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荷花池
㈠ 祭拜亲人可以用莲花灯吗
您好,祭拜亲人的话,
还是不用用莲花灯了,
不过一般可以在莲花池里面,
然后点莲花灯,
这样也可以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望采纳,谢谢
㈡ 沈阳东陵公园荷花池现在开了吗
沈阳东陵公园
沈阳东陵,也称福陵,位于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的丘陵地上,是清朝第一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主要建筑景观有参道旁的石象生、108磴、康熙碑和陵园主体的方城、宝城、月牙城。其中的石马据说是仿当年尔哈赤的坐骑蒙古马雕成。 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陵墓始建于天聪三年,建成丁1651年,后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陵墓保存得相当完整。福陵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大殿凌云,占地19万平方米,构成独具风格的帝王山陵。陵墓四周绕以矩形围墙,南面正中为正红门,门前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牌坊。门内甬道两侧排列着成对的骆驼、狮 子、马等。往北地势渐高,游人需登上108级台阶,才能到山上的陵寝方城。城墙高7米,城中的隆恩殿是祭祀之所,东西有配殿,城的四角有角楼。方城正中为大明楼,楼内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月牙形的宝城,也叫月牙城。宝城之下,埋葬着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为女真贵族出身,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是明朝所属的北地方官。因他"忠于大明","保塞有功",升至都督,晋号龙虎将军(正二品)。十七世纪初,明朝政治腐败,无力维持东北一隅的统治,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经过几十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于图阿喇即汗位。其后迁都东京(辽宁省辽阳县),再迁都沈阳。十年后,围攻明宁远城(辽宁省兴城县),受炮伤退回沈阳死于途中。
福陵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了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东陵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人流连忘返。现在,福陵一带已辟为东陵疗养地。
地点:沈阳城东北郊
门票:12元
交通:218、234、330路汽车
㈢ 手工制作的祭奠莲花几层最好
手工制作祭奠莲花4层最好。
㈣ 舞龙灯节是那一天呀
元宵节:元宵传统游艺活动--舞龙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回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汉答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4)祭祀荷花池扩展阅读:
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适应了中国社会广大民众在物质、精神、伦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综合需要。在物质生活层面,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许多不同节日独特的食品。
元宵佳节,全家人在一起吃汤圆,“汤圆”与“团圆”字音相近,象征着团团圆圆,和睦相处。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
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
㈤ 观元宵灯展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从十一月的“冬节“,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这岁尾年头的两个月时间,都属于“过年”和“春节”的历程.过了正月十五日,就算告一段落了.
正月十五日是普天同庆的日子,其中却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原来这节日的来历与汉初讨平“吕雉之乱”有关.
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是吕后,她是当时皇朝贵族中一个居心狠毒而又淫荡的女人.汉高祖一死就杀尽一切从前跟高祖打天下的功臣,起用外戚吕氏兄弟子侄辈,篡夺权位.吕后临朝不久,诸吕终被刘氏旧臣诛灭.汉文帝登基,觉得天下重享太平,极是难得,因而在岁首找一个好日子与民同乐.听说当年讨平“诸吕之乱”是在正月十五日,恰好这一天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所以就决定每年正月十五日出宫游玩,所以名为“元宵节”.从此以后,代代相传,每年正月十五日便成为民间一个普天下的欢乐节日.
元宵是一年中的头个满月日,又叫“元夕”、“元夜”.这一天的节目以花灯为主,所以也叫“灯节”.另外有个名字叫“上元节”,这是根据道教“天官当令是上元”的说法.
道教所称的三官大帝,是主管人间祸福的三个神灵,他们各有当令轮值的日期,天官当令是“上元节”,地官当令是“中元节”,人官当令是“下元节”,其中以天官为首,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这个“天官赐福”的日子.
“上元”,又叫“灯节”.据说是由于元月观灯的风俗,起源于汉朝.
原来汉朝在这一天,彻底举行太一神(北极星)的祭典,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另处一说是与唐太宗和升学灯有关.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风气,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那是把先做好第一只精巧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替他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日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便成为“上元节”的点缀.
又有另外一种解释:道教信奉“三官神”,传说“三官神”各有生日:“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据说“三官神”对人们可起“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作用.随着道教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也叫“元夜”),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并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最初在正月十五这天,千家万户和道教信奉者在一起,给“天官神”过生日,祈求“天官赐福”,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到唐朝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逐渐提高,这一风俗,发展成为正月十五前后三天闹花灯了.
灯节在唐宋时最为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仕女嬉游,通宵达旦,城开不夜,唐人沈[人全]期有诗云:
火树很花合,星桥铁锁开.
这正是描写元宵的盛况.
龙灯与春祀的来历
灯节中的花灯种类繁多,诸如花卉、虫鸟、百兽,应有尽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则数“龙灯”.
今俗新年有“闹龙灯”之戏.闹龙灯就是“掉龙灯”,因龙灯长巨且重,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非数十多壮汉,举竿来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掉”是摇摆,作动词解,也就是“舞龙”.
舞龙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舞龙是个大节日,舞到任何一处都会受到招待.舞龙的队伍有时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这叫“龙换酒”.
等到舞龙完毕,就将首尾烧掉,龙身送回庙内,明年再用.
灯节虽始于汉初,盛于唐宋,但“舞龙”的习俗,相信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
龙在历史文籍的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舞龙”包含“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古人民智不开,大概由于龙在神话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无穷,而海洋主水,龙也就很自然的做了农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为天,谷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间接也就操纵了人类的生命.按这意义敷衍,龙的重要性竟是超逾了祖宗----帝舜、契和后稷.如此,龙被古人奉为“吉物”出现在庆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为奇了.
《礼王制》称:“宗庙之祭,春曰钥,夏曰[衤帝],秋曰尝,冬曰烤”
可知春节的“开灯”,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龙”最初应是一种祭祀,而非娱乐,成为助庆娱乐应是汉唐以后的事.这里有一则传说,也可以说明舞龙纯是纪念,含有祭祀成分----
相传很久以前,苕溪岸边有个荷花村,村前有一个荷花池,池塘里长满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无数朵出水荷花,袅袅婷婷,鲜艳无比.
荷花池边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青年夫妇,男的叫百叶,女的叫荷花,夫妻俩男耕女织,相敬相爱.这一年,荷花怀了孕,过了十个月,孩子却没有生下来.又过了一年,还是没有生下来,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个男孩.百叶见孩子生得端正健壮,心里好生喜欢.再仔细一瞧,倒是错愕不已: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长着细细的龙鳞,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数一数,有九百九十九片.旁边的接生婆一见,大吃一惊,嚷道:“哎呀,了不得,你们家里生了个龙神!”
消息传遍村子,人人都来道贺.消息惊动了村里的老族长,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边留着个横行霸道的丑孙子.这祖孙俩一听到百叶家里生下龙种,立刻手持钢刀要来砍杀.乡亲得到消息,马上给百叶报讯,大家细细商量,想出了个办法:将孩子放在脚盆里,悄悄把他藏到门前的荷花池中.
老族长和他的孙子带人冲进门来,孩子已经不见.族长老头儿见找不到龙种,抓住百叶逼他交出来.孙子见荷花长得美丽,心生一计,举起钢刀杀死了百叶,把荷花抢到家里.老族长心想:龙种没有了爹娘,即使活着,也必定饿死.再说荷花会生龙种,将来龙种会生在自己家里,这天下就是我家的了.
荷花被抢到老族长家里,想念丈夫和孩子,十分悲痛.族长老头儿逼着她去淘米,荷花拖着淘箩走到池边,轻轻漾动池水,忽然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花叶纷纷倒向两边,让出一条水路来,只见自己的儿子就坐在脚盆里,向她漂来.荷花又惊又喜,连忙将儿子抱到怀里,喂饱了奶水,仍然放回脚盆里.一阵凉风,脚盆又漂回到荷花丛中去.荷花晓得儿子没有饿死,心里十分高兴.
自此,她一日三次到池中淘米,就给儿子喂上三次奶水.这样喂了九百九十九天,儿子渐渐长大,满身龙鳞闪亮金光.到了夜里,荷花池中光芒四射.村子里的老百姓知道龙种没有灭掉,暗暗高兴.老族长得知龙种竟在荷花池中,又生毒计.
一天傍晚,荷花到池边淘米,祖孙两个躲在杨树丛里察看动静,只见碧波荡漾,花叶浮动,一阵凉风吹来,荷塘深处徐徐漂来一只脚盆,盆中坐着个满身金色的孩子,欢乐地举着双手向淘米的荷花扑过去.荷花满心欢喜,正要伸手去抱,杨树丛中闪出个人,举起明晃晃的钢刀直向孩子砍去.刹那间,只见孩子从脚盆里倏地跳起来,化成一条金色小龙,向池中跃去.可是迟了,那一刀砍着了小龙的尾巴.荷花丛中停着的一只美丽的大蝴蝶,忽然飞过去,用身子衔接在小龙的尾部上,用一对美丽的翅膀就变成了小龙的尾巴.
小龙长吟一声,霎时间,狂风大作,乌云翻滚,满池荷花的花瓣也纷纷扬扬飞旋起来.霹雳闪电之中,小龙的身体渐渐变大,化成了数十丈长的巨龙,在荷花池上空翻腾飞跃.这时,一阵龙卷风卷了过来,小龙腾空而起,乘风直上,飞入云端.这阵龙卷风好不厉害,那个砍龙尾巴的人被卷到半空,抛得无影无踪.族长老头儿见孙子被风卷走,“噗通”一声,吓得跌进荷花池淹死.
荷花看见儿子化成一条蛟龙飞上天空,大声呼喊,但蛟龙已经飞得无影无踪.
自此以后,苕溪两岸每逢干旱,小龙就来散云播雨.
当地百姓为感谢它,就从这个池中采摘了七七四十九朵荷花,用了九百九十九叶花瓣,制作成一条花龙.因为不到一千叶,所以取名百叶龙.
每年春节,老百姓就要敲锣打鼓来舞龙.
㈥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
祭奠用的荷花亭的折法如下:
1、如图所示,先取一张红色纸按箭头方向对半折。
㈦ 灵感大王的真身是菩萨莲花池里的什么
就是观音菩萨养的一条金鱼。
㈧ 荷花灯有什么用处 荷花灯除了鬼节祭祀外还可以在什么时候点有什么寓意
放荷花灯也叫抄放河灯,古已有之,全国各地一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举行一次。让荷花灯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放荷灯,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逝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良好祝福。它流行于汉、蒙古、达斡尔、彝、白、纳西、苗、侗、布依、壮、土家族地区,各地在三月三、七巧节、中秋节晚上水边,常放荷灯。
㈨ 祭祀用的折纸元宝,莲花等,越全越好
网络上好像回答问题不让传图片
㈩ 怎么折祭拜用的纸莲花等物品
1、首先准备复好16张锡箔纸,如下图制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