歌舞会演,1987年以《花鼓情》为题晋京献艺,1998年又以《迎春》为题参加江苏群文会演,融进江苏《渔篮花鼓》、《淮扬花鼓》、《泰兴花鼓》之特色,以320名女舞演员之阵容,再度编排成广场舞蹈,编入首者国庆50周年联欢晚会第一板块“贺神州普天同庆”。
海门山歌:主要流传于海门地区以及启东和通州部分地区,与江南吴歌一脉相承,是吴歌伸向苏北的一个分支。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多为农民在劳动中或劳动之余随口编唱的山歌,歌词有四句、六句或八句之分,内容大都反映劳动生活和男女爱情;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长达数十句或数百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民间音乐《海门山歌》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通的西部及北部地区:海安县、如皋市以及如东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片,又可分为两种小方言片:如东东部地区的如东口音和其他地区的如海口音两种,可以分别称为如东话和如海话。
南通城周边地区:港闸区、崇川区西北部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南通话,南通话是毗陵片吴语向江淮官话通泰片/泰如话的过渡方言。
南通的东南部地区:崇川区的东南部、通州区西南部、海门市南部、启东市南部、如东县东南部和通州区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方言——沙地话(崇明话、海门话、也叫启海话),属于吴语。
南通的东部地区:通州区东部、海门市的北部、启东市的北部的方言——通东话吕四分支和东社分支——通东话(亦可叫古常州语,或称江北话),属于吴语。
通州城周边地区:通州区的中部方言——金沙话,属于吴语。
如东话是如海话向通东话的过渡口音、南通话是是古吴语区向江淮官话的过渡区、金沙话是通东话向南通话的过渡区。
如东话和如海话互通、金沙话和南通话可交流、南通话和(除金沙话外的)其它方言很难交流、金沙话和(除南通话外的)其它方言很难交流,通东话及沙地话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如东话和如海话(除互通外)和其它方言很难交流。 灯节:旧历正月十三日“上灯”,十八日“落灯”,这六天谓之灯节。灯节期间,南通城里城外,有好多庙宇装灯。十五、十六两夜,有好多店家在店门口放烟火,看的人也不少。自正月初一起,十字街一带,有许多卖灯的。,卖的是马灯、狮子灯、兔儿灯、虾蟆灯、走马灯、球灯等等,都是以蔑为骨,以彩色纸糊的,至迟卖到十五、十六日结束。民间所挂的神子,有人家正月十八落,也有二月初一日落。
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有家家带女儿之俗,谚云:“二月二,家家人家带女儿,不带女儿是穷鬼儿,女儿不来要烂腿儿,女婿不许她家来是肉龟儿。”殷富之家带女儿要办起丰盛的家宴,即使是家境窘迫的娘家,也得象征性地小酌一番,没有亲生女儿的还得请“干女”。此俗沿袭至今。
元宵节:亦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
元宵锣鼓:旧时民俗公约,日常敲锣视为报警,故儿童平时不得敲锣戏弄,但到春节期间则可尽兴玩耍,天黑亦无防,尤其正月灯节期间,更不受时间限制了。每到元宵节,城内东大街小关帝庙(在南通电影院附近,今已建为证券大楼),自发举行锣鼓比赛。昔日元宵节那一浪高一浪的锣鼓声,震撼着通城的夜空,全城充满对新—年希望的激昂的气氛,是小伢儿和大人们最快活的节日。
“放烧火”:南通民间“放烧火”的风俗,起源于远古人们对火和火神的崇拜。远一点的可以翻翻《诗经》:“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雅。田祖有神,重畀炎火。”说的就是乡野阡陌农夫手执火把驱虫赶兽,护卫田禾的情形。近一点的可以看看我们的老前辈、清道光初南通诗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诗后原注:“元夕放烧火,谓之照麻虫。”这首民歌体的小诗告诉我们,当年南通民间 “放烧火”的场面十分宏大壮观,连城里的红男绿女、骚人墨客都要赶去争看热闹。“放烧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俗谚有云:“三十夜子送百虫,一送永无踪”,农人们回忆的日子有正月半、正月十八、二月二、二月十三、二月十九等等。形式大致相似。2003年,央视和南通市政府联合组织拍摄《正大综艺》栏目《节日缤纷》把它搬上荧屏,让更多的人了解南通,了解这一奇俗。 市花:菊花是南通市的市花,每年秋天,文峰公园、人民公园都要举行菊花展览。
市树:广玉兰是南通市的市树,广玉兰属木兰科,又名荷花玉兰,洋玉兰。常绿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卵状圆锥形。小枝和芽均有锈色柔毛。叶革质,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表面有光泽,背面有锈色柔毛,边缘微反卷。花白色,花的直径达20-30厘米,花通常6瓣,有时多为9瓣,花大如荷花,故又名荷花玉兰,芳香。花期5-7月。种子外皮红色,9-10月果熟。广玉兰树姿雄伟壮丽,叶厚光亮,花大芳香,为城镇绿化的重要观赏树种。
⑹ 植物的谚语
关于植物的谚语:
1.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2.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3.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4.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5.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6.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7.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8.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9.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10.笋子冲园,阴雨绵绵。
11.种姜养羊,本短利长。
12.桃三,李四,梨五,柑八年
13.六月壅(上粪),七月上,八月再看葱长旺。(陕西)
14.(京山)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
15.(不祥)荷花开在夏至前,不到几天雨涟涟。
16.(阳新)芦花秀,早夜寒;芦花黄,大水狂。
17.(枝江)南瓜花向下,天气将变代。
18.(浠水)峨眉豆开花旱,大干要来到。
19.(仙桃)五月开茭花,大水淹篱笆。
20.(房县)花等九,年成有,九等花,年成差。
关于植物的谚语大全:
21.(恩施)人不知春鸟知春,鸟不知春草知春。
22.(当阳)青草变白草,下雨只在两三朝。
23.(仙桃)马鞭草发白,就要有雨落。
24.(丹江口)草上结罗网,河里水要涨。
25.(孝感)草皮长了毛,有雨在明朝。
26.(宣恩)含羞草勾腰,大雨快要到。
27.(丹江口)蚂蚁草扯白旗,三天内定下雨。
28.(当阳)路裂直口大天干,狗咬根长连阴天。
29.(浠水)艾叶死梢,大雨定到。
30.(监利)坟茔湾里打伞,田里水涨。
31.(通山)山林树木知春意。
32.(天门)无风树叶翻背摇,大水浸过桥。
33.(武穴)树叶迟谢,来年要旱。
34.(长阳)树叶翻白,等不到黑。
35.(通城)杉树烧梢,秋天雨少。
36.(黄冈)桐树花红,干死畦虫;桐树花白,干地成泽。
37.(丹江口)桐果打单吊,白米无人要。
38.(黄冈)桐树花谢,冻死老爹爹。
39.(随州)木梓叶内炸,一冬没雨下。
40.(钟祥)木梓叶里炸,今冬有雪下。
⑺ 湖北现在什么特色小吃最火谢谢
要说湖北小吃要属武汉市的了,看看吧
武汉特色小吃地点全攻略
刘胖子家常菜
民生路靠江边第一个路口。原本是个大排挡,但物美价廉,味道很好,所以生意奇好,现在胖子发达了,重新装修,味道不变。
姊妹大排挡
武汉六中附近,移动球场路合作营业厅斜对面。主营火锅,老板是一对外地姐妹。特色是煮不老牛肉,孜然味,很香,的确煮不老哦!而且底料味道很好,爱火锅的朋友别错过。
浙乐海鲜酒店
大兴路鞋城对面大巷口第二家饭馆。白马万商背后十字路口。主营海鲜和浙江菜 ,物美价廉。四五个人吃饱绝不超过一百五。比如扇贝只3元一个,炒蛏子15元一盘。主食可以点炒粉(两人的话只需小盘),这是特 色哦,很细的粉丝,海鲜味,干软香!要是你爱吃辣记得嘱咐服务员,浙江厨子不爱放辣椒。
瓦萨奇
市二医院靠近江边下一个路口左边。特色是烧鲇鱼,没有土腥味,不错.另外:蒸虾,卤蝌蚂,炒虾球上菜率也非常高!
阿木牛骨头
堤角边 ,反正是好多家全做牛骨头的,堤角最热闹的地方了。这一家是堤角的第一名,看人气就知道了。特色是牛骨头啦!麻!辣!香!不过偶 要推荐:锅仔--里面的透明宽粉和牛肉园子!
熊胖子酒家
蔡家田小区里有一家熊胖子酒家,原来只是个小门面,但现在装修后味道还是和以前的一样好,价格也不贵。推荐:荆沙财鱼和尖椒爆鸭 肠。
小康菜馆
还是在蔡家田,从交行花桥支行对面的那条路进去,有一家小康菜馆,里面的藕泥以及辣子鱼都很不错。
半条鱼
三阳路的麟子路口有家---半条鱼(是武汉最正宗的),那点生意超级好。价位也超级底,举例-半条鱼,10元。小份鱼嘴巴,12 元。干鱿鱼烧肉,10元。
小夫子
三阳路立交桥下,就是罗莎蛋羔旁,有家小夫子,里面的铁板烧烤很棒哦!羊肉锅仔,28元,很鲜,里面没有其他的锅底,全是羊肉哦 ,所以超级鲜美,现在去那,凭学生证打八折,很便宜哦!
江胖子火锅
宗关水厂有个“江胖子猪弯弯”火锅,是鸳鸯锅,辣的那一半是牛肉和竹笋,另一半就是猪弯弯隈藕,味道确实不错,那个汤也非常好喝 ~~!一个小锅是35块,大锅是45还是55忘记了~!
红玫瑰火锅
其实正宗的猪弯弯应该是在汉阳郭茨口知音西村,就是 520转弯进来的这条路上。有家红玫瑰火锅,这里的猪弯弯才是最正宗的,在红玫瑰的斜对面,也有家江胖子。两家我都吃过,红玫瑰 的味道不用说了,江胖子就差多了。但两家的价钱都是一样的,35一锅,内容看上去也一样,一半牛肉加笋子,一半猪弯弯,但味道就 差的太远了,红玫瑰每天都是暴满,并且晚上10点之前是绝对会打烊关门的,但是江胖子就会做的很晚,因为没有红玫瑰生意好撒。
巴蜀情
在市育才小学附近 ,武汉晚报路.川菜馆,非常正宗.顾客一进门,服务员(全部四川籍)就会放嗓子用正宗的四川话一个个传话,"有客人罗!!!!! !........."嘻嘻,他们玩上茶的功夫很拽哦~~可以叫他们表演,都是很可爱的服务员.
偶强烈推荐它 !!味道真的好!!!好可不仅仅在于辣!!还有香!!!推荐辣子基围虾(应该没记错名字,川辣椒爆炒的),缺点就是比较贵,这一 个菜就是80块, 扁担排骨也是很不错的哟。可是一般菜价比别的地方高30%左右吧?!
天府山珍
九万方,老江大的斜对面吧。过福星惠誉的新建楼盘后十分钟(如果步行)。特色是各类野山菌,养生的哦!!营养价值很高,可以偶尔 带家人去食补一下~~
它是以清汤火锅的形式涮煮着吃滴,汤可自选,比如乌鸡鸽子等,刚端上来的汤别忙下菌子,要赶紧喝一点,好鲜的!由48种野山菌和 你点的锅底熬制.推荐菌种:竹荪牛肝菌鸡心菌等.
爱酒的同志可以选那里特制的药酒,有山蚂蚁的,各类野山菌泡制的,都有药用价值的.
价格不算很高,三个人吃近两百。
避风塘高屋娇
建设大道,武汉电视台,信合大厦对面。店堂的陈设就比较特别,有几条船可以坐哦~而且吃完可以继续喝茶,打烊时间很晚。
台湾风味,菜品味道比较特别,如果你爱南部口味会很爱吃,做得很精致。木瓜炖雪蛤偶好喜欢,甜甜哦,但不腻,因为是冰糖和木瓜本 身的甜味。
这里比较贵,比如一份木瓜炖雪蛤是50元,一个人一份.
士大力
北湖附近刚开了一家韩国烧烤店——士大力,就在建银往前走一点,正北湖车站,一个红色的招牌很醒目。店不大,经营的韩国菜虽不算 特地道,但还是有点小特色的,里面的韩国烧烤有十来种,可以按串买也可以买套餐,其中叶菜卷和鱼籽卷的味道非常之好,还有他的石 锅拌饭也才¥15,反正我们两个人吃得很饱也才50多块,价格也还挺便宜的。韩国菜都主要以烧烤为主,冷碟都会送点的,主食以石锅拌饭和冷面为主。主要看你吃什么了,一般四个人吃大概100块左右就好了。
年年有鱼
长江日报路 ,报社正对面。特色是鱼啦!各种鱼,比如瓦罐江鲇(很多都可一鱼三吃),29元一斤,按鱼种类看,价格不一。味道很不错,鲜嫩, 进味,香但不腥。两个人的话再点个青菜就够了。它还有中华鲟哟。
张记牛骨头
江汉路步行街上中百后门(就是中百的写字楼出口处)斜对门的张记牛骨头,里面的一品鲜和咕噜烤鱼很不错,舍得花心思!份量很多, 建议如果两个人去吃,最好是上述的任意一种再加上一盘青菜就足够了。如果想一次将两道好菜都品尝到,那就多带点人克吃!一品鲜好 象是28块一份,咕噜烤鱼是32块一份。
武汉首家泰国餐厅
还有江汉路时尚广场{新世界}对面刚刚开了武汉首家泰国餐厅,我比较喜欢青咖喱炒蟹,及凤梨饭味道还不错。3个人差不多200块 左右,有点贵,不过很干净,味道也还算正宗。
东来顺
江汉路上面的东来顺,里面的小牛扒做的也不错,只要15块一份,有一杯柠檬茶,两块三明治,一块牛肉,就是没有红酒,但比很多地 方28一份,38一份有红酒的要划得来多了,并且味道也很棒!
香惠水饺
桥口,军工医院对面胡同内,香惠水饺。纯粹原汤,而且水饺肉多皮薄,个大,比生煎包子还大!我们一般称它们包子。。。
后来,为满足新老客户第需要,又出来一个简装版第水饺,比原来的水饺要小。
价格是: 大包子 3.00/碗 小包子 1.50/碗
我家香湘菜馆
云林街上有家“我家香湘菜馆”里面的湘菜很不错。
前进二路排档
六渡桥前进二路,桃园菜场往自治街方向走300米有一些大排挡,晚上有蛮多烧烤的都蛮便宜,有一家胖嫂做汤的,种类繁多,量比较 足,土鸡汤8块一份,肚片汤9块一份,最贵的不超过10块,真是物美价廉。旁边的一家正宗东北人的饺子也很不错哟!
小贝壳酒楼
靠近江边,一元路旁边,蔡鄂路口有个小贝壳酒楼,是大碗家常菜出名的,菜蛮便宜的!一锅香鲶鱼,一砂锅18-22元(它的一锅香 鲶鱼不比差瓦萨奇的差,口味略有不同!但价格就更便宜。来一桶(就是鸡蛋汽水肉,用木桶装)小桶12元,大桶18元。特别是藕拖 ,炸得酥香脆的!当零食一极棒!
当然,其它较家常的菜,什么尤鱼爆腰花了等等之类,各种档次都有!不但好吃而且便宜!一般去吃饭的话,七八个人也不过百多元钱!
土匪鱼
还有一家是叫么名字不晓得了,特色菜是土匪鱼,在武汉美校的旁边,就是在汉口岳飞街,(金源世界和零点OK中间的一条街)吃过的 老食客都晓得,一条鱼半开做一盘,是孜兰麻辣的味道,香辣诱人,还有香菜,顶美味!
老食客去都是吃的一大盘16元,超极便宜,现在做得小有名气了,涨价了,是28元一盘!如果你去的话,一定装作是去过好几次的, 跟老板侃侃价。好象是正宗四川老师付操刀的!
武昌
余家头烧烤大排挡
余家头往青山方向车站往里走就是,在右边有固定门面第二家. 这里有极好吃的烤馒头,香酥无比,分甜咸两种口味,真不是一般的馒头啊,呵呵!
口味堂
武昌卓刀泉有个口味堂~我们去过一次~旁边的几家空荡荡的~他家里居然没位置坐~可见生意好~味道也不错~
乐川麻辣烫
在首义路背后,什么红遍天火锅城的对面,有一家很破门面的麻辣烫,叫乐川麻辣烫。味道简直是好啊,都是两毛钱一串的, 什么都有,比前两年红遍武汉的什么重庆串串香要好吃得多,吃完了也是直接数签子算钱,蛮便宜。
青山
大红浪火锅城
在红钢城问单桥洞即可. 还想吃香辣蟹吗?偶的最爱,不过现在已经快绝迹了,幸亏我们红钢城还有,嘻嘻。建议中午去,晚上人巨多。味道就不废话了。
老幺烧烤
在红钢城二十街,又名好吃街,过潘婷美发店走一分种有一家电烧烤的门面即是.
在满街炉烧烤的情况下,偶会又反过头想吃电烤的,它的特色是炸鸡肉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香,也没什么作料,微辣鸡肉香,你不 会不喜欢,去尝尝,不好吃找偶. 对面是民盟翻译和一个有友网吧。
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勒里炸东西的油特别奇怪,有一种满怪的香味。那里羊肉串是真正的羊肉,不象其他地方都是猪肉。不过最好吃 的是油炸的东西。比如炸鹌鹑炸鸡串之类。
王中王
青山建三路口进来有个王中王,里面的啤酒鸭真的是好吃`还买一个送一个~价格也不贵。
小乐川
红钢城的小乐川也可以,建七路口望江边走就是。里面豆皮和桂花糊是我每次回来都要去吃的。卤藕也可以。
洪山
蜂蜂虾球
亚贸对面 ,和街道口之间,很好找。特色是烤虾球,用特制卤水浸泡后烤制,味道非常好。现在推出的炸猪排,也很不错。六点以后没位子了,要 早点去。
美咪酒家
武工大雄楚大道方向往校区走十分钟. 在武工大一带是非常有名的,偶被一老工大朋友带去吃过,家常菜。
有两个菜非常棒:糖醋里脊--味道太正宗了!脆皮猪手--孜然味,香啊~~~ 皮脆,肉入口即化,一点不腻,口水~~~~
湖滨花园酒店
东湖开发区站对面.你要是爱吃西点可千万要去尝尝,实在好吃,每次我们都像饿女扑食一样,见笑了!!
自助餐,68元一位,很值得。
关山
东鑫酒店
城建学院,关东科技园对面. 装修不错,有一定档次,主要客源来自附近公司.
偶只说我们必点的:辣酒煮肥牛--非常够味,里面的粉丝每次都最早被消灭干净。幻影鱿鱼丝。印度抛饼--薄脆浓香,味道正宗,是 吃过最棒的抛饼.
无名农家(番茄鱼)
真的是无名,不过只要你去关山一路中建三局二公司(曙光软件园附近,老武黄公路加油站那边)就能看到,在公司大门口,一家有 遮阳棚的农家饭馆。
特色是番茄鱼,绝对的农家风味,但可一点不土!草鱼切片,番茄打底,面上的油是爆过辣椒和花椒后浇上去的,香得~~~~~~ 一大锅端上来馋死你!!汤极鲜,酸溜溜的,可不放醋哦,同事爱用汤泡饭,偶爱就这么喝!!!便宜,一锅鱼才40块,可以吃饱四个 大胃美女,哈哈!
炸荷花
地点在江夏区汤逊湖旁。166、168、901都可到。
汤逊湖有个鱼丸一条街。都是以吃鱼丸而闻名。过澳门山庄,数胖子家的味最好!其中有个小菜,就是炸荷花。
炸好后,外观有点象炸茄子,酥润可口,,可比茄子清甜得多!夏季可以吃到!
武汉特色小吃与传说
1)热干面的诞生�热干面的问世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约在70年前,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因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原来卖的是凉粉和汤面。有年夏天,他 沿街叫卖一天后回到家中,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凉在案 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李包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 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将面在水里烫了几下,捞起来放在碗 里加上佐料卖给顾客。有人问:“这是么事面?”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这一天的面 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2)武汉小吃十二绝�汉皇风光最繁华,廿里嚣尘百万家�
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
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
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鱼圆�3)武汉小吃名店�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小桃园的煨汤,老谦记的豆丝,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水饺,顺香居的烧梅,福庆和的米粉,鲁源兴的米酒,五芳斋汤圆,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4)湖北名菜——鱼圆传奇�鱼圆是湖北民间的传统菜品,逢年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圆。鱼圆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据说文王熊资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5)湖北名菜“龙凤配”�“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相传三国时刘备往东吴招亲后,偕孙夫人回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 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名菜。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必不可少 ,以象征吉祥如意。�6)湖北名菜——东坡肉的来历�东坡肉是古黄州一带的名菜,已有900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此期间,他常亲自烹制各式菜肴与诗友、棋友对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终 才想起锅里的肉,急忙跑进厨房,觉香气扑鼻,揭开锅一看,但见肉色红艳,他尝了一块, 满口醇香,糯而不腻,客人们更是交口称赞。后人为怀念苏东坡,便把他创造的这道菜取名 为“东坡肉”。�7)毛脚女婿与吊子煨汤�武汉人特别讲究煨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特别是“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必煨汤相 待。女婿上门时,还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示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煨汤罐子一般多 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8)婚俗趣谈说三茶�一般说来,在武汉,男女缔亲之前要讲究“三茶”礼节。“三茶”指的是:男女订婚以后, 男方须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重要节日向女方家中馈赠礼品。礼品以食物如茶叶、糕点 、鱼肉、烟酒为主,俗称送茶或送节礼,一年三次合称“三茶”。
武汉名小吃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烩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四季美汤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小桃园煨汤
"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县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谈炎记水饺
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蔡林记热干面
蔡林记热千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
老谦记牛肉豆丝
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兼管牛肉汤菜,随意小酌。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武汉的风味小吃品种很多,不能一一详细介绍,兹再列举数种,供有兴趣者选择品尝:
五芳斋汤圆 "五芳斋"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1207号,邻近兰陵路口,经营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的宁波风味汤圆。有"宁波汤圆大王"之美称。
民生全科小汤圆 由汉口民生路212号的民生甜食店创制,体形小巧,清香纯甜。
福庆和米粉 "福庆和"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5号,在六渡桥一带,以经营湖南风味的米粉著称。粉质钦滑,味鲜可口。
雅园湖南米粉 雅园米粉馆坐落在武昌解放路383号,创办于1935年,经营湖南风味的米粉,以牛肉粉著称。 田恒启糊汤粉 田恒启粉馆位于汉口花楼街252号,经营的糊汤粉特色在场,是鲜鱼加料熬制而成,加上淀粉成为糊状,米粉烫好故人盛有鲜汤的碗内,再撒葱花、胡椒,十分可口。备有油条配食。经济实惠,食客盈门。
楚宝桂花赤豆汤 楚宝熟食店位于汉口中山大道911号,在六渡桥下首。桂花赤豆场用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熬制而成,味道甜美不腻。
宝庆牛肉面 宝庆面馆位于汉口利济路171号,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以经营湖南宝庆、新化一带的传统牛肉面著称。该店的牛肉面与众不同:.牛肉选用老黄牛的腿肉,并以粗壮梗长的甘草作配料,面条制成韭叶形,入碗装成元宝状。味道鲜美。 一品香大包 一品香甜食馆位于汉口中山大道1445号,在公安路附近。开业半个多世纪,除经营甜食外,还制作一品大包,人称一品香大包,皮薄馅美,远近闻名。
顺香居重油烧梅 "顺香居"位于汉口花楼街、交通路的交汇处,是一家经营重油烧梅近五十年的老店。该店的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形如银菊,味道鲜美,久负盛名;
老会宾五叶梅 位于汉口六渡桥的老会宾酒楼制作的宴会名点五叶梅颇具匠心:不仅皮薄馅鲜,而且造型美观,形如五叶梅,五角上分别有红火腿末、蛋黄末、绿香菜、白虾仁、黑发菜,五彩缤纷,诱人食欲。
橘颂饼 是东湖风景区听涛酒家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创制的名点,饼形似橘,红中透白、颇具红橘傲霜之态。橘红是油炸的结果,霜为外撒的白糖。以屈原的名诗《橘颂》命名,颇有诗意。
东坡饼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居黄州时爱吃的一种饼,人们以其号命名,叫东坡饼,流传至今,是黄州城、鄂州市的传统食品。汉阳归元寺素餐馆仿制供应,颇受欢迎。
油香 油香本是北方的油炸食品,经襄樊市传人武汉市,为市民喜爱的早点之一,以油香扑鼻得名。武汉街头到处都有供应。
发米粑 又以成对出卖而称对耙,小孩则叫粑粑。从江汉平原传入武汉市,成为市民爱吃的一种早点。制法是把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炕熟。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价廉物美,到处都有供应。
什锦豆腐脑 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⑻ 余西古镇的余西名人
①抗倭民族英雄通州余西场曹顶
曹顶,通州余西场人。生于正德九年(1514),牺牲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
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梁姓、开封府任姓、中原季、刁、姜、李等众姓,携家谱、典籍,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
史载:余西场亭户曹大宾庄客,生儿发旋三顶,遂名“顶”,亦名“鼎”。及长,强悍豪爽,多膂力。受顾盐贩,驾舶往来江海。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犯太仓。总督张经征兵于通州。曹顶应募,隶千户姜旦。江中战倭,顶以长叉刺其操舟者堕水,跃登其舟,沉其铁缆,焚其舟。倭乱,江南兵乘势奋击,贼大败去。由此,顶望著,统哨船30艘,卒500名,驻江南剿倭。
每战,顶亲冒箭矢,率部击寇。战酣,寇众,击落顶盾,长枪刺来;从卒未及呼喊,顶右腋夹定贼枪,左手飞拾盾,挡贼枪,奋进,寇遁。又,顶入贼阵,救回部卒,且俘一寇。曹顶率军,倭寇丧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初二,倭船百艘,自狼山江面乘潮而来,寇3000余登岸,烧杀掳掠,屠戮老幼数千人,通州遭空前惨祸。
贼锋锐,攻计百出。顶率水兵五百壁于城外江面,伺间叠出挠倭。相持两旬余,贼恶其逼,退至狼山。又4日,徐、宿、邳援兵至,合兵击贼。寇乘舟败走。通州城围始解。
鼎身被数十创,杀倭百余,辞赏,解甲还乡,操业刀切面。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寇自掘港登陆,再犯通州。顶偕官军,自辰至午,激战寇于通州城北50里,冒雨追寇于单家店(平潮),马蹶壕堑。鼎壮烈殉国,时年44岁。噩耗传出,天地同悲,万民敬仰!
通城南郊狠山脚北侧,建有曹顶墓、曹公祠;曹顶殉难地单家店(平潮)建有曹公亭;曹顶故里,余西镇武惠堂曹氏宗祠(在余西小学祠堂沟西岸)供奉有曹顶公祖先牌位。1956年,余西地方干部为建大会堂,(若直白建剧场,南通县政府不批准,)折除曹氏祠堂,仅存一埭朝西边屋,曹朝忠一家数口居住,现已圮废。一对祠门石狮,由季姓后人代管,后转入余西小学。
通州志,人物志中收有曹顶本传。建曹公亭时,费范九向全国征集诗稿,张謇、陈衍、梁启超等45人来稿;集53首诗词赋,汇编成《南通平潮曹公亭诗》一册出版。张謇还为曹公祠、曹公墓撰写楹联。
②曲艺开山祖柳敬亭。
柳敬亭 (1587-1672)曲艺开山祖。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南通州余西场人,祖曹棆,父曹应登,皆在余西镇上经商。其叔父曹应科在泰州设有分号,往来于余西泰州间经商。永昌之父曹应登奉永昌之祖曹棆命,之泰州,助永昌之叔曹应科一臂。永昌少年好动,常随父至泰州叔父分号游。
曹永昌自幼强悍不羁,十四岁时得罪权贵,化名抑敬亭,往来于余西、通州城、如皋、海安、泰州、扬州、盱眙、金陵、苏州、北京、等地说书言志,意在反清复明。
曹永昌在金陵传有子嗣;曹棆长房长孙曹永昌寿高八十三岁,晚年贫困潦倒,落叶归根,终,葬余西场南祖茔。牌位供奉在余西场武惠堂曹氏宗祠。金陵城北,南通城柳家巷,余西龙城可寻其迹。
③任尧章-任焕文,(1861-1934)余西精进书院首任院长,著述颇多,有任焕文笔记余西场乡土教材,通州物产,通州民俗,通州称谓,小学算术,博物,等;并续修任氏家谱。任焕文为曹顶作传,载入任焕文笔记,编入乡土教材,有师山顾贵亭为之作序,并成为精进书院、余西小学、余中小学、通源小学等小学必读教材。
④顾怡生为余西小学作校歌:美哉我校,美哉我校,邻有夫子堂堂庙,乡有将军义勇曹。天风怒号,海潮狂啸。我保我卫先我教。夫子之道高,将军胡弗效?学生努力各有造,家邦真正生英豪。”
⑤曹彬--北宋开国大将,创曹姓武惠堂。
⑥任布--北宋儒将,甘肃总兵,创任姓五知堂。
⑦曹王--反清领袖,葬余西场运盐河南六甲镇。
⑧曹秀生--民间智者。
⑨唐汝峒--清官,兴办教育事业,重修余西龙城诚门,振兴余西镇。
⑩朱理治 --朱明勋,无产阶级革命家。
⑪马一行--革命前辈。
⑫任苯生--余西书画派书法领袖。以下是南通古梅山庄笔记。
和张謇先生对联-任苯生。
1922年夏,我从骑岸镇高等小学考入南通师范,求学期间,常聆听张謇先生演讲,,先生谆谆教诲,终身受益。
在一个星期六的午后,我们几个同学,正在朝东风琴室后壁外的一棵树上装矿石收音机天线, 一个同学忽然看到张謇先生正缓步跨上木桥,朝学校方向走来,立刻兴奋地告诉我们。四先生(张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后被称“四先生”)住在濠南别业。与博物苑有边门相通,与学校隔河相望。两岸坝肚子上架有木桥,桥栏上有“路不拾遗”四个大字,河里插有蟹簖。闲暇时,先生常独自从河西头踱过桥来。
我们顾不得装天线,立即跑回学,一路奔走相告,欢腾雀跃;师范主持于敬之急忙领着大家,打开常年落锁的学校后门,出来恭请四先生进校,迎至寿松堂。
先生结合自身坎坷历程,鼓励在场同学勤学苦读,争当栋梁之材,将来为国效力,为民服务,造福一方。
接着,我们随先生出寿松堂,来到校园。在一棵古银杏树旁,有一株灵霄。附树而上,直攀树梢。先生心情甚佳,驻足观之。随后,大家跟着赏景,边走边聊,信步来到荷花池旁,大家兴致盎然。先生一时兴起,收住脚步,要与我们对联,大家热情高涨,围拢过来。先生说出上联:“黄花菜,菜花黄,一花一酌”;( “菜花黄”-酒名).只有不多几位同学应了下联,还记得我应的下联是:”“鸡冠花,花冠鸡,边啄边哗”。先生笑着又出一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大家搜肠刮肚,无人能对。先生勉励我们:博学精思,互相探讨,自会开窍。
先生教导,铭记心中。后来读了蔡东藩明史演义,有所感悟,试作下联,以对四先生上联:“梅兰芳演木兰从军,戏是女扮男,实是男扮女”。下联:“朱元璋灭大元建明,祖从僧为帝,孙从帝为僧”。
谨以此联,记念恩师!
作者:南通余西古镇任苯生。
誊稿:通州市余西镇任侠家。
⑬江涛--江冠雄,余西书画派国画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