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寒山寺荷花

寒山寺荷花

发布时间: 2022-01-05 09:33:50

㈠ 和合二仙中寒山持“荷” 拾得拿“盒” 分别暗寓什么

和(荷)谐合(盒)好

是民间传说之神,主婚姻和合,故亦作和合二圣。相传唐人有万回者,因为兄长远赴战场,父母挂念而哭泣,逐往战场探亲。万里之遥,朝发夕返,故名“万回”,民间俗称“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至清代雍正时,复以唐代师僧“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相传两人亲如兄弟,共爱一女。临婚寒山得悉,即离家为僧,拾得亦舍女去寻觅寒山,相会后,两人俱为僧,立庙“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一化为二,然而僧状,犹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在我国传统的婚礼喜庆仪式上,常常挂有和合二仙的画轴。但见面轴之上两位活泼可爱,长发披肩的孩童,一位手持荷花,另一位手捧圆盒,盒中飞出五只蝙蝠,他们相亲相爱,笑容满面,十分惹人喜爱,人们借此来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亦称“和合二圣”。

㈡ 寒山寺的《枫桥夜泊》诗碑的由来

对于这个问题,这个就是这首古诗的来历了。寒山寺自从唐代诗人张继题了《枫桥夜泊》一诗后,该寺便闻名了。寒山寺佛像雕塑别具一格,碑刻艺术天下闻名,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当推晚清俞樾书张继诗碑最为著名。
如今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2吨。大雄宝殿内两侧壁内镶嵌的是36首寒山的诗碑,还有悬挂于两侧的十六罗汉像。殿内的两个石刻和尚就是寒山与拾得。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五天为一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二是依照佛教传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人的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寒山寺的故事传说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
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
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这个就是由来。

㈢ 寒山寺讲的是什么故事

有一对孤儿兄弟,自小失散。长大后,弟弟听说哥哥在一座寺庙里做了和尚,就决心要去寻找他。风霜雪雨,寒冬酷暑,一路风尘,弟弟无怨无悔,他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哥哥。
这一天,已经累得面黄肌瘦的弟弟来到了苏州城。一打听,人家告诉他说:有啊,是有个北方来的和尚,就在城外枫桥边的一座寺中修行,身材模样都与你差不多。弟弟一高兴,顺手摘下一朵大荷花图个吉利,然后直奔枫桥边去了。
哥哥正在吃饭,听说弟弟来了,端着盛素斋的饭盒就跑了出来。兄弟相见,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欢喜之情难以言表。此后,弟弟也留在了寺里。因哥哥法号寒山,寺名就叫“寒山寺”。弟弟也起了一个法名,叫拾得。老百姓因为听说他们兄弟相见时,一个拿着“荷”,一个拿着“盒”,就将他们称为了“和合二仙”。

㈣ 和合二仙一定要拿荷花吗,我家里有一幅和合二仙没有荷花,而且一只手指向下指,啥意思呢

和合二仙的原型,唐代两智者:寒山、拾得。
清雍正皇帝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和合二仙。
苏州寒山寺就是寒山任住持时改的名。

㈤ 寒山寺的故事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要好的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于是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后来拾得也知道了真象,便去苏州找到寒山,并与他一起皈依佛门。

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寒山寺荷花扩展阅读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

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㈥ 大漠沙如雪和孤舟蓑笠翁和接天莲叶无穷碧和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后一句是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㈦ 请教"寒山寺"诗的内容以及诠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但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目前,对这首诗的认识一般有着以下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及教科书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籍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这一观点在苏州当地颇受关注与推崇。

笔者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基本上仍未能准确把握住该诗的风格,牵强附会地曲解了诗的意境,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其实,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曲,从诗歌的内部看,反映的是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无限思念;而从诗歌的外部看,则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理解这首诗必须结合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古诗的语法特点。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西北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证。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诗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诗中“风辇栖岐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最后两句则反映了战乱发生后该地经济呈现的一派萧条景象。可以看出,“安史之乱”同样也给江南人民带来了苦难。

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也曾写下了这样一首七绝《阊门即事》:“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据查证,张继在姑苏时也就留下这两首诗),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历来争议颇多,但对“月落”一词看法却基本一致,认为当时上弦月升得早,半夜时分便已斜沉了。而笔者发现到,古诗中“月落”和“落月”两词竟有着本质的区别:“月落”表征的是月亮已经失落,意即当时已不能看到月亮;而“落月”则表明是正在渐渐下沉的月亮,说明当时尚能看到月亮。如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摇情满江树”两句就说明了“落月”这种景象,又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同样展示了夕阳下沉时的壮丽景观;而刘禹锡在《踏歌词》(其三)“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两句则表明当时乌云密布即将下雨时,聚会的人群四处逃散,只有玩耍的孩童还在拾起人们慌乱中遗丢的花钿。其中的“月落”显然是指月亮已被乌云遮掩了,诗人已经无法看到月亮;王维的名句“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也从另个角度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突然钻出竟然惊吓了山鸟的情形。因此,张继在诗中的“月落”一词应该指的就是当时已没有了月亮,而人们普遍都将“月落”误解成了“落月”。

然而,诗中的“乌啼”是否就能像在《踏歌词》里那样可理解为“乌云密布,狂风呼啸”呢?笔者认为似不妥,因这与后面的“霜满天”不能联系 。“乌啼”在这里实指当地的水老乌,即驯养后用来捕鱼的鸬鹚。杜甫有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其中的乌鬼就是指的鸬鹚,沈括在《梦溪笔谈》第274篇曾特地为此作了一番注释。鸬鹚在江浙一带较常见,它夜眠时常发出低沉、浑浊、的鼾声,被渔人喻为“闹更宵”。可以想象,当几十只、上百只鸬鹚聚集在江面上时,其啼声必然延绵不段,使人倍感压抑而深染愁绪。至于后人将“乌啼”望文生义地解释为乌鸦或乌鹊,这恐怕不符合其生活习性,而且也不近江南水乡风情。“霜满天”的描述,表看确实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因为寒霜通常出现在地面上,以至不少人为此句提出了疑义。其实,诗人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是因无法入眠而站在船头已经很久很久了,身上和面庞不知不觉就被霜华沾染了,难道他身外的茫茫夜气中不也正是弥漫着满天霜华吗?!

这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一个没有月亮的阴冷之夜在客船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但导致他辗转难眠而重新走上船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不难想象,作为一个因避战乱而羁旅的游子,他不会不担忧国家的安危,不能不怀想远方家乡的亲人。正基于此,诗人在这一句中其实还运用了暗喻的手笔:“月落”喻示了长安失守和唐王朝的衰落;“乌啼”鲜明刻画出了安禄山叛军的猖獗;“霜满天”则反映出了战乱给整个国家造成的萧条景象和紧张氛围。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一直是理解该诗的要点,也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江枫”无疑是指江边的枫树,“渔火”必然是指船上的渔火,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对愁眠”这一难点。这还需借用现代的水文地质知识来寻找答案:一般说来,在江边种植的枫树开始总是竖直的,但是,由于其下部边坡的土壤长年累月受到了河流的侧蚀作用,慢慢地就会导致近河侧的土壤大量流失,树体在重力作用下便会不断朝河中倾斜,破坏严重的甚至会与水面平行,形成了躺卧在江面的奇特景色,如今在苏州附近的一些老河内仍能目睹到此种现象。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对愁眠”的真实含义了。原来,诗人在船上看到的是江边斜卧的枫树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同时也看到了船上斜挂的渔灯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发现它们正双双偎依“相对而眠”呢。此种情形恰恰与诗人的孤刁清寂形成了某种难以名状的反差,这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啊!一个“愁”字正是道出了他心中对故乡亲人的绵绵哀思。可以看出,诗人在这一句中是采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将江枫渔火的“双双入眠”与他的“孤身寂廖”形成了对比,又将自己的愁绪转移到它们身上,达到了诗人与景物之间那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三四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必须放在一起作出解释,因为诗人在这里是运用了“倒序”的写作方法。一般说来,诗人应是在先听到钟声后方才会想起——这是从寒山寺发出的钟声,也就是说正常的逻辑线索应该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城外寒山寺”。不难发现,诗人是有意将这两者次序前后倒述了。应该承认,这种“倒序”不仅符合了当时诗人的思乡愁绪,更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意境。可以设想,夜深了,一直久久难有睡意的诗人突然听到了从寒山寺传来的阵阵钟声,他此时最强烈的感受和心情会是什么?容易理解,他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这悠扬的阵阵钟声能够让家乡的亲人也能聆听到。因此,正确地诠释这两句诗应该是这样的: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啊,尽管你夜半的钟声是这么悠长亢嘹,可惜仅仅只能让客船上的游子听到,我是多么希望这钟声能够穿过高山、穿过江河、穿过平原,最后飘荡在家乡的上空,让亲人们一起聆听到——那可是远方的游子对他们的声声问候和呼唤啊……

必须指出,诗人张继的故乡是在湖北襄阳,位于诗人当时所在地枫桥的的西面,枫桥又在寒山寺的西面,寒山寺又在姑苏城的西面。因此,从这两句诗中,我们又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家乡”这么一条由东往西方向线索发展的,而这种次序又恰好迎合了诗人当时思乡时的逻辑思维。如果按照正常的“先听到钟声,然后想起寒山寺,再联系到姑苏城,最后忆起了家乡”显然也就不能真实反映出诗人所想表达的思乡情意。正是如此,一旦钟声把自己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作者在句中的“倒序”也就达到了深化和统一的效果。需要说明,“倒序”是古代诗歌里较常用的一种语法,如王维的《春日上方即事》中“柳色春山映,梨华藏夕鸟”两句就包含了这种“倒序”结构,又如杜甫《秋兴八首》的名联“香稻啄余鹦鹉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也同样采用了这种语法技巧。事实上,《枫桥夜泊》的这个诗题其本身似乎也隐含了这种“倒置”的修辞笔法。因为,按正常的创作思绪似定名为《夜泊枫桥》更妥,如杜牧的《夜泊秦淮》即是如此。笔者以为,诗人在这儿的“倒置”手法依然能起到画龙点睛与深化主题的作用。“夜泊”在这儿可延伸解释为“夜泊的小船”,整个诗题亦就可理解成“夜晚在枫桥停泊的小舟”,其中深刻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在战乱的流荡岁月中,诗人自己又何尝不是一叶四处漂游的小舟呢?!

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采用了“钟声”来传达自己强烈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紧紧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这较之前者更为耐人寻味、更为扣人心弦、更为发人深省!——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寒山寺的钟声,不仅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声声呐喊……愿寒山寺的钟声更响、更长、更广!!!

㈧ 描写荷花的诗句诗句诗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____杨万里《小池》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____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____朱庭玉《天净沙·秋》

4、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____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5、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____王昌龄《采莲曲》

6、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____苏轼《江神子·江景》

7、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____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8、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____李商隐《赠荷花》

9、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0、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____李商隐《赠荷花》

1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12、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____秦观《纳凉》

1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____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14、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____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15、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__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16、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____杨万里《昭君怨·咏荷上雨》

17、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____佚名《西洲曲》

18、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____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19、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____杜甫《为农》

20、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____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1、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____幼卿《浪淘沙·极目楚天空》

22、水榭风微玉枕凉。牙床角簟藕花香。____苏庠《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23、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____李白《渌水曲》

24、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____赵嘏《长安晚秋 / 秋望 / 秋夕》

25、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____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26、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____苏轼《阮郎归·初夏》

27、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____龚翔麟《菩萨蛮·题画》

28、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____王维《山居即事》

29、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____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30、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____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31、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____李白《采莲曲》

32、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____白居易《采莲曲》

33、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____石涛《荷花》

34、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____杜甫《狂夫》

35、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____李白《妾薄命》

36、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____王士祯《浣溪沙·红桥》

37、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____李白《西施 / 咏苎萝山》

38、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__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39、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____杜甫《宿赞公房》

40、一番荷芰生池沼,槛前风送馨香。____尹鹗《临江仙·一番荷芰生池沼》

41、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____李白《子夜吴歌·夏歌》

42、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____朱淑真《清平乐·夏日游湖》

43、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____李白《折荷有赠》

44、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____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45、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____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46、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____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47、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____白朴《得胜乐·夏》

48、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____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49、东望鞭芙缥缈,寒光如注。____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

50、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____王维《临湖亭》

㈨ 求寒山寺的故事!要短!急急急急!有急用!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 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寒山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苦、辣、咸、涩,唯独没有一丝甜味。他左右为难,怎么办呢?经过几天几夜痛苦思考,寒山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十天半月过去了,拾得没有看见过寒山,感到十分奇怪,因为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一天,他忍不住心头的思念,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了寒山出走的原委,心中很难受。深感对不起寒山,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动身前往苏州寻觅寒山,皈依佛门。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一片红艳艳的美丽绝顶的荷花,便一扫多日来心中的烦闷,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支带在身边,以图吉利。经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迎接拾得,俩人会心地相视而笑。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过去苏州民俗中婚嫁用的人物图画挂轴,以及江南许多地方春节时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内容都是两个人,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据说也源于这个美好的传说。 民间还传说,“和合二仙”为了点化迷惘的世人,才化身寒山、拾得来到人间的,甚至寺名也由于“和合”在此喜相逢并成为住持,而由“妙利普明塔院”更改成“寒山寺”。由于“和合”思想深得人心,加上张继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广为流传,所以尽管后来在宋朝时,曾将寺名重新改为“普明禅院”,但人们仍习惯地称它为“寒山寺”。从元末至清末,寒山寺曾五次惨遭次劫,但事后总能复建,足见寒山寺在历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而且直到现在,寒山寺供奉的佛像仍是寒山、拾得,可见由他俩首倡的“和合”思想已在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拾得后来还远渡重洋,来到“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传道,在日本建立了“拾得寺”。两人的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广为流传,影响甚广:“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㈩ 寒山寺是哪两个人题

寒山 和 拾得

热点内容
骨语中兰花 发布:2025-07-10 02:58:21 浏览:741
第一朵杏花生字 发布:2025-07-10 02:47:12 浏览:216
情人节卖玫瑰花经验 发布:2025-07-10 02:22:13 浏览:26
越南盆景图 发布:2025-07-10 02:22:04 浏览:998
血兰花主演 发布:2025-07-10 02:21:33 浏览:142
除了一朵朵 发布:2025-07-10 02:13:03 浏览:775
四川山梅花 发布:2025-07-10 02:12:23 浏览:754
樱花摸起来 发布:2025-07-10 02:06:01 浏览:628
七夕鱼浪漫 发布:2025-07-10 01:35:59 浏览:938
玫瑰蜂蜜红茶 发布:2025-07-10 01:22:41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