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润肺
1. 秋令主燥,关键要养肺,七夕过后吃哪些食物可以润肺呢
秋天气候干燥,很多人到了这个季节会感觉咽部干痒,咳嗽,养生应该注意养肺润肺。养肺有三个方面需关注,一方面是润肺,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喜润恶燥,秋季饮食起居都要以润肺为要。大家所熟知的梨子、百合、蜂蜜、豆浆、莲藕、银耳都是润肺良品,其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都有一定的润肺作用,如柑橘、猕猴桃、柚子、苹果、小白菜、茭白、萝卜等。可以看到,润肺的食物多属清补,性味酸甘,质地清稀,以补津为先,适合肺为清虚之体的特点;不同于鳖肉、泥鳅等滋补肾阴的食物,也补液为主,适合肾为五脏之根的特性。另一方面是补肺气,肺主气,气的生成必须有原料,这个原料除了肺吸入的清气外,还有脾胃吸收的水谷之气,保证合理的营养是补肺气的基础。而山药、大枣、芋头、茯苓、葛根粉、香菇也是补肺气的有益补充。再一方面是宣肺,肺的功能特点是宣发肃降,清气不升,则浊气不降。不能一味润肺,滋阴过度,酿生痰浊。所以滋阴应配合宣肺,紫苏、芫荽、薄荷、萝卜缨、香葱等可以作为佐料在食物中添加,使得肺气得宣,燥邪可驱
2. 你对七夕有哪些了解
你对七夕有哪些了解
七夕将至,作为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情侣在浪漫的同时或许也发现了,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这些风俗深深地浸润了祖国的中医药 文化 ,有:配方治病防病、储水辟邪防病、吃节令食物强身健体等等,以下是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配方治病防病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
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这是有医学根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本草再新》说冬瓜“除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
储水辟邪防病
七夕储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煎汤洗发护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湖南《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原籍浙江的台湾作家琦君,在《髻》中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在七夕沐发。还有些地区的未婚女子,喜欢在节日时用皂角树等树的液浆或枝叶汁兑水洗头发, 传说 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这当中除了女性祈愿仙子佑护之外,也有一定的医学道理。如皂角树枝叶煎汤沐发,能够清热化湿、祛除多余脂肪、通畅毛囊,对防脱发和乌发效果颇佳,不会刺激头皮。再如黑骨木树浆黑发功效也是极佳。
吃节令食物强身健体
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五子的药用价值很高。桂圆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七夕节这一天还要吃“巧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巧果的主要成分是小麦面。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除烦止渴,和五脏,调经络,利小便之功效。
用使君子、石榴驱虫防疫
相传北宋景佑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人们因患虫病面黄肌瘦,名医吴夲七夕那天倡导大家购食使君子、石榴驱虫,很多人吃后效果显著。吴夲后被闽台人誉称为“大道公”、“真仙师”,至今感念不已。这也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使君子是著名的驱虫药,《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石榴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果实营养丰富,能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延年;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作用。
3. 七夕节中国人通常的习惯是吃什么食品
七夕节吃巧果
传说是因为过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灵手巧,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祈求织女来送巧,希望织女也能赐自己一双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诞生了。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
七夕吃饺子(巧巧饭)
俗话说得好,“别问过节吃什么,问就吃饺子!”开个玩笑。吃饺子是鄄城、曹县、平原等地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七夕吃豆芽
在南方一些地区,人们在七夕前夕会专门泡豆芽,也称“泡巧”,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在七夕这天,女孩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有些地区还会用长出的豆芽做巧芽面庆祝七夕。
七夕吃公鸡
浙江金华一带流行七夕杀鸡吃鸡,在农历的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开启他们浪漫的七夕鹊桥约会。但是这个约会时间可是有限制的,只能在天亮之前结束。咱们古代没有钟表,判断天亮的标准就是以公鸡打鸣为准。大家都感觉这样太残忍了,一年才见一面,时间还这么短,所以大家就会选择在这一天吃鸡,尤其是公鸡,希望把鸡吃了之后,就没有了鸡鸣,那么牛郎织女就可以在一块,不用分开了。看看咱们的人民多么善良,所以这样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了下来。如此再无鸡鸣报晓,牛郎织女相会便能永远不分开,这也寄托了人们对牛郎织女故事的美好愿望。
七夕吃五子
在福建一些地区,七夕女孩要品尝瓜果祈求来年瓜果丰收。当地还流行人们吃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有乞盼儿子、乞盼长寿、乞盼美丽和乞盼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占卜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者称“输巧”,“输巧”者要将自己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七夕配中药
常用松柏等药的处方,主张食用松实、柏子的衣服、荷叶等,称为不老不死的仙药。 中医认为吃松子的健身心,滋润皮肤,长寿的“玉楸药解”被称为“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麻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被称为“久服轻身、延年不老”的清宫以松子为御膳食品。 柏子香味浓郁,能安心、止汗润肠的《本草备注》记载:“补脾药干,柏子仁润药香气好,是干脾药中最好的”。 荷叶可以降热消暑,升清阳,用冷血止血。
七夕吃巧人
在百岛洞头操闽南语的居民中,至今仍有吃“巧人儿饼”的习俗。巧人儿饼是把按比例的糯米、粳米混合磨成粉,加入糖和食用红色颜料糅合做成饼,再用木刻的印模印出各式人物和动物形状后蒸熟。
关于这一习俗的来历,民间有一段传说。 很早以前,王母娘娘化装成乞丐下凡体察百姓善恶,看到大工地上有人把糯米掺入蛎灰油泥中,用石臼捣合,便上前乞讨。管家骂道:“快滚!这是我家老爷建造坟墓专用的!”挥起长鞭把她赶开。王母娘娘大怒:凡间人如此糟蹋五谷,回到天庭禀报,玉皇大帝当即下旨:天降大灾,让这一带五谷不生,出现“人吃人”的惨相。七仙女得知后大惊,也扮乞丐下凡探虚实。她向一摆渡老伯讨吃,老伯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粗糠野菜饼给她。七仙女问:“你们用糯米捣油灰砌坟墓,怎么却用这种东西当吃食?”老伯告诉她:“用糯米建墓的是黑心的财主,这糠菜饼是我这样的穷苦人的救命粮呀!”七仙女拿着糠菜饼返回天庭,王母娘娘这才知道自己错了:凡间人有恶也有善,不能惩罚恶人伤及无辜!可玉皇大帝已发出的旨令又不能更改,七仙女聪明,说是愿下凡行令。她用米粉制成许多人形的果饼施舍给百姓。这样,人们吃了米粉做的“人”,度过了灾荒,人们感念七仙女的灵巧和善举,把这种果饼取名“巧人儿”饼,年年七月七都要制作,供祭拜和品尝。
4. 七夕节的习俗有哪些七夕习俗大盘点
中医药养生“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七月七日是七夕,七夕佳节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许多趣味盎然的七夕风俗,深深地浸润了祖国的中医药文化。 配方治病防病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清痰,泄气,止呕、头闷疼”。
七夕时还常选用一些比较实用的药方治病。如晒槐汁治痔,将槐树枝切成小段,煎煮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处,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很好;煎苦瓜治眼,苦瓜能清暑涤热,可治赤眼疼痛,《生生编》载其“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摘瓜蒂治下痢,瓜蒂被《本经》列为上品,《别录》云,“生嵩高平泽,七月七日采”,“治疟,无问新久”。
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冬瓜块和水熬煮,再用洁净的瓦坛密封贮存,以治疗发热、头痛、中暑、惊风。这是有医学根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暑热,解脏腑结热毒,治酒风”,《本草再新》说冬瓜“除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解暑化热。”用使君子、石榴驱虫防疫
相传北宋景佑元年,闽南一带瘟疫流行,人们因患虫病面黄肌瘦,名医吴夲七夕那天倡导大家购食使君子、石榴驱虫,很多人吃后效果显著。吴夲后被闽台人誉称为“大道公”、“真仙师”,至今感念不已。这也形成了一种节俗沿传至今。使君子是著名的驱虫药,《本草纲目》说它“味甘气温,既能杀虫,又益脾胃,所以能敛虚热而止泻痢,为小儿诸病要药”。石榴果皮中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功效;果实营养丰富,能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延年;石榴花则有止血功能,用石榴花泡水洗眼,还有明目的作用。
5. 七夕节为什么要储水
储水是七夕节的一个习俗,那么七夕节为什么要储水呢,下面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七夕储水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七夕节为什么要储水
雍正《广东通志》载,“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曰圣水”,光绪《惠州府志·风俗》亦记曰:“七夕,男女晨起担水贮之,谓‘七夕水’,饮之可以治疾明目”。
人们在七夕这天早晨都要取回水后用新瓮盛起来储存,用于治疗疮疖,除去湿毒,医治多种热证。中医认为,井内之水,多喝能消热解毒,利于小便赤热、艰涩不畅、烧酒醉死等。
《本草纲目》说,“井水新汲,疗病利人,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其功极广,又与诸不同,主治酒后热痢,洗目中肤翳”。《濒湖集简方》记载一解烧酒醉死方:“急以新汲井华水,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它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用它给小孩煎药杀虫效果好。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广西:双七水
七夕节储水,是广西、广东特殊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认为用双七水洗浴,能够消灾除病,强身健体。所谓双七水,也就是说,七夕这天鸡鸣之时,人们就争先恐后的去河边溪边取水,即为“双七水”,取回来后要用新瓮盛起来,待傍晚时分,用来给全家老小进行沐浴。
关于双七水的一种说法是,相传七夕的前一天晚上(即农历七月初六)是牛郎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时间,可是相会时间就只有一个晚上,于是在黎明破晓之前他们必须分开。在分开的时候,织女会伤心地哭泣,她的眼泪落到人间,化成了雨,即为双七水。
七夕储水还有一种说法是,民间传说七夕节这天,七仙女们会来到在河里洗澡,仙女洗过的水是不会变质的'。广西等地居民都会在这一天,灌储“七夕水”和“冬瓜水”的习俗,拿回来沐浴,泡茶,煮饭,甚至用来治疗温热病、中暑、发烧等疾病,在当年缺医断药的年代,这或许就成了老百姓的“传统良药”。
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据说“双七水”洗浴能散发出诱人的体香,对异性有奇异的吸引力,会增加爱情运。同时,用“双七水”沐浴,可消除晦气。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广东:七夕水
传说七仙女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下凡,惠城妇女在这一天凌晨4时即起来梳洗整妆,到大江去挑水,用陶罐贮起,摆放在神台或床下等阴凉处。水质经年不变,清凉甘甜,叫做“七夕水”。
到七夕那天,村民们便把米放入“七夕水”中浸泡,用以煲饭、煮粥,有助养生。余下的部分还会存起来,留待小孩出现小病痛时,加上千日娇等其他草药一起煮成药茶,给小孩服下,有去火、消肿、除热痱的效用。
旧时城中人家多缺医少药,若有人头痛发烧多取饮此水,据说可退烧。生疮疖或生猪头腮(即腮腺炎),用省手根(即皂树根)磨七夕水搽患处,亦颇有效,是惠城民间常用的方法。
在惠州,有七夕泡一盆七色花水让女人更美的说法。七色花也就是七种花,必须是没有毒性的花,例如米兰花、玉兰花、香花草、茉莉花、玫瑰花、康乃馨、大红花等。相传在七夕午夜时,仙女与董永相会,如果看见有人把七色花泡的水盆放在露天的地方,就会施下仙水,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个时候泡的花水,女人用来洗脸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