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中秋节
❶ “中秋荷花”的诗句有哪些
1、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元·朱庭玉《天净沙·秋》
意思:庭院前落尽了梧桐的叶子,水中的荷花也早失去当日的风姿。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五代·李璟《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意思: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3、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宋·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意思: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4、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唐·李白《渌水曲》
意思:荷花姿态娇媚好像有话要对我说,却愁坏了我这个摇船人。
5、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唐·卢照邻《曲池荷》
意思: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6、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王昌龄《采莲曲》
意思: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7、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意思: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
8、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宋·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意思:西湖风光好,荷花开后清香缭绕,划船载着酒宴来赏玩,用不着旌旗仪仗,自有红花为幢绿叶为盖随船而来。
9、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唐·杜甫《狂夫》
意思: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10、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唐·杜甫《宿赞公房》
意思:阴雨撂荒了您深院的菊花,严霜欺倒了半池莲影。
❷ 中秋节和月亮嫦娥有关,为什么和荷花也有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周礼》中出现过中秋这个词,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类书里有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也没有中秋节,但唐诗中已出现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
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的是南宋人吴自收,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书里还描写了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赏月逛夜市的盛况。
❸ 中秋到底开不开荷花!求回复!急!!!!!!!
中秋开荷花,中秋节与荷花关系:荷花寓意和睦团圆~正合中秋团圆之意。很久回以前,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答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我估计,吃“荷花”的习俗因此慢慢演变成了赏荷!,希望对您有帮助!或看我空间中的,谢谢!
❹ 中秋荷花的诗句
荷花诗句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专
鱼戏莲叶西,鱼属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❺ 中秋节为什么和荷花有关
荷花寓意和睦团圆~正合中秋团圆之意。
很久以前,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我估计,吃“荷花”的习俗因此慢慢演变成了赏荷
❻ 过中秋节朋友送荷叶有什么说法
荷叶的象征意义有:
1、清廉纯净:荷叶高洁品质也可比喻为官者的清正廉洁,寓意仕途顺畅,廉正爱民。
2、和睦团园:民间风俗中,互赠荷叶饰品的寓意二人情深意浓,永结同心。
3、开枝散叶:寓意子孙满堂,生生不息,给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代表吉祥如意的寓意,佛教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荷花作为吉祥的象征。佛教中有莲花座、莲花台等。佛教中的不少菩萨,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荷叶的寓意
1、清廉纯净
荷叶寓意
荷叶在淤泥中生长,却依旧保持着干净的外表,所以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种寓意着清廉纯净,比喻生活为官者能够爱名如子,清正廉明,不受贪污正直做人,也是好官廉官的象征。
2、和睦团结
荷叶寓意
荷叶之间紧凑而生,所以荷叶寓意着和睦以及团结,古代当友人离别之际会折荷叶互赠,代表着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友人能够早日归来相见,所以荷叶也是深厚友谊的代表。
3、开枝散叶
荷叶寓意
荷叶的生长也寓意着开枝散叶,象征着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也代表着万物生生不息。碧绿的姿态充满着活力与生机,所以若是在家中种植荷花,有开枝散叶之景象。
4、吉祥如意
荷花是中国传统花卉之一,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在佛教之中荷叶是必不可少的,象征着吉祥,佛书有言众多菩萨都是有莲花化作,所以荷叶中包含着吉祥以及好运,若是在家中种植荷花,可以带来好运。
❼ 中秋节与荷花有什么关系
荷花寓意和睦团圆~正合中秋团圆之意。很久以前,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断为饼,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谓之藕饼。俗称“荷花”~我估计,吃“荷花”的习俗因此慢慢演变成了赏荷。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
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7)荷花中秋节扩展阅读:
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
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❽ 中秋节赏荷花的作文
中秋节恰逢“十五的月亮十五圆”,我们全家到公园领会品月闻荷香的乐趣。”
来到公园的大门,全家人轻车熟路地来到“星湖荷香”的景点,只见绽放一个夏季的荷花笑容依旧灿烂,圆圆的荷叶细心地呵护着莲蓬。微风吹来,送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幽香。就在这时,主角——月亮闪亮登场,露出小半边脸,变成半圆,整个大圆脸都出来了。
月亮撒下清辉,像给大地披上一件银色的衣服,不光是我,连湖边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镀上一层光亮。我接着妈妈的手,一边沿着湖边散步,一边听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砍伐桂树》的动人传说。走着走着,我还发现“新大陆”——月亮会跟着脚步走。我时不时扭头看中秋月,真是步移景换,只见有时月亮挂在竹丛上;有时躲在云后;有时高悬在石雕上……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美不胜收”这个成语。
妈妈见我被中秋月吸引,笑着说:“别光看天上,水里也有月亮。”我低头一瞧,果然,湖水中的七座石刻与空中明月的全景相映成趣,此情此景正如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写的诗句:“二公享插艾荷间,绿盖红妆四面环,欲把西湖比西子,东湖自合比东山。”
听我完的中秋故事,你是不是也觉得在公园品月闻荷香,像是穿越时空,过一次诗情画意的佳节呢?
❾ 描写中秋月亮荷花的诗句有哪些 《山中秋夕》原文赏析
中秋_网络汉语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版孤。
山中权秋夕
【作者】李群玉 【朝代】唐
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
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
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
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
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