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是一朵不结果的奇葩
⑴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有阶级局限性。资政新篇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而当时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是农民阶级,有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原因,因其丝毫未涉及到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失去群众支持。
《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1859年(咸丰九年)冬,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颇有见地的、旨在改革天朝内政和建设新式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并经洪秀全“旨准颁行”。
从主观方面来看。所谓主观原因,指的是个人、阶级、政党等主体意识方面的原因。它与客观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客观原因制约着主观原因,而只有正确地发挥主观因素,才能将客观原因中蕴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历史的发展变化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⑵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首先,《天朝田亩制度》是以实行平均分配土地为核心,涉及有关政治、经济、文教、军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然而,《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平均主义。因为农民是小生产者,其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而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的土地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过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这一制度又有极大的局限性,背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其次,《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一个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它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互利,与西方先进国家建立密切的外交关系,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向。但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件,这一主张没能得到实践。
再次,《资政新篇》主张用资本主义代替平均主义,比起《天朝田亩制度》是巨大的进步。二者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主张是相互矛盾的,根本不可能同时推行,以往认为二者之间有着“脉络相承”、“相互补充”关系的观点,应该子以否定。比较分析此类历史概念,应注意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进行具体地、全面地分析,归纳指出其共同特征,发现说明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