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干娘
❶ 晋江七夕风俗:吃糖粿、契七娘妈
农历七月初七,晋江地区的居民会准备众多供品,用以祭拜七娘妈,并进行祈福活动,这被称为“做七娘妈生”。与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有自己的特色祭品,老晋江人在这一天会吃糖粿。
1. 吃糖粿
泉州有句俗语:“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将织女视为天帝的第七个女儿,称之为“七位娘妈”;同时,中国民间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闽南人将这两个传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七夕风俗。糖粿除了用于祭拜七娘妈,还有一个美好的寓意——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制作糖粿的方法简单,先将糯米粉与凉水调成面团,揉成如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再用手掌轻轻按压成扁圆形,最后用拇指按下使其中间凹陷即可。将糖粿放入沸水中,加入乌糖煮片刻即可。
2. 祭拜“七娘困汪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本意是允许织女每七日与牛郎相会,但喜鹊误传为每年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家庭主妇们在七夕清晨,会将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品,用红带绑好,抛到屋顶,以此惩罚喜鹊送往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便与牛郎相会。
3. 妇女乞巧
泉州地区的妇女在七夕有乞巧的风俗,她们在天井中搭建彩箩,摆放七盘水果、点燃七支香,使用七根针和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过的线越多越快,就越证明那个姑娘手艺巧。
4. “契七娘妈”
每年的七夕,有1岁或16岁孩子的家庭最为热闹。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求其庇护,这称为“新契”。到了16岁,孩子已成年,根基稳固,可以脱离干娘,俗称“洗契”。
5. 挂“七娘妈灯”
此外,挂“七娘妈灯”也是重要的习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为长圆形灯笼,上绘七仙女图,下方挂彩色花串。当年有新出生婴儿或新婚夫妇,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挂灯笼,希望早生贵子。
❷ 拜干娘对干娘有何影响
民间传统习俗中,认干亲是指拜义母,即俗称的认干娘。这一习俗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它象征着两家之间深厚的友谊与永恒的支持。
在传统的婴儿时期,人们常常通过认干亲来寄托美好愿望。婴儿出生后,人们会请阴阳先生为其算命,如果命相被认为不佳,可以通过认干亲的方式转移命运,达到逢凶化吉、富贵绵长的效果。此外,一些娇弱的孩子也可能通过认干亲的方式得到更好的保护。
对于未婚女子来说,如果被选为干娘,在成家之前应称呼其为“阿姨”或“姨妈”,而在成家生子后则改口称其为“妈”、“干妈”或“干娘”。这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对女性角色的尊重与认可。
在传统习俗中,被选为干娘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和荣誉,因此不能拒绝。这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肯定,也是亲朋好友及街坊邻居祝福与祝贺的对象。
尽管现代社会中,认干亲的习俗已经逐渐淡化,但在某些地区和家庭中,它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❸ 拜干亲需哪四样礼品
1. 认干亲的双方需要相互赠送礼物。干爹干妈要为孩子准备衣帽、兜肚,尤其是饭碗、筷子和长命锁。干儿干女也要孝敬干爹干妈,最重要的是送干爹一顶帽子,送干妈一双鞋,即所谓的“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此外,还要送一些衣料、点心等礼品。
2. 认干亲的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北方称为“认干爹干妈”,南方称为“认寄父寄母”。名称虽不同,意思却相同。一般来说,只要孩子向干爹干妈磕几个头,改口叫干爹干妈就行了。从此后两家结为干亲,逢年过节、干妈干爸生日或其他人情世事,孩子都要送礼拜访。直至养老送终,如同亲生。
3. 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儿出生不久的满月前后,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认作干亲。男性为“干爸”,女性为“干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有的是为了避免灾祸,此乃迷信之说。例如,孩子经过占卜算命得知与父母命相不和,甚至相克,以“认干亲”的方式来改变命运,以达到阴阳协调,家庭和睦。有的是因为独子或老年得子,此乃担忧之说。例如,上几代都是单传,此时又是独子,哪怕是有姐妹多人,也要让孩子认干亲,而且认人丁旺盛之家,认为这样才可以保佑一生平安。也有两家关系交往密切,甚至是世交,自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还有体弱多病的孩子为了身体健康,大街上随意认干亲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集市上看到身体健壮的人,口喊“干爸”倒头便拜,认得越多越好。这种认干亲的方式属于一次性质,一般以后两家没有什么来往。甚至还有寻找年代久远的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这种认者,则由父母带领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当然,我国历史上为了攀附权贵的认干亲比比皆是,时至今日也为数不少。
❹ 晋江七夕风俗:吃糖粿、契七娘妈
晋江七夕风俗:吃糖粿、契七娘妈
农历七月初七,晋江家家户户都会准备许多贡品祭拜七娘妈,举行祈福活动,俗称"做七娘妈生"。跟许多传统节日一样,七夕也有自己的应令祭品,老晋江人在七夕要吃糖粿。
1、吃糖粿
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都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把天帝的第七个女儿演变成"七位娘妈";而在中国民间七夕节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闽南人将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七夕风俗,应令祭品糖粿除了用于拜祭"七娘妈"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说法———"用来盛放织女的.眼泪"。
糖粿的做法其实很简单,用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然后,用手掌轻轻一按搓成圆形的丸子,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使其中间下凹即可。糖粿做好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
2、祭拜"七娘妈"
在闽南的七夕传说中,天帝原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喜鹊错传为一年一度即七月七日相会,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家庭妇女们在七夕大清早,把早已准备好的胭脂、花粉、花束等物,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
七夕中午,人们在檐口摆方桌,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如时令小芋头,喻"芋仔芋孙"),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敬祀"七娘妈"。
3、妇女乞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七盘,点七支香,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
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4、"契七娘妈"
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因为小孩出世的头年要拜"七娘妈"为干娘,以置于她们的庇护之下,此称"新契"。到了16岁,已是成年,根基已固,可以脱离干娘了,俗称"洗契"。
在孩子16岁成年礼时,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除供奉上述礼品,有两件必不可少:做成乌龟形状的米粿,代表长寿;还有就是煎粿。还有人供奉"三牲""五牲",即鸡、鸭、鱼、猪蹄等。
5、挂"七娘妈灯"
此外,挂"七娘妈灯"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风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七娘妈灯"是一种长圆形的灯笼,上面画着七仙女的图,一般在下面还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
如果当年哪家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在农历的七月初就开始悬挂灯笼,甚至是挂在新婚夫妻的新房门口,有早生贵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