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结缘礼

七夕结缘礼

发布时间: 2025-07-08 12:29:47

七夕节风俗是什么

七夕节,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了解它的风俗吗?以下是对七夕节风俗的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七夕节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传承至今。《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称:“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 晒书、晒衣
据《舆地志》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猜忌,为求自保,他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饮食文化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迅铅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分豆求缘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还与分豆结缘。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搭脊间难免会磕磕知昌渗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而且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不吃梨,大家在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离得更远。所以一般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七夕的时候放桃,将来到了中秋,我们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还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着我从现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时候吃不了虫子,黑桑葚如果在这天吃就吃不到苍蝇屎。
广州七夕节的习俗
在我国南方的重镇,广州,乞巧节有着其十分独特的风俗习惯,那就是迎仙。所谓迎仙,包含了如下的内容,乞巧节到来之前,年轻的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用来和儿童们逗乐。同时,还会准备一些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七月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姑娘们迎仙拜仙之后,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乞巧节日过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表达友爱之情。其实所谓的迎仙,从字面上解释,就是迎接仙女,也就是迎接织女,因而从这一点上和其他地方的七夕节是差别不大,大同小异而已,不同的地方就是,同样是迎接织女,习俗的名称不一样,迎仙的活动内容会有一些出入,仅此而已。
猜你喜欢:
1. 七夕拜魁星的习俗是什么
2.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3.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4.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

㈡ 蚕豆有什么寓意啊

1)吃蚕豆,过七夕 关于这个民俗,专家的解释是:“因为蚕与“缠”谐音,从前福州的情侣们喜欢把煮好或炒好的蚕豆作为礼物彼此互送,以此寓意缠缠绵绵到永远。从前福州人还把这一天当作“结缘”的好日子,送一碗蚕豆,交一个朋友。如果邻里、朋友之间结了怨或有了隔阂,在这一天送上一碗蚕豆也是化敌为友重归于好的好办法。” 2)“蚕豆花开黑良心” “蚕豆花开黑良心”,在戏文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唱。说的倒也是,好生奇怪的是那结出碧绿果实的蚕豆花,满地里开起来时,花心确实是黑颜色的。于是大家把心底可恶的人寓意为黑心的蚕豆花。不过那些个青翠碧绿的蚕豆荚要是烂掉了,和蚕豆花的中间部分一样,也是墨漆黑一片的,而且弄在手上难以洗干净。

㈢ 农历七月七日分食蚕豆的习俗

“七夕节”与“分豆结缘”

《中吴纪闻》载:苏州地区称七夕为“小儿节”、“乞巧会”。届时,人们用溲面簇花及剪蚕豆入油煎之,曰“巧”。
各家各户都分要食蚕豆,谓之“咬鬼头”,驱邪的意思。

《三山志》记载古时福州七夕乞巧,早在清时便已为“分豆结缘”所全面取代。当时“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的特有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㈣ 七夕吃蚕豆的寓意

七夕节要吃蚕豆的寓意是甜蜜缠绵。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

“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

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在福州方言里,“蚕”与“缠”谐音,分蚕豆就是“结缘”,是人们彼此表示友好的一种仪式。吃蚕豆就是希望把好事紧紧缠住,把友谊、爱情、亲情、邻里情紧紧地缠在一起。“分豆结缘”习俗在福州已流传了近千年。

七夕的风俗习惯

1、拜织女:“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事情,需要提前约好亲朋好友联合举办。提前斋戒后在月光下摆桌,一起聊天吃果子,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少女们祈求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玩到半夜始散,而现在情侣们也可以一起赏月游玩,增进感情。

2、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种下粟米的生出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嫩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也称为“泡巧”。

3、染指甲: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4、吃巧果: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热点内容
秋日白海棠 发布:2025-07-08 19:18:14 浏览:617
垂下绿植 发布:2025-07-08 19:08:57 浏览:257
蓝色玫瑰馒头 发布:2025-07-08 18:59:40 浏览:892
景天三七盆景 发布:2025-07-08 18:58:19 浏览:871
野蓝莓盆景图 发布:2025-07-08 18:58:11 浏览:164
盆栽五色果 发布:2025-07-08 18:56:58 浏览:299
七夕虐我 发布:2025-07-08 18:56:55 浏览:429
北道花卉市场 发布:2025-07-08 18:51:41 浏览:251
盘点直男七夕礼物 发布:2025-07-08 18:37:37 浏览:145
海上兰花 发布:2025-07-08 18:22:53 浏览: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