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认知
1. 当我们欣赏中国水墨画时依然会把荷花和荷叶知觉为水红和墨绿……请用知觉的相关理论解释上述现象
知觉和感觉不同的在于:感觉只是感官起到作用。知觉虽然也是感官在起作用,但会收到情绪、情感和知识经验的影响。在人的知识经验里,荷花通常是绿叶红花。
当人看到一样东西的时候大脑会进行自动匹配来帮助认知。与荷花的水墨画最匹配的就是荷花的形象。虽然荷花其实有很多种颜色,但是最常见的就是粉色。所以说起荷花的颜色,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粉色。所以反应完之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这是粉红色的荷花。
(1)荷花的认知扩展阅读:
知觉作为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却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它的知觉就会有差别,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物体的知觉越完善,越全面。显微镜下边的血样,只要不是色盲,无论谁看都是红色的;但医生还能看出里边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没有医学知识的人就看不出来。
知觉虽然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比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了,但知觉来源于感觉,而且二者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2. 对荷花的认识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爱莲说》是中学课本里的经典学篇。讲了刘禹锡“独爱莲”,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章中写了三种花,分别代表三种人:
隐逸者,(课文注释: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富贵者,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
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令人敬佩!
所以,你讲的莲花的精神就是“君子”的精神了。
3. 对荷的认识和感悟写一段话
前些日子,爸爸端回一盆令箭荷花,它那么翠绿,那么挺拔,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从那天起,我就喜欢上了这盆花。
我用心给它浇水、施肥,没想到过了几天,它竟长出了一个花苞。有一次,我在阳台上给它浇水时,不小心把它碰倒了,掉到了楼下,花盆摔得粉碎,花被折断,看着它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我多么内疚啊!也许是出于留恋吧!我没有把这株花扔掉,而是把它移进另一个花盆,我还是像以前那样精心地照顾它。没想到,它又从死亡线上活了过来,我第一次认识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快到第八单元测试了,我忙着复习功课,一连好几天都没有给它浇水。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它,心想:“唉,完了!这么多天没给它浇水,它一定枯死了。”没想到,我推开阳台门一看,啊!它没有枯死,还是那么翠绿,那么挺拔。我又一次认识了它那顽强的生命力。
天冷了,我把花搬到室内。有一天,我正在做作业,爸爸对我说:“明天来装暖气,你可得把花搬开啊!”“知道了。”我回答。谁知后来我竟然把这事儿给忘了,等我到学校才想起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想:这下真的完了,生命力再强也经不起暖气烤呀!当我回到家,猛的推开门一看:啊!奇迹出现了!它不但没有死,而且还顶出一个花苞来。
这下我可奇怪了:这是怎么回事?我翻阅了一本关于花的书,这才知道,令箭荷花是仙人掌类植物,原产热带干旱地区,难怪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
我爱令箭荷花!爱它顽强的生命力!
4. 莲花在佛教中的意义
莲花在佛教中,象征神圣与不灭,所以印度的国花也是莲花。
莲花与佛教的密专切关系,表现在佛属教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
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
佛祖降生时,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坐着一位盘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4)荷花的认知扩展阅读:
莲生在污泥之中,犹如人生在浊尘的世界,这自然要与污浊相处在一起,受许多邪恶污秽事物的侵扰,佛教称这些邪恶力量为“魔”。
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即魔)的侵扰和影响。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开出洁美的鲜花,确是最好的象征,因此佛经常常将莲性比佛性。
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5. 荷花有什么观赏价值
西洲曲》中写道:“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唐中主、著名词人李璟《浣溪沙》中写道:“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唐朝大诗人杨万里曾有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大学者、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面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剪梅》中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 ……。
荷花为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又名莲花、芙蓉、芙蕖、菡萏等。在中国,荷花有着丰富的含义。首先,荷花一向被人们视为圣洁的象征。荷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西双版纳,傣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每个村寨里都有佛教寺院,荷花被佛教寺院定为“五树六花”(即佛经中规定寺院里必须种植的五种树,六种花。)之一,广泛种植。其次,荷花也被人们当作美丽的化身,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就曾用“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来形容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的容貌。“出水芙蓉”一词则直到今天都还被人们用来形容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最后,荷花还被人们用来比拟品行高洁,正直谦虚的君子,所以荷花也有“花中君子”的别名。
6. 中班语言【认识莲花、莲蓬和藕】的教案
活动目标:
知道荷花、藕、莲子的特征,以及它们是荷花的花、茎、种子部分。
能关注水中生长的植物,亲近大自然.
活动准备:
实物:藕、荷花、莲子、莲蓬人手一个(根据季节做相对应的调整)
多媒体课件、一些荷花荡的图片 一张凋谢的荷花的图片,一张莲蓬的图片,一张莲子,一张莲子剥开后的图片,一张藕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感知荷花、藕、莲子的特征
导入:以谜语的形式导入
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1. 出示实物--荷花并提问:这是什么?(荷花)
小结:荷花是我们家乡的标志,在我们家乡,有一个地方就生长荷花,那个地方就是荷花荡!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播放有关荷花荡的图片并说,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标志,万亩荷花荡!
提问:你们看见的荷花生长在哪里?
荷花最喜欢什么?没有水会怎么样?
你们知道荷花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吗?
小结:荷花是在夏季的时候开放,它是生长在水里的植物.
3.播放正在凋谢的荷花
提问:荷花怎么了
荷花凋谢以后出现什么了?
播放图片莲蓬并介绍
提问:莲蓬是什么颜色
莲蓬上有好多小圆圈,里面好像有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幼儿带着问题进行操作,人手一个莲蓬.
把幼儿的发现告诉大家
小结:当荷花慢慢凋谢时,就会长出莲蓬,等莲蓬慢慢长大的时候里面的莲子也就会慢慢长大!
4.出示实物莲子并介绍
请幼儿仔细看看、摸摸、闻闻,莲子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莲子外面是什么颜色、形状?
剥开后是什么颜色?
莲子的中间有什么?
请幼儿动手操作
小结:莲子是我们家乡的特产,莲子外面是绿色的,把皮剥开是白色的,中间有一个绿色的是莲芯
5.出示实物:藕 请幼儿仔细看看、摸摸、闻闻
提问,藕生长在哪里?
小结:藕是横着长在水中的泥土里,荷花的茎,是一节一节的;荷花谢了以后长出莲蓬,莲子长在莲蓬里。荷花、藕和莲子是一颗植物上的茎、叶、花、种子。
二.引导幼儿讨论荷花与人们的关系
1、出示实物莲子
提问:莲子可以干什么?
莲芯可以干什么?
(莲子可以煮银耳汤,煮粥,莲子芯可以泡茶!)出示图片
2、出示实物藕
提问:藕可以干什么
(藕可以炒菜,可以做糯米藕)出示图片
小朋友知道了这么多有关我们家乡的特长,回家的时候也告诉爸 爸妈妈,把你学到的与家里人分享好吗?
7. 对莲花的看法与认识(从古至今的方面)
古时候,特别是自儒家大兴以后,儒家人认为,莲是高洁、高贵的象征,且版莲花多白莲,优雅,权朴素,兼之莲的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后有唐一代,诗人多用莲自喻明志,民族的大融合也把莲的文化融入进来,道家崇莲,佛家更是在传到中原后,以莲花为佛座,摒弃了早期佛教多以狰狞野兽为坐骑的现象;周敦颐的爱莲说 一文把莲上升到了一个极高的高度。至于,现在的人,有资格用莲自喻的,没几个啦,多是附庸风雅之徒。但是,不妨碍人们把莲当做单纯的观赏物,仅此而已。
8. 请问在佛教中莲花的意义是什么
天台智者大师是东亚佛教轴心——中华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三部著作,《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摩诃止观》是天台宗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妙法莲华经玄义》(简称《法华玄义》)的开头,专门对《妙法莲华经》这部大乘圆顿经典的经题作了精彩的诠释,真可谓“口吐莲华”、辩才无碍,据说智者大师单演说此经题的妙义,就演讲了三个月,从此智者大师成为中华文明史上象征辩才不断、灵感不断的一位神圣。善男、信女们若求辩才、求艺术灵感和创意,勿忘当往浙江天台山朝礼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诠释经题中的“莲花”(原为“莲华”,因“华”古同“花”字,此处皆写作“花”)的大意,本人略整理如下: 【原文】例有粗花。云何为粗?狂花无果;或一花多果;或多花一果;或一花一果;或前果后花;或前花后果。 【原文】初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尅获;次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次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次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次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次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大意】1、有花无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外道的修为,他们盲修瞎练,白白禁欲苦行,而未能获得真实究竟解脱的果报。是为“狂花无果”。 2、一花而多果的那种花,是比喻世间一切善行,如孝养父母等。人们由某种殊胜的善行,以此善因,来世得生欲界、色界天界,得享各种天福。以一种善行而感得多重乐果,是为“一花多果”。 3、多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小乘道法。以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乘发心,修学解脱道,虽有种种苦行,只能证得阿罗汉——小乘涅槃之果。以多种世、出世间善业,而感得一涅槃果,是为“多花一果”。 4、一花一果的那种花,是比喻麟角独觉的道法。这一类仙人是常乐寂静,独自修行,修行功成,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他们完全隐遁,与世隔绝,故称为“一远离行”。以一远离行感得一涅槃果,是为“一花一果”。 5、前果后花的那种花,是比喻须陀洹果。须陀洹果是小乘的一种果位,当生证得这种果位的人,已经见道了(已断三界之见惑),但还没有完成实际的修道。通俗地说,就好像说一个人已经对某种事物有了决定性的知见,但还没有在这种知见指导下完成实践过程。是为“前果后花、却后修道”。 6、前花后果的那种花,是比喻菩萨的六度万行。菩萨六度的初发心,是以有情世间为环境、为对象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所以叫“先藉缘修”(缘指有情世间这种外缘)。比如布施,需要有布施的对象;忍辱,需要有难忍能忍的外界苦缘等。但是,真正的菩萨道是不能着相的,即要证得“无生法忍”,如《金刚经》所开示,虽广行六度万行、度无量众生而又不断排除我、人、众生之相执,在胜义观中,“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生后真修”就是说,得“无生法忍”方可真名菩萨,是真行菩萨道。但是要证得“无生法忍”,又必须有藉有情世间外缘所做的六度万行的善因,故而是“先藉缘修、生后真修”。你看,这一句话其实就是概括大乘佛教关照世间民生、不离世间有情的菩萨精神,但同时又以超脱世间、摆脱现象束缚的出世智慧来为菩萨万行作指导、这就使人们的精神境界能够在心底彻底净化(无我故无私)、使世间万善出离虚伪,这是多么深刻而高度辩证的思想。 然而,以上这种种花(所譬喻的行为)都不足以譬喻《妙法莲华经》所开示的圆顿妙法,“皆是粗花,不以为喻”。 【原文】莲华多奇:为莲故花,花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花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于妙法也。 【大意】莲花有许多奇特属性。 1、为莲故花:莲花的内在就是莲蓬,莲蓬是果实之聚。 2、花实具足:莲花的出现,也就隐含意味着果实的存在。 3、即实而权:“权”是权巧方便之意,指佛陀为了引导众生从此岸世界达到佛法彼岸世界,而有为施设的种种外在的事相。“实”指佛陀真实的智证以及众生本具之佛性。莲花之相,譬喻佛法弟子信众,依佛经教,而起戒、定、慧、六度等种种外在善行。虽然这些善行的似乎是以佛果为目的,但其实,这些善行正是众生本具佛性(或曰本觉、或曰久远成实之本佛)的作用之显现,若无此佛性,终不能起六度万行,这就是“即实而权”--即因本佛性而起种种善行--念佛是谁?念佛是佛。 4、花开莲现:莲花开放的同时,莲蓬、莲子就一目了然,花相和果相是同时出现的。 5、即权而实:而同时,若无六度善行之昭显,虽有佛性,终不能体认佛性而证果。如《法华经》中的穷子喻,虽有无价宝珠在衣里,而不自知,四方乞食。此因六度万行之事相而昭显佛性之理,正如若无莲花之开放,不能得知此花果实的存在。 6、花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尽管明权实二理,但这种认知仍然是相对的,是指导修行的,亦不可执“权、实”为实而需要进一步超越的,在胜义中实无“权、实”二相及差别可得。总之,唯有达到佛智究竟彼岸,方可真正明了权与实、事相与本质、用与体、相与性的实相。
9. 谈谈赏荷花的感受及荷花的认识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中华传统文化中,经常以荷花(即莲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洁象征和平事业、和谐世界的高洁。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赏荷也是对中华"和"文化的一种弘扬。荷花品种丰富多彩,是"荷(和)而不同",但又共同组成了高洁的荷花世界,... 显示全部 由于“荷”与“和”、“合”谐音,“莲”与“联”、“连”谐音,荷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在何种环境下都能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象征清白纯洁,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荷花花语与传说 荷花 —— 无邪、得不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