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七夕洞
Ⅰ 织女洞牛郎织女
织女洞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紧密相连,是这一动人爱情传说的重要地点之一。
- 织女洞的背景:织女洞位于沂源县燕崖乡的牛郎织女旅游区的大贤山东北麓,这一地区自然风光旖旎,为织女洞增添了不少神秘与浪漫色彩。
-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是七夕节的重要起源之一。故事中,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相遇并坠入爱河,结为夫妇。然而,天庭知晓后,王母娘娘将织女带回,导致两人分离。最终,牛郎借助老牛的皮鞋飞上天,与织女在鹊桥相会,形成了每年七夕鹊桥相会的传统。
- 织女洞与牛郎织女传说的联系:尽管故事的主要情节并未明确提及织女洞,但织女洞作为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地点,承载着人们对这段美丽爱情故事的纪念与向往。它成为了人们寄托情感、祈求爱情幸福的重要场所。
Ⅱ 淄博沂源牛郎织女洞除了七夕,收门票钱么有卖面具的吗
收费
门票价格:70元
牛郎织女景区是以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有机果品采摘、民俗观光等为特色,集观光、休闲、度假、节事、投资于一体的爱情文化主题传统特色旅游区。
Ⅲ 七夕去哪玩比较好呢
情满七夕——牛郎织女情定沂源
织女洞
沂源县燕崖乡牛郎-织女旅游区。大贤山海拔532m,面积约4.5km2。这里山上重峦叠嶂,悬崖如削,巨石嵯峨,松柏森列,百鸟翔集,风光旖旎。山下沂河如带,势若游龙。织女洞位于大贤山东北麓。
《沂水县志》云:“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西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就建于这一40多米处悬崖绝壁上,洞口是二层楼阁式古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绿窗,构思维妙,精巧玲珑,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字,远远望去,若空中楼阁,缥缈在云雾之中,透出古色古香的风韵。织女洞的围岩为寒武纪砂质灰岩,下有古老片麻岩呈整合形式接触。洞因溶蚀作用形成,高约8m,宽7m,深10m许。洞中有洞,左右相连,西北有一小洞,内有一石鼓,敲之有声,音韵深沉。左侧有石砖砌成的织女梳妆台和寝室,并塑有王母、织女彩色塑像各一尊。洞壁前置有一圆窗,织女凭窗而坐,含情脉脉,与牛郎庙隔河相望。洞内还保存宋、清石碑数块,碑面返潮,可准确预见三日必雨。
一是以织女洞牛郎庙为代表的爱情文化人文资源,是国内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主题的古建筑遗址。二是以神清宫为代表的道教宫观古建筑资源,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神清宫建于宋代,占地4200m2。院内有千年赤松,碑碣林立,清古幽雅。三是以大贤山、青牛山、白马河为代表的自然生态资源。大贤山海拔252米,面积约4.5平方公里,建有唐代迎仙观、老子庙堂,院内有中国唯一一棵“叶籽银杏”。10余公里白马河将神清宫、黑虎泉、织女洞等景点连在一起。青牛山海拔695米,面积2平方公里,建有奶奶庙、三官庙、南天门等古建筑。
洞外右侧有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邑人王松亭题、云溪居士书《登织女台》诗碑,字体俊秀流畅,其诗云:“高盘石磴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纵知机杼此中有,那信鹊桥渡后闲。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织女洞口南侧天然峭壁上,还刻有光绪二十一年、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大字,高约4m,宽约1m,字体苍劲有力,古朴大方。利用“织女圆窗”和“织女镜”看日出,并通过反射原理,将东升的阳光引入洞穴,堪称一绝。
织女洞是全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在国内同类资源中具有垄断性。山下沂河犹如天河,位于沂河东岸的牛郎庙与织女洞隔河相望。此庙始建成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系二层楼阁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清幽别致。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现已圯毁为废墟,只有10余块碑碣尚存。织女洞和牛郎庙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型古建筑遗址,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爱情文化源地”。它选择西高东低,沂河纵穿并把二者分开的自然山水环境,以建庙为形式,形成两对景,以附会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内涵,之奇、之绝、之妙,堪称世界奇观。织女洞南有古银杏树两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其中一棵树杆高16m,胸围3.35m,树冠覆荫196m2,尤其称奇的是有20%的果实结在叶片上,极为罕见,被人们称为“叶籽银杏”,在全国只有这一株,有专家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植物返祖现象。
沂源织女洞交通指南:
1.沂源县县城东南15公里的燕崖乡境内
天孙台上望牵牛:织女洞
在中国大地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知已经流传了多少年多少代。生活在人间的牛郎织女与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一一对应,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们睹物生情,浮想联翩,几乎确信了所有的故事情节,而忘记了它原是人类创作的神话。
沂源县燕崖乡大贤山上,有一处始建于宋代的关于牛郎织女的实物遗存——织女洞。相传当时有人路经此地,听到洞中隐隐传出喳喳机杼声,感到十分神奇,随后祀织女塑像于洞中;与织女洞一河之隔的对面村子里,自明代就有一座牛郎庙,与悬崖峭壁上的织女洞相得益彰,遥相呼应。据说这一类景观在国内只此一处,因而被新闻媒介称做“中国旅游资源中的绝景”。1997年公布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沂源县人民政府立石质标记。
燕崖一带在1944年沂源设县之前,隶属沂水县。旧《沂水县志》记载:“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自顶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旧志名凤凰山。山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的佳丽风光跃然纸上。
自沂源县城南行10余公里,便到了绿色植被覆盖下的大贤山东北麓,但见巨石嵯峨,悬崖如削,松柏倒挂,一派旖旎风光。沿山路上行片刻,右侧山崖边有一处小巧的的山门,便是织女洞的院门。门楼内石灰墙壁上,书有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导引游人步入历史与神话交织而成的时空隧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走进织女洞院门,抬眼望去,左侧悬崖峭壁缺口处,有一处凌空的高阁前脸镶嵌其上,下方便是织女洞口。织女洞内部是一座朱门绿窗、青砖灰瓦的二层楼阁,洞高8米,宽7米,长约10米。洞中存有古碑数块,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宋代。织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端坐在第二层上,左侧设有织女梳妆台与寝室;楼阁第二层的前脸上,有一个上圆下方的窗户,正可让脉脉含情的织女临窗端坐,与河对岸的牛郎隔河相望。
据文史资料记载,牛郎庙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重修后始具规模。牛郎庙也是一幢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殿内为牛郎和子女的塑像,旁边是一尊卧着的金牛。院内古柏参天,清幽别致。如今牛郎庙早已坍塌,仅存遗迹。而牛郎庙所在地一个五六百人口的小村庄,就叫做“牛郎官庄”。崖上与山下,盈盈一水间的两处建筑,演绎了遥远星空中银河岸边的动人故事,显示了先人们独有的匠心。“天空有银河,地上有沂河”,这一天作地造之巧合,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增添了更加神奇的色彩。
大贤山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闻名遐迩。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登临游览者,留下许多诗文摹刻。在织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宽1米;洞口一侧立有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题《登织女台》诗碑。其诗曰:
高攀石凳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
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
纵知机杼此中有,哪信鹊桥渡后闲。
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
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
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
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
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
诗碑为云溪处士孟天荣书丹,一手行草字体流畅飘逸,为意境雅丽清新的诗作增色不少。
从现存遗迹看,大贤山曾是古代中国道教的一处胜地。游人自织女洞处沿山路上行约200米,就到了始建于唐代的迎仙观遗址,原先这里曾经建有老子庙堂,正殿为老君阁、三清殿,东西配有厢房。东厢房为沂蓝书院,西厢房为厨社。迎仙观近处有送子观音堂、天孙泉、药王庙、僧王庙、关王庙,其中的天孙殿应是织女的又一处道场。南侧山坡上有一清冽甘泉,久旱不枯、久雨不溢、严寒不冻,名曰天孙泉,也因织女而名。而僧王庙,则是清统治者为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后被义军杀死的僧格林沁而建。天孙泉旁迎仙观遗址上,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银杏树,据说树龄已经上千年,至今枝繁叶茂,每年都结出累累硕果。尤其令人称奇的是,这株银杏大约有20%的果实从扇形叶顶部边沿上结出,举世无双,被称为“叶籽银杏”。
始建于宋代的织女洞、迎仙观,经明、清历代重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最后一次整修后,始成规模。从眼下密集的道教建筑群遗址,可以想见当年香火缭绕的盛况。
抗日战争时期,迎仙观一带设有八路军山东纵队兵工一厂,其中在王灵观中有木工车间,专门生产枪托、手榴弹柄、弹药箱等。世纪之交,在这里发现了当年遗留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零件,已被精心封存。1939年6月,兵工厂被日寇发现,遂遭受灭顶之灾,迎仙观的所有建筑被夷为废墟,迎仙观道士王元修、刘明仁为保护兵工厂掩埋的器械宁死不屈,惨死在日军的刺刀下,被誉为“爱国道人”。据今大贤山道士明斗介绍,织女洞中一块镶嵌在石壁上的水晶石碑也在那次劫难中丢失,相传被日军抠走,如今藏于日本某博物馆。
“文化大革命”中,大贤山文物遭受了又一次浩劫,著名的《登织女台》诗碑断为三截,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得到修复。山上的古建筑多数仅存遗址,惟有山光瑞气不减当年。近年来,重建或整修了织女洞阁楼、玉皇庙、药王庙等建筑。世外桃源一般幽静的大贤山织女洞风景区,正在悄悄地向世界亮开一扇了解沂源、开发建设沂源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