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外交
❶ 中日鲜为人知的兰花外交是指什么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明代诗人张羽的五言绝句《咏兰花》确实抓住了兰花的特征:花朵不大,也不问是否有人赞赏,却默默地散发着幽香。正是由于兰花的这种特点,它一直被中日两国的文人墨客所钟爱。上世纪60年代,小小的兰花更是成了中日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次巧妙的“兰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两国间的重要贸易,为日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日贸易遭遇难题,“兰花代表团”带着重要任务访日
1963年4月的一天深夜,中国对日工作负责人廖承志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当他拿起电话,话筒中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方正是廖承志的大学校友、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松村在电话中寒暄了两句,突然提出他要以日本爱兰会会长的身份,邀请中国迅速派一个兰花代表团访问日本。这个请求顿时令廖承志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松村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三木─松村派的领袖之一,在政坛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为何如此急促地要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呢?
放下电话后,廖承志立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情况。两人经过分析,认为松村的请求与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松村是日本国内力主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家。这位刚直坦荡的老人自幼沉浸于汉学研究,最喜爱兰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日本投降后,松村曾带头反对岸信介内阁的亲美反华政策。在1959年和1962年,松村不顾党内压力和美国的威胁,两次率团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达成以渐进的方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共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LT贸易备忘录》,同意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常驻办事处并实现互派记者,开创了著名的“备忘录贸易”。
然而在落实备忘录贸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困难。先是日本政府迟迟不肯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接着两国互设代表处也遇到了阻力,而来自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压力更让当时的池田勇人内阁对备忘录贸易产生了畏难情绪。形势的转变令松村焦急万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邀请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打破当前的僵局。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松村谦三爱兰花是众人皆知的,在访华期间他曾与朱德讨论过养兰心得,因此以交流兰花的名义邀请中国代表团访日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得知了松村的真意后,周总理和廖承志决定立刻派代表团赴日,商讨两国贸易和设立常设机构问题,并希望借机实现交换记者。
老政治家自掏腰包招待中国客人,政府高官冒辞职风险放行对华出口信贷
1963年4月29日,由兰花专家、福建省委统战部长张兆汉为团长的中国兰花代表团动身访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廖承志的3位得力助手孙平化、王晓云和王晓贤成为代表团成员。孙平化等3人虽然对兰花了解不多,按他自己的话说“我连兰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他们却是代表团中最重要的人物。在东京羽田机场,中国代表团受到了松村谦三的秘书山本重男的热情接待。山本重男首先转达了松村的歉意,因为松村认为他每次访华都享受国宾级待遇,由中国政府领导人出面迎接,可是在日本他却无法用同样的方式报答,觉得很对不起中国客人,于是叮嘱山本重男一定要用最大的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并不富裕的松村还打算自掏腰包支付中国代表团访日的所有费用。
中国兰花代表团访日期间,与日本兰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但这并不是访问的重点。很快,中国兰花代表团结束访问回国了,孙平化等三人则留在了日本,他们开始了此次访问最重要的日程。
经备忘录贸易日方主要负责人河和良一的秘密安排,孙平化等3人会见了通产省官员渡边弥荣司,就日本向中国出口成套设备使用日方出口信贷问题,试探日本政府的态度。渡边犹豫再三,说明此事很难办,因为当时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采取出口信贷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许多日本政客认为这样做对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好处。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支持备忘录贸易,因为这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利。
后来,渡边在2000年对中国记者透露了当时他下决心帮助中国的原因:“1963年,我45岁,是日本通产省官房长官,那是我第一次与孙平化见面。我直觉认为,他是个好人,是个可以一生交往的朋友。当时,我所能做的,就是背着通产大臣,利用我的权力,批准这套设备出口,因为通产大臣知道了会禁止的。我当时拿定了主意,要是被查出来了,我就辞官,当老百姓!”在渡边签署文件三个星期后,日本通产大臣终于发觉了此事,根据渡边的回忆:“他(通产大臣)像看到家里着了火一样着急,可根据国际惯例,这个文件已经生效了,但是通产大臣并没有让我交辞呈,他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中国密使会见日政坛实力派,“兰花外交”开创中日沟通渠道
首战告捷后,孙平化等人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与日本政坛的一些重量级人物相继会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秘密外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政治家宇都宫德马在他家的大草坪上专门为中国客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会,特意邀请日本通产省负责成套设备审批的通商课长谷敷宽出席,他还精心安排孙平化在酒会进行期间,到楼上一个小房间与谷敷宽磋商中日贸易问题。
接着,后来成为日本外相的园田直又安排孙平化与池田内阁里支持改善中日关系的实力派人物、建设大臣河野一郎,在一家日本餐馆会面。当时,河野一郎是自民党的领袖之一,他在与孙平化详谈之后表示:“池田首相理解中国的立场,对开展日中贸易也是有决心的,不会因为别国(指美国)施加压力就不干。”
此后,孙平化等人又委托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与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就中日贸易问题进行了沟通。高碕秘密会见池田首相后,请孙平化转告中国方面,池田首相一定履行诺言,日本政府已基本上下决心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1963年6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引进日本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总金额为73.58亿日元。第一个成套设备贸易成交,使日本厂商大大增强了发展日中贸易的信心,中日“兰花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美日右翼和台湾当局不停地出来捣乱,声称日本出口成套设备并提供政府贷款,是对中共的援助,有的甚至胡说让解放军穿上维尼纶军服,就是加强中共军事力量,企图阻挠日本政府履行合同。但经过“兰花外交”,中国方面与日本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双方共同打破了美日右翼和台湾方面的阻挠,使维尼纶工厂顺利地落户北京。
这次意不在兰的兰花代表团访日,对中日关系后来的发展可谓意味深长。维尼纶成套设备成功引进,对帮助当时的中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代表团所接触的日本政治家后来都成为了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如园田直后来当过官房长官、外交大臣;河野一郎当过众议院议长,他们在促使日本政府最终作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决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花代表团的成功访问,还让中国方面看到,即使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仍有大量有识之士为发展两国关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中日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景广阔。令人遗憾的是,一手促成“兰花外交”的松村谦三先生并没有看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他于1971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但他对中日友好关系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两国史册。
❷ 私拓什么意思
历史记载中国国花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屈原楚辞离骚------屈原【二】原文选段: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一、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昔:昔日,从前。后:上古称君王。后面的,后代子孙。纯:专一不杂乱,纯粹,纯洁。 蕙兰粹:精华,国粹,我国文华的精华。 固:坚定,稳固,结实。众:需多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芳:芳香,花草的香味;美好的德行或声名流芳百世。所:处所。译文:从前三代君王总结出我国文化的精华,稳固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美好的德行或声名芳香的花草所以存在;二、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芷;杂: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搀杂,混合。申:申明理由,申辩。椒:科类植物。菌:菌类。桂:常绿乔木。岂:难到,却。惟:惟有。纫:引线穿针。夫:一对,相对。蕙芷:蕙兰和白芷。蕙兰译文:搀杂多种植物集合在一起申辩理由椒科类与菌类乔木桂类植物,却惟有纫一对蕙兰和白芷;三、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彼:知己,彼此。之:是省略的意识,是指禹帝。耿介:光明正直,耿直。既:既能,既然。遵:依照,按照,遵循。道:道理,正当的事理。得:得到,获得。 路:路途,途径。译文: 彼此尧帝舜帝和禹帝却光明正直,既能遵循正当的道理而获得可行途径;四、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捷惟径以窘步;何:表示疑问。猖:凶猛,狂弃,独弃。披:裂开,披开。夫:一对蕙芷。惟:惟有。径:实径,捷径。窘:为难,难住。步:脚步。译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五、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惟:惟有。 夫党人:旧时称为服劳役的人,夫役,私党。路:路途,途径。幽:光线暗,幽禁。 昧:昏,糊涂,愚昧。险:可能遭受的灾难。隘:险要的地方狭小。译文: 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总述:发扬中华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历史记载的美丽雅典中国国花蕙芷。以史为鉴,不忘国耻。爱国主义屈原满腔热血,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人遭难,中华大地血脉相亲,当时昏暗时代,亲族互相惨杀。爱国热情屈原的心情却是:“怀忧若若,愁思沸郁”。屈原《楚辞七谏沉江》写道:“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这句话是祖先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美德的根蕙芷。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巍十二:“塼堂已构,蕙芷长埋,铭;兹懿德,寄之不朽。”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编辑本段新中国新时代蕙芷蕙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兰芷溢香正是丰富新时代、新中华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 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提倡 和谐文明蕙兰象征清廉坚贞的党中央,白芷象征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少帅张学良将军咏芷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朱德委员长游广州兰圃时,留下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蕙芷花芳香味,而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芷草,芷:白芷,草:蕙兰。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芷兰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韵致,自然蕙兰会赢得人们各种赞誉和喜爱, 正如洞庭第一长联中所云:“沅芷南芬,澧兰北秀”。范仲淹《岳阳楼记》:“蕙芷兰汀,郁郁青青。 ” 颜师古《幽兰赋》:"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一个"秀"字将蕙芷品性概括无遗。梁宣帝《兰诗》:"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蕙芷宋代向子湮《浣溪纱》词上阙:"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不将红粉污高标。"当然这里的"高标"似指高出于幽花的绿叶,但其含义却在赞美蕙芷风标灵风范,秀丽风范,千古传诵品质。正如我们伟大的祖国郁郁青青繁荣昌盛!秀丽河山!爱我中华!蕙芷!缅怀毛主席1961年秋,看到我国古典屈原《离骚》原文"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译文: 何蕙兰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古今祖先对夫役私党派痛恨之入骨,维护正义宁磕而不移的精神。毛主席沉思片刻,挥毫慎笔写下《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 椒兰:申椒, 蕙芷 。屈原《离骚》 蕙芷,兰:蕙兰 。 芷:白芷。 用蕙兰和白芷象征革命时代,党和人民大众紧密团结 赋予蕙芷来维护正义的革命精神和风范。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中国兰蕙兰代表党中央访问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蕙兰和白芷,在新中国成立都作为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标志。维护历史来愿: 中国云南兰花网上世纪60年代,小小的兰花更是成了中日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次巧妙的“兰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两国间的重要贸易,为日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日贸易遭遇难题 “兰花代表团”带着重要任务访日1963年4月的一天深夜,中国对日工作负责人廖承志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当他拿起电话,话筒中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方正是廖承志的大学校友、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松村在电话中寒暄了两句,突然提出他要以日本爱兰会会长的身份,邀请中国迅速派一个兰花代表团访问日本。这个请求顿时令廖承志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松村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三木一松村派的领袖之一,在政坛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为何如此急促地要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呢放下电话后,廖承志立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情况。两人经过分析,认为松村的请求与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松村是日本国内力主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家。这位刚直坦荡的老人自幼沉浸于汉学研究,最喜爱兰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日本投降后,松村曾带头反对岸信介内阁的亲美反华政策。在1959年和1962年,松村不顾党内压力和美国的威胁,两次率团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达成以渐进的方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共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LT贸易备忘录》,同意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常驻办事处并实现互派记者,开创了著名的“备忘录贸易”。然而在落实备忘录贸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困难。先是日本政府迟迟不肯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接着两国互设代表处也遇到了阻力,而来自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压力更让当时的池田勇人内阁对备忘录贸易产生了畏难情绪。形势的转变令松村焦急万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邀请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打破当前的僵局。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松村谦三爱兰花是众人皆知的,在访华期间他曾与朱德讨论过养兰心得,因此以交流兰花的名义邀请中国代表团访日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得知了松村的真意后,周总理和廖承志决定立刻派代表团赴曰,商讨两国贸易和设立常设机构问题,并希望借机实现交换记者。老政治家自掏腰包招待客人政府高官冒险放行对华信贷1963年4月29日,由兰花专家、福建省委统战部长张兆汉为团长的中国兰花代表团动身访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廖承志的3位得力助手孙平化、王晓云和王晓贤成为代表团成员。孙平化等3人虽然对兰花了解不多,按他自己的话说“我连兰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他们却是代表团中最重要的人物。在东京羽田机场,中国代表团受到了松村谦三的秘书山本重男的热情接待。山本重男首先转达了松村的歉意,因为松村认为他每次访华都享受国宾级待遇,由中国政府领导人出面迎接,可是在日本他却无法用同样的方式报答,觉得很对不起中国客人,于是叮嘱山本重男一定要用最大的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并不富裕的松村还打算自掏腰包支付中国代表团访日的所有费用。中国兰花代表团访日期间,与日本兰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但这并不是访问的重点。很快,中国兰花代表团结束访问回国了,孙平化等三人则留在了日本,他们开始了此次访问最重要的日程。经备忘录贸易曰方主要负责人河和良一的秘密安排,孙平化等3人会见了通产省官员渡边弥荣司,就日本想中国出口成套设备使用日方出口信贷问题,试探日本政府的态度。渡边犹豫再三,说明此事很难办,因为当时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采取出口信贷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许多日本政客认为这样做对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好处。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支持备忘录贸易,因为这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利。后来,渡边在2000年对中国记者透露了当时他下决心帮助中国的原因:“1963年,我45岁,是日本通产省官房长官,那是我第一次与孙平化见面。我知觉认为,他是个好人,是个可以一生交往的朋友。当时,我所能做的,就是背者通产大臣,利用我的权力,批准这套设备出口,因为通产大臣知道了会禁止的。我当时拿定了主意,要是被查出来了,我就辞职,当老百姓!”在渡边签署文件三个星期后,日本通产大臣终于发觉了此事,根据渡边的回忆:“他(通产大臣)像看到家里着了火一样着急,可根据国际惯例,这个文件已经生效了,但是通产大臣并没有让我交辞呈,他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中国密使会见日政坛实力派 “兰花外交”开创中日沟通渠道首战告捷后,孙平化等人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与日本政坛的一些重量级人物相继会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秘密外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政治家宇都宫德马在他家的大草坪上专门为中国客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会,特意邀请日本通产省负责成套设备审批的通商课长谷敷宽出席,他还精心安排孙平化在酒会进行期间,到楼上一个小房间与谷敷宽磋商中日贸易问题。接着,后来成为日本外相的园田直又安排孙平化与池田内阁里支持改善中日关系的实力派人物、建设大臣河野一郎,在一家日本餐馆会面。当时,河野一郎是自民党的领袖之一,他在与孙平化详谈之后表示:“池田首相理解中国的立场,不会因为别国(指美国)施加压力就不干。”此后,孙平化等人又委托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与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就中日贸易问题进行了沟通。高崎秘密会见池田首相后,请孙平化转告中国方面,池田首相一定履行诺言,日本政府已基本上下决心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1963年6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引进日本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总金额为73.58亿日元。第一个成套设备贸易成交,使日本厂商大大增强了发展日中贸易的信心,中日“兰花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美日右翼和台湾当局不停地出来捣乱,声称日本出口成套设备并提供政府贷款,是对中共的援助,有的甚至胡说让解放军穿上维尼纶军服,就加强中共军事力量,企图阻挠日本政府履行合同。但经过“兰花外交”,中国方面与日本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双方共同打破了美日右翼和台湾方面的阻挠,使尼纶工厂顺利地落户北京。这次意不在兰的兰花代表团访日,对中日关系后来的发展可谓意味深长。维尼纶成套设备成功引进,对帮助当时的中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代表团所接触的日本政治家后来都成为了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如园田直后来当过官房长官,外交大臣;河野一郎当过众议院议长,他们在促使日本政府最终作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决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兰花代表团的成功访问,还让中国方面看到,即使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仍有大量有识之士为发展两国关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中日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景广阔。令人遗憾的是,一手促成“兰花外交”的松村谦三先生并没有看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他于1971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但他对中日友好关系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两国史册。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分析毛主席评兰花:毛泽东是爱花人,也是护花人。在延安时,有一次,勤务员在王家坪桃园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毛泽东房间里,供毛泽东观赏。但他看到后,便把勤务员找来,问明了在哪里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务员数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务员数后说有40多个花苞。毛泽东听后认真地对勤务员说:“一个花苞结一个桃,有的花苞还能结双桃。你想想,群众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们是中央机关,机关的同志要带头遵守群众纪律,你们不能为了让我看花,就去干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你们这不是要我也犯错误吗?”毛泽东爱护一花一卉,充分表现了一代伟人对人民之爱,对大自然之情。蕙毛主席用梅花来赞美去的战友时, 还曾诗叹屈原“艾萧太盛椒兰少”, 屈原《离骚》椒兰:申椒的蕙芷 ,蕙芷,兰:蕙兰 ,芷:白芷。战争中蕙兰象征清廉坚贞党的旗帜, 白芷用自己的贡献解救每一个伤员,象征着人民大众无私贡献的精神。毛主席爱兰却不爱兰的表面,爱兰的 "蕙心",蕙心意思是美丽善良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兰花代表新中国,画家用裸体和兰合影时受到 毛主席的禁止和批评!可见兰花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蕙兰和白芷是代表 新中国国家形象和精神 ," 兰花革命"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团结 ,走向和谐富强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编辑本段八一南昌兰花革命起义兰花革命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尤、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他在井冈山上的兰花坪又一次发现了久违的野兰花。朱德爱花:花品人品两相宜朱德爱兰花,“举世闻名”,尤其是中国兰蕙兰品种中的白色的兰花。据说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当年朱德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解放后,朱德广泛采集,精心培育了上千盆兰花,并赠送给园林部门、植物研究机构和解放军战士。1960年3月,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看望北京某部指战员后不久,为了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特地赠送给他们400盆名贵兰花。1962年,他一次送给龙华苗圃的兰花就有9个品种。1964年,他送兰花给盆景专家周瘦鹃。周瘦鹃感慨之余,以诗记之:兰蕙争荣压众芳,滋兰树蕙不寻常。元戎心事关天下,要共群繁赏国香。朱德还曾倡导在几个地方建立了兰圃,如广州越秀公园的“兰圃”、杭州花圃的“国香室”、上海植物园的“兰室”等,并为广州越秀公园“兰圃”题诗:越秀公园花木好,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晚年更是把精神和情操寄寓于朴实无华、清香淡雅的兰花上,他为兰花拍了很多照片,经常戴上老花眼镜一张一张欣赏。朱德爱兰成癖,有关他爱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爱兰似乎有一种灵感。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浏览,路过一棵古树,翘首一望,便说树上有兰花,众人不信。当时,有个小僧爬上树察看,果然从树上采得兰花一束。“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为养兰花受到批判。据工作人员回忆,后来撤走兰花时,他用一种近乎痛苦的声调说:“它不是资产阶级的花呢!”孔子曾有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当在荒僻之地见兰花独放,孔子又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用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花被称之为君子之花,是坚贞、美好、高洁的象征。朱德一生惜兰如宝,敬佩兰花高洁淡雅、正气清远的性格。兰花的性格象征着朱德的品格。编辑本段周恩来爱花:珍惜多于品赏周恩来也是一位爱花之人。周恩来爱花,尤爱中国兰蕙兰品种其中的君子兰。他还爱马蹄莲洁白、纯洁。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1964年11月,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京机场迎接时,还带去了一束正在盛开的马蹄莲。周恩来还爱海棠花的旺盛生命力和非凡气势。据说,1946年国共谈判住在南京梅园新村时,他常在空隙时间观赏海棠花……他北京的住所,栽有许多海棠花,还曾请友好国家使者来家里欣赏海棠;他爱君子兰堂堂正正,气节高雅。他去世后,工作人员曾在他遗体旁摆放了许多蕙兰品种其中的君子兰。
❸ 新加坡为何给每棵树办身份证
因承办“金特会”而成为焦点的新加坡一直凭借着其兰花外交而闻名于世。不仅是花,树也是新加坡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新加坡被两个丛林包围着,一个是钢筋水泥的丛林,另一个是散发着原始气息的树木丛林。”新加坡艳阳高照,在城市里穿行却不觉燥热难耐,因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连树下的风都温柔细腻。新加坡人爱树,笔者早有耳闻,但亲眼见证一座现代都市被苍劲古树与茂密花草环绕,依然震撼(如图)。更没想到的是,新加坡对树木的保护已经像对待固定居民一样认真——他们为城市的每一棵树都办了“身份证”。近日新加坡官方“树地图”门户网站上线,新加坡居然登记了城市里的每一棵树,逾50万棵树的信息都在这份电子账簿上一览无遗。
新加坡人对树木的重视几乎是融入血液的。譬如任何人不得随意砍树,包括自己家土地上的老树。如果确实需要腾地方只能移植,承包商需要在政府押一大笔钱,直到树木移植成活为止。尤其是道路两旁的树木,因为都有详细的登记信息,更是不得随意处置,如果必须砍伐要经过重重申请。此前就曾出现过置业公司因未被许可而在新加坡砍树被重罚的案例,受到的罚款和赔偿金高达近8万新加坡元。
因为有这些详尽的法规和条文约束,也让普通民众对于树木的保护有很成熟的法律意识。据统计,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社会的五六千个咨询、投诉以及寻求帮助的电话,这些内容都与树木保护与城市绿化有关,工作人员都会逐一回复并解决。新加坡还有专门的“大树医生”,每周固定时间为树“看诊”,如果树木出现任何问题,他们都需要汇报原因。
除了严厉的惩罚措施,新加坡法律也向积极为绿化做出贡献的居民提供奖励。如有花园的住宅如果不建筑围墙,让花草树木供路人欣赏,就可以对这家予以减缴房地产税的奖励。对于那些为城市绿化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甚至还能得到新加坡领导人的亲自授勋。
来源:环球时报,图片源于网络。
❹ 中国国花蕙芷什么意思
蕙芷是蕙兰和白芷的合称,也是王者之香的代名词。
蕙兰原产中国,是我国栽培最久和最普及的兰花之一,古代常称为“蕙”,“蕙”指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心”,常与伞科类白芷合名为“蕙芷”。蕙兰花是我国珍稀物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物种。
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夫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可谓证明中国兰和伞形科白芷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白芷,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❺ 世界各国的国花
概述
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领土完整、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高格精华的人格美德。但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多国家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他们国家的象征,并具有一定的涵意,这种花被称为“国花”。
中国国花
中国是法制国家,为维护国花的尊严,应写入宪法为了增强公民的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的确定 像国旗、国歌、国徽的确定是一项重要内容,经全国人大审义才可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悠久、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花。 国家发布例如:国鸟、国树、指动物和植物都写入宪法,1990年6月1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保护法,1988年11月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国兰花的中心蕙兰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 由于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国花的评选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分布要广泛;二是外观要漂亮;三是要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四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价值。
1994年,农业部首次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由于种种原因,在1995年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评选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梅花象征着坚韧内敛不符合中国政策,牡丹和梅花将禁止评选资格。
国花空缺
台湾兰花的中心中华蕙兰全世界约有花卉3万种,原产于我国的花卉就有1万—2万种。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为此赞誉“没有中国的花卉,便不成花园”。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确立了自己的国花,中国是惟一尚未确立国花的大国。
由于没有国花,在2001年的APEC会议上,新闻报道出现了“以中国国花牡丹为背景”的笑话;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国花的空缺,更成为悠悠古国的世纪遗憾。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中国国花
蕙兰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屈原
楚辞离骚------屈原
原文选段: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
一、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昔:昔日,从前。后:上古称君王。后面的,后代子孙。纯:专一不杂乱,纯粹,纯洁。
粹:精华,国粹,我国文华的精华。 固:坚定,稳固,结实。众:需多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芳:芳香,花草的香味;美好的德行或声名流芳百世。所:处所。
译文:从前三代君王总结出我国文化的精华,稳固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美好的德行或声名芳香的花草所以存在;
二、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芷;
杂: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搀杂,混合。申:申明理由,申辩。椒:科类植物。菌:菌类。桂:常绿乔木。
岂:难到,却。惟:惟有。纫:引线穿针。夫:一对,相对。蕙芷:蕙兰和白芷。
译文:搀杂多种植物集合在一起申辩理由椒科类与菌类乔木桂类植物,却惟有纫一对蕙兰和白芷;
蕙兰
三、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彼:知己,彼此。之:是省略的意识,是指禹帝。耿介:光明正直,耿直。
既:既能,既然。遵:依照,按照,遵循。道:道理,正当的事理。得:得到,获得。 路:路途,途径。
译文: 彼此尧帝舜帝和禹帝却光明正直,既能遵循正当的道理而获得可行途径;
四、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捷惟径以窘步;
何:表示疑问。猖:凶猛,狂弃,独弃。披:裂开,披开。夫:一对蕙芷。惟:惟有。径:实径,捷径。
窘:为难,难住。步:脚步。
译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
五、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惟:惟有。 夫党人:旧时称为服劳役的人,夫役,私党。路:路途,途径。
幽:光线暗,幽禁。 昧:昏,糊涂,愚昧。险:可能遭受的灾难。隘:险要的地方狭小。
译文: 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
总述:发扬中华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历史记载的美丽雅典中国国花蕙芷。以史为鉴,不忘国耻。爱国主义屈原满腔热血,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人遭难,中华大地血脉相亲,当时昏暗时代,亲族互相惨杀。爱国热情屈原的心情却是:“怀忧若若,愁思沸郁”。
屈原《楚辞七谏沉江》写道:“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这句话是祖先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美德的根蕙芷。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巍十二:“塼堂已构,蕙芷长埋,铭;兹懿德,寄之不朽。”中华民族永垂不朽。
清廉坚贞的爱国爱民党蕙芷代表国家的精神和形象
爱国爱民,玉树(芝通芷)芷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1918年5月孙中山再题广东省梅县松口铜琶乡谢逸桥宅爱春楼
“玉树芷兰”,语出《晋书·谢安传》,喻有志可成才之子女。玉树:用玉做的树;芷兰:指蕙兰和白芷,众领群芳的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将来可报效国家和人民。
新中国新时代蕙芷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兰芷溢香正是丰富新时代、新中华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 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提倡 和谐文明蕙兰象征清廉坚贞的党中央,白芷象征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
少帅张学良将军咏芷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朱德委员长游广州兰圃时,留下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蕙芷花芳香味,而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芷草,芷:白芷,草:蕙兰。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芷兰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韵致,自然会赢得人们各种赞誉和喜爱, 正如洞庭第一长联中所云:“沅芷南芬,澧兰北秀”。范仲淹《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 颜师古《幽兰赋》:"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一个"秀"字将蕙芷品性概括无遗。梁宣帝《兰诗》:"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蕙芷宋代向子湮《浣溪纱》词上阙:"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不将红粉污高标。"当然这里的"高标"似指高出于幽花的绿叶,但其含义却在赞美蕙芷风标灵风范,秀丽风范,千古传诵品质。正如我们伟蕙兰大的祖国郁郁青青繁荣昌盛!秀丽河山!爱我中华!蕙芷!
缅怀毛主席1961年秋,看到我国古典屈原《离骚》原文"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译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古今祖先对夫役私党派痛恨之入骨,维护正义宁磕死而不移的精神。
毛主席沉思片刻,挥毫慎笔写下《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 椒兰:申椒, 蕙芷 。屈原《离骚》 蕙芷,兰:蕙兰 。 芷:白芷。 用蕙兰和白芷象征革命时代,党和人民大众紧密团结 赋予蕙芷来维护正义的革命精神和风范。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中国兰蕙兰代表党中央访问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蕙兰和白芷,在新中国成立都作为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标志。
来愿: 中国云南兰花网
上世纪60年代,小小的兰花更是成了中日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次巧妙的“兰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两国间的重要贸易,为日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维护历史中日贸易遭遇难题 “兰花代表团”带着重要任务访日
1963年4月的一天深夜,中国对日工作负责人廖承志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当他拿起电话,话筒中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方正是廖承志的大学校友、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松村在电话中寒暄了两句,突然提出他要以日本爱兰会会长的身份,邀请中国迅速派一个兰花代表团访问日本。这个请求顿时令廖承志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松村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三木一松村派的领袖之一,在政坛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为何如此急促地要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呢?
放下电话后,廖承志立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情况。两人经过分析,认为松村的请求与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松村是日本国内力主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家。这位刚直坦荡的老人自幼沉浸于汉学研究,最喜爱兰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日本投降后,松村曾带头反对岸信介内阁的亲美反华政策。在1959年和1962年,松村不顾党内压力和美国的威胁,两次率团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达成以渐进的方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共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LT贸易备忘录》,同意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常驻办事处并实现互派记者,开创了著名的“备忘录贸易”。
然而在落实备忘录贸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困难。先是日本政府迟迟不肯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接着两国互设代表处也遇到了阻力,而来自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压力更让当时的池田勇人内阁对备忘录贸易产生了畏难情绪。形势的转变令松村焦急万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邀请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打破当前的僵局。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松村谦三爱兰花是众人皆知的,在访华期间他曾与朱德讨论过养兰心得,因此以交流兰花的名义邀请中国代表团访日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得知了松村的真意后,周总理和廖承志决定立刻派代表团赴曰,商讨两国贸易和设立常设机构问题,并希望借机实现交换记者。
老政治家自掏腰包招待客人政府高官冒险放行对华信贷
1963年4月29日,由兰花专家、福建省委统战部长张兆汉为团长的中国兰花代表团动身访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廖承志的3位得力助手孙平化、王晓云和王晓贤成为代表团成员。孙平化等3人虽然对兰花了解不多,按他自己的话说“我连兰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他们却是代表团中最重要的人物。在东京羽田机场,中国代表团受到了松村谦三的秘书山本重男的热情接待。山本重男首先转达了松村的歉意,因为松村认为他每次访华都享受国宾级待遇,由中国政府领导人出面迎接,可是在日本他却无法用同样的方式报答,觉得很对不起中国客人,于是叮嘱山本重男一定要用最大的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并不富裕的松村还打算自掏腰包支付中国代表团访日的所有费用。
中国兰花代表团访日期间,与日本兰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但这并不是访问的重点。很快,中国兰花代表团结束访问回国了,孙平化等三人则留在了日本,他们开始了此次访问最重要的日程。
经备忘录贸易曰方主要负责人河和良一的秘密安排,孙平化等3人会见了通产省官员渡边弥荣司,就日本想中国出口成套设备使用日方出口信贷问题,试探日本政府的态度。渡边犹豫再三,说明此事很难办,因为当时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采取出口信贷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许多日本政客认为这样做对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好处。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支持备忘录贸易,因为这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利。
后来,渡边在2000年对中国记者透露了当时他下决心帮助中国的原因:“1963年,我45岁,是日本通产省官房长官,那是我第一次与孙平化见面。我知觉认为,他是个好人,是个可以一生交往的朋友。当时,我所能做的,就是背者通产大臣,利用我的权力,批准这套设备出口,因为通产大臣知道了会禁止的。我当时拿定了主意,要是被查出来了,我就辞职,当老百姓!”在渡边签署文件三个星期后,日本通产大臣终于发觉了此事,根据渡边的回忆:“他(通产大臣)像看到家里着了火一样着急,可根据国际惯例,这个文件已经生效了,但是通产大臣并没有让我交辞呈,他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中国密使会见日政坛实力派 “兰花外交”开创中日沟通渠道
首战告捷后,孙平化等人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与日本政坛的一些重量级人物相继会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秘密外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政治家宇都宫德马在他家的大草坪上专门为中国客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会,特意邀请日本通产省负责成套设备审批的通商课长谷敷宽出席,他还精心安排孙平化在酒会进行期间,到楼上一个小房间与谷敷宽磋商中日贸易问题。
接着,后来成为日本外相的园田直又安排孙平化与池田内阁里支持改善中日关系的实力派人物、建设大臣河野一郎,在一家日本餐馆会面。当时,河野一郎是自民党的领袖之一,他在与孙平化详谈之后表示:“池田首相理解中国的立场,不会因为别国(指美国)施加压力就不干。”
此后,孙平化等人又委托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与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就中日贸易问题进行了沟通。高崎秘密会见池田首相后,请孙平化转告中国方面,池田首相一定履行诺言,日本政府已基本上下决心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1963年6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引进日本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总金额为73.58亿日元。第一个成套设备贸易成交,使日本厂商大大增强了发展日中贸易的信心,中日“兰花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美日右翼和台湾当局不停地出来捣乱,声称日本出口成套设备并提供政府贷款,是对中共的援助,有的甚至胡说让解放军穿上维尼纶军服,就加强中共军事力量,企图阻挠日本政府履行合同。但经过“兰花外交”,中国方面与日本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双方共同打破了美日右翼和台湾方面的阻挠,使尼纶工厂顺利地落户北京。
这次意不在兰的兰花代表团访日,对中日关系后来的发展可谓意味深长。维尼纶成套设备成功引进,对帮助当时的中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代表团所接触的日本政治家后来都成为了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如园田直后来当过官房长官,外交大臣;河野一郎当过众议院议长,他们在促使日本政府最终作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决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花代表团的成功访问,还让中国方面看到,即使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仍有大量有识之士为发展两国关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中日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景广阔。令人遗憾的是,一手促成“兰花外交”的松村谦三先生并没有看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他于1971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但他对中日友好关系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两国史册。
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
分析毛主席评牡丹:
毛泽东还在不少地方称赞过牡丹,提倡“牡丹精神”。
人人都知道牡丹是没有精神的,惟有毛泽东称赞过牡丹,是什么精神呢?
战火纷飞的延安,毛泽东几次和周恩来、朱德偷闲到当地的万花山欣赏牡丹。万花山,因多牡丹又称牡丹山,距延安城南20公里。1939年和1940年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两次来这里观花。据有关回忆文章说,领袖们穿行于牡丹花丛,评评点点,兴致盎然,还不时地凑近牡丹嗅嗅花香,什么战争呀,“围剿”呀,好像都抛在了脑后。
毛泽东话是比喻用了一个“围剿”战,得到了这么多牡丹财富!这里看出牡丹不代表党和人民。
毛泽东在听了有关牡丹的传说后,还对当地的同志说,这里是一座天然大花园,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不要使牡丹受到侵害,待赶走了日本鬼子,解放了全中国,我们可以在这里修建公园、疗养院,作为劳动人民休息、游玩、娱乐的场所……
毛主席发展牡丹是为了供人们新赏、娱乐所用,牡丹与政治不合题义。
历史上称牡丹象征清正的小姐。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曾指示把住所院里的盆花都撤了,惟独留下几株大牡丹。工作人员问为什么要留下牡丹,他却说要树立一个对立面。并讲起了故事,唐朝有个武则天,有一天她下了道命令,叫御花园的百花在一个早上统统开放。其它的都遵命开了,惟有牡丹不开。武则天一见大怒,喝令太监把牡丹连根掘起,推出午门斩首。结果刀劈不折,斧砍不断,又架火烧,也烧不死,无可奈何,只得弃置路旁。而牡丹却说:“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于是,我就把它请到这里来了。
这里看出牡丹精神:毛泽东用一代清正女皇武则天,来打比喻,如果用火烧光牡丹,火是烧不完牡丹骄傲争霸第一的精神。
“于是,我就把它请到这里来了。”毛泽东用“请”字让牧丹爷投向八路,跟随八路,走共产主义道路。这里是说那些敢拼,敢干资本家,用打和烧是不行的,要“请”进走共产主义道路。
牡丹比毛主席,党和人民都高贵,毛主席是不会用牡丹做国家象征,不可能让党和人民投向牡丹,而是让牡丹投向共产党。
工作人员问牡丹为什么不开。毛泽东告之,这个老太婆的命令不对,违反了自然规律,牡丹就是不听她的。
意思是不要强制行动,要“请”说好听的。
工作人员又问这是不是真的。毛泽东说能照牡丹那样做就行了,我们应当向牡丹致敬。
意思是牡丹都跟共产党了我们怎么不给它致敬呢!
牡丹劲骨刚心,不畏强暴,勇往直前,正是毛泽东所提倡的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中华骄傲文化,爷牡丹雍容华贵与中国国花不合题。
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大清国牡丹不代表新中国形象。
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
分析毛主席评梅花:
毛泽东有一阕著名的咏梅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阕词是毛泽东喜爱梅花的最好写照。
显然,《卜算子•咏梅》是一首怀念诗。
毛泽东喜爱梅花。瞻仰过毛泽东遗容的人大都看到过,在毛泽东纪念堂里,水晶棺前摆放着五盆梅花。这是根据毛泽东生前酷爱梅花的性格而摆设的。毛泽东生前,无论是居室还是工作室,都要摆上几盆梅花。
看到这一段引含着什么背影呢?在看下面。
他在1949年的《和柳亚子先生》一诗中有“落花时节读华章”之句,在他手稿之初曾为“暮春时节”,后改为“落花时节”。春末夏初,仍是花繁时节,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英缤纷的日子,读美丽的诗句,诗花人相悦。他写《蝶恋花•答李淑一》,为“我失骄杨君失柳”,让“吴刚捧出桂花酒”。他笔下有过“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以梅品格悼赞亡友。
以梅品格悼赞亡友--------看来伟大的领袖用梅花来赞美死去英雄。
梅花象征英雄,梅花岭上赞英雄,人人皆知。
可见坚韧内敛宁愿牺牲自己的美德英雄。
中华文化梅花------象征死去的英雄,不合新时代国花评选要求。
梅花是旧社会国花,新中国成立,将梅花代表死去的英雄,梅花不代表新中国形象。
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
分析毛主席评兰花:
毛泽东是爱花人,也是护花人。在延安时,有一次,勤务员在王家坪桃园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毛泽东房间里,供毛泽东观赏。但他看到后,便把勤务员找来,问明了在哪里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务员数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务员数后说有40多个花苞。毛泽东听后认真地对勤务员说:“一个花苞结一个桃,有的花苞还能结双桃。你想想,群众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们是中央机关,机关的同志要带头遵守群众纪律,你们不能为了让我看花,就去干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你们这不是要我也犯错误吗?”毛泽东爱护一花一卉,充分表现了一代伟人对人民之爱,对大自然之情。
热爱中华蕙心毛主席用梅花来赞美死去的战友时, 还曾诗叹屈原“艾萧太盛椒兰少”, 屈原《离骚》椒兰:申椒的蕙芷 ,蕙芷,兰:蕙兰 ,芷:白芷。战争中蕙兰象征清廉坚贞党的旗帜, 白芷用自己的贡献解救每一个伤员,象征着人民大众无私贡献的精神。
毛主席爱兰却不爱兰的表面,爱兰的 "蕙心",蕙心意思是美丽善良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兰花代表新中国,画家用裸体和兰合影时受到 毛主席的禁止和批评!可见兰花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蕙兰和白芷是代表 新中国国家形象和精神 ," 兰花革命"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团结 ,走向和谐富强的美好的社会主义。
[编辑本段]八一南昌兰花革命起义
兰花革命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他在井冈山上的兰花坪又一次发现了久违的野兰花。
❻ 中日鲜为人知的兰花外交指的是什么
这跟外交关系扯不上边,现在组织培养技术成熟了,高品质兰花都可以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繁殖了,不再是稀有之物,物以稀为贵,所以它们就不再贵了。
❼ 求中国名人与兰花的照片
周迅与周迅兰
7月25日晚,周迅因近来频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亲善大使身份推广环保,获新加坡以她名字命名兰花的荣誉。据介绍,这款“周迅石斛兰”是经由基因配对诞生,其兰花颜色以咖啡红、白为主,将在新加坡长期展示,且为独一无二的非卖品。
朱德与兰花
1959年,外孙刘建和爷爷朱德一起种兰花http://hiphotos..com/wyc8866/pic/item/b477aa1307eb1f70f919b870.jpeg
1964年4月,朱德(左一)与来访的日本政治家松村谦三(右二)一起观赏兰花。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7/01/11/whhj0701110024.jpg
http://images.china.cn/attachement/jpg/site1000/20070927/000d61e3fb1e0865b18901.jpg
朱委员长和孩子们讲兰花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ode81741/node82383/node137571/node137577/node137579/images/00665254.jpg
❽ 中日鲜为人知的兰花外交是指什么
“兰花外交”指的是上世纪60年代,兰花成了中日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次巧妙的“兰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两国间的重要贸易,为日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❾ 中国的国花几经争议但现在中国的国花到底是什么花
1994年,农业部首次向全国人大提出关于尽快评定我国国花的议案,全国人大常委会责成中国花卉协会负责评选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由于种种原因,在1995年的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上,评选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梅花象征着坚韧内敛不符合中国政策,牡丹和梅花将禁止评选资格。
历史记载中国国花
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屈原
楚辞离骚------屈原
【二】原文选段:中华民族大血脉中国国花蕙芷
一、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
昔:昔日,从前。后:上古称君王。后面的,后代子孙。纯:专一不杂乱,纯粹,纯洁。 蕙兰
粹:精华,国粹,我国文华的精华。 固:坚定,稳固,结实。众:需多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芳:芳香,花草的香味;美好的德行或声名流芳百世。所:处所。
译文:从前三代君王总结出我国文化的精华,稳固众人[众志成城,团结力量]美好的德行或声名芳香的花草所以存在;
二、 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惟纫夫蕙芷;
杂:多种多样的,不单纯的,搀杂,混合。申:申明理由,申辩。椒:科类植物。菌:菌类。桂:常绿乔木。
岂:难到,却。惟:惟有。纫:引线穿针。夫:一对,相对。蕙芷:蕙兰和白芷。蕙兰
译文:搀杂多种植物集合在一起申辩理由椒科类与菌类乔木桂类植物,却惟有纫一对蕙兰和白芷;
三、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
彼:知己,彼此。之:是省略的意识,是指禹帝。耿介:光明正直,耿直。
既:既能,既然。遵:依照,按照,遵循。道:道理,正当的事理。得:得到,获得。 路:路途,途径。
译文: 彼此尧帝舜帝和禹帝却光明正直,既能遵循正当的道理而获得可行途径;
四、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捷惟径以窘步;
何:表示疑问。猖:凶猛,狂弃,独弃。披:裂开,披开。夫:一对蕙芷。惟:惟有。径:实径,捷径。
窘:为难,难住。步:脚步。
译文: 何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
五、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惟:惟有。 夫党人:旧时称为服劳役的人,夫役,私党。路:路途,途径。
幽:光线暗,幽禁。 昧:昏,糊涂,愚昧。险:可能遭受的灾难。隘:险要的地方狭小。
译文: 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
总述:发扬中华先进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历史记载的美丽雅典中国国花蕙芷。以史为鉴,不忘国耻。爱国主义屈原满腔热血,写出中华民族一家人遭难,中华大地血脉相亲,当时昏暗时代,亲族互相惨杀。爱国热情屈原的心情却是:“怀忧若若,愁思沸郁”。
屈原《楚辞七谏沉江》写道:“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这句话是祖先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美德的根蕙芷。 北京图书馆藏拓北巍十二:“塼堂已构,蕙芷长埋,铭;兹懿德,寄之不朽。”中华民族永垂不朽。
编辑本段蕙芷代表国家的精神和形象
爱国爱民,玉树(芝通芷)芷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1918年5月孙中山再题广东省梅县松口铜琶乡谢逸桥宅爱春楼
“玉树芷兰”,语出《晋书·谢安传》,喻有志可成才之子女。玉树:用玉做的树;芷兰:指蕙兰和白芷,众领群芳的香草。比喻有出息的子弟将来可报效国家和人民。
编辑本段新中国新时代蕙芷
蕙兰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兰芷溢香正是丰富新时代、新中华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 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提倡 和谐文明蕙兰象征清廉坚贞的党中央,白芷象征无私贡献的人民大众。
少帅张学良将军咏芷兰诗:“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叶立含正气,花妍不浮华,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朱德委员长游广州兰圃时,留下诗一首: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蕙芷花芳香味,而是社会安定、政通人和的象征。 文学巨匠沈从文在名著《桃源与沅州》中欣然撰写:“小溪谷里生芷草,到如今还随处可见。”芷草,芷:白芷,草:蕙兰。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绵绵之情。芷兰的清美芬芳美德,大美不言的韵致,自然蕙兰会赢得人们各种赞誉和喜爱, 正如洞庭第一长联中所云:“沅芷南芬,澧兰北秀”。范仲淹《岳阳楼记》:“蕙芷兰汀,郁郁青青。 ” 颜师古《幽兰赋》:"咏秀质于楚赋,腾芳声于汉篇。"一个"秀"字将蕙芷品性概括无遗。梁宣帝《兰诗》:"开花不竞节,含秀委微霜。" 蕙芷宋代向子湮《浣溪纱》词上阙:"绿玉丛中紫玉条,幽花疏淡更香饶,不将红粉污高标。"当然这里的"高标"似指高出于幽花的绿叶,但其含义却在赞美蕙芷风标灵风范,秀丽风范,千古传诵品质。正如我们伟大的祖国郁郁青青繁荣昌盛!秀丽河山!爱我中华!蕙芷!
缅怀毛主席1961年秋,看到我国古典屈原《离骚》原文"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捷惟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 译文: 何蕙兰必如此夏桀商纣王独弃 放肆披开了,一对蕙芷惟有的捷径以困住停止了脚步;惟有夫役私党派的人愉快 ,路途昏暗愚昧难以取胜;”古今祖先对夫役私党派痛恨之入骨,维护正义宁磕死而不移的精神。
毛主席沉思片刻,挥毫慎笔写下《七绝、屈原》光辉诗篇。“屈子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路冲向万里涛。” 椒兰:申椒, 蕙芷 。屈原《离骚》 蕙芷,兰:蕙兰 。 芷:白芷。 用蕙兰和白芷象征革命时代,党和人民大众紧密团结 赋予蕙芷来维护正义的革命精神和风范。
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中国兰蕙兰代表党中央访问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蕙兰和白芷,在新中国成立都作为中国国家和民族的标志。
维护历史来愿: 中国云南兰花网
上世纪60年代,小小的兰花更是成了中日之间沟通的桥梁,一次巧妙的“兰花外交”成功地促成了两国间的重要贸易,为日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日贸易遭遇难题 “兰花代表团”带着重要任务访日
1963年4月的一天深夜,中国对日工作负责人廖承志家里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当他拿起电话,话筒中传来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对方正是廖承志的大学校友、日本著名政治家松村谦三。松村在电话中寒暄了两句,突然提出他要以日本爱兰会会长的身份,邀请中国迅速派一个兰花代表团访问日本。这个请求顿时令廖承志感到有些奇怪。要知道,松村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内三木一松村派的领袖之一,在政坛有着相当的影响力。他为何如此急促地要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呢?
放下电话后,廖承志立刻向周恩来总理报告了情况。两人经过分析,认为松村的请求与当时两国贸易面临的困境有很大关系。松村是日本国内力主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政治家。这位刚直坦荡的老人自幼沉浸于汉学研究,最喜爱兰花,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日本投降后,松村曾带头反对岸信介内阁的亲美反华政策。在1959年和1962年,松村不顾党内压力和美国的威胁,两次率团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达成以渐进的方式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共识。访华期间,两国签署了《LT贸易备忘录》,同意在东京和北京互设常驻办事处并实现互派记者,开创了著名的“备忘录贸易”。
然而在落实备忘录贸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困难。先是日本政府迟迟不肯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接着两国互设代表处也遇到了阻力,而来自美国和台湾方面的压力更让当时的池田勇人内阁对备忘录贸易产生了畏难情绪。形势的转变令松村焦急万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邀请中国派兰花代表团访日,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打破当前的僵局。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因为松村谦三爱兰花是众人皆知的,在访华期间他曾与朱德讨论过养兰心得,因此以交流兰花的名义邀请中国代表团访日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在得知了松村的真意后,周总理和廖承志决定立刻派代表团赴曰,商讨两国贸易和设立常设机构问题,并希望借机实现交换记者。
老政治家自掏腰包招待客人政府高官冒险放行对华信贷
1963年4月29日,由兰花专家、福建省委统战部长张兆汉为团长的中国兰花代表团动身访日,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廖承志的3位得力助手孙平化、王晓云和王晓贤成为代表团成员。孙平化等3人虽然对兰花了解不多,按他自己的话说“我连兰花和韭菜都分不清”,但他们却是代表团中最重要的人物。在东京羽田机场,中国代表团受到了松村谦三的秘书山本重男的热情接待。山本重男首先转达了松村的歉意,因为松村认为他每次访华都享受国宾级待遇,由中国政府领导人出面迎接,可是在日本他却无法用同样的方式报答,觉得很对不起中国客人,于是叮嘱山本重男一定要用最大的热情接待中国代表团。并不富裕的松村还打算自掏腰包支付中国代表团访日的所有费用。
中国兰花代表团访日期间,与日本兰花爱好者进行了交流,但这并不是访问的重点。很快,中国兰花代表团结束访问回国了,孙平化等三人则留在了日本,他们开始了此次访问最重要的日程。
经备忘录贸易曰方主要负责人河和良一的秘密安排,孙平化等3人会见了通产省官员渡边弥荣司,就日本想中国出口成套设备使用日方出口信贷问题,试探日本政府的态度。渡边犹豫再三,说明此事很难办,因为当时两国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采取出口信贷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且许多日本政客认为这样做对日本政府没有任何好处。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支持备忘录贸易,因为这对中日关系的未来有利。
后来,渡边在2000年对中国记者透露了当时他下决心帮助中国的原因:“1963年,我45岁,是日本通产省官房长官,那是我第一次与孙平化见面。我知觉认为,他是个好人,是个可以一生交往的朋友。当时,我所能做的,就是背者通产大臣,利用我的权力,批准这套设备出口,因为通产大臣知道了会禁止的。我当时拿定了主意,要是被查出来了,我就辞职,当老百姓!”在渡边签署文件三个星期后,日本通产大臣终于发觉了此事,根据渡边的回忆:“他(通产大臣)像看到家里着了火一样着急,可根据国际惯例,这个文件已经生效了,但是通产大臣并没有让我交辞呈,他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中国密使会见日政坛实力派 “兰花外交”开创中日沟通渠道
首战告捷后,孙平化等人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与日本政坛的一些重量级人物相继会面.展开了新一轮的秘密外交,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日本政治家宇都宫德马在他家的大草坪上专门为中国客人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酒会,特意邀请日本通产省负责成套设备审批的通商课长谷敷宽出席,他还精心安排孙平化在酒会进行期间,到楼上一个小房间与谷敷宽磋商中日贸易问题。
接着,后来成为日本外相的园田直又安排孙平化与池田内阁里支持改善中日关系的实力派人物、建设大臣河野一郎,在一家日本餐馆会面。当时,河野一郎是自民党的领袖之一,他在与孙平化详谈之后表示:“池田首相理解中国的立场,不会因为别国(指美国)施加压力就不干。”
此后,孙平化等人又委托自民党议员高崎达之助,与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就中日贸易问题进行了沟通。高崎秘密会见池田首相后,请孙平化转告中国方面,池田首相一定履行诺言,日本政府已基本上下决心批准向中国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1963年6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订了引进日本维尼纶成套设备的合同,总金额为73.58亿日元。第一个成套设备贸易成交,使日本厂商大大增强了发展日中贸易的信心,中日“兰花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美日右翼和台湾当局不停地出来捣乱,声称日本出口成套设备并提供政府贷款,是对中共的援助,有的甚至胡说让解放军穿上维尼纶军服,就加强中共军事力量,企图阻挠日本政府履行合同。但经过“兰花外交”,中国方面与日本政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双方共同打破了美日右翼和台湾方面的阻挠,使尼纶工厂顺利地落户北京。
这次意不在兰的兰花代表团访日,对中日关系后来的发展可谓意味深长。维尼纶成套设备成功引进,对帮助当时的中国解决老百姓穿衣难的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代表团所接触的日本政治家后来都成为了日本政坛的重量级人物,如园田直后来当过官房长官,外交大臣;河野一郎当过众议院议长,他们在促使日本政府最终作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决定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兰花代表团的成功访问,还让中国方面看到,即使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困难情况下,日本仍有大量有识之士为发展两国关系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中日友好关系向前发展的前景广阔。令人遗憾的是,一手促成“兰花外交”的松村谦三先生并没有看到中日关系的正常化,他于1971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但他对中日友好关系的贡献将永远载入两国史册。
花为天地之灵物,人为万物之灵长:
分析毛主席评兰花:
毛泽东是爱花人,也是护花人。在延安时,有一次,勤务员在王家坪桃园折了三根桃花枝,插在毛泽东房间里,供毛泽东观赏。但他看到后,便把勤务员找来,问明了在哪里折的桃花枝,又要勤务员数了三根桃花枝上的花苞。勤务员数后说有40多个花苞。毛泽东听后认真地对勤务员说:“一个花苞结一个桃,有的花苞还能结双桃。你想想,群众今年又要少收多少桃子呢?咱们是中央机关,机关的同志要带头遵守群众纪律,你们不能为了让我看花,就去干违反群众纪律的事,你们这不是要我也犯错误吗?”毛泽东爱护一花一卉,充分表现了一代伟人对人民之爱,对大自然之情。蕙
毛主席用梅花来赞美死去的战友时, 还曾诗叹屈原“艾萧太盛椒兰少”, 屈原《离骚》椒兰:申椒的蕙芷 ,蕙芷,兰:蕙兰 ,芷:白芷。战争中蕙兰象征清廉坚贞党的旗帜, 白芷用自己的贡献解救每一个伤员,象征着人民大众无私贡献的精神。
毛主席爱兰却不爱兰的表面,爱兰的 "蕙心",蕙心意思是美丽善良的中国人民大团结。兰花代表新中国,画家用裸体和兰合影时受到 毛主席的禁止和批评!可见兰花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
蕙兰和白芷是代表 新中国国家形象和精神 ," 兰花革命"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团结 ,走向和谐富强的美好的社会主义。
编辑本段八一南昌兰花革命起义
兰花革命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尤、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1928年,朱德率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和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他在井冈山上的兰花坪又一次发现了久违的野兰花。
朱德爱花:花品人品两相宜
朱德爱兰花,“举世闻名”,尤其是中国兰蕙兰品种中的白色的兰花。
据说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中至今仍流传着当年朱德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江水,浇得井冈兰花放……”解放后,朱德广泛采集,精心培育了上千盆兰花,并赠送给园林部门、植物研究机构和解放军战士。
1960年3月,他和周恩来、邓小平等看望北京某部指战员后不久,为了鼓励他们奋发向上,特地赠送给他们400盆名贵兰花。1962年,他一次送给龙华苗圃的兰花就有9个品种。1964年,他送兰花给盆景专家周瘦鹃。周瘦鹃感慨之余,以诗记之:
兰蕙争荣压众芳,滋兰树蕙不寻常。
元戎心事关天下,要共群繁赏国香。
朱德还曾倡导在几个地方建立了兰圃,如广州越秀公园的“兰圃”、杭州花圃的“国香室”、上海植物园的“兰室”等,并为广州越秀公园“兰圃”题诗:
越秀公园花木好,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朱德晚年更是把精神和情操寄寓于朴实无华、清香淡雅的兰花上,他为兰花拍了很多照片,经常戴上老花眼镜一张一张欣赏。朱德爱兰成癖,有关他爱兰的故事广为流传。他爱兰似乎有一种灵感。1961年2月,他到福州鼓山浏览,路过一棵古树,翘首一望,便说树上有兰花,众人不信。当时,有个小僧爬上树察看,果然从树上采得兰花一束。“文化大革命”期间,朱德为养兰花受到批判。据工作人员回忆,后来撤走兰花时,他用一种近乎痛苦的声调说:“它不是资产阶级的花呢!”孔子曾有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当在荒僻之地见兰花独放,孔子又感叹:“兰当为王者香,今用独茂,与众草为伍!”兰花被称之为君子之花,是坚贞、美好、高洁的象征。朱德一生惜兰如宝,敬佩兰花高洁淡雅、正气清远的性格。兰花的性格象征着朱德的品格。
编辑本段周恩来爱花:珍惜多于品赏
周恩来也是一位爱花之人。
周恩来爱花,尤爱中国兰蕙兰品种其中的君子兰。他还爱马蹄莲洁白、纯洁。他的办公室常摆着马蹄莲。1964年11月,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京机场迎接时,还带去了一束正在盛开的马蹄莲。周恩来还爱海棠花的旺盛生命力和非凡气势。据说,1946年国共谈判住在南京梅园新村时,他常在空隙时间观赏海棠花……他北京的住所,栽有许多海棠花,还曾请友好国家使者来家里欣赏海棠;他爱君子兰堂堂正正,气节高雅。他去世后,工作人员曾在他遗体旁摆放了许多蕙兰品种其中的君子兰。
海峡两岸同一花中国兰
台湾号称"蝴蝶兰王国",蝴蝶兰是中国兰蕙兰其中一个品种。 身在海外根在故土兰花归根。
兰花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不但我喜欢,内子也喜欢。
因为养兰,我买了有关兰花的书籍和杂志,而且常向这一方面的专家请教。兰为我作伴多年,给了我生活的信心,给了我生命。
一一张学良
张学良曾说:“兰花是花中君子,质秀气清,幽香清冽,沁人心脾,令人万虑俱消,有潇洒出尘之想……”张学良认为,兰花不但足以赏心悦目,更可以陶性怡情。据介绍,台北大桥下的兰花市场、园艺所都曾是张学良流连忘返的地方。1993年,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时,担任世界兰蕙交流协会荣誉会长的张学良曾亲自撰写贺词,并委托会长黄秀球将他培育的一盆“爱国兰”送至北京。记者还记得,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也曾举办过大型兰花展,遥祝张学良健康平安。此外,张学良对来自祖国大陆文化领域的展览活动也十分关注。1992年,他先后参观了在台北举办的《敦煌文物展》和《大陆古物珍宝展》。张学良非常仔细地观看每一件展品,徜徉在这些来自武汉三镇与三秦大地的珍贵文物前,张学良仿佛又回到了西安城……
张学良旅居美国期间曾题下:“鹤有还巢梦,云无出岫心。”该题词清楚地表明,一向自称“闲云野鹤”的张学良一直想圆他的“还巢”梦。早在1991年底,张学良就在接受香港无线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我要在适当的时候,回东北老家看一看!”张学良一直深信,他迟早会重返东北故园。东北,是张学良记忆中永远也抹不掉的坐标。故园的长风在张学良的心中刮了半个世纪之久,他多么希望能够乘风归去,拥抱故土!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夏威夷平静谢世,享年101岁。辽河悲泣,闾山垂首,辽宁的夜空落下了伤心的秋雨。帅府故居、故乡海城、台安出生地、大洼祖居地、东北大学、白山黑水、关东大地,故乡的人们曾经无数次翘首企盼,等待着张学良将军的归来。在张学良将军的百年传奇中,他曾经叱咤风云;曾经上下求索;曾经扼腕叹息;曾经宠辱不惊。而其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张学良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祖国和平统一,他生前在接受台湾华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我的国家和平统一!我希望我的国家繁荣富强!”他在接受纽约《世界日报》采访时也曾表示:“在和平统一大业中,如果国家民族还需要我,我愿意尽自己的努力出来做些事情!”一位伟大的爱国者的肺腑之言依然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