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郎荷花
『壹』 刘禹锡的诗:荷花堪比真君子,无怪前人说爱莲。题目是什么
这首诗根本就不是刘禹锡写的,全诗是:
身出淤泥色自妍,满池新艳动人怜。
团团绿叶连天碧,朵朵娇姿映日鲜。
不蔓不枝含郁馥,中通外直喜清涟。
荷花堪比真君子,无怪前人说爱莲。
周敦颐《爱莲说》全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身出淤泥”、“爱莲”、“不蔓不枝”、“中通外直”均出自《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句。
2、“荷花堪比真君子”,是指“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3、“团团绿叶连天碧,朵朵娇姿映日鲜。”一句源出宋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上面引用的文词均出自宋朝,而刘禹锡生活在唐朝。在《全唐诗》里根本找不到这首诗。“无怪前人说爱莲”,表明作者在周敦颐之后。周敦颐生活在北宋,而杨万里生活在南宋。能引用两者的诗境文意,说明作者要么在宋末,要么就是宋朝以后的时代。
我也不清楚这诗到底是谁写的,总之,绝不可能是刘禹锡。
『贰』 中,作者周敦颐到底是赞美的睡莲,还是赞美的荷花
荷花,莲科,莲属。又名莲花、水芙蓉等。花柄和叶柄都高出水面,花瓣通常为粉红或白色。产莲子和藕(莲藕)。
睡莲:叶片浮于水面,叶片有一道深裂口。花也常浮于水面,昼开夜合(所以得名「睡莲」),花瓣常有红、紫红、白、黄等色。
简单地说,有藕的是荷花,没藕的是莲花,如睡莲。
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指的是莲藕,所以赞美的应该是荷花。
『叁』 古诗文朗诵 有哪些关于荷花的古诗词,如:爱莲
关于“荷花”的古诗词:
咏白莲(其二)
唐·皮日休
细嗅深看暗断肠,
从今无意爱红芳。
折来只合琼为客,
把种应须玉甃塘。
向日但疑酥滴水,
含风浑讶雪生香。
吴王台下开多少,
遥似西施上素妆。
采莲曲
唐·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莲塘霁望
唐·刘兼
新秋菡萏发红英,
向晚风飘满郡馨。
万叠水纹罗乍展,
一只鸂鶒绣初成。
采莲女散吴歌阕,
拾翠人归楚雨晴。
远岸牧童吹短笛,
蓼花深处信牛行。
古意
唐·韩愈
太华峰头玉井莲,
开花十丈藕如船,
冷比雪霜甘比蜜,
一片入口沉痾痊。
我欲求之不惮远,
青壁无路难夤缘。
安得长梯上摘实,
下种七泽根株连。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
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堕时。
芙蓉
唐·陆龟蒙
闲吟鲍照赋,
更起屈平愁。
莫引西风动,
红衣不耐秋。
东林寺白莲
唐·白居易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白日发光彩,清爽散芳馨。
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
……
『肆』 爱莲说 哪些语句具体写了莲
爱莲说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爱莲说:出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皇帝所赐的称号)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这种文体一般讲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甚:特别,十分。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涟:水清而有微波。
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隐逸(yi):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xiǎn):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 当然。
译文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受到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切而不庄重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句子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上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受到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亲切而不庄重地玩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噫!
唉!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是有很多人了!
题目解说以及文章赏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这一句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好表达的相反的意思。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周敦颐(1017—1073)周敦颐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为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衍。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的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九江的烟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颐修建的,因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断兴废,取“山头水色薄笼烟”之意境,改名“烟水亭”。清顺治十七年,巡道崔抡奇复修烟水亭建立五贤阁,奉周敦颐为五贤之一。九江市区现在还有濂溪路、濂溪居委会等。
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编辑本段]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5、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7、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陶渊明
[编辑本段]文言文词性注解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古今异义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被污染。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考点
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编辑本段]关于莲花
莲花——君子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
对君子的含义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对君子的定义大大超过了“九思”的具体性和严格性,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
2.现代人的观念
原创:何谓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孔子骂人,就径呼之为“小人”,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
含义,主要指受过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跟那些无
德之人被并称为“小人”……
何谓君子?
借用一位朋友的说法:
饭局时,谈论起“何谓好男人”,我问朋友,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好男人吗?
他想了想,说到:“我不知道好男人的定义为何,但是我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因为君子的定义是,有责任感,而且不轻易作出承诺,但是绝对讲得出做得
『伍』 戴爱莲舞蹈《荷花舞《赏析
最后定稿的《荷花舞》,无论是主题、人物还 是结构、动作语言,都与民间“专走花灯”有了很大的不同属。戴先生把儿童的“走花灯” 改为女子群舞,把领队指挥的老人换成女子领舞“白荷”;在舞蹈语汇和手法上,主要 采用传统的“圆场”碎步和大调度队形变化,表现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飘动的流畅感和自由感,在艺术处理上,更是调动各种手段,从人物造型到动作设计,从舞蹈的空间构图到 舞蹈的行进线路等,多方面强化领舞“白荷”与群荷的对比与呼应,于统一中追求着变 化和丰富。《荷花舞》高洁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画的构图和浑然天成流畅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么妩媚动人,光彩如初。
『陆』 有首歌的歌词是荷花出水朵朵鲜,藕爱荷花还是藕爱莲..叫什么名字
荷花爱藕藕爱莲 [民歌唱词]
——金矿
荷花爱藕藕爱莲 荷花爱藕藕爱莲
夏令时节最新鲜 人间专万象人为先
清香醉人属飘十里 爱如藕断丝不断
梦里水乡常思念 情如荷香意绵绵
荷花爱藕藕爱莲 荷花爱藕藕爱莲
藕居污泥心不染 村姑笑靥映荷莲
甘心托举茎上客 红花虽好绿叶扶
荷花结莲出水鲜 情哥荡桨妹采莲
荷花爱藕藕爱莲 荷花爱藕藕爱莲
为官清廉百姓念 水乡一道风景线
绿水长流花落去 青蛙跳在莲叶上
一片清香绕云烟 蛙鼓声声说丰年
『柒』 《爱莲说》 中,作者周敦颐到底是赞美的睡莲,还是赞美的荷花
首先,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
《爱莲说》内容提到中“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植物挺出水面,也就是莲花(荷花)才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而睡莲是浮在水面上,不可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更不可能“亭亭净植”!
再者,古代没有“睡莲”的称呼。都称之为“芙蓉”。“出水芙蓉”指的就是出水的睡莲!
莲花和睡莲特点区别:
莲花的叶片表面有绒毛,且成叶会挺出水面,叶片为盾形、没有缺口。(注意:挺出水面)
睡莲的叶片表面油亮,叶不会挺出水面,而是漂在水面上,叶片为椭圆形,而且V字缺口。(注意:叶片浮在水面)
所以,我的观点是:《爱莲说》中的“莲”,是莲花,也就是荷花!而不是睡莲!
呵,好多人回答啊,人气旺!
『捌』 予独爱莲之……中的“莲”指荷花吗
没错 就是他
『玖』 诗人爱莲花与佛家爱莲有什么不同
在佛教问世后,佛教徒也采取了以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据说后来成为佛祖的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所以莲就成了他诞生的象征。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开始,佛祖的塑像便已常常是在莲台上的坐像了,他的坐姿,或为莲花坐或为吉祥坐,成为佛教僧人打坐时的典型坐法。按照大日经的解释,“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为莲花坐;单足著右上,名为吉祥坐。”佛教徒相信莲能反应修行程度,认为高僧诚心念佛,则西方七宝池中即生莲花一朵,若能精进,则其花渐大,倘或退惰,则其花萎落。又相信:“诸天人民以至蜎飞蠕动之类,往生阿弥陀佛刹者,皆于七宝池莲花中化生。”
莲花在中国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唐代将佛教立为国教后,莲花备受人们敬爱。佛祖释迦牟尼的家乡盛产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莲花自喻。《本草纲目》载:“释氏用为引譬,妙理俱存”。佛国也指莲花所居之处。也称“莲界”。佛经称“莲经”,佛座称“莲座”或“莲台”,佛寺称“莲宇”,僧舍称“莲房”,架裟称“莲衣”等等。莲花图案也成为佛教的标志。佛教的建筑、装修、器物也都有莲花图案。 莲花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
在中国文学里莲花被崇为君子,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喜爱这种植物,认为它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的象征,因此诗人有“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之赞。
『拾』 赞美莲花的诗词 朗诵比赛用,尽量长一点!!越长追加越多!
你是朗诵比赛吧,所以也找了个配乐,莲花也叫荷花所以不要说这个题目内不是莲花的,要是容不行你继续call我再找
雨露荷花赋 (朗诵配乐——舞动荷风)
清风之拂,徐徐脉动;
翡翠之池,婷婷婀娜。
抒荷叶之情怀,誉豪杰之风骨。
荷者,叶也,花者,华也
雨露菲菲,泪也。
其晶莹而不在其貌,
其亮丽更不在其表。
如盈盈泛光之珠雨菲露受清荷之托,
掬起一汪心语,
犹如捧起一串清泪也。
谛听,静思,凝珠,濯秀……
秋去,冬来,残荷叶染霜。
路远,潇潇,寄语随风。
来生约定,婆娑无然,
花叶心随缘,万念归一素心诵,
千载盛开并蒂莲。
出淤泥而不染,
托起琼琼清雨菲露化相思,
抚琴弹唱荷花赋,悠悠洛迦咏禅音;
一抹落红染苍穹,悲啸如虹贯长空。
翠叶情深恋雨荷菲露,滴滴相思落心田。
九月之念,九月之情,九月之梦,
恰似片片花瓣,如顶顶荷叶,
又宛若珠珠之荷露,
香幽幽,绿碧碧,清灵灵。
一个花盏盛着一篇诗,一幅画,
一顶碧叶载着一首歌,一支曲,
一滴清雨菲露一个故事,一种情怀,一段相思。
一池碧绿,一份思念,一种意境,一团生命。
清荷雨菲露,乃灵光结晶,
为英雄再现,乃生命旋律,为晶华之神韵。
一点点,一滴滴,
清清,盈盈,莹莹,晶晶。
如珠,如凌,如玉,已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