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戏文

七夕戏文

发布时间: 2025-05-17 00:17:20

『壹』 高明的诗句名言有哪些

1.红颜自古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2.怎如柳絮帘栊,梨花庭院,好天气清明时候。——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3.秋怀从别后,正七夕穿针在画楼,暮雨过纱窗凉已透。——高明《商调·二朗神》
4.阳影里,见一簇 寒蝉衰柳。——高明《商调·二朗神》
5.玳帽筵中爇宝香,真个是朝朝寒食。——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6.琉璃影里烧银烛,果然是夜夜元宵。——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7.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高明《商调·二朗神》
8.春花明彩袖,春酒满金瓯。——高明《戏文·蔡伯喈琵琶记》
9.万古石门扃不合,半空瀑布雪常飞。——高明《石门山》
10.千峰苍翠净如拭,白云不放枫叶赤。——高明《题画》
11.最苦魂梦飞绕天涯,须信流年鬓有华。——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12.不如收拾闲风月,再休惹朱雀桥边野草花。——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13.羞看镜里花,憔悴难禁架,耽阁眉儿淡了叫谁画。——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14.一杯别酒阑,三唱阳关罢,万里云山两下相牵挂。——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15.无人把,萋萋芳草随君到天涯准备着夜雨梧桐,和泪点常飘洒。——高明《金络索桂梧桐·咏别》
16.麟阁图形与世更,唯侯英烈死犹生。——高明《泳渔沧庙》
17.斗牛夜焕双龙气,山谷时闻万马声。——高明《泳渔沧庙》
18.民心恋恋无时已,长共溪流一带潆。——高明《泳渔沧庙》
19.殷勤执豆笾,斋肃事君子。——高明《王节妇诗》
20.一朝双鸳鸯,别离隔生死。——高明《王节妇诗》
21.升堂奉甘脆,篝灯训书诗。——高明《王节妇诗》
22.结发为夫妇,永别何由逢!——高明《王节妇诗》
23.青山有玄寂,百岁须当同。——高明《王节妇诗》
24.茑萝更缠绵,相依无终穷。——高明《王节妇诗》
25.越江芙蓉开若云,越中儿女红襦新。——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26.年年采莲江浦口,扁舟遥唱江南春。——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27.凝情倚棹送行客,折得芙蓉赠行色。——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28.南风吹作满袖香,令人别后长相忆。——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29.花容不逐秋风老,知君交态无荣衰。——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30.人生百年几回别,莫惜芳菲为君折。——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31.芙蓉落尽秋江空,千里相思共明月。——高明《采莲曲送越中吴本中》
32.刺桐花开山雨晴,绿树上有黄鹂鸣。——高明《喜晴》
33.杖藜出门看山色,恰见小池新水生。——高明《喜晴》

『贰』 今天为什么是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爱情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西关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叁』 千古名句“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有什么巧妙的地方

李商隐写诗,皆以情调优美、朦胧多义、深情绵邈,在大唐文坛成为了爱情诗、咏物诗独树一帜的代表。他的一生,历经中晚唐时期六位皇帝,亲眼目睹了大唐帝国日渐式微,逐步走向腐朽衰亡的过程;他自己也因深陷朋党之争,使得自己的一腔政治宏愿无法施展。所以李商隐只能用自己的笔墨,用自己的忧患意识,对现实和历史进行反思与讽刺,《马嵬(其二)》就是李商隐对于“马嵬兵变”的独特个人见解。

最后,“六军同驻马”、“七夕笑牵牛”,仅仅10个字就概括了白居易以前所著《长恨歌》的所有内容。“六军同驻马”指的是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仅用了半年的时间,直逼长安城;大敌当前,唐玄宗只能忍痛割爱,缢死杨贵妃于佛堂的史实;而“七夕笑牵牛”则回忆了天宝十载,玄宗与杨妃骊山宫避暑之时,于七夕佳节许下的愿世世结为夫妻的密誓。

这种极具概括力的诗句,展现了整个安史之乱的大致轮廓,这样的诗才称得上是马嵬题材诗歌中的精品。

『肆』 元春省亲时点的《乞巧》是出什么戏,为何伏元春之死

关于元春之死,因为前八十回中曹公并无明笔涉及,一直以来都是个谜,至于什么时候死的,因何而死,都没有确切的定论,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是元春死于某一年的冬天,是因为宫里支持的一方势力失势而失宠,因此暴毙,这其中谜团重重,仍有许多未解之处。

我们今天不分析元春判词和曲词,我们从一出戏里看看,元春之死有什么隐秘。

元春的正传在其省亲之时,其后基本都是作为背景出场,比如贾母、王夫人逢年过节去宫里探问,元春每逢端午,元宵等几大节日,赏赐下来的东西,以及通过宫里太监的动向,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元春在宫中的生活。

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因为有脂批,历来成为研究热点,这四出戏分别是《豪宴》《乞巧》《仙缘》《离魂》,庚辰本在每一出戏文后,都有一条重要的脂批:第一出《豪宴》:《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牡丹亭》中伏黛玉死。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

我们如今只看与元春相关的一出戏《乞巧》,乞巧来自洪?N《长生殿》传奇第22出《密誓》,说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在七月七日七夕节这天,深夜祭拜牛郎织女二星,作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誓言的故事。

我们知道,这出戏说的是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后因安史之乱,李隆基在马嵬坡被逼赐死杨玉环,最后一条白绫结束了杨玉环性命,还有一说是她死于乱军之中,乃至还有吞金自逝一说,反正最后的下场都比较凄惨。

杨玉环是唐明皇最宠爱的贵妃,生前受尽恩宠,连带整个杨家也跟着得势,她的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哥哥杨国忠官拜宰相,就连她远方的兄弟都得了高官,可谓荣华富贵权倾一时。据历史记载,杨家一族还娶了两位公主,两位郡主,唐玄宗还亲自为杨氏御撰和敕书家庙碑。

我们可以拿杨家与红楼中的贾家对照,何其相似?贾家也不发先帝御赐的各种碑匾,贾赦、贾政、贾珍、贾琏等都靠祖荫在朝中做官,连带跟靠贾府之势不断升迁的奸雄贾雨村,也是仕途顺利。还有与贾府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王子腾、史鼐等人,也不断升迁。

我们知道贾府从红楼一开篇就已经走下坡路了,而它能维持这最后的末世繁华富贵,跟贾元春的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元春封妃是贾府能够维系贵族豪奢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元春封妃后也曾一度受宠,就像《乞巧》中唱道的“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但现实中,杨贵妃是没有与唐玄宗白头的,所以这出戏里的杨贵妃乞巧,她其实担心就是“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在宫里如履薄冰生存的贵妃元春,是否也有‘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呢?更兼贵妃泪唱“妾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这出戏里,时时流露的都是杨贵妃生恐被唐明皇疏远,生怕失宠的心理,因此选在七夕这天乞巧,其实乞的恰恰是唐明皇的一个诺言。

这一点,是否映射了宫中元妃的心境呢?之所以说《乞巧》伏元春之死,是否曹公正是借唐明皇杨贵妃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反面衬托出了元春在宫里先是受宠后又备受冷落乃至失宠失势的现实呢?且《乞巧》既伏元春之死,又谐音“蹊跷”,是否正意味着后文元春之死会有蹊跷?

另外,我们知道,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一年才得见一次,这是否又在隐喻元春一年难得见圣颜一次?以至最后被冷落,连替她“搭桥”的太监们也看人下菜碟,见到元春失势,不肯再如前般孝敬,于是我们看到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宫里的太监竟然刚公然到贾府打着借钱的幌子要钱,凤姐还做了一个寓意元春失势的夺锦之梦!

总之,曹公借《乞巧》这出戏,于元春省亲时唱出,其实正是在大喜之处伏大悲,看似象征爱情和团圆的七夕,象征幸福欢乐的七夕,其实真正要警醒我们的是,恩爱欢愉不过一时,生离死别不可避免,总是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

杨贵妃死后,其家族也被清算,自此没落,联想到红楼梦里的贾府,我们不难猜出,元春死后,贾府被抄家清算,由此没落,最终落得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作者:夕四少,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伍』 七夕节不是情人节

农历七月初七,传统佳节“七夕”,传说中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然而,民俗学家却在“不解风情”地高呼:七夕节不是情人节,而是“女儿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七夕,这个流传已久的传统节日,最近几年忽然一年比一年地热闹了起来。因为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不少人开始打起中国情人节的主意,因为背后有牛郎织女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人们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七夕作为中国情人节的说法好像也越来越成为国人的共识。其实,追本溯源,七夕节日,完全与爱情无关,它原本只是一个标志着夏秋时令转换的日期。

牛郎和织女,在古代文献中,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

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这一点,在《夏小正》这部上古农事历中就说的很明白,它说:“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就蕴含了牛郎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稍有天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织女星为全天第五大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非常引人注目,古人肯定很早就根据它的方位变化观象授时了。根据天文学者的推算,《夏小正》时代七月的黄昏,织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当中的最高点,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顶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这颗皎洁的明星,正端端正正地高悬在人们的头顶上。

“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织女星东边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那么,东方是什么呢?古时候的人们只要抬头看去,就会一目了然。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南方,在灿烂银河的东岸,不是别的,就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的牵牛星。七月黄昏,夜空中这种银河直贯南北、织女高悬天顶、牛女相映成辉的景观肯定给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象就是这种独特天象的形象写照,而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会天河的故事自然就是从这种天象演绎而来。也就是说,追本溯源,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与人间男女的爱恨情仇无关,而只是上古天文学观象授时知识的反映。

织女、牵牛两颗星星的得名,也是源于其观象授时的功能。

如上所述,织女是七月之星。七月暑气渐退,天气乍凉,在男耕女织的古代,这个时候该是女人纺线织布、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经·豳风·七月》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道出了此意。“九月授衣”,意思是九月已是万物萧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这首以“七月流火”起兴开头的西周农事歌谣,很有可能就是当时的织妇们在七月的夜晚,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七月开始纺绩,因此就形成了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古代每到七夕之夜,妇女们拜牛郎织女,并结彩缕、穿七孔针、查看蜘蛛结网,据说这样可以使自己变得心灵手巧。这种风俗早在晋代的《西京杂记》、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了。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七夕何以必须陈设瓜果?这不过是因为七月之时,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七月》说:“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指葫芦。正因为七月与瓜果之间的时令关联,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说:“织女,天女也,主瓜果。”可见在古人心目中,织女这颗初秋之星俨然成了瓜果的象征。

那么,牵牛之得名又跟时令有什么关系呢?《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意为牵牛象征牺牲,牺牲指诸如牛、羊之类在祭典上宰杀献神的牲畜。这一说法暗示了牵牛星之得名和牺牲之间的关系。牛、羊等用为牺牲的动物,饲养生长有一定的周期,古代针对饲养牺牲动物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对此,《礼记·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春天,万物孳乳,牲畜繁育,故到了暮春三月,需要统计幼畜的数量;六月,夏秋之交,草木丰茂,刍秣收割,故令臣民贡献牧草以为养牲之饲料;八月,仲秋之月,牲畜体格已定,察其长短肥瘦,合规中度的牲畜才能用为牺牲;九月,暮秋之月,牺牲已经长成;到了腊月岁末,就宰牲祀神,祈福纳祥。《月令》称八月“循行牺牲”,表明八月是牲畜饲养周期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点。此时的黄昏时分,明亮的织女星已经离开头顶向西滑落,而银河东岸与织女遥遥相对的另一颗明星,则紧随其后升上天顶,这颗星因此就被作为视牲之月的时间标志,并被顺理成章地命名为牵牛。也就是说,牵牛星之名牵牛,不过是因为古人以之作为牵牛视牲之月的时令标志。

可见,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个主要环节,都可以由其与岁时的关系得以解释。而民间传说中七夕的雨水自然也与织女的悲伤无关,七夕之所以多雨,不过是因为初秋七月,正是中国大地连绵秋雨开始的时候。

尽管有牛郎织女之间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但七夕习俗却根本与爱情无关。七夕,作为秋天的第一个节日,拉开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的戏剧永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因此,七夕与其是一个温馨的节日,不如说是一个哀伤的日子;与其说是一个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日子,不如说是一个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日子。七夕非爱情的季节,因此,在古人的观念中,七夕对于婚嫁,并非一个吉利的日子,牛郎织女的爱情,也并没有花好月圆的意味。这都是有史料可考的。

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它和西方的圣瓦伦丁节一样,不在秋天,而在春天。

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时下国人炒作七夕情人节概念,原因之一是为了和西方的情人节抗衡,用心可谓良善。然而,为了回应外来文化,却对传统乱加阐释,反倒使“传统”成了外来文化的拙劣模仿。本意为复兴传统,结果可能恰恰适得其反,远离了我们真实的文化记忆。

热点内容
跨文化花语 发布:2025-05-17 05:40:25 浏览:559
荷花酒酒语 发布:2025-05-17 05:40:24 浏览:447
荷花茶降血脂 发布:2025-05-17 05:34:54 浏览:785
红丁香长势 发布:2025-05-17 05:33:20 浏览:898
通厦花卉市场营业时间 发布:2025-05-17 05:26:45 浏览:629
不求人情人节 发布:2025-05-17 05:26:42 浏览:632
室内假绿植装修 发布:2025-05-17 05:21:09 浏览:627
红草兰花 发布:2025-05-17 05:21:09 浏览:147
大桩树木盆景 发布:2025-05-17 05:07:02 浏览:478
你是一朵小菊花萌萌萌萌哒 发布:2025-05-17 05:04:14 浏览: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