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起一朵落花修辞手法
① 优美句子和赏析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一分每一秒都值得我们去珍惜。高尔基曾说:“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要珍惜时光。
余光中笔下的秋色,金黄的落叶仿佛黄金一般,飘落在行人的脚下,发上,肩上。他写道:“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美丽。
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余光中这样描述雪:“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这句话运用了叠字,不仅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还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张抗抗笔下的牡丹,落花如羽毛般轻盈,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她写道:“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张爱玲笔下的秋雨,屋檐下的房屋如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她写道:“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时间如一把锋利的小刀,使用不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张爱玲说:“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如果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消磨掉。”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张爱玲对时间的看法,时间是小刀,生命好不好要看自己把握得好不好。
秋叶如巴掌般鲜红,如扇子般平展,如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秋叶》这样写道:“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叶的颜色、形状和姿态,表现了秋叶和秋色的美好。
丰子恺笔下的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竹影》这样写道:“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秋叶》写道:“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江河,语言精致优美,富有感染力,言语间充满了对桐花的喜爱,让读者也仿佛一起看到了这漫山遍野的桐花开放的胜景。
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如同玉色的百合,在澄静的湖面上漂浮。《秋雨》写道:“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②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仿写句子
仿写的句子有:
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
拿起一个海螺,放在耳边,我听到了大海的美妙回音。
③ 好句子加赏析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
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点评: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1.人与自然之间爱的颂歌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一开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语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并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轻松基调。通读全篇,读者始终被作者的笔牵引着,被人对动物的关爱之情笼罩着,与作者一起悉心体察着这可爱又怕人的鸟的一举一动。
在关爱之情的驱使下,“我”主要为小鸟儿做了两件事:第一,虽然小鸟儿已经有了“舒适又温暖的巢”,但“我”仍旧精心为它重新加工、布置了一个幽静、安全的居室,并按时给它们添食加水;在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开始新生活的小鸟“轻松自在”的叫声,也许就是它对主人的感谢。第二,“我”按捺自己的好奇心,决不因为所谓的喜爱而轻易打扰小鸟儿的生活;在以后的日子里小鸟对“我”的逐渐亲近就是对这份爱的最好回报。
正是因为作者对珍珠鸟怀着这样的怜爱之心,所以他常将人的性灵赋予无知的小鸟,把珍珠鸟描摹得娇憨可爱。“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多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初到新环境中流露出的忐忑而好奇的神态。文章对珍珠雏鸟的描写用了更多的笔墨。“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它对笼子外面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在屋子里飞来飞去;它不懂得尊重权威,“神气十足”地“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它又非常胆小,当它把灯绳撞得摇动起来时,会吓得马上逃到画框上去;只要爸爸妈妈生气地叫一声,它便又像一个听话的乖孩子一样,“立即飞回笼里去”。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大人的脸色呢!有了人的性灵的小鸟,竟可以像可爱的孩子一样趴在“我”的肩膀上睡觉。
由于有爱,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于细心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为我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2.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写“我”为珍珠鸟布置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第二部分(第6~16段)写珍珠雏鸟与“我”由疏远到亲近的感情交流过程。表面上看,小鸟从“离我较远”,到“一点点挨近”,到“淘气地陪伴我”,到最后“居然落到我的肩上”,与“我”的形体距离越来越近。在这个过程中,是小鸟主动来亲近“我”;而实际上,我和小鸟每靠近一步都是以我的某种举动为前提条件的。因为“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所以它们“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因为“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不惊动它们,所以雏鸟可以在“我”家自由成长;因为“我不管它”,所以即便开着窗子,它也不会飞走;因为“我不去伤害它”,所以它敢于“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因为“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所以它会“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因为“我不动声色地写”,所以它甚至用小红嘴“啄着我颤动的笔尖”;因为“我”没有用手抓它,而只是“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所以它会“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可见,人与鸟形体距离的逐渐接近,清晰地表现了二者心理距离的不断缩短。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我”的举动起到了决定作用,“我”用超脱私欲的爱心为它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也因此赢得了它对人的信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尾一句话成了统领全篇的点睛之笔,闪耀着动人的思想光彩。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