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情人间
今天是2017年8月28日,农历七月初七,正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七夕节。说到七夕节,许多人都默认它是一个以爱情为主题的节日,如今它还被一些商家捧为“中国的情人节”,成为情侣们欢度的日子。但是根据历史和民俗学界的说法,七夕节其实一开始真的不是情人节,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带来七夕从妇女乞巧到男女定情的演变历史。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
牛郎织女传说来源于古人的星辰崇拜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创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牛郎织女还只是天上二颗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可见牛郎织女传说最初来源于人们对星辰的敬畏和崇拜。
根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的战国晚期竹简《日书》的内容,牛郎织女婚姻的悲剧性已初现端倪,并得到广泛流传。“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意思是说,戊申、己酉,牵牛迎娶织女的婚姻非常不幸,若人们在这种时候结婚,丈夫三年内会离弃妻子。
汉初《淮南子》中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记载,两汉时还产生了最早的关于牛郎织女形象的绘画和雕刻。比如班固的《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都记载了长安西郊昆明池边设有牛郎、织女石像的事情。
而东汉《古诗十九首》已经将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传说初步做了一个交代:“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对女子意义非凡,乞巧祈福顺理成章织女善织,女子通过拜祭织女来祈求获得灵巧的技艺和美满的生活。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说,女子乞巧的活动源于汉初刘邦的后宫:“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晋周处《风土记》中除了描述女子供奉瓜果于庭、祈福祈寿之外,还为七夕首次添加了求子的内涵:“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酺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见者便拜,而愿无子乞子,唯得其一,不可兼求。”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女子乞巧的活动设定在农历七月初七呢?原来,女娲创造苍生时,在第七日造出人来,初七为“人日”。“七”还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人有七窍,乐有七音,人有七情,天上有七仙女,曹植七步能成诗,日常生活七件事。
再加上《黄帝内经》中将七定义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数:女子七岁齿更发张,二七就发育有了月事,为生育做好了准备,三七四七都是身强体健之时,五七身体渐渐衰弱,六七开始生白发,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终止。
这样一来,七月初七既是人日,“七”又对女子意义非凡,两个吉祥数字叠加,七夕乞巧祈福顺理成章。
南朝时,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整,织女成为天帝之女,许嫁河西牵牛,但织女婚后消极怠工,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使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缘起并非偶然,是中国“男耕女织”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物。
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了南朝七夕乞巧的流程,特别提到了蜘蛛结网会带来好兆头:“是夕,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咸以金银输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唐代秉承南朝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
而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乞巧盛会。崔颢诗云:“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宋代以后,城市中商业的繁荣推动了七夕节的发展,节日的气氛非常浓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罗烨、金盈之编辑的《醉翁谈录》写道:“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填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代妇女陈瓜果、穿针乞巧,蜘蛛网占与前朝类似。她们还会在瓷器内用水浸绿豆、小麦,生芽数寸,以红蓝彩楼束之,谓之“种生”,此外还在庭院中盖彩楼,谓之“乞巧楼”。孩子们在七夕也可以参与乞巧活动,男孩“乞聪明”,女孩“乞巧”:“京师小儿各置笔砚纸墨于牵牛位前,书曰:‘某乞聪明’。诸子女致针线箱笥于织女位前,书曰:‘某乞巧’。”
七夕这天,大街上皆卖“磨喝乐”,又名“摩睺罗”或“摩罗”,是以雕木彩装为底座的泥塑土偶,或用红纱碧笼装扮,或饰以金珠牙翠。“磨喝乐”或“摩罗”是梵语音译,本意为佛经中的神名,宋代七夕至此出现了佛教因素。
古代诗词让七夕成为爱情节日七夕演变成“中国情人节”,应该说是拜文人骚客想象所赐。《诗经·小雅·大东》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这最早纪录“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文字,为七夕成为后世的爱情节日埋下伏笔。
特别是梁朝萧统咏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即兴篇后,咏叹“七夕”的诗人词人便风起云涌。唐代以七夕为题的诗就达八十多首,白居易、杜甫、曹松、杜牧、李贺、罗隐、刘禹锡、李商隐等都以七夕为题材,留下了赞美自由恋爱和寄托相思之情的诗篇。
两宋时可以说是七夕节的鼎盛时期,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鹊桥仙更是成为佳作频出的词牌名。与唐诗相比,宋代词人则更多地表达着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无论是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还是范成大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抑或李清照的“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等,除了寄托相思之苦外,也隐含对破坏自由恋爱制度的强烈反抗。
随着这些诗词的广为流传,牛郎织女的“自由恋爱”便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时空的启示和希望的光芒,故而,七夕节“穿针引线,祈求乞巧”及诸多跟物质有关的习俗也就渐行渐远了,而渴望自由恋爱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继续得以传承。
自元朝始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最早将七夕称为“女孩儿节”的,是元朝人,元《析津志》云:“宫廷宰辅之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邀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儿节。”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端午、七夕、重阳都有“女儿节”的叫法。七夕“女儿节”的穿针习俗变为丢巧针乞巧,乞巧时间由夜间变为午间。女子乞巧时,将装满水的碗放在正午的阳光下,再将绣花针放在碗里浮起来,如果针在水中的影子如花似云,或呈鸟兽形,就认为“乞得巧”;如果影子粗笨似槌,或弯曲不成形,就认为“乞得拙”。清代七夕,北京“女儿节”又将丢巧针改为丢细枝或松针。
清代江南女子还有七夕染指甲的习俗:“七夕,妇女采凤仙花捣染指甲,红如琥珀可爱。”而且,染红指甲还有一个神奇的功效,能令老年人眼睛不花。《清嘉录》记苏州七月风俗:“捣凤仙花汁,染无名指尖及小指尖,谓之红指甲。相传留护至明春元旦,老年人阅之,令目不昏。”
七夕文化深刻影响亚洲各国
牛郎织女传说,也随着民族交流,传到西北、东北、西南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并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故事名称、主人公名字和故事细节或许有地域和民族差异,它们始终和汉族母题故事保持着相近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日本也有乞巧节,并举行相似的纪念活动。《万叶集》是最早的一部日本和歌集,其中绝大部分是奈良时代(八世纪)所作,在《万叶集》中,七夕和歌就有130多首。奈良时代中期开始,日本宫廷和上流社会模仿唐宫惯例的七夕祭、穿针乞巧和七夕诗会蔚然成风。
而在日本民间,除祭星乞巧、曝衣晒书之外,人们还将心愿写在五色纸上,挂在竹枝枝头,第二天将竹枝和灯笼一起顺水漂流,象征心愿直达天河。“七夕流”是明治以前比较重要的七夕活动,少男少女在竹子上挂上灯笼,然后做一个小船,放上男女人偶,七日早晨一边唱送神的歌一边将船放到海里。
1976年朝鲜发掘的德兴里墓,始建于408年,墓主人既有中国官衔,又有高句丽官衔。墓室壁画中,有清晰的“牛郎织女图”,织女和牛郎隔银河相望。这说明,朝鲜高句丽地区的贵族在北魏时期已经深受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
《朝鲜常识》则明确记载,高丽恭愍王曾跟妻子——元朝鲁国大长公主宝塔失里一起祭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赏赐给百官。李朝时期朝鲜的七夕节活动主要包括乞巧、斗巧、乞文、曝衣晒书、拜星许愿等,宫廷内则有七夕茶礼和七夕祭奠。
在我国,如今七夕被误认为只有情人节一个功能,媒体、商家和大众是不是更应了解这个节日的真实底蕴?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开始,“广州乞巧文化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2008年,甘肃陇南地区的西和乞巧节升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其他地方的人在为保护传统文化而行动。
即便是买买买,带有喜鹊、比翼鸟、红豆、莲子、莲花图样的礼物,在千篇一律的玫瑰花、巧克力等西式礼物面前,是不是更能脱颖而出?同时,或许可以从娃娃抓起,摒除男尊女卑的糟粕后,取其精华,让孩子们在星祭许愿、诗歌朗诵和手工游戏中强化节俗文化的认知,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意识。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2. 七夕为什么是情人节
七夕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所以有“中国情人节”之称。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关于牛郎织女天文星区所对应的地域分野,在汉代的《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到了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因七夕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节日起源
自然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传说”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简单来说,古人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古代分星与分野目的主要是为了配合占星理论进行天象占测。
在古代星宿体系中,“牛宿”由6颗星组成,位于银河的东岸,像两个倒置的三角形,一上一下,很有特点,不过上面的那个三角形更大一些,亮一些。而下面的小三角形正好位于黄道上,这几颗星组成了一个头上有两角,却只有三只足的牛,因此古人称其为“牵牛”。这头“牛”的南边有9颗小星,组成了“天田”,是它耕作的地方,再向南看,在接近南方地平线的地方,是“九坎”9星,坎是蓄水的低地,用于灌溉农田。牛宿的东面紧挨着的是“罗堰”3星,是类似水库的水利设施。“织女”3星位于牛宿的北部,其中的“织女一”星是全天第五亮星,仅次于“大角”星,因此又常直接称为“织女星”。古人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所对应地面上的地域分野,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时间数字崇拜
“七月初七”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如九与五是重要的数字,九五至尊是地位的象征。而“一”是万物起始之意,是成就、地位和尊荣的象征。“七”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妇女乞巧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传承发展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女性欢天喜地竞技娱乐的日子,男子也凑个热闹在一旁欣赏,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盛会中的副产品。有现存文字记述的七夕风俗最早见于《书经》时代(春秋中期)。七夕节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 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合了乞巧习俗,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习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七夕赋予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现代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信守令人感动,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在这一天,女人们都会祈求自己的真挚爱情,于是就相应诞生了一些关于女人们在这一天乞巧的习俗。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民俗专家表示,和洋节相比,七夕等传统节日在文化和内涵上更有潜力可挖,如果将浪漫、温馨、娱乐等时尚元素植入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可以更精彩。
3. 七夕到底是不是情人节
七夕是不是情人节从时间来看,现代的七夕节已经是中国的情人节。但在古代来说,七夕节在汉魏之际,才被正式确定,主角是女子,主要任务是祈愿自己心灵手巧,不要只做个粗线条的女汉子,所以叫乞巧节,也叫女儿节,最后,才顺带求个好姻缘。在古代七夕节的“主力军”是妇女和儿童而非情侣。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古人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4. 七夕是最适合夫妻之间过还是情人之间过
都适合过,当你没老婆时,就是情人间的,当你有老婆,而且很爱她,那就非常适合夫妻;总之适合相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