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木兰花阅读答案欧阳修

木兰花阅读答案欧阳修

发布时间: 2022-01-03 07:09:55

Ⅰ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解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知何处?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其实这个你自己找就行啊。

Ⅱ 阅读诗歌《木兰花》回答问题。 木兰花 (宋·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

(1)水波、绿杨、红杏。
(2)同意。“闹”字以动写静,运用了“通感”。化视觉为听觉内,容春景是视觉画面,“闹”是听觉感知,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3)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
(意对即可)

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版氛。(意对即可)
(2)写作特点:视权听结合,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Ⅳ 晏殊 《涣溪沙》《木兰花》欧阳修 《蝶恋花》柳永 《雨霖铃》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秋思>

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木兰花(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Ⅳ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


小题1:①修辞:比拟或拟人②情感:对恩师的怀恋
小题2:①“与余同是识翁人”写自己“识翁”,融合了早年知遇之恩、师生之谊、政见之相投、诗酒之欢会,尤其是 对欧公政事道德文章之敬仰与钦佩 。②“惟有西湖波底月”运用 以景结情 (或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用西湖明月之“识翁” 代表颍州人民对欧公难忘的记忆
③共同表达了对欧阳修的无比崇敬与怀恋。(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小题3:①心系百姓,与民同乐。②才华横溢,一代文宗。③人品至上,世之楷模。

Ⅵ 木兰花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我从第一句开始翻译吧

离别后不知道朋友你怎么样?离我远还是近, 我看到的景色都带给我凄凉的感觉,慢慢的走慢慢的远离 渐渐的没了书信往来, 天南海北世界这么大到哪去问你的消息。

夜深的时候风吹竹子给人以秋的韵味,所有的声音都让人感觉到恨意,一个人睡觉,在梦中寻找你的身影,但没梦到你 灯也灭了。

Ⅶ 木兰花(欧阳修)翻译

是不是这首....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

秋韵:即秋声。此谓风吹竹声。

攲(qi)倚、依。

烬(jin)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译文:

自从分别之后,不知你已经到了何方?眼里心中都是凄凉与愁闷,生出不尽的忧愁!你越走越远,最后竟断了音信;江水是何等的宽阔,鱼儿深深地游在水底,我又能向何处去打听你的消息? 昨夜里大风吹得竹林处处作响,传递着深秋的韵律,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我有心斜倚着单枕,希望梦中能与你相遇,可惜梦做不成,无奈灯芯,又在秋风中燃烬。

赏析:

这是一首别后相思愁绪之词。上片描写思别后的孤凄苦永和对远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下片描写思妇秋夜写到夜间之秋声,形声交错。其景愈转愈凄凉,其情愈深沉。这首词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词人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划、揭示思妇地内心思想感情,这是欧阳修与以往花间派词人的不同之处。词的上片:“别后”二句,不知行踪之恨。“渐行”二句,音讯杳然之恨。词的下片:“夜深”三句,夜间风竹之恨。“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深夜里大风吹得竹林敲击着凉秋的声韵,千万片竹叶千万种声响全是怨恨。借风竹之声诉离怨别恨,很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敲”字,极赋神韵,有使此两句字字敲心,声声动魂的神力。“故”二句,梦中难寻之恨。艺术特色:全词八句,突出“恨”字,层层递进,笔触深沉婉曲。

Ⅷ 欧阳修的<<木兰花>>中有一句,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是什么意思啊哪位高人可以帮帮忙啊

“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 渐 ”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内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容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这是音讯杳然之恨。“无书 ”应首句的“ 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 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

Ⅸ 木兰花 (欧阳修)故欹单枕梦中寻,故的意思

我倚在单薄的枕头上,希望在梦中寻见你,团聚共乐。可惜连梦都不成全我的念想,却又是灯芯燃烬,梦也凋零,天亮了。

Ⅹ 木兰花玉楼春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

木兰花
宋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词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张先《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韦庄《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前于欧阳修的花间派词人,往往喜欢对女性的外在体态服饰进行精心刻画,而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则很少揭示。欧阳修显然比他们进了一大步,在这首词中,他没在使用一个字去描绘思妇的外貌形象,而是着力揭示思妇内心的思想感情,字字沉着,句句推进,如剥笋抽茧,逐层深入,由分别--远别--无音信--夜闻风竹--寻梦不成--灯又烬,将一层、一层、又一层的愁恨写得越来越深刻、凄绝。全词写愁恨由远到近,自外及内,从现实到幻想,又从幻想回到现实。且抒情写景两得,写景句寓含着婉曲之情,言情句挟带着凄凉之景,表现出特有的深曲婉丽的艺术风格。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