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七夕前
Ⅰ 10首七夕节的古诗分享 七夕节的诗句有哪些
七夕佳节,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
文人墨客吟诗作赋,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
今天,隐娘给大家介绍十首七夕诗词,
共赏诗词中的七夕。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牛郎织女分在银河的两端,这首诗歌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的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实际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将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古人写牛郎织女分离的痛苦,多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离别之苦,这首诗就是描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一个孤单的宫女用小扇子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夜已深了,寒意袭人,可宫女还没去休息,而是久久眺望着天上的牵牛织女星。
是牵牛织女触动了她的心事:感动真挚的爱情,什么时候我也能拥有呢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诗描写了古时人们过七夕的情景。七夕节时,家家望向碧蓝的天空,好像看到了牵牛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情景。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一道仙鹊架起的小桥横卧在那茫茫的银河上, 听着织女的佩环丁冬,看她款款地过桥而来。
我和伊人的离别是不会停息地一年复一年,怅然间抬头望去,只见到牛郎星依旧闪烁,亘古光华不变;我的哀愁啊,就渐渐不那么明显。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牛郎织女寄予深深的同情。但秦观却别具一格,他说: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种的恋爱观,使这首词在同类词中脱颖而出,传诵千年。
《鹊桥仙·七夕》
宋·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
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这个七夕,苏轼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朋友。此词上阕写七夕之事,紧贴词牌之意,为友人离别之愁思开怀。下阕以晋人遇仙的典故人词,写和友人欢聚的快乐及离别的感慨。
全词不但摆脱了儿女艳情的旧套,借以抒写送别的友情,而且用事上紧扣七夕,格调上用飘逸超旷取代缠绵悱恻之风,读来深感词人的超凡脱俗以及卓尔不群的姿态。
《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首词大约是李清照同丈夫婚后又离居的时期所作。
丈夫远行后,正逢七夕佳节,李清照独自在家,引起了对丈夫的思念。她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今夜尚能聚首,而人间的恩爱夫妻,此刻犹两地分离。浓重的离情别绪,铸就了这首凄婉动人的词作。
《惜秋华·七夕》
宋·吴文英
露罥蛛丝,小楼阴堕月,秋惊华鬓。
宫漏未央,当时钿钗遗恨。
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
相逢,纵相疏、胜却巫阳无准。
何处动凉讯。听露井梧桐,楚骚成韵。
彩云断、翠羽散,此情难问。
银河万古秋声,但望中、婺星清润。
轻俊。度金针、漫牵方寸。
这首词是词人借七夕抒发对所爱女子无由再会的感叹。
七夕时,牛郎织女相会,只一瞬。可纵然只有一次,总好过爱人的生离死别,见面无期,所以,这样说来,牛郎织女还是幸运的。
《沉醉东风·七夕》
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这支小令化用唐杜牧《秋夕》,绘制成一幅静夜(望天河)图。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
这支曲子描绘了古时人们过七夕时的情景,具有一定的民俗学价值。
《七夕》
明·德容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德容,明末清初江南女僧。
古时的七夕佳节,女子们都聚集欢会,乞巧求福。而德容却没有这个心情。她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这自然与她的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Ⅱ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什么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是天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旧时在民间有着种种习俗活动。
陈瓜果祭拜。古时人们相信织女除管理妇女纺织的工作外,又是主宰瓜果的女神。《晋书》天文志里说:“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 在福建等地祭拜双星的少女、少妇们,在七夕的前一天斋戒沐浴。于七夕的晚上在庭院里摆出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几朵插在瓶里的鲜花和妇女妆饰的花粉等及香炉。妇女们轮流在桌前对着天上的双星焚香行礼跪拜,并默默念着自己期盼的心事——少女们不外希望自己长得更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则希望自己能够早生贵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宠爱。祭拜后,把献给织女的花粉分成两半,一半投于屋上给织女用,余下的留自己用。她们认为使用与织女共享的化妆品,可以保持青春美貌。然后一起吃喝畅聊、玩乞巧游戏。 乞巧游戏。乞巧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苏浙一带的妇女在七月初七上午把一碗水在太阳下暴晒后不久,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少女、少妇们待日落月出之时,把平时缝衣或绣花的针各自投入碗中,如果针影呈祥云花朵、鸟兽之形或细直如针形,便是“乞得巧”,认为是织女赐给她的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织出美丽的图案。若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就意示丢针者是“拙妇”,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客家地区的妇女,被赞具有操持“针头线尾”的巧手,七夕那天晚上聚集在禾坪上,在点燃香火拜双星之后,进行“结彩缕穿七孔针”比赛。穿得快的人被认为乞得巧手。兴宁布在几百年前就以结实好穿著名,不少妇女能绣花、剪纸、做布鞋、编织毛衣、竹器等。
客家人吃药粄。崇尚自由和敢于冲破陈规、争取幸福的客家人喜欢牛郎、织女,更崇拜和同情牛郎、织女。那天最盼望下雨,传说是牛郎、织女的眼泪;最不愿意看到喜鹊,认为它应该去搭鹊桥,为牛郎、织女相会助一臂之力。为祝贺牛郎、织女一年才一次难得的相会,要做药粄祝贺。传说吃了药粄,牛郎、织女会保佑身体健康。那天到野外采来十多种叶子,和米一起捣烂做粄。夏日炎炎,药粄有消炎、解暑之功效,是保健进补的美食,吃药粄使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珠联璧合。 捉取小蜘蛛织网。陕西西安等地的妇女七夕时,在野外捉取小蜘蛛,置于小盒子中,盖好盖子。待第二天一早打开盒子,众妇一齐观看,如果蜘蛛网结得又圆又正且密,就表示“得巧”,将来会做得好女红。 购取土娃娃以示得子“化生”。在旧时的杭州西湖等地,在七夕时节,妇女们爱买土娃娃“磨唱乐”。这些娃娃用泥塑或用木雕成后,用碧纱罩笼,有的甚至用金玉珠翠装饰,其价值相当昂贵,有生金贵小孩的好兆头。普通人家的妇女则买蜡制小娃娃,拿回家里,浮于水中以为宜子之祥,据明时陈继儒《群碎录》中记载,称之为“化生”。
Ⅲ 古诗里的七夕 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
节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七夕节源于古人对天象、数字、时间的崇拜,古人将天上的星辰看作是不同的神仙,女子在七姐诞祭祀她以祈求手艺精巧、姻缘美满,后来就慢慢形成了七夕节。那么,古诗里的七夕你知道多少,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古诗里的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当我们读到杜牧这优美的诗句,自然就想起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河西“织女”,河东“牛郎”,隔河泣思相望,全天下的喜鹊被感动,从四面八方赶来,搭成一道鹊桥让其相会,这个动人的时刻,正是七月初七的晚上,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唐朝林杰的诗说出了七夕民间流行的穿针乞巧风俗。对月穿针比巧,此俗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行于后世。《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因此,七夕又称乞巧节(也叫七巧节)。七巧节女子“对月穿针”比巧,用的那针也是七个孔的,是特制的扁形七孔针,要把彩线飞快地穿过去,是有难度的。所以,梁简文帝《七夕穿针》诗描写了此状:“针欹疑月暗,缕散恨风来。”诗说线没有穿准,怪月色昏暗,线头散开了,又怪夜风太大,简单的十个字,将宫女“对月穿针”的心理描写得细致入微,也能看出古时人们对七夕“穿七孔针”习俗的重视。
“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朝文学家权德舆的《七夕》,说出了七夕不仅穿针,还要“拜九霄”,也就是拜织女星“巧神”。再看明代毛铉的《幼女词》:“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低头羞见人,双手结裙带。”诗说诗人当时才6岁的小女儿,就穿上新衣服开始学着向巧神祭拜了,可见古人对拜织女习俗是很在意的。在民间的崇拜里,织女是编织云彩的纺织女神,是情侣、妇童的保护神,人们把七夕看作七姐诞,凡间的妇女会在七夕向“巧神”乞巧,乞求智慧和巧艺。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自己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乞求姻缘巧配。就这样,七夕拜七姐成为普遍的民间习俗。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的《七夕》,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七夕的况味。织女星,自古就在人们的心思里交织着浓浓的情愫。在福建、浙江等地区,把七月初七这天称为七星妈或七娘妈诞,有一首民谣唱得执著动情:“七月初七七娘生,七枝清香来拜请,七块碰粉七蕊花,七座灯科七只金,浥饭甜糜豆干酒,恭请七娘来吃酒。”那一串“七”的歌谣,唱出了恭请七娘妈的急迫心情。
说起七夕与“七”相连的祭拜习俗,广州一些地方的“迎仙七拜”更见心诚,从初六至初七,自三更至五更,一连两晚姑娘们穿戴应节服饰,焚香点烛,连拜七次。山东鄄城、曹县、平原等地的“七姐会”,分别由七个要好的女伴组成,以包饺子的简单形式吃“卜巧饭”,其中把一枚铜钱、一根木针、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共同进餐,说是吃到铜钱的有福,吃到木针的手巧,吃到红枣的早婚。浙江民间有七夕接露水的习俗,叫“七夕露”。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可眼明手快。由此可见,七夕习俗并不单纯是一种迷信活动,它反映出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各种习俗活动的共性都是追求美好生活。
“金斗高跳鬼状狞,世传此像是魁星。祥光闪烁开先光,助子秋闱笔砚灵。”宋代名臣李昴英这首《送魁星与李子先》,说的则是另一位七夕民间崇拜的星神——魁星。七夕也有魁星诞之称,这个丑神似乎与美仙女极不协调,但他的来源也与“七”有关,也来源于古人对星象的崇拜。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又称魁首。说起来也是件挺有趣的事情,七夕之夜跟织女一道粉墨登场接受人们祭拜的,不是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郎,而是一位面目诡异的魁星神。说他“面目诡异”,也是有传说的,大概是说他不仅面目奇丑,还有腿脚残疾,只因才华超众,御试时被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功成名就后,去世升天成为人间崇拜的魁星。看来,人丑心不丑,人残志不残,才华功德圆满,也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才星。
说起魁星,虽然没有牛郎织女的传说那么家喻户晓,但在七夕民间也有颇多人崇拜。据记载,早在东汉纬书《孝经援神契》中就有“奎主文章”之说,后世附会为神,建奎星阁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视为主管文章兴衰之神,科举考试则奉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为“魁星”。这在明末学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二“魁”条也有记载:“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把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据史料记载,对魁星的信仰在宋代最盛,后经久不衰。尤其是东南浙、闽等地区,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
古时中国几乎每个城镇都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其正殿塑的魁星造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俨然一副鬼模样。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独立,脚下踩着海中一条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后扬,脚上是北斗七星,意为“魁星踢斗”。传说他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在儒士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此自古就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目前现存的崇奉魁星的遗迹还比较多。
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
1. 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七夕 (唐 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3.乞巧 (唐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4.鹊桥仙 纤云弄巧 (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5.行香子 七夕 (宋 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6.鹊桥仙 七夕 (宋 朱淑真)
巧云妆晚,西风罢暑,小雨翻空月坠。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
微凉入袂,幽欢生座,天上人间满意。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
7.鹊桥仙 七夕送陈令举 (宋 苏轼)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风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里的七夕,关于七夕的古诗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