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记京剧
① 演员尹正演的顶点不是海棠红。里边的京剧是他本人唱的吗
不是的~
是男旦抄牟元笛老师袭配唱的
牟元笛,1983年8月15日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国京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京剧旦行表演专业教师。
1993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2000年入哈尔滨市京剧院工作。2004年考入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2007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2009年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任教至今。师承李喜鸿、孙明珠亲授尚(小云)派剧目,毕谷云亲授徐(碧云)派、筱(翠花)派剧目,林萍亲授韩(世昌)派昆曲剧目。学演剧目:《汉明妃》《福寿镜》《梁红玉》《后部玉堂春》《绿珠坠楼》《翠屏山》《战宛城》《虹霓关》《天女散花》等。2016年参演电影《老九门番外之二月花开》。2019年参演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曾出访土库曼斯坦、法国、新加坡、美国、丹麦、克罗地亚、罗马尼亚、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多米尼加、阿根廷等。
② 戏曲中有一句这一朵海棠花的是什么
这是京剧《游龙戏凤》里的唱词。
京剧传统剧目,此剧系生、旦合作内传统戏,又名《梅容龙镇》。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游龙戏凤。据传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抢得美女李凤回京,刚至居庸关,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就把李凤一人扔下走了。
剧情简介:
朱厚照多次微服巡行民间,游龙戏凤。据传他在山西大同城郊李家村抢得美女李凤回京,刚至居庸关,又遇上一个绝色美女,就把李凤一人扔下走了。过了一年,李凤在居庸关生下一男孩后,郁闷而死。当地百姓为李在居庸关南山坡上立坟,因坟上长满白草,故称“白凤冢”,至今此冢仍是“关沟七十二景”之一。(京剧《游龙戏凤》表现这段故事,剧中称李凤为李凤姐。)朱厚照死后无嗣,臣下想起当年李凤的故事,遂到居庸关找到那个男孩回京即位,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这个故事就是在十三陵地区流传了数百年的“正德无儿访嘉靖”的传说。称陵后的山峰为“恋花山”,是对朱厚照生在花丛,死在花下的嘲讽,而明廷为了皇家的脸面,就把“恋花山”改称“莲花山”了。
③ 电视剧秋海棠是根据谁编写的
刘汉臣(1902-1927)
京剧表演艺术家,文武老生,曾在江南献艺,又同时受过“麒派”京剧的专影响,也擅属演部分麒派剧目,却非周信芳的弟子。1927年在津被军阀褚玉璞枪杀。
《枪毙刘汉臣》,民国天津八大奇案之一,被称作旧中国第一悲剧,由这个真人真事改编的小说《秋海棠》被称作民国第一言情小说。
褚玉璞看中妓院16岁的小青,纳为第五个老婆,褚玉璞出去征战,五姨太小青开始崇拜刘汉臣,刘汉臣当时是大红大紫的京剧名角,粉丝很多,刘汉臣去北京演出时,粉丝团来送别,五姨太也去了。这时,媒体开始炒作花边新闻,胡编乱造了两人有暧昧关系。褚玉璞回家后得知此事十分愤怒,杀害了小青,后来又利用权力杀害了刘汉臣
④ 斜插海棠花是什么京剧
京剧《游龙戏凤》中正德帝的一句唱词:“好人家来歹人家,不该斜插这海棠花。”
⑤ 谁知道秋海棠的故事
电视来剧?? 上个世自纪初的京城,玉振班名旦秋海棠(辛柏青饰),爱上了师范大学女学生罗湘绮(黄奕饰)。秋海棠想要对罗湘绮表明真心,却因世俗之见认为唱戏的艺人身份低下而缺乏勇气。罗湘绮家中遭逢变故,为摆脱困境,无奈委身军阀袁宝藩(王学圻饰)。 秋海棠第一次天津演出,偶遇罗湘绮,二人尽释前嫌,重新萌发恋情,并拥有了爱情结晶。袁宝藩发现二人私情,勃然大怒,遂起杀心。秋海棠惨遭破相。罗湘绮产下一女,被偷龙转凤,送到秋海棠身边抚养,取名梅宝,留在罗湘绮身边的男孩取名绍衡。 转瞬16年过去。梅宝长大成人,母女缘深,居然做了罗湘绮的学生。梅宝偷学京剧,由于天分极高,很快成了名角,并与绍衡坠入爱河。一直没有得到罗湘绮真爱的袁宝藩发现了秋海棠的踪迹,也发现了梅宝与绍衡的恋情,他发誓要置秋海棠于死地。秋海棠和袁宝藩,新仇旧恨,又一轮命运的碰撞,在上海滩悄然展开。
求采纳
⑥ 请推荐几本关于京剧的书籍谢谢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在此形成过程中,京剧也孕育出了独属于它自身的特殊的名词。
如果你要说京剧戏曲书籍和其它曲剧书籍这就不得不说 古籍阁 这个既奇葩且神奇的所在,无论是现代京剧戏曲书籍资料还是古代戏曲书籍基本上没有你找不到的,
京剧书籍推荐目录:
《京剧旦角唱念浅说》
《京剧声乐研究》
《京剧花旦表演艺术》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老旦唱腔琴谱集》
《京剧唱腔鼓套子》
《京剧字韵》
《中国京剧史图录》
《京剧传统曲牌选》
《京剧名家的演唱艺术》
《京剧余派老生唱腔集》
《京剧音韵概说》
《京剧表演艺术杂谈》
《京剧谈往录全四编》
《赵喇嘛京胡曲谱-》
《京剧生行艺术家浅论》
《京剧前辈艺人回忆录》
《京剧曲谱集成》
《京剧大师裘盛戎》
《中国京剧打击乐》
《京剧脸谱图说》
《京剧声韵》
《京剧传统剧本汇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3 清宫文献》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4 申报》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1 清宫文献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8 笔记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5 其他报纸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3 行会文书》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4 报纸及其他》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2 专书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续编 2 清宫文献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9 图录 上》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6 其他报纸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0 图录 下》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7 日记》
《京剧历史文献汇编 清代卷 1 专书 上》
⑦ 关于京剧的介绍
起源
在以前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的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
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的“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
(7)海棠记京剧扩展阅读:
京剧是一个以演员为主的剧种,京剧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演员的历史。而歌剧不同,所有取于音乐,音乐和唱最为重要,歌剧可以说是一部作曲家的历史。京剧多年没有大的发展而无流派再现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是有人欲把以演员为中心的这种京剧历史改变。
如果拿京剧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于欧洲歌剧中的十大女高音、十大男高音相比,大概是荒谬的。他们虽然都是以唱见长,但那是多么不一样的唱啊。
我认识的中国京剧院的花脸演员侯兄,他每天一早要五点钟左右起来,到陶然亭公园边踢腿边吊嗓子,把身上、嗓子都活动开了,才能练功排戏。相应的例子是,余叔岩在嗓音失润之后,十年如一日在天坛根下边吊嗓、练唱,终于又把声音练了回来。且创出了一种叫“云遮月”的“烟嗓”。
而帕瓦罗蒂如果当夜有演出,他会“先睡个懒觉,而后在一个他认为“恰当的时候”在钢琴前试几个他认为是检验嗓音状况的音阶。如果在状态,一切就是等待演出了,他不能过多地消耗嗓音。还有些极端的例子,是在演出当天一句话也不与人说,如非要说话时,用笔来写。
说这些并不是在谈逸闻趣事,那没有什么意义。我最终还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都是唱的戏剧而它们的各个方面都是那样地不同。
我们还是从练发声开始。意大利唱法要练习五个元音—啊、哎、依、爱、呕;京剧大都是两个音,一个啊,一个依。我们如果有早上去公园的经历,总会碰到那些票友,啊、啊、依、依地吊嗓子。可以不借用任何器具的帮助,对着墙或者一池湖水,这样地,从低往高喊,越高越好。
歌剧美声的练习,相对要复杂得多,要有正规的练习曲13531或135175421这样地半音半音地练上去,男高音大多从中央C唱到bB或B,更好的是高音C。这样不断地打磨这一音域中的五个元音的练习,大概要与一个声乐工作者终生相伴。
当然京剧的吊嗓也各有不同,我在北大荒时,有一位兵团战士每天早起吊嗓喊的是“洪阿姨”。我们常在沉睡中被他可怕的“洪阿姨”的呼唤声惊醒,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洪阿姨是何许人。
京剧满宫满调,老生都要唱到高音E,或更高。这比高音C高了两个音,不是人人可以轻易做到的,所以你如果想完整地唱一大唱段就必须具备有一定的高度才行。之所以只练啊依,是因为一个开口,一个闭口,一开、一闭练好了这两个音其它也就在其中了。
意大利歌剧演员对声音音质的要求是很高的,没有一个好的声音,大概合唱队都不会要你。
京剧演员的要求不同,更重要的不是音质,而是你个人对唱段的创新和理解。嗓音是否嘹亮并不重要,观众更多地是需要韵味和对唱腔的个人化创造。京剧高派(高庆奎)是要嗓子的,但我不止一次地听那些口衔茶壶嘴,闭眼听戏的遗老们把这一派中的一位名角极力贬低,而对嗓音之润,能化劣为优自成一格的唱法倒是大受欢迎。
老生如周信芳、余叔岩,青衣如程砚秋等等,其特殊的嗓音而制造出了一种更为迷人的韵味,由此一点看,京剧是更为个人化的,由杰出的个人化来感染大众。而歌剧按科普兰所言“为了欣赏歌剧院上演的歌剧,就必须从接受它的成规开始。”
既已有了成规就是说它的集体性规则已经在先了。京剧当然也有成规,但对个人的要求绝对不那么严格。
京剧的个人化主要不表现在声音上,更为突出的是你对唱段的处理。一出《失空斩》马派与言派就有极为不同的唱法,如果把曲谱录下来一看是完全的不同。而西洋歌剧绝不会出现这一情况,十个人唱《星光灿烂》都是《星光灿烂》,虽处理上有所不同,但谱子是一个音也不会改变的。
如果再从大的方面来比较的话,京剧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演员的历史,它是被那些天才的演员们连缀着演绎出来的。
而西洋歌剧却截然相反,那首先是一个作曲者的历史,作曲家的权威超过一切,咏叹调一旦写出就不再改变。当我们提到京剧时,总会说梅派的什么戏,马派的某某戏。而一说歌剧总与作曲家的名字有关,如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托斯卡》。
还可以从其它的方面来验证。京剧对一个演员的要求是“唱念作打”,而我们有幸看到的西洋歌剧演员,它们的表演实在不能说在表演,不要说打了,连普通的身段也可以不要,站着唱就是了。
我曾在剧场看到过帕瓦罗蒂演的《绣花女》,到了唱《冰冷的小手》前摸钥匙的一场戏,帕氏那巨大的身躯实在蹲不下去,所以只是潦草地在桌子上一摸,便按住了“咪咪”的小手。开唱。
如在京剧中这样一定是不行的。京剧管没有作派上台唱戏的票友叫“羊毛”,大概有生人的意思。
因为京剧是一个以演员为主的剧种,所以除唱外,理当具备其他条件的越丰富越好。而歌剧中的帕瓦罗蒂在那一刻却不会遭到任何非议,所有取于音乐,音乐和唱最为重要。
在京剧中,能树立流派的京剧演员兼任了作曲家的身份。梅派的唱腔是梅兰芳与他的琴师设计的,程派更是这样。所有凡可以立派的大多是自己作曲设计的唱腔。他们完全以自己为中心而设计,表演一出戏。西洋歌剧绝不会这样,从指挥到演员都要服从于作曲家的音乐,所有的个人的东西要在音乐这个圆圈中发挥。
由此我想到了与现在有关的问题———京剧多年没有多大的发展而无流派再现的原因,有一点或许没有得到重视:就是京剧欲把以演员为中心的这种历史改变,使其更接近一个成规的西洋歌剧的集体化的东西。
把“唱念作打”中个人化的东西降到最低的程度,而格式化成规化代替了演员个人的能力的发挥。原本是一个以演员发展为史的艺术门类,突然地完全地改变了,它还怎么能发展下去。
当它以成规化来束缚这一艺术形式时,它就没有了个性,改变了原来京剧发展的轨迹,而学歌剧的作曲家的历史轨迹又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它的现状变得没有着落,就很难谈得上发展了。
⑧ 鬓边不是海棠红,腊月红为何会黑化腊月红的结局如何
腊月红会黑化,和他自身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本身就是一个偏激的人,加上腊月红一直被人欺负,不管是商细蕊救他前还是救他后,他都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都遭受欺凌。导致他变成一个偏激的,心中有恨的人。
说到底,腊月红黑化全完是他自己的原因。同样是从小遭受欺凌的小周子就不一样了,人家就很包容他人,没有因为被人欺凌而改变自己的本质。而腊月红则是另一类人,他会因为自己不好的遭遇而变得不好。
腊月红的结局也很惨,他想杀了薛丁山娶师姐,却被自己最深爱的六月红给一枪杀死了。
⑨ 找一部电影关于京剧的,在CCTV6上看到过。很想再看一遍,忘记电影名了。
张国荣的《霸王别姬》堪称经典啊。看看这个剩下的什么大武生啥的只是跟京剧的行头占个边别的全是胡说八道的
⑩ 老版电视剧《秋海棠》
1985年,上海电视台拍摄了由刘伟明和龚雪主演的12集电视剧《秋海棠》。刘伟明饰演秋海棠、内龚雪饰演罗湘绮、颜彼容得饰演大军阀袁宝藩,至于谢园演谁,就不清楚了。最后秋海棠自杀,是个悲剧结局。 总之老版基本忠实于原著小说的内容,新版就改得面目全非了。 小说《秋海棠》素以“民国第一言情小说、旧中国第一悲剧”著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言情小说的经典。 该小说的故事原形是军阀时期天津著名的京剧艺人刘汉臣、高玉奎被军阀褚玉璞迫害至死的新闻事件。 四十年代“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之一的秦瘦鸥首次将这个故事改编为小说,连载于《申报》上,并在“孤岛”时期的上海出版成书,获得了空前轰动,并创下了畅销书的最新纪录。 其后,《秋海棠》被多次搬上银幕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