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花源于
1. 兰花的来历
兰花,主要是“中国兰”,即春兰、蕙兰、墨兰一类。它们的花朵多半并不十回分艳丽答,而是清香素淡,适合东方人鉴赏的传统。 植物学上这一类兰花都属于兰科的一个属,即兰属。这个属总共有50种,我国有21种以及一些变种品种,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区。实际上它在兰科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植物界兰科是一个非常奇特和十分进化的大家族,全世界共有700个属、25000种,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菊科可与之媲美,并列为世界冠军。 兰科的大多数成员,不是生长在地上,而是附生在悬岩峭壁、巨树高枝之上,通常称之为热带兰。不少热带兰有艳丽的花朵,但也并不尽然。所谓“中国兰有香而无色,热带兰有色而无香”,大致是指常见的栽培种类而言,实际上热带兰也有“有香而无色”的,反之亦然。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有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据研究,全国共有158个属近1000种之多,其中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珍品。
2. 兰花灵芝纹刺绣的来历
兰花灵芝纹流行于明清时期,灵芝作为瑞草在明代工艺装饰纹样专中为常见的题材,灵芝纹样有属缠枝式、穿枝式、折枝式及与竹叶、长春花、桃子或“寿”字组合象征灵芝祝寿。
有将灵芝、竹叶、如意方胜组合,寓意祝寿如意。以灵芝、蔓草组合象征延年长寿。灵芝与连云组合象征仙寿。灵芝与“寿”字、竹子组合,象征灵仙祝寿。
(2)兰花花源于扩展阅读:
传统织绣纹样中的兰花纹样,常见者为一茎数花,单独成纹;也有和桂花配合成纹者,取”兰桂齐芳“的吉祥寓意。
殷商和西周 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粘附在泥土上的丝织物的纹路和刺绣的花纹依稀可见。特别是在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形神兼备,绮丽多变。
3. 垂花兰的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4. 中国古代花木文化起源于殷商至秦汉时期的()文化 只需要回答()里的
兰花
参考《新疆林业》2006年04期
“浅谈中国古代的花木文化” ,作者唐黎标
5. 莲瓣兰的名称由来
这种兰花时逢每年的元旦春节盛开,云南大理民间称之为“年拜兰”,其意为“拜年花”,给人们带来吉祥喜庆的气氛。同时,这种兰花的花瓣呈椭条形,酷似盛开的莲藕花瓣,民间以花定花,固定名为“莲瓣兰”,并延传下来。
莲瓣兰名称出处有三处:一是明代崇祯年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滇西考察山形地貌时写下的《滇游日记》。书中写道:“兰品最多:有所谓雪兰,白花,玉兰,绿花最上;……其野生者,一穗一花,与吾地无异,而叶更细,香亦清远。”当时的记载中还没有出现“莲瓣兰”一词。二是清代光绪年间整理的《续云南通志稿》。《稿》中写道:访兰于滇,不可偏知也。得三十余种,就土俗名目次而记之。《稿》中记载“夏开者有六”时,有“白莲瓣,花稀叶疏”,“绿莲瓣,叶长,出迤西”,“麻莲瓣,出蒙化”的介绍。《稿》中介绍的“莲瓣”,以花色定种,给人有三色“莲瓣”非同出一源的感觉,并且将初春盛春开的“莲瓣”列到“夏开者”中,这可以说清代《稿》中介绍的“莲瓣”还不是一个确定名称的兰花属种,只是以花色、瓣状称谓的一品兰花而已。三是民国后期整理的《新纂云南通志·花卉类·兰》。《志》中写道:“中国产兰之区福建之外当推云南。旧志载,兰有70余种,雪兰为胜,……其开于春者有春建、春绿兰、独占春、铜紫兰、幽谷兰、双飞燕。独飞石兰、棕叶兰、赤舌兰、紫绿兰,……朵朵香、白莲瓣、绿莲瓣、绛兰,……麻莲瓣……”。《志》中还写道:“山谷阴地滇西一带”,“最著名者有下八种:素心兰、白莲瓣、春建、朱砂兰、雪兰、绿莲瓣、凤尾兰、凤兰。”其中,在介绍莲瓣兰的状貌和香味时,用了下列词语:白莲瓣,花大,春时着花,香色双绝,大理名产;绿莲瓣、麻莲瓣、韵秀,香色浓馥,但不甚烈,是此兰名贵处,大理、邓川一带百盆谊之。《志》中介绍春建、素心兰、雪兰、朱砂兰之后,另列条目介绍“莲瓣”:“莲瓣,除白莲瓣外,有绿莲瓣、麻莲瓣等花”。民国《志》介绍的“莲瓣”,将各种花色、瓣状的莲瓣兰统称为“莲瓣”,认定为一个明确的兰花属种,在兰花群芳中自成一族。可以说,“莲瓣兰”此时才被史书认定,名传于后。从这些记载看,“莲瓣”一词出现在史料中有百余年时间,但是确定为一个兰花属种潘光华先生为著名花卉专家,在云南从事花卉工作几十年,对云南兰花特产莲瓣兰研究尤多,本文为他撰写的关于莲瓣兰的经典之作。特予推介。
“莲瓣”,一词源于对兰花瓣形的描述,莲瓣即荷瓣,云南民间习惯于将荷花称为莲花。在明永乐十年(公元1423年)大理白族名士杨安道所撰《南中幽芳录》中,即出现“莲瓣”一词,“‘金田玉’……正月开花,五至七朵,肩长两寸半,细长,莲瓣,开花如群燕飞翔,花如白玉,外镶金边,舌金黄,尖圆,无斑,香如麝,为兰中珍品。”在《南中幽芳录》所列之十八个珍稀兰品中,也曾提到“碧玉莲”的花名:“达果和尚待于箭杆坪后山,叶长一尺二寸,宽三分,青厚挺硬,有齿,正月现花葶,如碧玉,长尺二到尺三,花荷瓣,色如碧玉,娇若玉雕.花五到六朵。一字肩,长二寸,舌厚淡黄,净素。清香四溢。新株六叶,成株七叶,壳淡绿,年年开花,性喜阴凉。”至清代和民国年间,“莲瓣”逐渐由对瓣形的描述演变为一种品种的名称,在云南众多的地方志中,陆续出现了“绿莲瓣”、“白莲瓣”、“红莲瓣”“黄莲瓣”、“麻莲瓣”、“藕色莲瓣”、“朱丝莲瓣”……等名称。而莲瓣兰作为植物界的一个物种被命名,是抗战至解放初我国植物学家唐进、汪发瓒两教授对云南兰科植物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后正式定的拉丁学名“Cymbidium lianpan Tang etwang.”惜未能在正式刊物发表。1984年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编撰的《云南种子植物名录》收录的25种云南兰属植物中,就记载了唐、汪两教授的莲瓣兰这一种。1980年吴应样、陈心启两教授发表“国产兰属分类研究”以及吴教授编著的《中国兰花》均未能收录莲瓣兰作为国产兰属的一个种。本人曾多次向吴先生反映和探讨,终于得到两位先生的确认,在吴教授1995年编著的《国兰拾粹》中,正式列入了莲瓣兰一种,从此莲瓣兰作为国产兰属的一个种得到国内兰界的公认,她的风采也更为世人所关注,在众多云南兰属植物中独领风骚。2002年9月,陈心启教授又亲自给我写信,经多方形态比对,莲瓣兰应和原在台湾发现的俾亚兰为同一种,并指出“莲瓣兰应作为种予以承认。”学名为Cymbim torn sepalumFukuyama.
莲瓣兰作为国产兰属的重要一员,逐渐为国内兰界所熟知,还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随着中国兰协成立后连续十余次全国兰博会的举办,云南兰友纷纷把从莲瓣兰中选育的优良品种亮相兰博会,每次都赢得组委会大奖和全国各地兰友的赞许,莲瓣兰的知名度与日俱增。特别是由于其植株形态、开花性状、生活习性、栽培方法等与四川习惯栽培的春剑较为相似,而受到四川兰友的格外青眯,莲瓣兰中许多优秀的品种被引种到四川,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也由于其枝叶秀美,株型适中,花色丰富,环境适应能力强,发芽率高,易开花等优良性状而越来越受到全国各地兰友的喜爱。
6. 为什么兰花又称国兰
兰花是珍贵的观赏植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七百多个属、二万多个种,每年还发现和培养出不少新品种。在植物分类学上,国兰属单子叶多年生兰科植物。国兰主要为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五大类,有上千种园艺品种。
当今所称的中国兰花——国兰,古代称之为兰蕙。正如北宋黄庭坚(1045一1105年)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干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
中国人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中国文化先师孔夫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中国兰花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但有关孔子时代对兰之描述,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春秋时代的卫国在河南北部(今滑县一带),鲁国在山东,孔子在河南北部到山东途中是不可能看到繁茂的野生兰花。因此他所说的芝兰实指菊科的草本植物泽兰。但也有人持有另一看法,认为孔子说的芝兰生幽谷是对当时兰花生态环境十分贴切的描述,而且当时的气候比今天温暖,河南一带还生长竹子,有竹子的山地必有兰花分布。因此,孔子当时路经深林幽谷时见到兰花独茂并不稀奇,他所说的芝兰实为当今所称的兰花。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紫兰(主要是墨兰)和白兰(即素心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此书全刻本被收藏于日本皇宫厅库,1979年日本将影印本送还我国。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涌现了不少艺兰专著,如1805年的《兰蕙同心录》,由浙江嘉兴人许氏所写,他嗜兰成癖,又善画兰,具有丰富的艺兰经验。该书分二卷,卷一讲述栽兰知识,卷二描述了兰花品种的识别和分类方法。全书记载品种57个,并附上由他画的白描图。其它如袁世俊的《兰言述略》,杜文澜的《艺兰四说》,冒襄的《兰言》,朱克柔的《第一香笔记》,屠用宁的《兰蕙镜》,张光照的《兴兰谱略》,岳梁的《养兰说》,汪灏的《广群芳谱》,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晚清欧金策的《岭海兰言》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艺兰发展至近代,有1923年出版的《兰蕙小史》,为浙江杭县人吴恩元所写。他以《兰蕙同心录》为蓝本,分三卷对当时的兰花品种和栽培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全书共记述浙江兰蕙名品161种,并配有照片和插图多幅,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此外,1930年由夏治彬所著的《种兰法》;1950年杭州姚毓谬、诸友仁合编的《兰花》一书;1963年由成都园林局编写的《四川的兰蕙》;1964年由福建严楚江编著的《厦门兰谱》;1980年由吴应样所著的《兰花》和1991年所著的《中国兰花》两本书,以及香港、台湾所出版介绍国兰的书籍和杂志等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艺兰研究的一大成就。
艺兰发源于中国,外传至日本及朝鲜。现今日本对中国兰花的兴趣甚浓,其历史渊源也是由中国开始。现今日本栽兰已自成体系,发展为号称“东洋兰”的基地。至于朝鲜方面,艺兰也必不可少地成为朝鲜人民崇尚之物,并使兰花成为当今朝鲜人民作为高雅的花卉,陈设于居室、寓所、大堂之中。更为令人称颂的是,他们将兰花作为一种高级的礼品来馈赠。
在闽西(福建连城)一带素有用兰花为孕妇催生助产、搬迁新居馈赠兰花、婚嫁以兰陪嫁、种兰避邪以求子孙满堂等民情风俗。
7. 兰花都有什么功效
功效:兰花全草均可入药。其性平,味辛、甘、无毒。有养阴润肺,内利水渗湿,清热解容毒等功效。可应用于临床内、妇科诸症。根可治肺结核、肺脓肿及扭伤,也可接骨;兰花花梗可治恶癣。
不同品种兰花,有不同的功效。如建兰根煎汤服,据说为催生胜药,叶治百日咳、可治虚人肺气(一作肝气),果能止呕吐,种子治目翳。蕙兰全草能治妇女病;春兰全草治神经衰弱、蛔虫和痔疮等病。素心兰花瓣可以催生。蕙兰的素心花瓣阴干亦能催生。
(7)兰花花源于扩展阅读:
兰花的花粉通常粘合成团,称花粉团,作用是便于昆虫传粉时把花粉全部带走,提高传粉效率。当昆虫进入下一朵花时,被带出的花粉团可以自动调整方向,使其正好接触到黏性柱头上,从而完成异花授粉。
.兰花可以利用的部位有根、叶、花、果、种子,可以说兰花是全身都是宝呀,兰花的药用价值是很高的,兰花的根可治肺结核以及肺脓肿及扭伤,兰花的根还可以接骨和建兰根煎汤服用,这就是很好的催生圣药了。
参考资料:网络-兰花
8. 谁知道菊花,兰花的由来
菊花的由来:
深秋季节,百卉凋谢,独有菊花霜中争艳。
菊花又名延年、更生、帝女花等,是源于我国的名花。远在四五千年前,
它就野生在山川上或沼池边,《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菊花能药用。秦汉时,
更为注重菊花的医用和食用,特制的菊酒、菊茶、菊花糕、菊花肉等,成为
一时名菜佳肴。后来,随着菊花的普遍栽培,逐渐成为观赏花卉。
我国古籍《礼记•月令》中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句。“鞠”是
菊的古写,“华”者“花”也。历代写菊的诗人众多,晋代陶渊明爱菊成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唐宋时期,种菊赏花,
蔚然成风,“菊社”、“菊展”年年举行,记载菊花栽培技术的专著《菊谱》、
《范村菊谱》等相继问世。元、明、清以来,又有《黄花传》、《广群芳谱》、
《艺菊书》、《花镜》等书籍出版,列述菊花近500 种。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杂交育种,我国菊花已有3000 多个品种,深
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它与兰、水仙、菖蒲被誉为“花草四雅”。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菊花,都是从我国传去的,大概在10 世纪初传至日
本,16 世纪后传至欧洲,19 世纪传至美洲,日本等国还把菊花作为长寿的象征。
兰花的由来
我国人民所喜爱和长期栽培的兰花,主要是“中国兰”,即春兰、蕙兰、
墨兰一类。它们的花朵多半并不十分艳丽,而是清香素淡,适合东方人鉴赏
的传统。
植物学上这一类兰花都属于兰科的一个属,即兰属。这个属总共有
50
种,我国有
21种以及一些变种品种,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区。实际上它
在兰科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在植物界兰科是一个非常奇特和十分进化的大
家族,全世界共有
700个属、25000种,在被子植物中只有菊科可与之媲美,
并列为世界冠军。
兰科的大多数成员,不是生长在地上,而是附生在悬岩峭壁、巨树高枝
之上,通常称之为热带兰。不少热带兰有艳丽的花朵,但也并不尽然。所谓
“中国兰有香而无色,热带兰有色而无香”,大致是指常见的栽培种类而言,
实际上热带兰也有“有香而无色”的,反之亦然。我国地跨热带、亚热带与
温带,有丰富的兰科植物资源,据研究,全国共有
158个属近
1000种之多,
其中不少是我国特有的珍品。
9. 兰花代表什么意义
兰花历来被中国人当作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花、竹、菊花一起称为“四君子”。
古代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的记载,把“兰”的那种沁人心肺的清香味比做知心朋友那样气味相投。后人常常以“兰言”比喻心意相投的言论。
《离骚》中有诗句“纫秋兰以为佩”,以“兰花”比喻“洁净”。
《说苑》中有“十步之内,必有芳兰”的名句,说出了人们对生活应有的热情,指出:只要你能细心留意,必将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
古人张华在《情诗》里写道“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在这里“兰室”则成了女子居室的代名词。
旧时以“梦兰”喻女子怀孕征兆,这个典故来源于《左传·宣公三年》所记载的,春秋时期郑文公妾梦天使赐兰生子一段故事。
古时朋友相契,结拜兄弟需要交换生辰八字的“谱贴”。这个“谱贴”称为“兰谱”,故有“金兰结拜”的说法。
古人称美好的文章也称为“兰章”。
兰花的花语是淡泊、高雅、美好、高洁、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