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闻木兰花
① 含有徐字的诗句
1、徐娘身老谩多情。宋,陈克《浣溪沙》
2、当年戏马会东徐。宋,苏轼《西江月·点点楼头细雨》
3、杖藜徐步转斜阳。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4、此举开青徐。唐,杜甫《北征》
5、杖藜徐步转斜阳。宋,苏轼《鹧鸪天》
6、从此南徐。宋,苏轼《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
7、徐邈能中酒圣贤。宋,苏轼《浣溪沙》
8、徐君乐饮。宋,苏轼《减字木兰花·娇多媚》
9、更得洪徐苏李。宋,向子諲《水调歌头·闰馀有何好》
10、雀扇徐开鸾影转。宋,王质《临江仙·缥缈青宵云一握》
② 谁能介绍一下苏轼被贬海南的来龙去脉谢谢,有诗句的话更好!
"祸不单行"苏东坡又被贬居海南岛(东坡散记七十)
俗话说"祸不单行"也有些道理,以苏东坡而论,因为他一直在政敌们的迫害之中,所以不会被迫害一次就完了的,故可言"祸不单行"了。苏东坡未想到才在新居度过两个月的惬意日子,朝廷又将他贬居海南岛,还命他立即动身。这次的打击很突然,却是他描写春风令人小憩的抒情诗惹的祸。这首诗后来传到了章淳耳中,他当然不肯罢休,说苏东坡贬居惠州还有如此好心情,那就叫他到更远的海南岛过日子。并颁发新令规定,罪臣的亲属不准在附近为官,这事对苏东坡精神上打击最大,因儿子苏迈在岭南地区任小官,现在也不允许了,可见小人之心多狠毒!
六十岁的苏东坡在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四月底只好离开新居,小儿苏过将妻儿留在惠州,决定陪父亲到海南岛。去海南岛要经过广州,再经广西梧州到雷州半岛渡海,徒步行程达近千里。苏迈送父亲到广州后才告别,苏东坡同小儿子便步行去梧州。到梧州苏东坡听到弟弟苏辙刚去雷州半岛的消息,心里既忧又喜,因为被贬居到边远的岭南地区的只有他两兄弟,知又是奸人章淳的恶招。事实真是如此,章淳觉得这样整治两兄弟还很有趣,就是要让苏家兄弟隔海相望又不能相见。
苏东坡追到藤州见到了弟弟,两兄弟见面后的亲热劲就不多说了,只叙述下二人的一件小趣事。兄弟俩到一家小店午餐,可这贫瘠之地的饮食很差,只有素菜和粗饼。经济条件一直比哥哥好的苏辙见到这样差的粗粮饼,试吞了多次都难以咽下,可苏东坡几大口就吃光了,还风趣地对弟弟说:"你是要慢慢细嚼这么好的美味吗?"事后,苏东坡开导弟弟要随乡入俗,条件差些算不了啥,习惯就好了,决不能让奸人低估我们的生存能力。苏辙是被贬居雷州,但苏东坡知道一到雷州就得很快过海,所以兄弟二人有意拖延时间,又当成旅游观光了。
兄弟俩未想到雷州太守很崇拜他们,一到雷州就很热情接待,安排好兄弟俩的住处后,又派人送上酒菜。不过这位太守因关照罪臣,这一消息数月后传到章淳等耳里,第二年就被免职了。多年后,人们为怀念苏东坡兄弟,便又将苏辙在雷州的住所改建为苏家兄弟的祠堂。虽然在雷州有热情的太守,但苏东坡不得不过海,当晚兄弟俩和儿子们在船上交谈了近一个晚上。离别时很悲伤,苏东坡感到可能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弟弟和家人了,这是他一生来最悲观的一次。临别时,他将写给王古的信交给苏辙,要他今后想办法带交王古。这封信是苏东坡思想最悲观的写照,现转摘一段如下,供读者品评:"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己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家风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687f540100be5g.html
http://wenwen.soso.com/z/q108362404.htm
(这也能比较详细说明其被贬之因)
苏东坡,四川人是北宋文坛泰斗,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继往开来的、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人物,苏东坡的文化精神已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这样一位文化人在晚年来到海南岛,受到海南百姓的尊敬、爱戴与传颂,为海南文化增添异彩。
谈及海南文化不得不提苏东坡,苏东坡因为在政治上的先执被一路狂贬到当时称为不毛之地的儋州,没想到的是苏东坡的到来掀起了汉族文化向海南传播的一个高潮,足见苏东坡带来的汉族文化对海南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少见海南文化的渊源。
在海南岛,有两处纪念苏东坡的胜进,一是五公祠,另一处位于儋州大城中和镇的东坡书院,院里有当年苏东坡与黎民讲学的载酒堂,这是一些来来人们向往的地方,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给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苏东坡离开海南后,为了纪念这位传播中原文化的先驱,海南人民在载酒堂的原址修建了东坡书院。
因此,在海南岛,苏东坡在海南留下的文品和人品,已成为海南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另外还有这个
减字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苏轼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东坡在海南写的诗
海南万里真吾乡
苏轼
九疑联绵属衡湘,
苍梧独在天一方。
孤城吹角烟树里,
落月未落江苍茫。
幽人抚枕坐叹息,
我行忽至舜所藏。
江边父老能说子,
白发红颊如君长。
天其以我为箕子,
要使此意留要荒。
他年谁作地舆志,
海南万里真吾乡。
③ 经典的古诗词100
您好。
这是我个人认为的100首。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____王籍《入若耶溪》
2、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____范成大《喜晴》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____高骈《山亭夏日》
6、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____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____赵师秀《约客 / 有约》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11、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____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1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13、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14、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____高骈《山亭夏日》
1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16、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17、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____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8、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____陶渊明《四时》
19、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____杨万里《夏夜追凉》
20、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____陈文述《夏日杂诗》
2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____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22、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____李商隐《赠荷花》
23、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____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24、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____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25、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____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26、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____杜甫《江村》
27、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____司马光《客中初夏》
28、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____秦观《纳凉》
29、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____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3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____王安石《初夏即事》
31、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____苏舜钦《夏意》
32、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__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33、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____曾几《三衢道中》
34、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____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35、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____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36、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____欧阳詹《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37、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38、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____李白《西施 / 咏苎萝山》
39、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____司马光《客中初夏》
40、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____苏舜钦《夏意》
41、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____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42、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____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43、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____白朴《天净沙·夏》
44、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____李白《渌水曲》
45、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____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46、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____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47、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____杜甫《为农》
48、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____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49、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____李商隐《晚晴》
50、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____戴敏《初夏游张园》
51、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____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52、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____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53、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____白居易《观刈麦》
54、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55、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____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
56、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____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57、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____杜甫《夏夜叹》
58、燎沉香,消溽暑。____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59、春至花如锦,夏近叶成帷。____李爽《芳树》
60、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____白居易《采莲曲》
61、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____陆游《初夏绝句》
62、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____李白《采莲曲》
63、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____陆游《幽居初夏》
64、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____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65、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____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66、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____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67、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____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68、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____张元干《浣溪沙·山绕平湖波撼城》
69、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____韦应物《夏花明》
70、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____元鹏《山中四咏》
71、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____欧阳修《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72、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____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73、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____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74、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____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75、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____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76、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____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77、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____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78、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____薛昂夫《西湖杂咏·夏》
79、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____张耒《夏日三首·其一》
80、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____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81、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____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82、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____李珣《南乡子·乘彩舫》
83、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____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84、晚风收暑,小池塘荷净。____刘光祖《洞仙歌·荷花》
85、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____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86、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____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87、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____白朴《天净沙·夏》
88、团扇不摇风自举,盈盈翠竹,纤纤白苎,不受些儿暑。____文征明《青玉案·庭下石榴花乱吐》
89、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____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90、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____阎选《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91、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____谢逸《千秋岁·咏夏景》
92、雨停荷芰逗浓香,岸边蝉噪垂杨。____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93、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____李白《折荷有赠》
94、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____周邦彦《浣沙溪·翠葆参差竹径成》
95、恨入空帷鸾影独,泪凝双脸渚莲光,薄情年少悔思量。____顾敻《浣溪沙·荷芰风轻帘幕香》
96、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____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97、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____赵以夫《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
98、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____白朴《得胜乐·夏》
99、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____苏轼《贺新郎·夏景》
100、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____阎选《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④ 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那里好玩
像类似徐闻三墩旅游风景区的汉代丝绸之路的遗产,但都比较小的景点
⑤ 苏轼被贬到海南,同游的人是谁,游览了哪些地方,苏轼“自笑’’有何含义
苏轼在海南年谱
绍圣四年(1097),丁丑,62岁
四月 因作一首叫《纵笔》的自嘲诗,中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之句,传到京师,宰相张敦气怒而曰:苏子瞻尚尔快活!于是重议苏轼“罪过”。
十七日,以莫须有的罪名责受琼州别驾的虚衔,昌化军(今儋州市中和镇)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十九日,独携子过离惠州。沿东江顺流而下,经博罗进广州。舟泊广州东郊的时候,与前来送别的亲友分手告别,其时“子孙痛哭于江边,已为死别”。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殆与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当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
五月 八日抵梧州,时近黄昏,天色渐黑。
九日,“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乃知其胞弟子由尚在滕州(今广西藤县),随即开船追赶。并有感而发,写下了离开惠州20天后的第一首诗《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视之》,诗云:“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平生学道真实意,岂与穷达俱存亡。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十一日,苏轼苏辙相见于滕州。中午在一家小饭馆吃饭,粗恶不可食。黄门(即苏辙)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随后,两兄弟自是同卧起于山程水驿,“一月同卧起”。
六月 五日,苏氏两兄弟抵达苏辙贬所广州雷州。郡守张逢及海康令陈谔于郭外相迎。
八日,苏轼离开雷州。苏辙随之,张逢亦派人津送。
九日,抵徐闻县境内的海安(递角场)。徐闻县令冯太钧出迎与海上,后因此遭到弹劾。当地有伏波庙,“凡济者必卜”,苏轼照例祈祷。
十日,苏轼谢别冯太钧。夜,轼痔病发作,呻吟不已。子由亦终夕不寐,因颂渊明诗劝苏轼止酒。苏轼乃和其原韵,作《和陶止酒》,因以赠别子由。
十一日,苏轼与苏辙分手,从序文海安(递角场)登州渡海。轼亦笑谓子由曰:“其所谓道不行,乘蜉蝣于海者耶!”
乃由澄迈老城平安登岸,上岸后,受到张景温、黄宣义等人士的接待,后凭舆(租轿)赴琼州(今琼山县府城)。在琼州城东,苏轼发现“众泉蹙发”,清澈甘甜而无人汲用。特别是双泉(即洗心泉和浮粟泉,洗心泉尚存,浮栗泉明时湮没),相去咫尺而味异,便告知郡人,从此,“汲者常满”。
苏轼在琼州府逗留十余日,再经由澄迈县,沿海南西北部海岸赴儋。途中作诗《行琼儋间》,诗云:“四州环一岛,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登高望中原,但见积水空。此生当安归?四顾真途穷。眇观大瀛海,坐咏谈天翁。茫茫太仓中,一米谁雌雄?幽怀忽破散,永啸来天风。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
六月下旬,经澄迈赵家,题“青斯”“舞琴”二匾于赵家亭。
在经过距离儋州昌化军十余里的儋耳山(亦名松林山)时,作《儋耳山》:“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七月 二日平安抵达贬所儋州州城(今儋州中和镇)。初蹴居官舍,但官屋破落,一夕或三迁。正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
作《到昌化军谢表》:“臣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魑魅逢迎于海外,宁许生还?”
作《和陶还旧居》:“痿人常念起,夫我岂忘归?不敢梦故山,恐兴坟墓悲。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往来付造物,未用相招麾。”
张逢属下公差送苏轼到儋州返雷,苏轼书与张逢:“海南风气与治下略相似,至于食物、人烟,萧条之甚,去海康远矣。到后杜门静坐,喧寂一致也。蒙差人津送,极得力,感感。”
十三日,作《夜梦》,引云“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余日矣。澹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
作《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引云:“吾谪海南,尽卖酒其,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精妙,留以自娱。乃和渊明《连雨独饮》。”
游城东学舍。作《和陶示周祖谢》:“闻有古学舍,窃怀渊明喜。摂衣造两塾,窥户无一人。...先生馔已缺,弟子散莫臻。忍饥坐谈道,嗟我亦晚闻。...永亏虞仲翔,弦歌沧海滨。”
八月 初,军使张中到任,叩门拜访苏轼,并交张逢所致书,待之甚恭。
张中嗜弈,常邀苏过与之为戏。苏轼不解棋,过乃粗能者,苏轼竟日坐观,不以为厌。作《观棋》,引云:“予素不解棋,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们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自尔欲学,然终不解也。儿子过乃粗能者儋守张中日与之戏,予亦隅坐,竟日不以为厌也。”
到市上买米,“乃知海南秔稌不足于食,俗以贸香为业,而田芜不治,率以薯芋杂米作粥取饱。既为诗示张中,复和陶渊明劝农诸篇以告儋人”。《籴米》: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不缘耕稼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和陶劝农》其一云:“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起是真?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作《闻子由瘦》:“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见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熏鼠烧蝙蝠。旧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十年京国厌肥羜,日日烝花压红玉。”
作《和陶赴假江陵夜行》:“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鸣。”
九月 八日,作《和陶九日闲居》引云:“明日重九,雨甚,辗转不能眠。起,索酒和渊明一篇,醉熟昏然,殆不能佳也。”
作《黍麦说》。
作《和陶拟古九首》。其四有“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氓”之句;其九云:“黎山有幽子,形稿独神完。...遗我吉贝布,海风今岁寒。”
过黎子云,借阅柳宗元文集。
十月 立冬后风雨连绵,儋雷邮传不通,苏轼怀念子由,作《和陶停云四首》寄之,致相思之意。
苏轼所居官屋破漏,一夕或三迁。作《和陶怨诗示庞邓》:“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
作《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有诗云:“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
军使张中见苏轼所居官屋破漏,饬兵修伦江驿,苏轼移居伦江驿。后张中以就房店为名,住进旧州衙署与东坡为邻。
十一月 张中邀苏轼同访东郊逸士黎子云。时坐客欲醵钱做屋,东坡欣然同之,并取《汉书·扬雄传》中“载酒肴从游学”的典故命名为“载酒堂”(当时建造与否,待考)。作《和陶始春怀古二首》,引云:“儋人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林幽茂。坐客欲为醵钱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其二有云:“借我三亩地,结茅与子邻。?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作《和子由月季花再生》《和陶赠羊长史》。
黎子明之子为继母所谗,被逐出数月,苏轼买羊沽酒送其子归家。作《与黎子明父子》。
十二月 苏轼将其所做的和陶诗一百零九首编成集子,寄子由为之作序。
十七日,作《十二月十七夜坐达晓,寄子由》。
作《谪居三适》。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夜卧涰足》。
作《八声廿州》寄参寥。
绍圣五年(1098),六月改国号为元符,戊寅,63岁
正月 上元夜,张中邀苏过饮,苏轼守舍。作《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
作《次韵子由浴罢》《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
二月 二十日,子由六十岁生日,苏轼将黎胞送给他的沉香木给子由祝寿,另附《沉香山子赋》“盖非独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作《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词》。
下旬,游城北谢氏废园,作《和陶使都经钱溪》。
三月 三日(上巳日),携一瓢酒出游城南,寻访诸生,诸生皆出,独与符林秀才饮。作《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罪。符盖儋人安贫守静者也》:“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十五日,张逢馈酒。作《与张逢书》。
作《众妙堂记》。
二十日,闻外甥承议郎刘仲远逝,为文祭之。
吴子野渡海来儋探望苏轼,向苏轼报告了朝廷将派湖南提举董必南下查访,可能要起诉逐臣的消息。作《去岁,与子野游逍遥堂....作诗赠之》。
四月 董必查访广西,经雷州时遣一使臣过海,将东坡父子逐出官舍。苏轼无室可居,遂于城南污池旁的桄榔林中买薄地结庐数椽,作为堰息之所。其间,“邦君助惫楸,邻里通有无”,“儋人运瓦惫土助之”,“十数学生助作,躬泥水之役”。特别是王介石,“躬其劳辱,甚于家隶,然无死发之求”。
五月 五件茅屋搭成,因为是用桄榔叶搭成,故命其名曰“桄榔庵”,并摘叶书铭以记其处。作《新居》。
六月 作《天庆观乳泉赋》。
七月 子由徙循州。吴子野辞别苏轼北归,往循州探视子由。
有客自许来儋慰问苏轼,勉励苏过进取。苏过作《志隐》自勉。苏轼揽而喜曰:“我可以安于夷岛矣!”并命苏过作《孔子弟子列传》。
八月 陈全父给苏轼寄糖冰酒面等物。苏轼作《答陈全父书》。
新居东北隅有老楮一株,苏轼去之规划为园圃。作《宥老楮》。
作《和陶西田获早稻》。
九月 四日,游天庆观。
七日,作《书陶淡传》,夜间作《书郭文语》
八日,作《书董京传》、
十二日,苏轼试笔书云:“吾始至海南,环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己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谁不在岛者?”
十五日,苏轼久不得子由书,忧甚,以易经卜之,得涣之内三爻变为中孚。苏轼云:“吾考次卦极详。”口以授过,又书而藏之。
苏轼寓居儋耳城南,户外即山林,夜闻猎声。土人将所猎鹿豨肉馈送苏轼父子。苏过作《夜猎行》。
二十七日,苏轼作《记海南风土》。
三十日,游天庆观,以忧患不已,谒北极真圣,探灵签以决余生之祸福凶吉。作《书北极灵签》。
十月 作《菜羹赋》《玉糁羹》。
二十一日,作《记薯说》。
与何日文同往城西探问李氏处子死而复活状。作《李氏处子再生冥间事》。
十一月 冬至日书《阮籍》。
吴子野致书苏轼,言陆维忠病亡。作《陆道士墓志铭》。
十二月 王介石、徐钰给东坡送酒子。作《酒子赋》。
参寥致书苏轼,言欲携颖沙弥自杭州来儋耳探视苏轼。苏轼作书戒止之。
赵梦得自澄迈来访,苏轼录陶阮篇什及旧作赠之。并作《会茶帖》。
元符二年(1099),已卯,64岁
正月 五日,与苏果出游,作《和陶游斜川》。
立春日,作《减字木兰花·乙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海风来海上,...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以《众妙堂记》寄郑嘉会。
十三日,收到苏迈托何德顺带交的书信及柴胡等药物。作《书杜子美诗》。
十五日夜,老书生数人邀苏轼出游,相与步月城西。入僧舍,历小巷,三鼓而还。作《儋耳夜书》。
二月 十五日,作《荟耳录》。
二十日,子由六十岁寿,苏轼作《子由生日》《以黄子木杖为子由作生日之寿》。
二十四日,东坡会客六人游城北北门江。作《城北放雨记》。
昌化军使张中因修伦江驿与苏轼居住而被黜。
三月 苏轼作《和陶与殷晋安别》(送昌化军使张中罢官赴阙)。张中迟迟不行。
程全父给苏轼寄药、米、糖、姜。程儒给苏轼寄赠纸、茗。苏轼作《与程全父推官》《与程秀才》。
苏轼常负大瓢行歌田间,遇春梦婆。(真实性,待考。)
四月 十五日,苏轼得蜀金水张氏画十八阿罗汉,作《十八阿罗汉颂》。
十七日,潘衡渡海来访,向东坡学习制墨,东坡教之“远突宽灶”法,使之别室为煤。作《书潘衡墨》。
十九日,作《学龟息法》。
五月 黎子云访苏轼,论海南生殖。苏轼作《论智子说》《马眼糯说》。
有船送来惠州郑嘉会给苏轼的信。当时,王介石要去惠州,东坡介绍其见郑嘉会,并写了一封信让王介石带去,信中称王介石“有君子之趣”。
七月 十五日以金水张氏画罗汉并颂,寄子由做跋。
又求苍术桔皮。作《罗秘校书》。
八月 作《倦夜》《书付过》。
佳纸佳墨行将用尽。
京师传言苏轼得道,乘州入海不复还。作《书谤》。
作《与元老侄孙书》,勉励其读史书,务令文字华实相符,期于实用。
九月 二十日,于嘉鱼庭送邱近视并作诗《老号虎食赋》。
闰九月 琼州学子姜唐佐来儋从学于苏轼,适东坡卧病不起,便投以长 。东坡带病答书:“特辱远访,贝兄意甚重,衰朽废放,何以获此。长 词义兼美,穷陋增光,病卧不能裁答,聊奉手启。”
十七日,作《书杜美子诗后》,规劝儋耳父老改变“坐男使女立”的土俗。
十月 郑清叟自惠州渡海拜访苏轼,向苏轼请教仁义之道。并且,带来了惠州太瘦周文之托郑带来的粟米,以供苏轼食用。苏轼以香寄林行婆。
闻范祖禹卒于化州贬所,作《与范元长疏》吊唁。
十三日,姜唐佐与苏轼相从夜话。
十四日,姜唐佐冒雨以奇茗馈赠苏轼。手疏姜唐佐:“昨日夜话,甚慰孤寂。”
十五日,雨霁。苏轼以天庆观泼建茶招姜唐佐共品。姜唐佐馈赠酒面。
十六日、十七日,苏轼与姜唐佐接连饮茶致酒。
冬至日,儋人照例宰牲设祭,以享以宴。诸生团会,携具与东坡饮。饮罢,东坡幼子苏过作《怀惠许兄弟》,东坡用过韵作《冬至与诸生饮酒》,云:“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
十一月 八日,作《四神丹说》
十五日,菊花盛开,招客作重九会。作《记海南菊》。
十九日,得子由信,书柳宗元《酬娄秀才居开元寺早秋病中见寄》:“客有故园思,潇湘生夜愁。病依居士室,梦绕羽人邱。....”作《书柳子厚诗》。
中旬,作《和陶王抚军坐送客》,再送张中。
十二月 张中解官北归,与苏轼惜别时,夜坐达旦,意颇愤懑。苏轼又作《和陶答庞参军》,三送张中。
致书程全父,望其寄药以为儋人治病,作《与程全父书》。
二十三日,作《纵笔三首》。夜。潘衡和苏轼在房里烧松脂制墨,中夜遗火,几焚炉。翌日,于灰烬中得煤数两。苏轼亦绝倒。衡乃谢去。
二十八日二鼓时分,作《记海南做墨》《夜烧松明火》。
苏轼作《梦登合江楼记》,苏过作《记海南黎事书》。
赵梦得从澄迈来儋见苏轼。
元符三年(1100),庚辰,65岁
正月 一日,作《记养黄中》。
七日(人日),闻黄河已复北流,作诗,又作《书海南墨》。
十二日,天冬门酒熟,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
十五日,作《追和戊寅岁上元》。
在黎子云家,又见五色雀(海南人谓之凤凰,吉祥的象征)集于庭下,鸣声铿然,如玉佩,好象想和主人嬉戏,却又翔去。苏轼举酒祝之曰:“若为吾来者,当再集。”已而果然,故赋诗《书罗浮五色雀》《五色雀》。
二十日,黎子云来访,言城北十五里许之唐村有老人名允从者问:“宰相何苦以青苗钱困我,于官有益乎?”苏轼作《唐匀从论青苗》。认为“负薪能谈王道,正谓允从辈耶!”
宋哲宗崩,宋徽宗即位。
二月 二十一日,作《塘村老人言》。又作《答海上翁》。
作《书柳子厚《牛赋》后》,云:“岭外俗皆恬杀活牛,而海南为甚。”
三月 清明,闻苏过诵书声,为幼子过作《和陶郭主簿》。
又作《与范元长书》
刘沔编录苏轼诗文二十卷,寄与之过目。作《与刘沔书》。
葛延之自江阴万里访苏轼,求教于作文法。
二十一日,姜唐佐辞别苏轼从学广州,东坡书柳子厚《饮酒》《读书》二诗以见别意。后又复书“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一联于其扇,以勉其行。并告知曰:“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二十二日,时儋人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苏轼为改变这种风俗作《书柳子厚牛赋后》
四月 访王公甫至黎子云家,途中遇雨,从农家假笠屐以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群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轼潇洒出尘之至,数百年后犹可想见。后人据此创作出各种《东坡笠屐图》。
十五日,作《五君子说》
完成《书传》的写作。作《题书易传论语说》。
苏轼经杨道士息轩处时,在壁上题诗《司命宫杨道士息轩》。
二十一日,宋徽宗下诏:“苏轼等徙内郡。”
李彦威来访,苏轼作《赠李彦威秀才》。
五月 葛延之辞公还,并亲制龟冠以献。苏轼作《葛延之赠龟冠》赠别。
苏轼谓子曰:“吾常告予,我绝不为海外人。近日颇觉有还中州气象。”乃索笔焚香曰:“果如吾言,写吾平生所作八赋,当不脱误一字。”既写毕,读之大喜曰:“吾归无疑矣!”
吴子野经广州再度渡海来琼,带来了苏轼获赦内迁的消息,并出示苏辙在循州所赠的两首七绝,苏轼次韵相合,回赠吴子野。作《次韵子由赠吴子野先生而绝句》《真一酒》。
作《和陶始经曲阿》。至此完成《和陶诗》最后一首。
秦少游致书苏轼告知以内迁廉州事。
受到朝廷诏命,苏轼仍以琼州别驾衔移廉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作《移廉州谢上表》。
临行,将一茶盂赠许钰,且嘱曰:“无以为清风明月之赠,茶盂聊见意耳。”
六月 苏轼父子将离儋,吴子野随行。前往符、黎诸生处告别。
离儋时,有十数父老担酒馔,直至舟次相送,执手涕泣而去。且曰:此回内翰相别后,不知何时再得相见?作《别海南黎民表》:“我本儋耳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姜唐佐自广州返琼,苏轼取道澄迈渡海,无缘相见。特书志别云:“此怀甚惘惘。”并将所借的《烟梦子》《吾志》《会要》等书籍托人还姜,同时将自己所用的一只端砚送给姜留念。
宿澄迈驿,作《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十七日,作《惠通泉记》,题写“洞酌”两个字并作诗留别。
二十日,苏轼渡海离琼,作《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十一日,苏轼父子重新回到徐闻海安(递角场)。徐闻县令邀集了一批壮夫在此迎候。谪居海康的苏门学士秦少游及其好友海康县令欧阳君亦前往会晤。
二十五日,苏轼与秦少游、吴子野等人惜别。
七月 四日,抵达廉州贬所。
八月 被命授舒州(今安徽安庆)团练副使,永州(今湖南零陵)安置。
二十九日,离开廉州。
九月 经过广州,程怀立等人出迎款待,苏轼长子苏迈、次子苏迨等专程到广州迎候。
十一月 离开广州。
得旨,复朝奉郎,提举成都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至此,苏轼结束了贬谪岭海的生活。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66岁
正月 越过南岭。
东坡自海南返,过润州,州牧,故人也,因问海南风土人物如何。东坡云:“风土极善,人情不恶。”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月 二十八日,病逝于江苏常州。消息传开,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年,相率饭僧惠林佛舍。
⑥ 带徐字的古诗词美好的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宋 · 苏轼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孔雀东南飞》
汉 · 佚名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
《多丽·咏白菊》
宋 · 李清照
杖藜徐步转斜阳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 ·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宋 · 苏轼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绝句漫兴九首·其五》
唐 · 杜甫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天平山中》
明 · 杨基
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
《念奴娇·闹红一舸》
宋 · 姜夔
闲来掉臂入天门,拂袂徐徐撮彩云
《七言》
唐 · 吕岩
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
《赠友人三首》
唐 · 李白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别房太尉墓》
唐 · 杜甫
当年戏马会东徐
《西江月·重九》
宋 · 苏轼
直须人睡俗尘清,放云汉、冰轮徐动
《鹊桥仙·姮娥怕闹》
宋 · 朱敦儒
破鉴徐郎何在,空惆怅、相见无由
《满庭芳·汉上繁华》
宋 · 徐君宝妻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 · 杜甫
君到南徐芳草渡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 · 杨炎正
徐邈能中酒圣贤
《浣溪沙·感旧》
宋 · 苏轼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北征》
唐 · 杜甫
缓步徐行
《减字木兰花 宪掾黄君美弄璋,援苏伯侑侍郎》
元 · 宋
和吹度穹旻,虚徐接建寅
《除夜作》
唐 · 薛能
⑦ 带徐字的地名与诗词
徐州(江苏地名) 徐水(河北地名)徐汇(上海地名)徐闻(广东地名)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花送到家。----《天平山中》
南龙兴寺春晴后,缓步徐吟绕四廊。---- 《南龙兴寺残雪》
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诗经》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曹丕《燕歌行》
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头。----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杜甫《别房太尉墓》
南徐风日好,怅望毗陵道。----皇甫冉《寄高云》
倦枕欲徐行,开帘秋月明。----司空曙《病中寄郑十六兄》
解榻招徐稚,登楼引仲宣。----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白居易《朱陈村》
南徐报政入文昌,东郡须才别建章。----刘禹锡《送李尚书镇滑州》
台上看山徐举酒,潭中见月慢回舟。----刘禹锡《和思黯忆南庄见示》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李商隐《南朝》
七年五过徐城县,自笑皇皇此世间。----王安石《过徐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
徐熙小鸭水边花,明月清风都占却。----黄庭坚《木兰花令》
暇观情悄悄,凝想步徐徐。----张炎《临江仙》
是非无定言何益,穷达徐观得孰多?----陆游《偶思蜀道有赋》
士马发燕赵,布帛来青徐。----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⑧ 徐闻县木兰大道一幢豪宅主人是谁
下桥镇的王彬
⑨ 古汉语在陕西方言中的保留有哪些体现
陕西人说的是古汉语
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经历了一次次屠杀,但只要一息尚存,方言便会得一留存。有人只注意到写在书上的历史,文物中的的历史,其实陕西方言更是活着的历史,动着的历史,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农民传承着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人的考证,相信你读过之后,会为陕西方言而惊叹。陕西自古帝王都,历经十三个朝代,大概有两千多年历史。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在此期间形成和创立的。自建都陕西的西周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不仅如此,你现在所写的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是有由仓颉造字,他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到陕西,不仅要看历史,如果你有心,体会一下陕西方言中的历史,可能更有意思。
“咥”(音喋)字。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易。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辞海:嫽--美好。《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如果要表示程度加深,则谓之“嫽的太太”。可以径直追溯到上古时期,在《诗经》中发现它的用例。《诗经·陈风·月出》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嫽)兮。”给《诗经》作注的汉代学者毛亨说:“僚,好貌。”汉代的另一位大学者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也说:“嫽,好也。”此后,这个词便一直保存下来——不过,大多是以复合词的形式出现的。如唐代的白行简在其《三梦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鬟梳嫽俏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嫽俏”,就是形容美好、俏丽的样子的
。
“倭也”。指人漂亮,娇美。如:“你看nia小伙娶的媳妇多倭也!”指事情办停当,令人满意。如:“那人心细,活做得倭也,没啥弹嫌的”.宋代人编有《文韵》中解释道:“倭,顺貌”,即是“平顺的样子”,只是关中人在方言里因所指对象不一样,而出现了多义现象。实际上仍是《文韵》所说“顺貌”的引申或扩大。
喝汤(喝水)。说到“喝汤”,这汤非土话,乃文词也。蓝田人现在还这样说。汤即热水也。临潼华清池有个“九龙汤”(地热洗澡池),便是此义。
“瓤人”。陕西话里有“让人”读(瓤人)一词,指取笑、讥笑别人的意思。记得中学课本里《信灵君窃伏救赵》中有此一句,“魏公子让信灵君曰”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词保留的够古老吧。
“彘”字。宝鸡一带将“猪”读作“只”,人们总是以为是很土的读音,其实应当是“彘”,是很古老的语言!《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乡党”。“乡”和“党”,都是我国古代的民户编制。据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换句话来说,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随着时代的推移,乡、党这样和农村行政区域单位不再使用,但“乡党”这一称呼却延用了下来。
“毕了”(完了的意思)。来自古语:六王毕,四海一。
“林檎”。陕西农民将沙果称为“林檎”,一直以为名字很土,可是查字典,居然是文辞:高级汉语大词典,檎 qin ――“林檎”:落叶小乔木,开粉红色花,果实像苹果而小,可以吃。国际标准汉字大词典,〔林~〕a.落叶小乔木,果实像苹果而小,是常见的水果;b.这种植物的果实。均亦称“花红”、“沙果”。
“得是得”。陕西话中疑问句的发问方式是将疑问助词“得是得”放在句末。日语中的疑问句发问方式和助词都与陕西方言基本相同(日语中用“得斯嘎”)。
“倩蛋蛋”。又如,我们口语中常说的“倩”,也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源。《卫风·硕人》篇是这样描写卫国的贵夫人庄姜的容貌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代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倩”就是用来形容“巧笑之状”的。尔后,“倩”也可以泛指姿容之美好。“倩女”即指“美丽的少女”。杜约夫《拟李商隐诗》云:“楚曲风烟悉倩女,武陵花月梦仙郎。”与“倩”有关的“倩俊”、“倩俏”、“娇倩”等词,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俊美,或用以形容人物之俏丽,或用以形容人物之娇美。而我们陕西人则常常把可爱的小儿叫做“倩蛋蛋”,也都保留了"倩”的“美好”、“可采”之义。
“闻”字。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其源的陕西方言词语,数量就更多了。我们在阅读唐宋诗人的作品时,对一些普通话中所没有的词语,往往就可以利用陕西方言来加以解说——这样不但准确无误,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白居易《二月五日花下》诗云:“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另一位著名诗人王建的《秋日后》诗亦云:“住处近山常足雨,闻晴晒暴旧芳茵。”这两句中的“闻”都是“趁”的意思,和我们陕西话中的意思相同。像“趁热吃”,陕西话就说成“闻热吃”。“趁凉”,陕西话说成“闻凉”。再如,宋代的著名词人柳永的《木兰花令》中又写道:“不如闻早还却愿,免使
牵人虚魂乱。”又段成己《行香子》:“自叹劳生,枉了经营,而今一事无成,不如闻早,觅个归程。”其中的“闻早”,也是“趁早”的意思。可见,“闻有酒”也就是“趁有酒”之义;“闻晴”亦即“趁晴”——因为住处近山多雨,晴日难得,所以才有闻晴暴芳之举。
“他谁”。又比如,现代人对“他谁”一词常常感到新奇,这是因为在普通话中已经没有这个词语的缘故。但是,“他谁”却是我们陕西方言中的一个极为普通的常用词。王汶石《井下》:“八叔半辈子倒求过他谁吗?慢说自家侄儿!”柳青《创业史》:“他谁爱那么笑话人?”路遥《不会作诗的人》:“他谁不这样想问题,一天起来混日子,光会哄人,不干实事,他谁就没脸!他谁反对我们这样想,反对我们这样做,他谁就是我们的仇人!”其实,只要我们查找一下它的历史,就可以在宋人的笔下,常常见到这个词语。辛弃疾《满江红》:“层楼望,青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又何梦桂《沁
园春》:“问天道,看是他谁戏我,我戏他谁?”这些“他谁”,都是“谁”的意思,跟我们陕西话一样。如果我们自己的方言中有某个词,那么读起古人的作品来,自然会感到十分方便。
“白雨”。如司马光《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苏轼《六月二十日望湖楼醉后书》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我们陕西人一看诗句中的“白雨”,就知道是“暴雨”的意思,而不会理解为与“绿水”、“青山”相类似的结构。
“投明”。在古人的诗作中,还常常见到一个“投”字。王安石《观明州图》诗:“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夏元鼎《水调歌头》:“顺风得路,夜里也行舟。岂问经州过县,管取投明须到。”我们陕西人看到“投老”、“投明”,就知道是“等到老”、“等到天明”的意思。
“争”字。又如,唐代杜荀鹤《目遗》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宋人杨万里《舟中夜坐》诗:“与月隔一簟,去天争半蓬。”“争几多”即“差几多”;“争半蓬”即“差半蓬”。陕西人一看自明。
“年时”。谢逸《江神子》词:“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卢挚《清平乐》:“年时寒食,直到清明节。草草杯盘聊自适,不管家徒四壁。今年寒食无家,东风恨满天涯。早是海棠睡去,莫教醉了梨花。”“年时”即“去年”,陕西人一览便晓。
“霍闪”。顾云“金蛇飞状霍闪过,白日倒挂金绳长。”诗句中的“霍闪”,就是我们陕西话中的“闪电”。
“科”字。这些词语在陕西人看来都是极为普通的,而语言文字学家却为考证它们的确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至于有些今专家学者颇费斟酌的词语,也常常可以借助我们陕西方言得到解决。例如,唐人薛能《寄终南隐者》诗:“扫坛花入梦,科竹露沾衣。”诗中的“科竹”,就颇令今人费解。可是,将“砍”、“砍伐”之义说成“科”,在我们陕西广大地区却是随处可闻的。我们用这个意思去理解诗意,不就涣然冰释了吗?
“biāng biāng面”,也就是“饼饼面”。古人把面条叫做“汤饼”。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为什么我们陕西不叫“饼饼面”,而叫“biāng biāng面”呢?这是因为我们陕西人说话喜欢运用重叠式的表述方式,例如“饦饦馍”、“棍棍面”、“牛牛娃”等。“biāng biāng面”就和它们属于同样的类型。现在的客家、江西以及闽东等地的方言,仍把“饼”读作“biāng,就是很好的证明。
“饦饦馍”。在陕西话中,还有“饦饦馍”一词。“饦”也是饼。汉代扬雄的《方言》和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酒食》都说:“饼谓之饦。”所以《齐民要术》中又称为“饼饦”。陕西人喜欢重叠,因此,又说成“饦饦馍”,说简单点,就是饦饦”。
“馍馍”。“炊饼”后来又叫“馍馍”(又写作“饝饝”等形体)。方外山人的《谈徵·言部·母母叵罗》即云:“京师及河南人谓饼曰饝饝。”又清人唐训方的《里语徵实》也说:“饼曰饝饝。凡米面食皆谓饝饝,犹北人之谓馎馎也。”可见,和“饼”一样,“馍馍”的概念也是比较宽的,不仅蒸的、烙的,可以称为“馍馍”,甚至于“包子”也可以叫“馍馍”。《西游记》第55回:“又见两个总角蓬头女子,捧两盘热腾腾的面食,上亭来道:‘奶奶,一盘是人肉馅的荤馍馍,一盘是豆沙馅的素馍馍。”在陕西话中,烙饼也可以叫“馍”。如平常把“烙饼”说成“烙馍”。实际上就是烧饼。
明明是“馍夹肉”,陕西人说成是“肉夹馍”。明明是“面蘸蒜”,陕西人说成是“蒜蘸面”。为什么,我猜想,这也是古汉语的习惯。将肉夹于馍省略成“肉夹馍”,将蒜蘸于面省略成“蒜蘸面”。
⑩ 徐闻木兰大道红绿灯路口有摄像头吗
徐闻红绿灯路口的摄像头刚安装不久,还没开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