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雨疏海棠
『壹』 李清照的前后期词作有哪些
李清照诗词创作分期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又署名易安室,宋
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卒于高宗
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一生经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
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使她酿就了
一颗千回百折的词心和诗意。她在我国文学史上,尤其是在词的创作领域内,
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
响较大,称为“易安体”。有《漱玉词》(后人辑本)。
在李清照的感情世界里,既有表现在词里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的天真和羞却,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的丧夫之痛和流亡之苦,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诗中表现的“生当作人杰,死以为鬼雄”的爱国主义的激情和豪迈。李清照的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所作的词可以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主要是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期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
前期
前期多天真烂漫的情感和离愁别绪之情的作品。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她所处的环境,又是一个风景如
画、人文荟萃的所在。那里有闻名的千佛山、大明湖,湖光山色,映照全城,
名胜古迹也特别多。当她在闺房中感到闷倦时,便会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
“湖上风来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花,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写出了李清照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词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
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记一次令人难忘的溪亭畅游,描写出少女
的天真活泼。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铲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这首词其实是李清照自
己的写照,词笔触细腻生动,凸显这位活泼可爱的大家闺秀的娇柔、喜动,而
以花露喻人,更显她的绰约美丽,后面连续三个忙不迭的动作,直把一个调
皮、活泼、慌急、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一展现出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清照从天真的少女逐渐成为大家闺秀。青春的情怀、
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怀,在一些词里,她清晰地描写了这时的心情: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
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浣溪沙》表现了少女无尽的伤春情怀。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李清照这时的
词,充满的仍是天真与浪漫,如《浣溪沙》“辟食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
红。”和《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
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娇憨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显得清新
活泼,犹不减少时词作中所写的天真风韵。但随着丈夫的出仕,离情别绪之情
也日见的多了起来。
正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夫妻间难免有分离的时刻。婚后两年,赵明城出仕,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时间即使比较短暂,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有《一剪梅》为证(可以从《一剪梅》这首词中看出):
“红藕香残玉覃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
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词中写女主人和卷帘人的对话,意味隽永,波澜曲折,深闺少妇内心深处的伤春惜别情怀和小丫鬟天真无邪的神态,栩栩如在眼前。全词字面上无一“愁”字,而深深的离愁别恨却渗透在整个艺术形象之中,特别是“绿肥红瘦”一语,极富于形象美,写出了作者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感慨。
更有一阕名作《醉花荫》,其中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语塑造出一个消瘦的思妇形象。相传赵明城读此词时,叹赏不已,一方面自愧弗如,一方面又想超过她,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写了三天三夜,得词五十余首,把妻子的词放进去,拿给友人陆德夫看。陆玩赏再三,说:只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说明了此词的感人之深。
后期
公元1127年,是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难”的一年。面对国破家亡的惨剧,勾起了词人一腔爱国之情,写下了流亡途中一些爱国之诗,可惜流传极少。
1130年,赵明城去世,就在他去世前,李清照把离愁别绪和对时局的担心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阕凄婉动人的新词: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
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
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
如果说李清照前期词表现出敏感的青年妇女所具有的精神苦闷、爱情心理以及对个性自由的朦胧欲望,那么她后期的词和诗文(南渡及亡夫之后)则是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在前期词哀愁伤感的基调上更趋悲怆、沉郁,情感的忧郁也更加深刻化。
(徽钦二帝被虏北去,北宋就此告亡。赵构南渡,偏安东南半壁,过着苟且偷
生的日子。李清照随夫南渡,但两年后丈夫病故,她完全陷入国破家亡的惨
境,从此开始了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客死他乡。)
绍兴五年,诗人流落金华,写下了著名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如几许!元宵
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
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问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
元宵佳节,人们都在诗酒庆贺,女词人此时心中有着愈发难言的痛苦,女伴来相邀,被她婉言谢绝。词人此时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及时寻乐,不是醉生梦死地求解脱,而是勾起她国家破碎、身世飘零之感,不能不思念“中州盛日”、金瓯无缺的旧时盛况。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可见其爱国思想情感之深沉动人。《漱玉集》中有一首风格独特的《鱼家傲》,也写自她流亡时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
吹取三山去。”
——词人从现实的境界出发,展开想象,描绘了一个神奇的梦境。在现实生活中,她看到的是腐朽黑暗的政治是投降卖国的奸臣和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的皇帝,因此在幻想的境界中,她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生的天帝,借以寄托美好的理想。下阕以大鹏自况,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深恶痛绝和对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
『贰』 李清照著名的词还有哪些
1)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秋风起时,轻泛兰舟,悠悠碧水带走片片飘落的花瓣,去却带不走反复缠绵的寂寞伤离之情。看是疏淡心事语句,其中却不知暗暗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衷肠难解,欲语还休,其滋味沁入人心。
3)如梦令(李清照早期作品)①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也写出了游玩的随意、闲适,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悠闲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4)如梦令 ②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叁』 荒城by雨疏海棠百度云求啊
荒城by雨疏海棠网络云
网页链接
认真回答,抓紧保存的。如满意
望采纳
『肆』 昨夜雨疏风骤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伍』 你觉得《知否》这首歌怎么样
个人觉得非常好听呢。《知否知否》由青年作曲家、音乐制作人刘炫豆作曲,音乐人张靖怡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跨越古今合作作词,音乐人刘靖、杨宇监制,邀约胡夏、郁可唯燃情对唱演绎,主题曲《知否知否》旋律婉转悠长,深情却不失激情与宣泄,将一个“吾倾慕汝已久,愿聘汝为妇,托付中馈,衍嗣绵延,终老一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最初词是伴着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曲之间,谁先谁后呢?我跟朋友争论的结果,就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或按诗人的词意配曲,或根据曲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好像都可以唱出来,就是因为,词牌就是曲名。诗人和词人当时就是喝酒写诗,侍女弹曲,词配上曲,美女陪才子,度过艰难岁月浪漫诗歌。
『陆』 谁能帮我详细介绍李清照的故事我想了解这个古典女子的世态人情和诗词境界。谢谢拜托各位了 3Q
风住尘香花已尽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又至清秋,宛然一帘幽梦。落花满院,憔悴堆积。黄花凋零时节,一位女子独自徒步于黄花之间,悲叹道“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然而这一切仅仅只是结束。 她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只是一个文弱女子,却足以让那些庙堂男子低下他们高贵的脊梁。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当历史的年轮碾转来到南宋之时,豪放唯以幼安为首,婉约便以易安为宗。 这的确是难得。纵观漫长中国文学史,没有哪个女子的地位能像易安一样空前绝后。没有哪个女子能如易安一样留下如此数不胜数的千古绝唱,也没有哪个女子能似易安一样堪与巾帼比肩。 巾帼不然须眉,她不得不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史的异数。在中国古代,女子向来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更何况易安所处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宋代。托程朱理学的福,从那时开始封建社会的女子便没有任何自由。 她的前半生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出身名门,又嫁给了与他琴瑟相通的赵明城;婚后倆人常相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学研究。赵明城既是他的新婚夫君,又是她的诗酒朋已。 然而,好景不长。当金兵的铁骑席卷而来之际,那段古老的传奇被南下的金戈彻底戈破。 也许是由于她得到的幸福过多的缘故吧,物极必反,得到的太多失去的同样也会太多。到最后,连天都嫉妒了。于是才有后来“人比黄花瘦”的种种。 这不仅让我联想起后来的纳兰容若所写的《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寻常,只道是寻常,当时只道是寻常。人生本是一场命运,而命运也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也不知在以后的多少岁月里,当年赌书泼茶的温馨场面,会在不惊意间重归思绪。 烟花昙花一现的芳菲,也只有在熄灭之后才会有人懂得去珍惜。人生本是如此,刹那的惊艳一旦失去,才会有无数忧伤为之流转。也许失去了的东西才会有人懂得去珍惜。 能够随遇而安的是哲人,词人是绝对不可能作到这一点的。 易安是词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我不知道上天为什么要折磨这个女人。给了她绝代的才华,给了她倾国的容貌,也给了她美好的开始,却也给了她国破家亡的凄凉结局。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花落人断肠。 也许上帝是对的,命运的坎坷最终使她成为了一个绝代的词人。不经力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此后无数菊花遍野的日子里,她用她满腹的才华和毕生的思念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催人泪下的凄婉词篇,奠定了她在泛黄词史上的绝对地位。感谢命运,正是人生的险阻才成就了她文学的辉煌。 上帝选择了李清照,赋予了她历史的责任,使她最终成为了一个绝代词人。 可是,我想问,易安愿意么? 思念未果,忽而秋至。浮华似水,锦绣如梦。 落絮满阶红不扫,东窗未白孤灯冷。心似双丝网,终有千千结。 忆往昔,垂柳枝。花枝,满庭蝶莺儿。 过往已成浮云,吹乱伊人如缕。 转眼望去,那个让你留恋至深的面孔瞬间倾覆;心痛欲碎,单薄的身躯在血色苍茫的晚霞中缓慢崩溃;思念未国,无情的红色透着连绵不断的悲哀与壮烈侵染长空。 摇摇欲坠不只你的泪,还有仅剩的世界。 红尘往事,呢喃起涟漪无数;明月黄昏,漫漫不再少年路。如若回到从前,爱情的花开,是不是依然会美丽如初?
『柒』 求2位诗人的4首宋词,要有全解释的,最好是短的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 留恋处,④兰舟摧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沈沈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 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 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
(2)危楼:高楼。
(3)黯黯:迷蒙不明。
(4)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当:与“对”意同。
(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7)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语本《古诗》:“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简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
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苏幕遮①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②追旅思,③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宋代词家 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②黯:形容心情忧郁。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
③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羁旅之思。
【简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
“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简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捌』 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答案 B “绿肥红瘦”出自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里“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这一词写出了诗人地伤春情思。
『玖』 李清照的诗知否知否
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为: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白话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9)危机雨疏海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思想主题: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拾』 李清照词中“绿肥红瘦”描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0)危机雨疏海棠扩展阅读: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回忆青年之作。
李清照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