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七夕
A.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人的情人节是七夕情人节啊,是农历七月初七。今年的七夕是8.4号。
B. 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目前中国情人节有三个日子,元宵节、七夕以及三月初三。不过七夕情人节算是最大的一个情人节,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个节日还是很慎重的。当天会有着很多痴男痴女进行表白、求婚、领证和结婚等,是个十分吉利的日子。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在东北地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
中国情人节的相关争议: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2013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C. 七夕节为什么要赋予它情人节的称号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D. 北大为清华周年送祝福,两大高等学府都有哪些有趣的互动
众所周知,清华和北大是我国最好的,最高端的两大学府,他们既是竞争关系,也是很好的合作关系。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互动,就是在一个学期的开学之际,两个学校都会组织同学到对面的学校进行寝室文化的参观,借此,来改善自己寝室的寝室文化,做到一定的改善,让自己的居住环境更加的舒适,这样,良好的环境才能更聚精会神的学习,你自己的休息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好处,不仅是教学,上面的交流,还有学生生活方面的交流。
E. 七夕段子文案
七夕段子文案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大家都看到过文案吧,文案用于分享自己的奇闻趣事和生活日常。那什么样的文案才具有启发意义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七夕段子文案,欢迎大家分享。
七夕段子文案1
全世界都充满着恋爱的酸臭味,只有我散发着单身狗的清香。
一个人过七夕:一+夕+七=死。
刚刚被喜欢的人告白了!让我们一起恭喜刚刚!
不要问我为什么不想谈恋爱,你为什么不考清华北大,是因为不想吗?
你朋友圈开始了么?一半秀恩爱,一半感伤,中间夹杂着几个坚强的卖月饼的。
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到处走走,多走走你就会发现,全世界都是情侣,就你一条单身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你陪恋人过七夕,我却一个人在家喝七喜。
其实情人节并不能虐到我,我说虐到我,就是想让秀恩爱的朋友开心。这么多年,能虐到我,只有没钱!
那些说七夕出租自己的,别傻了好吗?平时免费都没人要,现在还收上钱了?
情人节你们缺灯泡吗?坐着吃饭不说话超可爱的那种,特别是去高档餐厅的联系下我,我还可以帮拍照,我还很会P图。
我缺的是文案吗?我缺的是男朋友/女朋友。
七夕段子文案2
一个萌萌的小仙女,单身待撩,喜欢的抱走。
马上要谈恋爱啦,和谁不知道,不过先替他高兴一下。
别再说自己是单身狗了,你那个年龄,狗都老死了。
七夕,只是牛郎和织女的节,与我无关。
单身的七夕也要微笑,因为如果你不微笑你以前的对象会笑成狗。
知道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在提醒你七夕节吗?因为你是搭鹊桥的那只鸟。
别问我七夕怎么过,略过,七夕对我来说只是暑假过一半的提醒而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前年七夕我是单身,去年七夕我是单身,今年七夕还是单身。
今日份的我=98%的酸+2%的单身。
白白胖胖,脱单无望。
我也牵过手,左手牵右手。
前年七夕,我捧着手机,吃着狗粮,去年七夕,我依旧捧着手机,吃着狗粮,而今年七夕我还是捧着手机,吃着狗粮,继续憧憬着明年的七夕。
有情人的过情人节、有敌人的过狄仁杰。
有没有那么几个人,在七夕前好久就开始计划,到七夕在家玩电脑。
七夕段子文案3
1、七夕礼物清单什么的可以晒,只要记得别晒对象就行,万一重了对谁都不好。
2、七夕都别约我啊,我要在家玩一天的连连看,轻点指间,消灭一对是一对。
3、为啥又到七夕了,我怎么又有女朋友了,我只是想单一会身,怎么就那么难!
4、我房间里堆满了七夕情人节礼物,我不是高富帅,我只是个懒惰的快递员。
5、有情人的过情人节,有敌人的过狄仁杰。
6、昨天有人问我七夕一个人吗,废话不是一个人,难道是一条狗吗?现在想想还真是的。
7、七夕的时候我们应该干些在超市巧克力塞分手小纸条的好事。
8、七夕情人节到了,我问老婆我要送你什么呢,老婆说,你送什么都可以,只要是你送的,我都喜欢。我慎重的想了想,对她说:“我送你回娘家吧!”
9、每年七夕的时候,你们都在过七夕,而我却在喝七喜。
10、今年七夕不收礼,收礼只收男朋友。
11、今天七夕就要见对方家长了,好紧张,毕竟是我先动手打他家儿子的。
12、情人节咱没约会对象,愚人节咱没表白的对象,还是清明好,有祭拜的对象。
13、没有对象报我的名字,报了也没有
14、七夕的时候雇两个小孩,遇见男的就喊爸,遇见女的就喊妈,能拆一对是一对。
15、“这个七夕怎么过”,“当然是一笑而过”。
F. 中国情人节的定义
争议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2013年7月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三月初三是情人节的理由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劳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后踏青赏春,结伴游乐,单身男女们都到河边相遇相识(和现在的相亲大会一样,只是没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适合中国情人节:
首先,判断一个节日的性质,关键要看它的习俗内容。传统上七夕根本没有青年男女相聚欢会、谈情说爱的习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与节气紧密相关,与爱情并无直接关系。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记载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两厢比较,这,这一定也并没有迹象表明是情人节,而只是乞巧节。而“三月三”的习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爱情的日子。春天的爱情,协和万物,萌动青春,情人节只有在春天的时日里才会符合自然规律;七夕则是“七月流火”之时,阳气盛极而衰,更多的是秋日里凄切的闺怨,不是完全的爱情。
其四,尽管七夕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有关,但不能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就想当然地把七夕当成是情人节。况且由原本两颗永远不能相会的牛郎、织女星意会成的故事演绎为中国的情人节,总会给人一种凄苦的审美感觉,缺少情人节的甜蜜气氛。难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献《日书》上就曾明确把牵牛、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来,作为情人节,“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将“三月三”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无论从节日文化内容来看,还是从现代中国人的心理认同感来看,都是既顺礼俗又符民情的一项举动。
“时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尽管有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是一个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日子,是让情人们喜欢不起来的。而农历的‘三月三’,时值清明前后,杨柳婆娑,春暖花开,帅哥靓女相约踏青,互表爱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时节,人们哪有拖儿带女谈恋爱的,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情人节’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坚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内涵
其实,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除了穿针乞巧,还有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妈”。后来这个“乞巧节”还被传到东南亚以及日本和韩国。
商业炒作
民间的一些节日得到重视,乞巧节,在民间一直过得很正常,有人还在为这个乞巧节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知哪一天开始,乞巧节又有些变味,这个节日又被一些人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商家媒体联合炒作报道,使人一听见“中国的情人节”,就不免心生厌恶,因为“中国的情人节”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节,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国的情人节”;好端端的一个七夕节,又被说成是“中国的情人节”。有些商家借机搞促销,有些婚介机构趁机搞联谊,媒体也不惜版面争相报道。“中国的情人节”刚开始听说的时候,也觉得浪漫、洋气,与国际接轨;但是,一年有好几个“中国的情人节”是不是太俗、太滥、太贱了?当然,不可否认,对真心相爱的人来说,每天都是“情人节”。然而,无论以什么形式过这个“七夕节”,都请尊重它本来的文化历史内涵,千万别亵渎了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