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个小荷花
A. 怎么画画荷花作文500字
画荷花
今天依然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我还是照例去美校上我最喜欢的画画课。
刚走进教室,黄老师便在一旁大声提醒道:“今天我们上课需要一把空白的团扇。”我心想:平时我们用的都是宣纸,怎么今天换了呢?带着好奇,开始了今天的画画课。
不一会儿,黄老师便解开了谜底。今天是在扇子上作画,画一幅荷花图。黄老师展示出了两幅作品让大家挑选。第一幅中只有一朵孤孤单单的小荷花,十分单调。而第二幅中有大片碧绿碧绿的荷叶:有清清的小河:有可爱的小莲蓬:还有各种姿态的荷花,构图十分生动。大家纷纷举手,都选择第二幅作品作为今天的主题。
在黄老师简洁地示范后,同学们纷纷开始动笔作画。一时间,教室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作画。我仔细地回想老师作画的步骤,抬头看看展示的作品,便开始了自己的作画。首先花瓣从外向内用白粉分染,花瓣尖部用曙红题染,用色清淡,染两遍。接着莲蓬用藤黄勾画。最后用小笔侧锋勾画荷叶。不一会儿,一朵朵清秀淡雅的荷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团扇上。
B. 我是一朵小荷花400作文
我是一朵荷花,一朵美丽的荷花,盛放在铺满“绿圆盘”的荷塘中。
清晨,专我醒来了,太阳属公公也起床了,它笑眯眯地跟我打招呼:“早啊,荷花小弟。”
“早,太阳公公。”我也微笑着向它问早,“谢谢您,太阳公公,是您的光芒才使我长得如此漂亮。”
“呵呵,这是我的义务呀。”蜻蜓多多飞来了,它绕着荷花,在池塘上翩翩起舞,时而画一个优美的“8”字形,时而上下垂直升降,引来了小鱼晶晶和亮亮,“真美呀!”它们边看边和我聊天,晶晶兴奋地对我说:“荷花哥,咱哥俩昨晚一起做了一个美丽的梦。”
“是什么?”
“咱们哥俩都梦见自己会飞!呵呵……”亮亮激动地说。我一听,也为它们高兴,真是心灵相通啊!青蛙小青也飞来了,它跳上荷叶,骄傲又激动地告诉我:“荷花哥哥,我昨天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姐姐比赛游池塘5周,我赢了!”
“恭喜你!你可真了不起呀!”我真心地称赞它。
太阳越升越高,荷塘里又迎来了更多的朋友,它们都聚集在这里举行热闹的盛会呢!
C. 季羡林散文《听雨》 原文
听 雨 季羡林
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③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蒙蒙。
D. 茶亭公园写景作文范文
早晨,这里的人们播放音乐,做健身操;中午,这里的人们在公园门前的绿绿的大榕树下乘凉;下午,这里的人们在公园里观赏荷花;傍晚,这里的人们则在门前摆戏台,准备唱戏。咦?这是哪里呢?原来,这里就是我家旁边的茶亭公园啊!
初夏,这里不是荷花的世界,而是荷叶的世界。一片片小荷叶像一个个竖着的扁舟从黑黑的淤泥里冒出来,一片片碧绿碧绿的,上面停着一只只蜻蜓。我看到这个美景不禁赞叹道:“真是‘小荷才入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啊!”有的荷叶已经张开了,像一把把碧绿的伞;有的荷叶还两面向里包着,像一位害羞的姑娘。每当风雨过去了,只要你去看看,在荷叶上你肯定会发现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只要你用手轻轻一碰,它就会在那碧绿的荷叶上跑啊跑啊。如果你再稍一用力,它就从高高的荷叶上滑落下来,不见踪影了。有些地方的荷叶还有一两个小荷花苞相伴。但是,远远望去那是一片翠绿。
入夏,这里就变成了荷花的天堂。一朵朵荷花在荷叶边顶着夏日的炎热傲然开放。颜色许许多多: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红里带白的;有黄里带白的;有红里透紫的;有下面白,上面红的的。品种也不少:有建宁十七号;有单洒绵;有红万万;有飞虹;有白天鹅……所以拍照爱好者都喜欢到这里来捕捉它们亮丽的身影。
花之美,叶之美,恰似大自然画得一幅五彩缤纷的画。这样的美虽然十分多见,但是我觉得茶亭公园才是美中之美。啊!我喜欢美丽的荷花,但我更喜欢这茶亭公园!
E. 画板报,边上的花怎么画,要图案
不知道是哪个年级画的板报,以前同学拍的..边上有点花可以参考。
F. 想在阳台上弄个小荷花池,怎么弄呢
搞几个大水缸 高高低低 虚实结合的摆放 养着更漂亮 更随性
G. 谁能写巴金2个作品的感受,200字左右!急!
“我多么想再见到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
巨匠上路古井依旧
昨(17)日,文学巨匠巴金逝世,成都是巴金的故乡,在缅怀大师的时刻,请您跟随
本报记者的脚步,去看看那口双眼井……
昨晚,深秋的冷风走遍成都的大街小巷。正通顺街双眼井旁,那株半尺高的胭脂花依然在风中摇曳,虽然没有花朵,但那叶子依然在阴冷的天气中青绿逼眼。
“找到双眼井,就可以找到我童年的足迹”,巴金曾经这样说。人来人往,我走近这口或许是中国文学史上名气最大的一口井———就跟冰心先生那只白色的猫一样,井或者猫,因人崇物。
井已经干枯,上面用两块片石分别盖住井眼,并用石砌栏杆围成四五平方米的一片领地,跟周围的现代化高楼和店铺隔离开来。在井边立有一块石碑,立于1994年,10年过去,碑身的两个小角已经被毁坏,碑身的文字也残缺不全……
站在井边,摩挲着那些质感粗糙的石栏杆,我在想,当巴金还不是一位备受景仰的文学巨匠,而是一个孩童,或是一个少年,那时,他会不会像所有成都孩子一样,曾经在这井边玩过响簧,转过地牛牛?当巴金老人躺在上海的病房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他是不是曾经想起遥远成都家乡,想起这口蕴藏他的童年的双眼井? 早报记者罗巨浪
巴金的童年足迹
除了巴金在《我与文学50年》中对“家”的叙述,巴金胞弟李济生日前也证实:“我老家,是在成都正通顺街,又叫双眼井。是我祖父在那里置的产业,我祖父在清朝做过几任县官,后来他就辞官不做了,有几个钱嘛,就在成都买房子。”
记忆·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树
成都正通顺街的双眼井边,即现在的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所在地,就是巴金度过了19年青年时代的旧居。他的许多主要作品都是以当年的这个老公馆为背景写作的,如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憩园》等。很多喜欢巴金的读者包括一
些外国读者,到成都都想造访这个老宅子,但随着城市的变迁,如今能记忆的也只有一口老井和一株老树了。
纪念·青年画家创作成《家》
巴金旧居还引出很多故事:一位青年画家以这棵大树为背景画了一幅叫做《家》的油画,这幅油画曾参加国内外的多次画展,深获好评。巴金把刊登这幅画的画报送给了日本著名作家水上勉先生。水上勉有感于此,还给这位中国青年画家写过信,送过书,演绎了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这位画家就是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舞美设计师贺德华。
考证·专家精心复元“老家”
战旗歌舞团还有一位老人张耀棠,花了多年的心血考证、制作出一幅宝贵的巴金老家复原图。张耀棠是原战旗文工团团长,他说:“1952年9月我就到成都来了,听人家讲,我们住的这个院子就是巴金的故居,里头有5个井,其中一个井就是小说《秋》里面淑贞跳的那个井。还有一个小荷花池,有人讲,这就是鸣凤自杀的地方,其说不一。我在这个院子里头住了快要30年了,巴金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有责任把它搞清楚啊。”
省文联主席、巴金侄儿李致曾谈到,上世纪80年代曾提出过要恢复巴金故居,巴老不愿花国家的钱为自己做什么,巴老说过:“只要双眼井在,我就能找到童年的路,要纪念的话,写一个牌子就可以了。”
□巴老遗憾
三部曲少了“成都”标签
成都老作家冯水木早前回忆了1967年和巴金的一次谈话。巴金当时谦虚地指出了《家》、《春》、《秋》的不足。回忆起当年的情况,冯水木显得非常激动,“我当时的理想就是当作家,巴金的作品给我影响最大。1967年12月份,我专程去上海探访巴老。当时巴老穿一套蓝色中山服,脚上是一双灯心绒棉鞋,正在上海作协的院子里捡石头,而在他后面的墙上,还贴着一份他写的‘检讨’。”
知道冯水木是四川人,巴金高兴地和冯水木拉起了家常,他说,“看到了家乡人,我也想起了家乡菜。我最想吃的就是成都的回锅肉和杂酱面。”当冯水木表示自己最喜欢的小说是《家》、《春》、《秋》时,巴金却说道,“说句老实话,我觉得《家》、《春》、《秋》有个最大的遗憾,没有在书中把成都的街道、桥梁、河流点出来。好多人读了我的书后,根本不知道我写的就是成都,就连曹禺在话剧版《家》的剧本中也是写的西南某城。”
□巴老情结
最爱吃成都的油菜头
巴老在成都有很多老友,著名文人车辐便是其中之一。早前,90高龄的车辐回忆起当年与巴老在一起的日子时,说到他和巴老在一起不聊文学,“摆成都还摆不完,没得时间聊其他的了。”
车老和巴老结缘于上世纪30年代的杂志《四川风景》,随后便成了好朋友。车老幽默地回忆说,他自己是“好吃鬼”,又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到处寻找好吃的东西,成都的老馆子几乎他都知道。巴老每次回成都都不会“放过他”,要求他当向导寻美食。他指着1993年到巴老家最后一次见到巴老的照片对记者说,每次到上海看望巴老,都会带上30余斤成都才有的蔬菜,青菜头、油菜头都是巴老相当喜爱的蔬菜。
□缅怀巴老
一些手迹
记者在成都图书馆地方文献部见到了由巴金亲笔签名的10本图书,这是1988年“五一”节李致从上海带回的珍贵礼物,而今成了馆藏珍品。据地方文献部主任刘先生介绍,成都图书馆还珍藏有巴老的两篇手稿,刘先生说:“两篇手稿一篇是一本书的《跋》,一篇是读后感想,都是我们文献部很珍贵的资料。”记者看到,巴金亲笔签名的10本图书中有中文版小说《寒夜》、随笔《探索集》、《随想录》、《无题集》、《病中集》、《真话集》和4本俄文、法文版小说《寒夜》等。刘先生说,“1988年李致到上海看望巴老,我们馆里请李致带了几本巴金的书到上海请他签名,结果巴老另外还送了我们10本图书。”
据了解,这几本书,作为珍藏品,不外借。
一尊铜像
为了纪念文坛巨匠巴金百年寿诞,由四川雕塑家严永明设计的巴金铜像2003年6月初在成都制作完成。这尊全国最大的巴老铜像于6月20日安放在成都百花潭公园内的慧园广场。
巴老铜像身着中山装,戴着一副眼镜,围着围巾,手拄一支竹制拐杖,正漫步走向前方。雕塑家严永明介绍说,铜像高2.1米,是用1吨多上好的青铜铸造的,为国内最大的巴金铜像。严永明称,巴金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的文学家,铜像整体上表现的是巴老的精神境界。
一座纪念馆
巴金文学院新馆于去年在龙泉驿北干道竣工。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傅恒透露, “龙泉当地政府为新馆很花了些工夫,新馆的布局采用了对称的四合院结构,中间的一幢建筑最为高大,共分两层,巴金铜像摆放在一楼大厅正中,所有资料和实物展品陈列在二楼。”新馆的主要建筑物有巴金纪念馆、综合楼、会展楼和亭廊,以灰瓦白墙为主,格子窗、坡屋顶,平实的民居风格与巴老朴实的为人和为文相应。各建筑之间分布着高低错落的园林,栽种了成都特有的代表性植物:竹和芙蓉,园内有亭台、小桥、流水等建筑小品。
H. 工笔画学习时间
学习班没有,我是央美工笔人物大三学生,想学可以来找我,但肯定收费的,自学的画建议你临摹宋花鸟小品,但这里面很多技法你可能学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