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唯美荷花白描

唯美荷花白描

发布时间: 2022-01-10 17:21:45

㈠ 长发飘飘的优美诗句

形容长发飘飘的优美诗句有:

1、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

2、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____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4、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____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____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____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7、.窈窕淑女,君子好逑。____佚名《关雎》

8、.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____刘彻《秋风辞》

9、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10、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____李延年《李延年歌》

(1)唯美荷花白描扩展阅读:

形容长发飘飘的优美句子:

1、仿佛兮若青云之闭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2、一头黑发湿润、柔软而美丽,仿佛被晨露沐浴过。

3、她的头发梳成皇冠形,像细碎的金沙一样闪着光。

4、她梳着一条小辫子,像麻雀尾巴。

5、她那黑亮黑亮的头发像柳丝一样轻柔。

6、她的头发已经半干,被晚风吹拂着,在明月般的脸庞前飘动着。

㈡ [转载]我们用什么温暖诗歌——兼述李哲夫诗歌意境的创造

我们用什么温暖诗歌——兼述李哲夫诗歌意境的创造与展现 文/苏美晴 诗歌的再现论,在以往诗歌的述评里我不仅仅是提到过,也张扬过。在极尽纷杂的网络诗歌的再现,似乎让迷茫的写诗,成为更为懵懂的事情了。首先,在创作中,我们必须承认诗歌作为一种文本艺术,是一种不可少的高级精神的需求,是诗人以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那么这条途径被认知的成度,更是诗人的价值所在。写,为什么写,用什么去温暖我们的诗歌,这是我们必须要注重的写作要领。前不久看过歌德的绘画,不得不为之震惊。艺术的兼容性更为诗歌的创作找到了,隐喻人类共同记忆和命运的根本特性。欣喜在嘉陵江我找到了李哲夫,在一本尚不完整的诗稿中,集摄影,绘画于一体的诗歌,温暖着我们。当我向你坦述一首诗歌的时候,更为可信的是在向你描述一种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一些含糊不清的事件,都具备了它本来的面目。 一、谁在伤害诗歌 海德格尔说:“我们探索艺术品的现实性,是为了现实地找到其中包含的艺术。”在此,经验主义美学观为我们提供了可参考的价值体验。我始终认为诗人对美的追求是独到的,在知觉的感知和材料的认同,以及物质对象的关系上,科学的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具有更为独特的领悟能力。他把怀疑抽象化和普遍化,先知先觉般地用文字的力量再现出来。诗歌的美是超脱于物质上的领悟,诗歌的美是有了这些美的理念而越发活跃和超然。“丰富的人生阅历,执着与敏感的洞察力,使其很多诗人擅长于感受和把握人生的细腻情怀,对美与大自然体验的深邃,也逐渐形成诗人们诗歌写作的独特视角,并且加深其深厚的创作功底。”这是李哲夫在《诗路、思路、出路》里一文的话。这不难让我们看出其对诗歌写作的理解,也不难看出对经验美学的赞同。那么,近年里的诗歌写作中,脍炙人口的诗歌为什么那么少,是谁在伤害着诗歌? 同为摄影家和画家的李哲夫,用他的诗歌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一块玉的呈现 你知道是从湖底呢还是内心呢(《有梦如水来》)。那些被穿越的仿佛是一个世纪的水/ 灵魂的灯盏被玉点燃/可有你一直向往的另一块翡翠(《一个产玉的地方》)人的一生受到很多的困惑,如影相随的诱惑,颠覆的真理,恐惧的事件等,都会凸显出人间的诱惑,两难和是非。心灵如水般明净,如潮般汹涌,如哲人般的思考,这些都像李哲夫写的这块玉一样,展现内心,展现诗人的内人是何等至关重要的事情呀!在商言商的定论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诗人,却不可不为这个时代所动容,也不可不为错误的思索和判断而负责。其实诗歌的写作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事情,从一个共同的认知里,浮生如梦般的境遇中,诗人更应该找到自己。李哲夫诗歌单纯的语言,悲悯的心境,让他的诗歌好读,让他的诗歌更与生活接轨。商业的利益和炒作,是伤害诗歌的最大祸首,交流成为一种互通有无的形式,让诗歌的内容空泛而失去了真实。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大量的征文活动,让一些诗人的内心缺乏李哲夫诗歌里的这般宁静,让诗歌成为投其所好的文字段落,诗歌的空虚感越来越强。镇不空/河不空/只有来来往往的人心很空(《乌镇里的老街》)。 在现实的理解中,诗歌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具有它的历史作用。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就有其存在的理由。通观古今,大凡经典著作为写诗而写的很少,由来都是心境的释然灵感的喷薄。谁能在尘世间不凡不雅也不俗(《沈园》)。真实地展现内心而不成为一些专业的废品。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艺术长存,而我们的生命短暂。”诗歌作为精神的家园,更值得让后人品味对象的客观化。没有空气便没有呼吸,认识自己深化我们想象的天地和心灵的世界。首先诗人不应该伤害“自己”,不应该在虚幻的现实里龙飞凤舞,不应该缺乏体验的勇气和承担荒诞的慷慨。诗人自身的伤害,决定了诗歌的气质,原理和现象。把诗歌作为一种高级的艺术,作为一门人文的学科,作为对现实的反思。我想欣赏者和被欣赏者就不存在伤害的问题了,就会在一个意义上开拓更为新颖的新思路,李哲夫就是为了诗歌艺术而真实地生活。 二、视觉里感知和生命 荷的盛开/让寺院没了宁静/几近干涸的荷塘之水不见一丝涟漪/布谷鸟在林间咕咕的叫着/太阳烤得我大汗淋漓/荷低着头/我也低着头在塘边驱赶着风/不远处的敬香声与磬音催我转身/荷风舔了舔我的脸庞/回头的脚步软了。这是李哲夫的一首小诗《七月之荷》。之所以拿出来是因为它很代表李哲夫诗歌写作的基调。在展现自我,为真实写作的前提下,我们不得不在此论述到诗的写作手法和创作基调等这些技术性的东西上来。 首先李哲夫的诗里,是以一种画卷般展现出来的一种视觉上的感悟。视觉形式里的生命,是用词语白描而成的。荷花的静态与内心的喧闹,感觉主义里的移情让诗歌里的艺术性更能保持住一种悬隔的心态,并领引着我们这个民族的一般精神和心里趋向。佛坐在莲花上,这种心灵与自然的神秘沟通,无距离的融合让心不平静,脚步却很疲软,从而获得愉悦和感动的过程。享受这首诗的过程就是享受一种与众不同的感性,让生命意志的趋向更为绝对。李哲夫诗歌更让我看到的是一种哥特的艺术。那里在自然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演绎这颇具感染力的“入画”的意境。 情感上,李哲夫的诗歌是浪漫的牧歌式的,他诗歌里的诸多构成要素,是为构建自己诗歌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装饰而成为装饰品。美的原则与其欣赏的原则是相匹配的。棱角分明的男士的精神酝酿与幸福的挣扎形式,即是年轻的,又是成长的,有活力的。那雨/不随我的心跳动/它继续敲打昨夜芭蕉/是在嫌弃我梦魇的深度不够/窗下麻雀不在我梦里…(《秋雨》)我累了/却不能歇在这里/四姑娘山在远方微笑着/我想进入她的身体…(《遥望四姑娘山》) 形式的载体已经形成李哲夫诗歌的特色。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不同的艺术体验,就呈现出的各不相同的形式。在现代诗歌的叙述,视觉表现乃至语言本身之间的激发,建构和遮掩等更有赖于李哲夫的绘画功底。苏轼说:“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客观物象的选择是诗歌的基本要素,如何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物象入诗入画,采取什么样的心态,或者引发什么样的情感,这就展现出一个诗人的文化背景和对艺术的领悟能力了。李哲夫诗歌里首先都是直观的感觉,然后才是情感的渗透,与幻觉与思考,成为我们今天欣赏起诗歌的更多的感悟。绿叶旁/莲在水中睡出了香气/一声声鸟鸣之后/岸边垂柳被那缕春风剪出一条条新芽(《睡莲》)。原上的绿,让我仰视/春,将一个色拉长 /长到山巅,散落几朵游动的云/许多绿都热了/那牧羊女唤来风之后/高原的春里/可有我思念的那个人(《遥想的春》)。用心物交感,通过一种抽象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感性和理性的美感。作为自然物象的相亲相近与诗人心灵的融合,是意象最为突出的共同特征,成为李哲夫诗歌里共同的表达。 画家的出身让李哲夫诗歌有很明显的色彩感。对主观色彩上浓郁的表达,让诗歌成为一幅文字的绘画。“一部完美的艺术品是人的精神作品,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是自然的作品”(歌德)。很难说清楚的事,李哲夫诗歌的游记感是不是对画作写生的另一种素描?但可以确定的是,在他的诗歌里,没有那种常用来欺骗读者的比较浮躁的情感。真实的律动,让读者与之亲近的时候,就是走进自然,而不是“将诗看成新闻记事”或“将艺术和大众都看成为被动的东西”(《论两个诗人及诗的精神和形式》冯雪峰)。 接触最为本真的生活,就是酝酿着最为本真的自我。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象和自然意象之外的诗歌,其自律的感觉就会淡化,诗歌的生命力也就无处可说。艺术与自然的无距离的融合状态,才是最为真实的,也是我们最为渴求的。 三、远方的色彩 诗性的温暖是对理性的感悟诉诸于普通人的感官和情感。我们用什么去温暖我们的诗歌?在李哲夫的诗歌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产生与诗人生存环境的重要关系。那一方水土养育下的具有灵性的诗人,就像是亚热带上的椰子树,它兼容了诗人的精神气候,唯美地长在它艺术的环境里,辨别着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在美感中,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李哲夫情感上的美感。对他游历的地方,接触到的事物以及在真挚地揣摩意象艺术品的时候,我们都能感觉到他的审美感受。像《腊八粥》《凤槐》《玉蟾山》等。内容的真实让接受中实现为现实的诗作。 诗人的精气神也温暖着诗歌的走向。一个悲观委靡的诗人他诗歌里的苦哀苦长就占了绝大部分。把悲伤无限扩大,便让我们领略到了无限的悲苦。而李哲夫往往是放大了他的欢乐,以细小的感动温暖着我们,也温暖着他的诗歌。如《十二乐女》《凤凰的青荇》《过杭州湾》等。李哲夫作为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他是快乐的,因此他表现的主题就是快乐的,健康的,自由的。情感与认知结合起来,他诗歌里的美就越发强烈。感受、体验,想象,幻想、直觉和审美情趣,都能感受到李哲夫就是这样用鲜明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远方的色彩,让人神往,让人怦然心动。比如树木,花朵,比如人,比如嘉陵江的水,比如江南的雾气,意象的创作有回音,有动感,这是一个不菲的创作体验。那些时候/街上到处四溢芒果的芬芳/它们鼓着丰满的肚子像初生的婴儿/我望着傣女篮子里的芒果吞了吞口水/在心中想着诱人的香颜(《芒果熟了》)。爱,在这个蔚蓝的背景里深得很纯/我却独自站在晴川阁听见它的低语(《致银杏树》)。 不做诗歌的旅游,安静地写作就会有更多的好诗问世。诗歌现场的不缺席,这也是我们在李哲夫诗歌里值得学习的事。改变自我“蜗居”习性,是放宽诗路的最佳途径。频繁而持续的技术活动,反而使诗歌更为陌生。亲和的态度是对诗创作的最大动力。我们优先地善待生活,就是优先地为我们诗歌的创作培养优良的养料。在诗性的土壤里我们才不会感觉贫乏,内心便会有更为广阔的表达方式。即便是虚化了梦境,也会让我们感觉很扎实。我相信李哲夫和他的嘉陵江,会为我们呈现更为浓烈的远方色彩。 “时间化而到时”(海德格尔),这是让我们最为激动的时刻。月光在沙滩上/还是那么银白/秀,你以前的月光/还带着吗/也跟我一样/又拿出来洒满沙滩吗《嘉陵江畔》。诗意的流放,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人间的盛宴。诗人情感碰撞出来的东西,显现出诗歌的个性和其诗歌存在的价值。李哲夫的诗歌不是对美的雕琢,是自然的流露,是呈现,是文本的画卷。

㈢ 中国古诗史上最唯美最断肠的十首诗词

诗词有:《悲歌》、《落梅风·楼台小》、《武陵春·春晚》、《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秋夕》。

1、《悲歌》

两汉:佚名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译文:

悲歌一曲代替思家的哭泣,登高眺望远方就当作返回了故乡。

茫茫的草木,重重的山岗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思乡的忧愁盈满心怀。

想要回家,可家中已无亲人,想要渡河却无船可渡。

心里思乡的悲愁无处可说,只能憋闷在心中,就像车轮在肠子里转动一般,阵阵绞痛。

4、《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5、《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译文:

银烛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手执绫罗小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热点内容
耻兰盆栽 发布:2025-07-20 00:20:54 浏览:509
兰花豆发胖么 发布:2025-07-19 23:58:47 浏览:451
盆栽花卉苗 发布:2025-07-19 23:53:35 浏览:557
丁香酸ph 发布:2025-07-19 23:45:06 浏览:587
华夏七夕 发布:2025-07-19 23:28:54 浏览:656
好一朵苿莉花简谱 发布:2025-07-19 23:28:53 浏览:426
盆景桧柏 发布:2025-07-19 23:28:42 浏览:297
情人节有咲 发布:2025-07-19 23:15:36 浏览:90
绿植饭店图片 发布:2025-07-19 23:12:30 浏览:486
七夕写诗 发布:2025-07-19 22:57:11 浏览: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