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零落
Ⅰ “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出自哪里
醉落魄 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释:
恶:狂。
却:去,走。
译文:
阴阴的春日春情漠漠,在海棠花的下面,东风在不停地吹着。可我们赏花的人不像那春天情意淡薄,守在海棠花枝旁,不让东风把海棠花吹落。
我端起酒杯,细细地品着酒,酒醒了,愁思却还和昨天一样。东风啊,我能不能和你商量商量:不要再苦苦地要吹落海棠花了,不如把我的愁思吹走吧!
Ⅱ 关于海棠的古诗
海棠
作者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专红妆。
白话译文
袅袅的东属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2)海棠零落扩展阅读
《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
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Ⅲ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合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纳兰容若 《纳兰词》什么意思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意为: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
原词:
《浣溪沙·谁道飘零不可怜》清代:纳兰性德
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
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
释义:
谁说花儿凋零不令人生起怜爱之情呢?当年同游之时正是春花竞放的美好时光。而今友人已去,空余自己独身一人。
眼前一片红花刚刚被春雨打湿花瓣,丝丝嫩柳在烟霭中随风摇曳。在夕阳落照前的美景令少女为之梦断魂销。
(3)海棠零落扩展阅读:
这首词为纳兰性德在园中观赏海棠时,面对海棠零落的场景,有感而作。龚鼎孳在康熙十二年(1673)曾任会试主考官,词人正出其门下,是年秋,龚氏卒去;一些观点认为此词作者在总体风格上大体效仿龚氏,是为抒其悼怀龚氏之意。
海棠花有多种,纳兰性德说“一片晕红疑着雨”,看样子应该是红海棠或白海棠。海棠历来是一种受文人喜爱的花木,因为它高雅淡然,味淡而近乎无味,色美而不妖艳,被誉为“花中神仙”,唐玄宗还将沉睡的杨贵妃比成海棠。
当然也有张爱玲,似乎是个例外,她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不过同时足见她对海棠的倾心,只恨于她所爱的竟不能美到极致。苏东坡对于海棠的喜爱,也是尽人皆知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一句,便可见一斑。
纳兰性德这首词中“一片晕红疑着雨”,是对海棠的正面描写,使用了纳兰惯用的意象处理方法,也就是给美的意象增加悲剧元素,这里刻画了一丛楚楚可怜的海棠花。
Ⅳ 去岁海棠红,零落栖枝头什么意思
去年鲜红艳丽的海棠花,如今只七零八落的挂在枝头上了。
Ⅳ 我站在海棠花开又落,而你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什么意思
海棠花开有落是指时间的流逝,而你在灯火阑珊处寓意你不在我身边我们始终不能在一起、整句话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希望你能喜欢
Ⅵ 为何海棠无香谁解我意
我正读张爱玲。
她提到人生三大恨事: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梦》未完。
抬头恰好看见阳台上五六盆开得灿烂的海棠花。
走过去嗅嗅,果然没有半点香味。
我诧异着,母亲走过来说,海棠是不香的。
母亲是纯粹的家庭主妇,她的故事多是口口相授的民间传说。
据说:海棠花原本特别芬芳馥郁,尤其是种在天庭阶前的那棵千年海棠,已经修炼成花仙。百里之外就清香扑鼻,几步之内更是花气袭人,闻之消魂蚀骨。玉帝每日便沉迷于此,想入非非。最后竟然起了纳棠为妾的打算。王母自然是不依的,暗中命百花之王收回了海棠的香愫。为予以补偿,增加了她的花蕾和花期。失去香愫的海棠仙子悲恸而绝,挂在枝头的种子失落人间……
因此我们除了观赏纷纷繁繁的花开花败,却无缘享受海棠芬芳。
这使我想起《红楼梦》里那两树怪异的白海棠:
……
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萎了,也没人去浇灌它。昨日宝玉走去瞧见枝头上好像有骨朵儿似的,人都不信,没有理会。忽然今日开得很好的海棠花,众人诧异,都争着去看。大家说笑了一回,讲究这花开得古怪。众人因着贾母当前的缘故,都附合著往喜处说。探春虽不言语,心内想:此花必非好兆。大凡顺者昌逆者亡。草木知运,不时而发,必是妖孽。待众人散了,平儿与袭人道:“二奶奶说,这花开得奇怪,叫你绞块红绸子挂挂便应在喜事上去了,以后也不必当作奇事混说。”
不幸已经开始,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
……探春心里明明知道那日海棠开得怪异:如今“宝玉”失的更奇,接连着元妃姐姐病逝,谅家道不详……
如此看来这海棠非凡间之物,果然有常理不可解之处。
海棠中以西府海棠最为名贵,枝梗略坚,花色稍红,“西府”中的“紫绵”色重瓣多,尤为上品。
我家的海棠是母亲从旁人剪枝遗弃处拾回种植。极普通的品种——指甲红。起初真是很丑,叶面枯黄,脉络不清。几粒花蕾悬在枝头一息尚存。经母亲殷勤护理,脱胎换骨,焕发蓬勃生机。花瓣极小,约指甲盖那么大。粉粉的红,三四片瓣儿拥着中间几点花蕊。花儿极多,一树海棠可以开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花期漫长,从三月开始,至霜冻降临。整整大半年的时间,一直绚烂不止、繁华如初。
难道它失去香愫,所得补偿真有其事?
最初我关注的并非花,它们实在是姿色中庸。但叶子漂亮极了。绿得纯净、厚实。表面铺着一层极薄的绒,就像一片片绿色绸缎,闪着幽幽的光亮,期待巧手的匠人在上面飞针走线。倘若以花叶喻人,这样俊朗的男子,配她们是毫不羞愧。
海棠的花极多,这边的花儿萎顿了,那边正含苞待放。一簇簇、一树树、全是花,叶反而少了。五六盆海棠同时绽放,几日功夫凋谢的花瓣能铺满阳台。边开边谢,零落如雨。
目睹如此前赴后继、场面壮烈的花逝,身为观众真是惊心!我担心植物亦有灵魂之说。众多的海棠花魂不散、香影僮僮;我家阳台可真要熙熙攘攘了。我搔首踟躇?如何安置它们?将它们与垃圾为伍,未免玷污了它们的纯洁,实在不忍!还是母亲有主意,将它们收集起来,洒至菜地。这是效彷黛玉葬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
几日之后,阳台只剩一盆海棠。母亲知道我害怕花落,将它们赠送亲朋邻舍了。她这样遣红散绿我倒是喜欢。于是安慰母亲:海棠又不香,就是开得热闹,红红绿绿,若只是养养眼,一盆就够了。
Ⅶ 记得雨中逢,记得青花伞。记得桥头白海棠,零落无人管。 记得枕边诗,记得寒冰碗。记得同烧此夜香,一任
好美!讲不清,表达不行,就是看到这词忍不住进来赞扬下,如果不是为了版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目,你自权己读完之后是什么感觉,有什么画面,那就是他要表达的了,词也好诗也好,美就美在能够勾勒出你心中的那副图,那个场景,那段故事,那个人…没什么标准答案吧
Ⅷ 海棠花诗词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属于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小令主要描写海棠经过一夜的疾风骤雨摧残,词人李清照不忍再去观赏海棠被摧残后的情景。
(8)海棠零落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名家点评
近代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现代靳极苍《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现代吴熊和:这首词表现了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全词仅三十三字,巧妙地写了同卷帘人的问答,问者情多,答者意淡,因而逼出“知否,知否”二句,写得灵活而多情致。
词中造语工巧,“雨疏”“风骤”“浓睡”“残酒”都是当句对;“绿肥红瘦”这句中,以绿代叶、以红代花,虽为过去诗词中常见,但把“红”同“瘦”联在一起,以“瘦”字状海棠的由繁丽而憔悴零落,显得凄婉,炼字亦甚精,在修辞上有所新创。
现代吴小如《诗词札丛》: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人介入。
现代周汝昌:一篇小令,才共六句,好似一幅图画,并且还有对话,并且还交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可能是现代的电影艺术的条件才能胜任的一种“镜头”表现法,然而它却实实在在是九百年前的一位女词人自“编”自“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