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兰花暗自芳

兰花暗自芳

发布时间: 2022-01-06 05:58:27

㈠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是什么意思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囿的格性。

㈡ "空谷幽兰,无人自芳"是什么意思

空谷幽兰,无人自芳:生长在空旷山谷里的兰花,尽管无人问津,但依然开的很茂盛,散发着自已的芳香!

出 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空谷幽兰,真想不到这种地方,会有这样高人。

拓展资料:

《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家刘鹗著,以江湖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谐谑描绘特定环境下的社会众生相。

刘鹗(1857.10-1909.8),清末小说家,字铁云,号老残,笔名"洪都百炼生"。出身官僚家庭,不喜科场文字。一生纵览百家,致力于水利、音乐、数学、医学、算学等实际学问。少时已聪明过人,但放旷不羁、交游甚广,先后以行医、经商为业。光绪十四年(1888),因治理黄河郑州段的决口功绩显著,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光绪二十三年(1897),应外商之聘,任筹采山西矿产经理。后渐成为外商之买办与经纪人。

㈢ 陈毅的咏兰诗的大意,至于哪首诗,看下面。

这句话的大意是:兰花生长在幽远的山谷之中,本来不为人所知,只是由于她的芬芳,寻找她的人遍布高山。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陈毅兼资文武,博学多才。有多种军事、政治论著和诗词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3)兰花暗自芳扩展阅读:

陈毅主要功绩

1、黄桥战役

1940年9月30日,国民党调集部队,对江苏省泰兴县黄桥地区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发动进攻。黄桥战役进行时,八路军第5纵队从淮阴地区南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部队东进至运河,在战略上起了策应作用。此役历时4天,共歼国民党军队1.1万余人,俘虏官兵4000余名,缴获军用品甚多。

新四军伤亡900余名。这次战役,对反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重要战役。为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新局面。

2、孟良崮战役

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进攻延安的同时,调动40万人向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陈毅、粟裕等率领的华东人民解放军作战,歼灭国民党2万4千多人。5月上旬,国民党军复由临沂、泰安一线,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区进攻,压迫华东解放军退至胶东狭窄地区。

华东解放军以部分兵力分别钳制国民党的左右两翼,而以主要兵力实施中间突破,即选择了冒进突悬的中路敌人,实行猛烈的围攻,经过5月13-14日的浴血战斗,陈毅率军将国民党素有“王牌师”之称的整编74师全歼于孟良崮山区,此战共毙伤俘虏国民党3万2千多人,该师师长张灵甫亦被击毙。

这就是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后来小说《红日》的历史题材。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沂蒙山区的第二次进攻,扭转了山东战场的整个战局。7月,陈毅率军再次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三次进攻,国民党被迫西撤。

3、淮海战役(1949年)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第二个战役,是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的。

这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发起。解放军经过66天的战斗,以伤亡11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人。

4、上海战役(1949年)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他指挥的最艰难的战役。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了上海,蒋介石要求指挥这三十万军队的汤恩伯坚守六个月,等待美国人出兵救援,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已经达到了上海。

陈毅担当上海市市长;共产党军队极力将国民党调到外围阵地加以歼灭,以轻武器攻占城市,付出了重大代价,取得了胜利,前后15天时间。上海战役,除汤恩伯率5万人乘军舰撤逃外,其余15.3万人全部阵亡。

㈣ 张羽咏兰花的译文。

咏兰花》诗。“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能白更兼黄”是指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是从人格化的角度赞其“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寸心”则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而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许多香〃,则暗喻君子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亦属咏物诗中的佳构。

㈤ 张羽的《咏兰花》的诗意

诗意是,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可贡献的却不少。

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咏兰花》全诗: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白话文释义:

兰花可以是白的,还有黄色的,没有人去理会她的芳香,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5)兰花暗自芳扩展阅读:

诗句赏析

“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张羽的《咏兰花》实际上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能白更兼黄”,虽状兰花之外貌,也暗说他一生之坎坷,能屈能伸,能渡贫贱,也能过富贵。“无人也自芳”,这既是赞兰花的精神,又是书诗人的胸臆。张羽的性格似兰,甘愿寂寞,不求闻达。

㈥ 兰之生谷,虽无人而自芳是什么意思

兰花生长在冷清偏远的山谷之中,虽然缺少他人的观赏却仍然芬芳开放

㈦ 兰生空谷,无人自芳,茍非幽人,谁与相将这句话什么意思

空谷,空旷寂静的山谷。芳,芬芳,芳香。苟,如果。幽人,幽居山谷的人。相将,相处。
意思是:
兰草寂寞地生长在空旷幽静的山谷,没有人的照管依然芳香,如果没有幽居山谷的人,谁又和她(指兰草)相处相知相识?

㈧ 张羽的《咏兰花》的诗意

诗意是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没有人欣赏却自己散发着芳香,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可贡献的却不少。白话文意思是兰花可以是白的,还有黄色的,没有人去理会她的芳香,它的心原来不大,但是却容纳下了许多芬芳。

张羽的《咏兰花》
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能白更兼黄”,兰花瓣白蕊黄,素淡清丽;“无人亦自芳”,从人格化的角度称赞兰花之“香”,从形之美推进到内在美。
“寸心原不大”,一笔两写,既写花,又状人。杨万里《凝露堂木犀》云:“看来看去能几大,如何着得许多香”,张羽化用杨万里诗意,却更加准确、老到、形象。寸心不大,暗喻谦谦君子,所求于社会的不多。“容得许多香”,暗喻才华不尽,可贡献于人的不少。
此诗咏兰,着重抓住兰花两大特色:色与香。全诗用兰花的清幽、纯和、持久之香,写出兰花独具的品格与文人雅士的志趣,乃咏物诗中之佳构。

㈨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

诗名《咏幽兰》

作者:康熙(清代)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内,纵使容无人亦自芳。

释义: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

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9)兰花暗自芳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他吟咏的不是兰的孤高隐逸,而是推崇兰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

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喜爱素淡、雅致、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兰花正是这种风格和情操的和谐统一。兰花深厚的文化内涵,延续了兰花旺盛的生命力,促进了兰花的蓬勃发展。

㈩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人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通过吟咏兰花的孤高隐逸,形容人的谦和踏实,不争虚华的品格。

出自清代康熙的《咏幽兰》。

原文: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译文:

兰花的花朵婀娜多姿,叶子碧绿狭长,风吹过带来了兰花的香气。兰花不因可以被别人摘取作为佩带装饰而自贵,即使没有欣赏的时候也自己发出芬芳。

(10)兰花暗自芳扩展阅读

康熙皇帝一首《咏幽兰》,道出了“兰花”冰清玉洁的高雅气质。兰花也是清代康熙皇帝最喜爱的花,喜爱她的品格高洁,清香宜人,在他的书房以及养心殿内部都放置了婀娜多姿的幽兰。在康熙皇帝写下的咏花诗中,也以咏兰诗写得最好。以咏兰寄托了自己崇尚高洁的情愫。

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首先标榜做人应当遵从“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论“君子之道”时,经常用兰花作比喻。如《周易·系辞上传》就记载了孔子这段话:“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意思是,君子的为人处世,不管入世或隐居,保持沉默或发表言论,都不会丢失自己的人格。君子与人合作,必定同心同德,两个人齐心协力,其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两个人发自内心的言论,就像兰花一样气味芬芳。

自孔子在精神层面为兰花定调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就偏爱种兰、赏兰、咏兰和“写兰”,有着挥之不去的兰花情结。

在传统花鸟画出现之前,中国文人主要用诗赋的形式咏兰,而从宋代开始,中国逐渐兴起“写兰”之风,以绘画的形式传承孔子所倡导的兰花精神,公认的兰画鼻祖是南宋的赵孟坚和宋末元初的郑思肖。

赵孟坚的传世之作有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墨兰图》,此图绘墨兰两丛,生于草地上,兰叶柔美舒放,兰花盛开如蝴蝶翩翩起舞。南宋灭亡后,赵孟坚年已垂暮,他隐居于湖南,不食元禄,继续“写兰”,以示忠贞和清高。

郑思肖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意为思念“赵宋”,他把自己的画室称为“本穴世界”,“本穴”就是暗指大宋。他所作的墨兰与众不同,寓意深刻,人们称之为“无根兰”。所谓“无根兰”,就是画兰不画土,且花叶萧疏,以寓宋土已被掠夺之意。

赵孟坚和郑思肖“以兰明志”的情操,使他们享有“忠贞”的盛誉,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

从此以后,兰花作为君子性格和高洁、忠贞的象征,成为文人画家的必修课,画家通过“写兰”提高志趣,修炼人品,完善自己。元代以后的兰画作品,都在此基础上各出新意,通过各种手法把兰花精神表现出来。

元代画家赵雍笔下的兰,淡雅清幽,奔放飘逸,深得赵孟坚“写兰”心法。明代画家文征明画兰,笔墨恣肆,常以竹石为伴,毫无尘俗气。清代画家汪士慎笔下的兰,柔嫩而不折,显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李方膺笔下的兰,信手拈来,表面上看似乎叶乱花迷,实则花歌叶舞,翩翩飞动,有上下应答之态。李鱓笔下的兰,孤独而又执拗,意趣高远。郑板桥笔下的兰,与山石为伴,石虽瘦,而骨硬,兰虽弱,而魂秀。

近代以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也都画出了兰的“君子”品性,画出了兰的高洁和顽强。

热点内容
西兰花特效 发布:2025-10-05 17:17:34 浏览:617
六月色色丁香 发布:2025-10-05 17:17:21 浏览:397
茶花油怎么护肤 发布:2025-10-05 17:00:10 浏览:679
濮阳丁香园房价 发布:2025-10-05 16:56:19 浏览:46
樱花含怜 发布:2025-10-05 16:53:59 浏览:584
花束插花折纸 发布:2025-10-05 16:48:56 浏览:303
兰花窖绿茶 发布:2025-10-05 16:25:50 浏览:724
梅花魂教学视频 发布:2025-10-05 16:12:18 浏览:282
按照观赏荷花 发布:2025-10-05 15:57:48 浏览:244
腿部玫瑰糠疹 发布:2025-10-05 15:51:55 浏览: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