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园百科 » 溥心畲兰花

溥心畲兰花

发布时间: 2022-01-02 23:07:36

⑴ 徐风的人物作品

遗逸的“清音”
提起徐悲鸿大师执教中央大学艺术系时期的高足,人们总会想到吴作人、吕斯百等大家。罕有人知晓与他们同为首届毕业生的徐风,也是一位兼精中西画艺的大手笔画家,却因命运不济、艺途艰难而终老于无锡洛社师范。
徐风号仁斋,字乐山,想必是取孔子“仁者乐山”之意,其毕生亦堪称“仁者”。1900年生于常州,1918年与钱松喦同学于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1927年就读于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前身)艺术系。适逢徐悲鸿留法八年归国,暂居上海,艺术系42位同学仰慕大名,推举徐风、吕斯百、叶季英三人去沪探望,表达迎邀之诚。次年果然如愿,从此耳提面命。时当徐师举办旅法个人画展,展前见到徐风所作油画《自写像》,认为色调和谐,气势大方,徐师当即决定将此画送到展场,与己作同展出,堪称殊荣。其后,徐风又被学校安排为徐师看管画室,入住其中,故亲见恩师创作过程,有时还充当模特。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中,左上方一位仰视者和一位俯视者,就是写生的徐风头像。
抗日战争期间,徐风颠沛流离于湘、桂、赣、黔之间,览山川,察民风,有动于衷,作画良多。1943年夏于贵阳举办个人画展,徐师大为赞叹,挥笔题赠“清音”、“元气淋漓”,并附记:“仁斋弟近作山水,轶出清人,笔墨之用,一本自然,喜而书出。”此展三天观众多达三万余人次。《中央日报》曾发表长篇评论,极赞“其构意及手法均达炉火纯青化境”。1946年以后,徐风东返,执教于无锡洛社师范。50年代末钱松喦曾力荐其入江苏省国画院,惜因故未成。从此一心从教,不忘创作,以艺术为生命,在艰苦条件下默默耕耘。
2000年以后,《徐风百年诞辰纪念画展》、《徐风书画艺术回顾展》,相继在上海、南京、常州、无锡成功举办,再次受到美术界及广大书画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影响广泛。2008年、2010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徐风画集》和《徐风书画集》。2013年,徐风家属向无锡博物院无偿捐赠徐风在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53件,建“徐风艺术馆”。

综观徐风先生的作品,其中国画正是在深入领悟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出了格高意雅,笔墨精美,意境深远的作品,其山水、花鸟、人物画等,都能随意勾勒敷染,笔致老到灵活,疏密处理有致,色墨蓊郁而有层次。他那高超的功力和见识,表现任何事物不怕难,下笔不俗,奇气自生,初见不奇,越看越入神,得中国画之奥妙。画马得徐悲鸿老师真传,其神情骨相、动态取势自有一番面貌。其他蔬果白菜,或水墨浑染,或双钩着色,都能尽情表现,淋漓尽致。
徐风对传统的研习可谓持续不断,悟性亦深。这批临摹的遗作是极好的证明。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尺幅不大,但小中能见大气势,尽传原作神韵。如所临宋代李唐《烟林夜月》,明代戴进《风雨归舟》、《溪堂清游》,文徵明《溪桥古木》、《江南春》,唐寅《枯槎鸲鹆图》,周文靖《雪夜访戴图》,清代梅清山水,石溪《溪山无尽》,王石谷《临安山色》,石涛多幅山水册页与兰花卷,近现代徐悲鸿的马,钱松喦、黄君璧、溥心畲的山水,潘天寿的花鸟,都是既得其迹又得其神、得其心的摹本,有的几可乱真。甚至在年逾八旬后,他还临摹了刘海粟十余幅黄山写生稿。另一方面,他很重视到生活和大自然中采风写生,留下大量校园和农村人像以及山水、花鸟、走兽写生稿,皆生动有致。写松树尤多,姿神万方,苍浑劲拔。
徐风信守徐师将素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的教诲,锤炼出深湛的素描造诣。无论人物、风景、静物,笔触简练,造型生动,传神写情。1943年徐风在贵州安顺苗族地区写生了几幅《青苗少女》,摄照寄呈徐师求教,恩师当即复信盛赞“此作极佳”,甚至表示“我亦欲购之”。这可以说是最高奖赏。此图已收入本书画集。此外,同一时期的素描《仲家族少妇赶场去》、《工友的孙子》及多幅贵州风光,后期的静物素描如《雨鞋胶鞋》、《大蒜陶罐》、《咸黄鱼》,晚年的《玄武湖梁洲风景》、《纤夫》、《林荫桥上》等,皆令人难忘。其妙处在于外在形态与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光影处理尤为独到,物象之质感、量感、空间感,在单纯的黑、白、灰关系和微妙的层次变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色彩感也是徐风的擅长。其水彩画用笔灵动轻快,设色柔和淡雅,于光色变化中营造出清新自然的意境和情趣。又能将中国水墨画的技法,和谐地运用到水彩画之中,使作品增添了东方情韵。早期作品《夜渡》、《古书》、《梨陶罐》及风景写生,泼辣新颖;中期作品《竹篮菜椒》、《洋葱陶罐》、《太湖饭店》等,谨严沉着;晚期作品《农家》、《芹菜胡萝卜》等则娴熟老到,涉笔成趣,大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气概。特别是芹菜画法的简洁,自然留白成茎,根须线条的运用等,令人叫绝,让人不由联想起他1973年的素描《咸黄鱼》,那是简洁的黑白旋律和线的结合。但两者共性都在于老而精到,炉火纯青,似不经意而为,实乃是毕生艺术素养的结晶。
书画同源同法,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规律。徐风于书法也有深厚功底,尤其长於行草书。遗存的书法作品多为手札,是从其著述中所辑出,并非刻意书写。从这些逸笔随意的、带有实用性的手札中,我们不仅领略到徐风书法朴拙深秀、流利劲韧的气格,而且可以见到其数十年美术教育生涯的含辛茹苦。这当中除了《中国书画学浅识》、《题画诗选》之外,几乎全是美术教材——《西洋画讲稿》、《艺用解剖概要》、《现代艺术潮流》、《人物描写初步》等。阅读这些手札,徐风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从自然平静的书风中慢慢地流泻出来,怎不令人感慨系之。
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徐风,在89年的生命历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精神财富。他的写生,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不仅写出了客体对象的生命,而且写出了主体自我的生命,因而他的作品是富于生命力的。
徐风的书画艺术是被遗逸的“清音”。徐风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二十世纪杰出书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2010年6月于金陵十门斋
注: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原副馆长。

⑵ 无锡博物院的展览与藏品

钱裕(1247-1320),字宽父,江苏无锡人,系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的后裔。元代时期无锡的豪门富户,葬于至治元年(1321年)。
其随葬品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核器和铜镜等共154件,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其中,鎏金花瓣式银托盏,犹如盛开的牡丹,生机勃勃,是我国出土元代银器中极富特色的一件。 陶寿伯(1902-1997),原名知奋,55岁更名之芬,因生平刻印逾万,别署万石楼主。15岁即入苏州汉贞阁碑帖店学徒,学习篆刻、书法、拓碑、刻碑。20世纪20年代满师后至上海发展,因师兄钱瘦铁的介绍而得以遍识当时海派诸名家,并由陈巨来引见投拜四明耆宿赵叔孺先生门下学习绘画。1947年拜张大千先生为师,成为大风堂门下。陶先生晚年作山水、老松,时或用泼墨、泼彩之法,即仿效大千夫子之独创。
陶寿伯先生于1950年经港入台,从此定居宝岛半世纪。在台期间刀石相伴、笔墨以随,从未停止过书画、篆刻的艺术创作,与去台之名宿大家于右任、张大千、溥心畲、黄君璧等笔墨唱酬,时相往还,并多次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等地举行艺术展。受到陶先生的熏陶,陶氏堪称一门风雅,夫人强淑萍善画兰花,子女陶龙若、陶凤若、陶豹若均能继家声,操丹青,是令人称羡的艺术世家。陶先生虽久居海外,但思乡之情始终未泯。2010年,其哲嗣陶龙若先生将所藏陶寿伯先生书画篆刻作品择60件,慨然赠于无锡博物院,裨使我院书画收藏,又得焕然增彩,亦使寿伯先生精品,能于故乡流传永绪。 周怀民(1907—1996),原名仁,室名双柳书屋、水云阁,无锡钱桥人。曾任京华美专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1949年后,历任北京画院一级画师、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民革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当代著名国画家、书画鉴藏家。2001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单”。周怀民早年家境清寒,19岁时北上谋生,在北平电报局任职。他由衷地喜爱书画艺术,加入中国画研究会学画,师事吴镜汀。常去故宫博物院临摹古代名画,尤喜马远、夏圭,因而用笔劲峭斩绝,风骨棱棱。中年以后形成了笔墨厚重、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山水之外,尤擅芦荡、葡萄,有“周芦荡 ”、“周葡萄”之美誉。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周怀民先生一生节衣缩食,凭藉精到的眼力,购藏了一批古书画名迹。他数十年积累的古画,与其说是凭金钱购置,倒不如说是靠鉴别眼力获得。他抱定人弃我取的念头,在瓦砾堆中挑选明珠,一件名作得来实在非易,备尝艰辛,同时却锻炼了自己的鉴定眼力。1984年周怀民先生把全部珍藏以及一批当代书画名家和他本人的作品无偿捐赠给家乡,为家乡人民奉献出一座艺术的宝库。

⑶ 我有一幅爱新觉罗溥佐的兰花工艺画,能告诉我市场价格吗

溥佐 (1918-2001):抄 满族袭,号庸斋松堪,北京人。1918年生于一个满族家庭。他从小酷爱画画,自幼得父兄真传,并有欣赏和临摹皇宫内府藏画的机会,艺术修养渊深。他擅画花鸟走兽,尤擅鞍马,兼作山水,其风格立足于工整精细的宋代绘画传统,并吸纳元明清以来优秀的花鸟画家之所长,其画风典雅富丽,成就卓著。溥佐生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民委副主任、天津工业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溥佐与孙其峰、孙克纲、王学仲、王颂余、萧朗、赵松涛、穆仲芹并称为天津书画八大家。其作品2004年的价格大约为15,869 元/平方尺 ,曾经拍卖的最高价格为33,332 元/平方尺。

⑷ 烟袋斜街至今保留了那些老建筑

烟袋斜街位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属西城区厂桥地界。在清末至二三十年代,街内以经营旱烟袋、水烟袋等烟具、古玩、书画、裱画、文具及风味小吃、服务行业等为主,其铺面建筑风格朴素并有北京北城特点,是北京北城较有名气的文化街,曾留下不少文化名人的足迹。

1 斜街的形成

从地理位置看,烟袋斜街的形成和发展与鼓楼和什刹海的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烟袋斜街东口在鼓楼前大街路西,其走向自东偏向西北,进东口约50米路北即为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可通往鼓楼西大街。斜街中部与义溜河沿相通,沿义溜河沿南行可达后门桥。斜街中部南口往西即是什刹海东沿,通银锭桥。斜街西口正中与鸦儿胡同东口相对,自鸦儿胡同西北行即可至名刹广化寺,再沿后海北沿可直达德胜门小市。斜街西口西南即为“银锭观山”之银锭桥,过桥南行为什刹海西沿,过桥西行为后海南沿,斜街西口之东北即小石碑胡同南口,可通至大石碑胡同中间。

进入烟袋斜街东口约40米,其两侧房基均高出地面1.4米,故东口内之店铺均为高台阶。而在斜街向西北处即大石碑胡同南口处,房基渐比路面高0.5米,至斜街中部南侧至义溜河沿处,路面形成慢坡,说明烟袋斜街的形成与什刹海之河岸变迁有关。六十年代建筑地安门百货公司大楼施工中,曾发现元代海子之石驳岸遗迹,可知其基址原为元代海子的东北岸。所以,烟袋斜街在历史上也曾为海子的水面所覆盖,因长期淤积及历代累积、灰土、垃圾并填土建房,逐渐形成民居和新街巷。因为是沿着海子岸边逐步发展,使街道走向形成斜街,与大都城原规划的棋盘式街巷不同。其南还有“白米斜街”,也是由元代海子之东南岸淤积后逐渐形成的。依我所见,烟袋斜街地面的形成,或在明初,而且是当时什刹海前海东北岸边的一个景区。

明沈榜《宛署杂记.廊头》条载:“洪武初,北平兵火之后,人民甫定,至永乐改建都城,犹称行在,商贾未集,市廛尚疏,奉旨,皇城四门,钟鼓楼等处,各盖铺房,除大兴县外,本县地方共盖廊房八百一十间半,召民居住,店房十六间半,召商居住,总谓之廊房……”以下尚有修建大、中、小房及各承租人纳钞若干的记载,其中记有:“……海子桥西大房六十四间,……鼓楼西大房六十八间”等,应是明初地安桥及鼓楼西侧官建房舍的最早记载。

现烟袋斜街中段路北有广福观,为明天顺三年(1459年)彭姓太监舍宅始建,应为此地现存的早期建筑。

明李东阳《西涯杂泳十二首》有“泳广福观”诗:“飞楼凌倒景,下照清澈底,时有步虚声,隋风渡湖水。”李西涯家位于今什刹海前海西南端(今三座桥一带),当时可以看见广福观在水面上的倒影,可知广福观前尚无房屋掩挡,倒影映于水面,似也说明烟袋斜街之前身形成于明代中叶以后。

2 斜街的变迁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日忠坊二十二铺,北安门西,廊房,旗房,越海子桥,真武庙,火神庙,银锭桥,打鱼厅斜街……”打鱼厅应是元、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证明在明嘉靖之前形成街道后曾以管理海子的官厅命名,却未见地安门外白米斜街的记载。但明万历二十一年(1542年),沈榜编著《宛署杂记.街道》记有:“北曰日忠坊,一铺曰白米斜街、曰观音堂、曰皇墙下街,二铺曰鼓楼下大街……,”其时白米斜街已见记载,当时的打鱼厅斜街或已包括在鼓楼下大街之内,也有可能所记即是鼓楼下斜街,打鱼厅斜街已经更名为“鼓楼下大街。”

查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师全国》,当时烟袋斜街已称“鼓楼斜街”。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吴长垣编著《宸垣识略》中,仍引《日下旧闻》谓:“鼓楼……西,斜街过凤池坊……”之说,此斜街也应是烟袋斜街的地方。吴长垣久居北京,当时是据实地考察后所引用的。

过去有传说,烟袋斜街因街道的走向形成如烟袋:东口为烟袋嘴,西端至银锭桥似烟袋锅。此说似较牵强,其形象不仅并不全似烟袋,且其名初为打鱼厅斜街、鼓楼斜街,最后才演变为烟袋斜街是另有原因的。

清兵入关后,满蒙、汉军三旗,官员、兵民大多有吸烟的嗜好,烟铺也兴盛起来。鼓楼前即有北豫丰烟铺。地安门外路东有南豫丰烟铺,专卖抽旱烟袋的关东烟、旱烟叶、兰花烟、抽水烟袋的“锭子”、“皮丝”烟,也有闻的鼻烟,还代卖槟榔、豆蔻、砂仁等。烟具另有山西人开的烟袋铺专卖。烟袋铺开在鼓楼斜街东口内,门外立有巨大的烟袋招幌,高约1.5米,木质,金漆烟锅,锅内刷红漆,烟锅外缘系红布幌穗,烟袋杆刷黑漆仿乌木,烟袋嘴刷白漆画绿斑仿翡翠,十分引人注目。北京曾有“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的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多流行于清代后期。所以烟袋斜街是因烟袋铺的招幌而产生的俗称。以后为了与鼓楼西大街区分开,官方也将鼓楼斜街改作烟袋斜街,作为正式街名。这应是在道光、咸丰前后(1821~1861年)的事。

3 斜街的店铺

烟袋斜街内的店铺自清末民初,各阶段变化很多,笔者三四十年代曾在鸦儿胡同崇实小学就读,每日过烟袋斜街四趟,对一些商铺有些印象。试记述如下。

烟袋斜街东口北侧把角,为洪吉南纸店,规模较大,也在店内裁制传统的纸制品,卖年节用的神码、黄白烧纸,也卖学生的文具用品。斜街东口南侧为公和魁清真饽饽铺,大街上三间门面,在烟袋斜街东口路南正是该店制作间,因房基高,必须上到窗前高台上,可隔窗看在糕点上用糖作花样。

对面路北是一连两家烟袋铺:一为恒泰号,另一家为双盛泰,均是山西人开设的。由此可见,这种同业因比邻,是以质量和信誉取胜的竞争吧!烟袋铺不只是卖成品烟袋,而且还备有各类烟袋杆:乌木的、犀皮漆的(漆花纹红黑相间作不规则圆圈相叠,极似松鳞,当时珠市口有专门生产此类漆烟袋杆的作坊)、凤眼竹杆;烟袋锅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古式带花纹的;烟袋嘴有料器的、玉石的、瓷的,大小长短不等,可按各人爱好装配。还有各式烟袋荷包,山西“一口香”的小铜烟袋,以及普通的铜水烟袋,早期还卖火镰、火石及艾绒。当然,门外檐下的大烟袋幌子是最惹人注目的。

紧靠烟袋铺是一间专修钟表的钟表铺,过了钟表铺就没有高台阶了。大石碑胡同的南口,其西侧路北为鑫园澡堂,澡堂门外西侧为一座小龙王庙,庙前有一口井。据说井很古老,是元代的。现在庙与井均已无存了。庙两侧为一间专卖毛笔的店面,窗外小桌上陈列两支特大号的抓笔,隔窗可见技师制作毛笔。笔店两侧为始建于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广福观原址。30年代该庙为烟袋斜街7号,庙内仅有两位道士,住持名李国玺,当时曾有安庆水会设于观内。四十年代住持为明慧道长,曾为华北道教总会负责人。后来广福观已论为民居大杂院,庙西侧有义信厚裱画店,门外挂有卷轴画的幌子,路北的很长一段均为风味小吃。

据徐文玉先生所作《忆烟袋斜街》一文,记有东顺包子铺、义和轩酒馆、王金波早点铺、何记杈子火烧、及温姓、丁姓、震阳春烧饼铺、李二炸虾等。炸虾是经常在住房外用小车支摊,支一大布伞。在这一趟小吃店之间有一很有名气的裱画店——黎光阁裱画铺,开业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裱画料精、工细,画家溥心畲、齐白石及一些名收藏家也常来光顾。技师王殿俊,技术极高,后来还专门仿制清宫如意馆臣字款的画及手卷等。当时鉴定家称为“后门造”。斜街西口路北有一较大的油盐粮店,在西把口原为青菜店,后改为杂货铺,其北侧是小石碑胡同南口。

斜街西口路南,有一个两间门面的豆腐房,门外窗边有一只埋入地下的大缸,压豆腐的水流入缸内,冒着热气,气氛很浓。其东边一排多为什刹海东沿铺户的后门,至斜街南侧通义溜河沿北口西侧,有较大的山东福山庆云楼饭庄,为二层楼,楼上雅座隔扇窗外有带栏杆的平台,面对什刹海,可观赏四时景色。义溜河沿北口东侧为温记染坊,门外立有晾衣物的高架子,再往东有双龙盛弹棉花店,又东侧有数家古董及书店。

据周肇祥民国十三年(1914年)记:“烟袋斜街近来古董铺漆之不已,东城外国人常出没故也,然亦无甚佳物,内监之逐,官窑小品已绝迹矣。”所记指辛亥革命后,满清贵族、官员逐渐没落,多有贱值变卖古董、旧物者,古董商亦有从附近德胜门晓市收得俏货获暴利,又有北京政府新贵、军阀附庸风雅,卖古玩装点门面,洋人大肆搜罗攫取我国古物,古董商皆视烟袋斜街为生意兴隆之地,先后开设太古斋、抱璞斋、松云斋、宝文斋等,多为一间门面,错落设于烟袋斜街中部南侧一带,中部南侧面对广福观有同和假发店,窗内陈列各式假发,门外高挑一束青丝发。其东邻为振兴理发馆,一间门面,两侧挂木制红白蓝的理发馆标志,显得有些土气。其旁为中和当,该当铺为斜街内唯一洋式水泥镶花瓷砖的高耸门面,仍挂老式带红布幌穗的钱串标记,门内有一大“当”字,他的东邻是蕴宝斋吕姓古玩店,店门外悬有英文招牌,两间门面,门外放有近一米高的石造像。是较大的古董店。

周肇祥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在此店购得宋瓷佛像,双鱼镜,古印章等。蕴宝斋之东有两家西服店,其中以潘步昆西服店历史较长,但当时穿西服的人太少,到这里做西装的人更少。当时,多承揽学校集体为学生作制服的生意。其店门外两则竖立画有西装男式的全身像招牌。再东侧即是有高台基的公和魁饽饽铺的厂房窗户了,且此处已至烟袋斜街东口路南。凭记忆记述斜街内商铺的大体位置,因时隔多年,多有忽略及错置者。

4 斜街的整复

烟袋斜街在50年代以后,逐渐冷落,许多商店均变为民居,老字号仅存鑫园澡堂,广福观内曾有一家裱画者。最近西城区为了恢复烟袋斜街的文化风貌,正在修建整复,这是好事。

据我观察,现在对古文化街的恢复,往往是忽略了街道发展历史的沧桑。一条街的形成和发展,往往经过十几年、几十年、上百年,其间均留有不同时代的痕迹,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社会风习等内涵。一条街是历史的载体,而且目前通行的作法是全面起动,大兴土木,使古旧破败的街道突然旧貌换新颜,整旧如新,甚至拆旧建新,动辄斗拱翘檐,金碧彩画,虽说也是古典民族形式,但总归是千人一面,将原有的历史面貌一扫而光,全无各阶段历史内涵,将古街道改造成影视城“明清一条街”的档次。这是非常可惜的,有如古铜器去锈,紫檀家具刷漆。

真正的古老街道是名城历史的载体,舍去历史痕迹还有什么价值?旅游者、国际友人参观瞻仰的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迹,对看一些全新布景是失望的。

恢复古老的文化街,应是慎重、严肃、认真的经过考证,像对待古文物一般,恢复原貌,整旧如旧,把有百年历史的烟袋斜街,恢复为具有老北京城历史风貌的古文化街,是大家所期待的。

⑸ 请朋友鉴定一下这幅画的年代,作者,内容,印章及价值谢谢。作品已传到百度。

看款是‘心畲’印章是‘旧王孙’。断定是恭亲王奕

⑹ 画仙和画圣分别是谁

画仙--张大千 ,画圣-吴道子

⑺ 张大千的个人简介

张大千,生于1899年,去世于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

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影响巨大,又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开创泼墨与泼彩,发展了中国画新的艺术风格。

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都在中国绘画历史上写下了浓重一笔,他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

(7)溥心畲兰花扩展阅读

张大千的主要作品有:1971年《可以横绝峨嵋巅》(泼彩山水图);1973年《青城天下幽》泼彩山水图;1979年《阔浦遥山系列》泼彩山水图、《摩耶精舍外双溪》泼彩山水图、巨幅金笺《金碧泼彩红荷花图》;1981年《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泼彩山水图。

1982年《人家在仙堂》泼彩山水图、《春云晓霭》泼彩山水图、大风堂作泼彩山水图、《水殿幽香荷花图》、《水墨红荷图》等作品。

热点内容
另一朵玫瑰那样独特的小说 发布:2025-07-05 17:07:16 浏览:408
取名为海棠 发布:2025-07-05 15:17:53 浏览:642
白兰花雕刻 发布:2025-07-05 14:39:49 浏览:125
在心中盛开一朵 发布:2025-07-05 14:34:06 浏览:418
六指兰花 发布:2025-07-05 14:15:48 浏览:805
插花福州 发布:2025-07-05 14:14:32 浏览:726
矮乔木盆景 发布:2025-07-05 14:08:35 浏览:706
牡丹花艺作品 发布:2025-07-05 14:07:11 浏览:14
花艺WFC 发布:2025-07-05 14:07:05 浏览:143
干玫瑰花面膜 发布:2025-07-05 13:47:48 浏览: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