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在南京过七夕节

在南京过七夕节

发布时间: 2025-05-02 08:52:48

1. 南京图书馆七夕依古制晒书,你知道晒书也是七夕的习俗吗

8月25日,南京图书馆(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于农历七夕佳节当天上午,在历史文献修复中心举办了“古籍探秘——七夕晒书”主题活动。

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表示:“经常晒晒书能够让书不发霉,能够让书保存更加长久一点,所以晒书日也是保护书籍的日子。我们今天讲晒书,其实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讲它的保护,定期对馆内需要修复的书进行修复,比如说有虫蛀了,或者散页了,都需要我们修复师,对它进行一个修旧如旧的修复。”

修复师会将书页的蛀洞补完整,将碎片重新装裱恢复。南图馆藏元代古籍《永类钤方》,同为国宝级古籍,刚刚经修复完成,今天首次亮相。

那么,七夕晒书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起源于近两千年前的东汉末年。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这说明魏晋时期就有了七夕曝书的习俗。

唐宋时期,七月七晒书依然成风。唐韩鄂《岁华纪丽》称,时民间七月七有“暴书策,晒衣裳”的风俗。《宋会要》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内容参考:

http://news.jstv.com/a/20200825/.shtml

2.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习俗活动:

穿针乞巧: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兰夜斗巧:据说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七夕节的习俗和来历

习俗美食:

巧食: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其中多饺子、面条、油果子、馄饨等为此节日的食物。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还有许多民间糕点铺,喜欢制一些织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此风俗在一些地区流传至今。

五子:七夕“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礼拜默默祷告后,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们宵夜的食物。

江米条:老南京人过七夕还有个独特的风俗:吃江米条。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制作而成的一种食品。

热点内容
茶花茂盛 发布:2025-05-02 20:08:37 浏览:139
盆景地奔子树 发布:2025-05-02 19:47:18 浏览:417
花语叶的内裤 发布:2025-05-02 19:41:43 浏览:22
送前任七夕礼物 发布:2025-05-02 19:34:58 浏览:444
梦见阳台很多绿植 发布:2025-05-02 19:34:54 浏览:801
欧洲玫瑰苗 发布:2025-05-02 19:34:49 浏览:890
七夕祝福语有哪些 发布:2025-05-02 19:31:55 浏览:538
低价鲜花批发 发布:2025-05-02 19:17:11 浏览:679
樱花网兼职 发布:2025-05-02 19:07:15 浏览:129
情人节撩妹段子 发布:2025-05-02 19:06:59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