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荷花批注
A.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批注
午后,我怀着悠闲的心情慢慢地散步,无意间看到了一座又低又小的茅屋。茅回屋后面有答一棵棵苍翠挺拔的竹子,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峦,透露出乡村恬静的气息。茅屋旁有一条小溪,河水清澈透明,河里的游鱼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在阳光的照耀下,河面显得波光粼粼。一阵微风吹过,河面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溪面上有几朵美丽动人的荷花,有的完全盛开;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似放似没放。白里透粉,
粉里透红,像一位位面带轻纱的羞涩少女。小溪旁有一丛丛青翠欲滴的小草,长得十分茂盛,在小溪、荷花的衬托下,更显得碧清可爱。
茅屋前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他们刚刚喝了一些酒,从他们红彤彤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略带醉意,靠在一起,用吴地的方言一起亲热的交谈,旁边的二儿子还不时插上几句嘴哩!
老夫妻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豆地里辛勤地锄草,干得多么卖力呀!而二儿子也并没有闲着,正在用竹草细心地编织着鸡笼,十分专注。而尚未成年的小儿子呢,干不了什么事,只能趴在小溪边一边调皮地逗着游鱼,一边剥着莲蓬吃,摇着小脚的样子真令人喜爱!
多么幸福的家庭啊!我深深地陶醉了,呆呆地站在哪儿,久久不愿离去…
B. 荷花说明文阅读500字带批注
莲花大而芳香,通常为白色和淡粉色,也有精心培育出来的有条纹的和深红色的品版种。北美洲权则有开黄花的黄莲。莲茎一般空心挺直,个别莲颈上有绒刺,莲叶有细茸毛,不沾水。开花后,平顶的莲蓬每个孔里结一粒种子,亦即莲子。莲子的生存能力是植物中最长久的。1951年,有人在东京附近的一个泥炭沼中找到了3粒2000年前的莲子,其中一粒发芽、开花,最后结果。
莲长在中亚,西亚、北美,印度、中国、日本等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但许多人都误以为莲产于埃及和地中海一带。
公元前约500年,莲传入埃及,可能是由波斯人带去的。古埃及人装饰庙宇柱顶的“莲苞”,仿自睡莲,而荷马史诗“奥莲赛”(Odyssey)其实是喝了用落柘枣(与莲没有关系)酿制的饮料而进入逸然忘却烦恼的境地。希腊作家希罗多托斯描述埃及植物的时候写道:“河中生长着一些像玫瑰的百合;果实生长在像黄蜂窝的荚里。有很多像橄榄核大小的果实可以食用,可以吃鲜的,也可以吃干的。”他所说的显然是莲。
C. 这句话写批注
我们要学习花那朴实无华的品质
D. 草房子五个精彩片段加赏析批注 非常急阿谢谢
1、余辉育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烘托出当时农村环境的恶劣,将一切植物拟人化。,仿佛在这种阳光下一旦呆久了,想挽留却没勇气,而昏昏欲睡地低下了头.夕阳正将余辉反射到天上。,而当太阳如金色的轮子,厚厚实实的雨幕。因此,仿佛最后一颗太阳已经永远的飘逝。河边的芦苇叶晒成了卷。空气一天一天紧张起来:利用环境描写,当时正是一番最好的秋天的阳光。太阳才一露脸,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未绽开的荷花的挺立墨黑的模样。
2、像几支硕大的毛笔,就会被烧着似的,已经能担负家庭重担,如,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雨的气势浩大。
3、生动传神的写出了微风的轻柔与微风吹拂时情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了它一系列人的动作,将白鸽拟人化。赏析,那个黑点已完全消失在黄昏时的风雪里……赏析.桑桑再往前看、露,引人入胜,也侧面烘托出太阳的炎热难耐.雨根本没有停息的意思。给文章添了文采,又把清香吹得四处飘散,堤中又有堤。引发读者思考。会游泳与不会游泳的孩子。若是风起。烘托出一片和美安适的情景,暗示了细马已经懂事,这雨幕飘飘洒洒,引发读者思考与担忧,直滚到人的头顶上时。坝中又有坝。并且写孩子们一个一个游泳与行人匆匆的走,遮挡住了一切,都是匆匆的样子。渲染出紧张的氛围。结尾意味深长,河上到处是喧闹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翻卷”一词用的很好,天地间便弥漫开无形的热气、后悔的心情,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衬了一个细长条儿。
4、环境描写也为下文细马家被淹作铺垫,从此,在空中潇洒而优美地展翅。。写出了农村夏季风情的景色,仿佛天河漏底.眼下的夏。
5、滚动。,将雨幕比作巨瀑。到处在筑坝。,拔高与穿梭.微风翻卷着荷叶,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赏析,好像在准备随时往后撤退,令人感到心旷神怡。几枝尚未绽开的荷花立在月色下,引人入胜。、围堤、袭击。赏析。
6、大路上,产生了表演的欲望。阳描写的一系列动词优美恰当:树木,满空中泛着迷人的白光,天地间就仿佛变得火光闪闪了。雨大时,天地间将陷入绵延无穷的黑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居然在见了陌生人之后,是地地道道的夏天: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赏析。就只剩写了这厚不见底的雨幕,拔高与穿梭富有情趣、雄伟磅礴的景象,滑翔或做集体性的俯冲。天空低垂、村庄,将未绽开的荷花比作硕大的毛笔,生动形象的写出天气的干燥炎热,偶尔有人走过,都被这难忍的炎热逼进了河里,黑黑的竖着,朦胧的泪眼里.这些小家伙。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烘托出寂静安适的氛围,轰隆隆滚动过来。生动形象的写出白鸽们飞翔时的形态,鸽群从天空滑过时。:传神的写出了桑桑难过,一切植物都无法抵抗这种热浪的袭击,犹如巨瀑。
E. 草房子十个精彩批注
1、第一章:秃鹤:多有乡村情趣的草房子啊!那些花草如点睛之笔精巧地点缀着这如金子般闪亮的草房子,从这些草房子中可以看出校长对同学十分关爱。
2、第二章:纸月:这些白鸽真可爱,在白鸽群中的纸月,也是那么漂亮,那怕羞的神情,那半眯的大眼睛,从作者的笔下,我真切看到一个无助而怕羞的女孩。
3、从这样一个智者的目关里,我领会到慧思和尚已在此寺中修练了多年。那那深遂的眼睛让我想到两个字:深刻。
4、第三章:白雀:现在桑桑的工作可不一样了!以前,他只是油麻小学的一名四年级的学生,现在可是蒋老师和白雀姐之间的小信鸽,哈哈!桑桑,你不必这样紧张,你又不是小特务,你怕谁来抢信呢?
5、第四章:艾地: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官司,一边是有理走遍天下的秦奶奶,一边是造福孩子的学校政府,帮了秦奶奶,孩子们怎么办,帮了学校,秦奶奶又闹,真让人束手无策。
F. 唐诗中 "花花世界"——荷花批注
荷花入诗,情彩飞扬,雅俗共赏,有人借荷香淡淡抒发清闲散淡情怀,有人借荷花艳艳展示生命意趣,有人借荷花生死倾诉相思苦情……凡此种种,多姿多彩,荷为人而生,文因荷而贵,人荷相映,演绎了一首首洋溢着生命情愫的华彩诗章。
(一)、清闲散淡之花。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抒写诗人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一、二两句遇景入咏,融情于景。夕阳西下,素月东升,“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一快一慢凸现诗人的愉悦心理。三、四两句即事抒怀,活灵活现。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披头散发,靠窗而卧,逍遥自在,令人羡慕。五、六两句细化身心快感。清风送爽,荷花飘香,如丝如缕,沁人心脾;翠竹滴露,清脆悦耳,如丝如筝,清幽绝俗。写荷以“气”,写竹以“响”,意境幽深静谧,情调高雅别致,荷香和佳竹巧妙地烘托出诗人悠然自得,闲适自乐的素淡情怀,为下文抒发诗人渴盼知音,怀想故人创设了氛围。
(二)、青春意趣之花。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其二)刻绘田田荷叶之中、艳艳荷花之下采莲少女的美丽形象,意境优美,情调欢快。“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一、二两句写诗人伫立凝望,人花一体,难以分辨的情景。罗裙舒展,绿如荷叶,宛见采莲少女亭亭玉立之姿;笑脸相迎,艳若荷花,如睹采莲少女欢声笑语之态。荷叶罗裙,人面荷花,浑然一体,相映成趣,乍一看去,几乎分辨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哪是荷花,哪是脸庞。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成了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者说竟是荷花精灵!三、四两句写诗人眼花缭乱之际,走神错意之时的意外发现,展示青春少女的无限活力。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融为一体,忽然不见踪影,诗人踟蹰怅惘,惊奇不已。可是,没过多久,莲塘之中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然在这绿叶红花的荷塘之中,仿佛是和诗人这样的观望者开了个玩笑。这群江南女子啊,聪明美丽,天真活泼,出没绿波红花之中,歌唱劳动,歌唱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如荷飘香,如花美丽的青春风采。
(三)、相思愁苦之花。孟郊的《怨诗》以痴心傻气的想象来抒发女主人公愁苦深重的相思之情。“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两地相思的闲愁苦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没大小,没体积,不具形象的东西,测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诗中女主人公却异想天开:试把我们两个人的眼泪,分别滴在荷花池中,看一看今夏美丽的荷花被谁的泪水浸泡而死。显然,在她心目中看来,谁滴的泪多,谁的泪更苦涩,荷花就将为谁而“死”,那么,谁的相思之情更深,自然也就测定出来了。比试滴泪,滴泪成池,泪淹芙蓉,见证爱情,此等痴心透骨的情语非性情中人不能设想。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成了男女主人公相思离情的可靠见证。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化用典故,抒写情人的离别苦情。“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一、二两句远眺近观,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和朦胧奇幻的环境氛围。三、四两句分别化用典故写行者和送者。“水仙”句暗用琴高事。《列仙传》上说,琴高是战国时赵人,行神仙道术,曾乘赤鲤来,留月余复入水而去,诗人此处把远行之人比着乘鲤凌波而去的水仙,化实为虚,奇幻天真。“红泪”句暗用薛灵芸事。据《拾遗记》记载,魏文帝美人薛灵芸离别父母登车上路,用玉唾壶承泪,壶呈红色,到了京师壶中泪凝如血,诗人此处将送行者(女主人公)暗喻为水中芙蓉,以表现了她的红润美艳;又由红色芙蓉进而想象出它的泪也应该是“红泪”。这样,一朵艳艳芙蓉勾画出了俏丽佳人泣血神伤的情景。
G. 小古文《荷》及注释
原文:
《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注释:
直:笔直的
或:有的
形:形状
横:横着
曰:叫做
之:的
拓展资料:
译文:
河中种着荷花,每到夏天荷花开花。荷花的梗是笔直的,荷叶的形状很圆,荷花的根茎横着生长在泥中,叫做藕。藕有几节,中间有孔,断的时候有丝。
赏析:
这篇小古文读起来,觉得艳丽而清新。从上到下,花、梗、叶、茎,有花有朵,有形有色。特别喜欢“荷梗直立。荷叶形圆。”一个“直立”,用得真好,把荷梗写活了,好像那梗是荷的腰似的,腰挺得直直的,给人一种亭亭净植的动态美。
“荷叶形圆”,这样的表达方式让人喜欢。无形中强调的是“圆”字,读过之后,你会觉得荷叶圆圆的,大大的,惹人怜爱,让人欣喜。另外,从朗读的角度看,最后读“圆”,口形是打开的,那种感觉仿佛心也打开了,变得开阔了。
喜欢“茎横泥中”的“横”字,那种横躺的感觉真是美妙。仿佛那油油的泥巴是藕温软的床。茎在泥中,躺得舒舒服服、自在逍遥。最后一句,由前面的四字词语变成三个字,句式变了,节奏变了,好像音乐的节拍一样,到这儿有了起伏,有了变化。语句就有了灵气,就显得不僵化,不教条。文字的表达,语句的生动就在这里。
H. 描绘花朵的好句摘抄加批注,好吗
1、月季红艳艳的花儿在枝头首怒放,颜色是那么浓,那么纯,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2、一阵风吹来,蜻蜓花摇了几下,那样子多迷人,真像一位穿花裙的姑娘在跳着优美的舞蹈。
3、满塘的荷花荷叶,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上荡着点点五颜六色的帆,煞是好看。
4、每逢秋风来临,露水成霜时,树叶脱落了,群花萎缩了,惟有菊花迎风而立,傲霜怒放,五彩缤纷,千姿百态。
5、紫丁香盛开的时候,花先呈淡粉色,接着就变成了淡紫色,形状像天上的小星星。
6、远远就闻见一股细细的清香,直渗进人的心肺,这是梅花: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首诗。
I. 荷塘月色第四段批注
荷塘月色第四来段关于叶子描述很多源,用写景抒情的方法,将情和景联系到一起;
先笔满眼茂密的荷叶,后笔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尾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水流---层次分明,形象点确、面含。抓住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起来。
关于高考----
这样的笔风,批试卷老师没时间研读,不会有高分。(个人见解,仪征化纤物流
郑东)
J. 《清塘荷韵》字句批注赏析,每小段不少于三十字。 至少四处。悬赏大大滴~
●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
夏日,在清澈的池畔,伴随着一股股飘来的清香,展现在你面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自然美景。这是散文《清塘荷韵》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清塘荷韵》叙述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个十分平常的故事:友人从湖北洪湖捎来几颗莲子,作者把它投入池塘里,在一年复一年的焦急等待中,蛰伏的莲子终于破土而出,其形其色蔚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为壮观。人们在阅读这篇散文时感受到自然界法则中那深邃的哲理,从"生存的力量"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情景交融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你看,从莲子入水的那一天起,作者的心境与它的命运就息息相关。从此每天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眼。第一年、第二年,虽引颈翘首般地祈盼,但水面上毫无"生"的动静,即使在完全灰心无望的时刻,作者仍情有独钟地对它寄托着期待,切盼奇迹的出现。在第三年虽在投莲子的地方长出几片圆圆的绿叶,但细弱单薄,作者在怜惜之余仍希望不减。直到第四年,一夜之间,冒出几十支迅速扩散蔓延,遮掩半个池塘。此时狂喜过望的作者又每天至少几次徘徊在池塘边,兴致勃勃地数那荷花的朵数,晚上一家又坐在池塘边伴着清香纳凉,作者更把它视为家珍,誉为"季荷"。在这一系列的描述中,写景是为了衬托人的心情,抒情是为了烘托景物的变化。莲子、荷花的生存状态与作者的爱好、心境、情绪全都融合到一起,成为作者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此时,达到了"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融,荣粹之迎,互藏其宅"的境界。
动静结合又是这篇散文的另一特色。在捕捉自然景象的时候,作者善于把"动"的感受融和到"静"的景物中,使物象成为人活动的延伸。如莲子在水中静卧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到了第四年,一下子绿透了全池塘,红染了半边天,真是不动则已,一动则令人惊叹!这一动一静的反差契合显示出自然界中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也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又如在池塘畔,四周静得人们可尽情地吮吸缕缕的清香,即使一片莲瓣落入绿肥红艳的水中,也未打破宁静,真静得出奇!但一旦小白波斯猫跃入水中,随着"扑通"的响声,不仅人从静倚中惊醒,连水中的月亮也被搅得支离破碎。作者抓取人与物瞬间动静转化的细节,不论是虚拟或是实写都描写得飞动跳跃,反映了物对人的心理所产生复杂的影响,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回答者:手握小灵通 - 助理 二级 6-4 17:16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 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