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巧果
⑴ 巧果的寓意
巧果的寓意是祈盼自己或友人灵巧。
巧果应该是七夕最应景的美食了,毕竟它别名就是七夕果,又叫乞巧果子。名为巧果但并不是水果,而是一种用面粉、油、糖等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面食,形式和款式极多。在古代女子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所以在七夕这一天就用吃巧果的方式来“乞巧”,祈祷自己能拥有一双巧手,而且“巧”与桥同音,老百姓认为吃巧果不仅有帮助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意思,还能让自己的心愿实现。
浙江杭州、温州、宁波一带,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用面粉制作成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烹炸后称为“巧果”。到了晚上,大家在院子里摆上桌子,摆上巧果、水果等食品,亲友们围坐在一起,一边欣赏着美丽的夜色,一边吃着巧果等食品,期盼自己或者亲友都能够变得灵巧起来。
关于七夕吃巧果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
由于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又很感谢小巧的心意,因此就让月老牵线让小巧的婚姻能够更美满一些。小巧在日后的生活中确实与自己的意中人失守,一生不离不弃,后来在七夕节,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在七夕节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⑵ 巧果是什么巧果是什么节日吃的巧果是什么意思
巧果,又称七夕果,是源于山东地区的传统糕点,它在乞巧节——七夕节时被作为应节食品食用。这种食品通常形状独特,民间用以“七曲八弯”来形容其形状特征。
在上海及其郊县农村,有一个习俗是新婚妇女在农历七月初七(俗称巧日)回娘家时,会从娘家带回巧果赠给自己的丈夫。因此,每年七夕前后,巧果的生产达到旺季。
在绍兴地区,巧果是七夕节必备的食品。而在温州地区,巧果则是在七月初七时,娘家亲戚赠送给外孙辈的一种礼物。
关于巧果的由来,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小巧的姑娘,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每年七夕,她都会制作一种点心进行供奉,祈求他们能早日相见。这件事被土地公得知,他感动地向天庭汇报,玉帝也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于是命月老牵线,让小巧找到了心仪的人。小巧的夫妻生活美满,受到了很多人的羡慕。其他女孩子也希望找到好归宿,纷纷效仿小巧,在七夕制作各种形状的点心。这样,“巧果”就流传了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巧果是天上的七仙女洒落的眼泪,如果给小孩子佩戴,可以让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⑶ 七夕节吃巧果的习俗介绍
七夕节吃巧果的习俗介绍如下:
习俗由来:
-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七夕节。为了“乞巧”,有在这一天吃巧果的习俗。
巧果定义:
- 巧果并非水果,而是用面粉或米粉制作成的油氽点心,又名“乞巧果子”。
主要原料:
- 巧果的主要原料包括油、面、糖、蜜,品种繁多。
文化内涵:
- 因“巧”和“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月七日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来实现,寓意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历史记载:
- 在《东京梦华录》中,巧果被称之为“笑靥儿”、“果实花样”,说明了这一习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并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