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2017年东莞过七夕

2017年东莞过七夕

发布时间: 2021-01-29 04:26:24

Ⅰ 东莞望牛墩是那个区的

望牛墩镇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的32个镇区之一,指数与市政府管辖,不具体属于哪个区。版

望牛墩镇总面积31.59平方公里,位权于东莞市西北部,珠江三角洲以东,东江三角洲中部。地属水乡,濒临珠江口,东连万江区和道滘镇,西接麻涌镇,南靠洪梅镇,北依中堂镇,离东莞市区10公里。全境东西窄,南北长,形如蕉叶。

(1)2017年东莞过七夕扩展阅读:

1、望牛墩风景名胜——七夕文化公园

七夕文化公园以七夕园为主体,以鹊桥相会、七夕节传统民俗为主线,七夕文化公园内将设置七夕园、贡案广场、星河池、许愿树广场、鹊桥、文笔塔等众多景点组成,集游览、观赏、文化、休闲、婚庆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游乐场所。

七夕文化公园、望溪河七夕文化长廊景观、鹊桥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成为望牛墩镇永久性七夕文化标志,为望牛墩镇打造“宜居水城,幸福家园”增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2、望牛墩历史名人——伦明

伦明(1875-1944),近代藏书家、学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弱冠入庠,旋补廪生,27岁时中光绪举人。次年(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复得举人衔,分发广西候补知县。同年返粤,先后任两广高等师范学堂教员、两广方言学堂讲席。

Ⅱ 我在东莞,那么七夕节哪里约会最合适呢

因人而异,看你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啊。

Ⅲ 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的传统意义很大,而7是个很有魔力的数字.在现实生活中它已被现在的年轻人看作是一种对纯洁爱情的美好向往,因为现实实在太浮,人们甚至很向往古代那种简单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活的太累实在是辛苦,所以它是东方的情人节,是情侣们最最期待的日子.而它的意义就在于唤起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唤起人们心灵最纯洁美好的一面!唤起那些幸福的回忆!

Ⅳ 请问:东莞泼水节是那个镇区的习俗呢

横沥牛墟

横沥“三、六、九”在广东农村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所谓横沥“三、六、九”是指每逢农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广东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横沥牛墟繁盛时,广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专列开往横沥,方便人们前来趁墟。

每到墟日,横沥牛行热闹非常。“牛经纪”(又称牛评议人、牛中人)穿梭其中,是交易里举足轻重的角色。

横沥牛墟起源于明末清初,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经营时间长而闻名远播,横沥的商贸发展,和牛墟的兴盛息息相关。

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几度变迁,1995年位于镇区骏马路的现代化横沥牛行正式建成,横沥牛墟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牛行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东莞最大单项耕牛市场。牛行设计美观、具浓厚的园林特色,内设果林区、试耕区和园林式的交易区,并配有牛宾馆、牛泳池、牛花园、牛医院和金牛酒店,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横沥牛行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本省、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现今,每逢新历每三、六、九墟日,牛行成交量少则百多头,多则上千头。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横沥“三、六、九”,在新世界仍焕发出它特有的魅力。

望牛墩“七夕贡案”

七月初六晚“拜七姐”是莞邑传统风俗之一,始于五代,尤以水乡望牛墩为盛。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就有记家乡风俗《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见莞邑地区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民间习俗历史悠久。

望牛墩“七夕贡案”的特色在于所有巧物均以农作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材料,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成。如以开心果壳制腊梅,白米砌菊花,洋蒜衣作莲花,鸡蛋壳制灯,冬瓜瓜仁镶龙柱,染色灯心作凤烛,蚬壳粉制芙蓉吐蝶花,红瓜子作樱桃花,矿泉水瓶制酒杯、手绣小花鞋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仑美奂,尽显民间乞巧艺术之美。2006年代表东莞参加广东省首届文化遗产成果保护展,得到了朱小丹、雷于蓝等省领导的广泛赞誉,2007年先后入选东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省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之一。广东省博物馆和东莞市饮食风俗博物馆都分别收藏有望牛墩的七夕贡案。

二月初二“卖身节”

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后来,人们又传说有天上的神仙在“卖身节”这一天下凡到东坑来普济众生,于是,“卖身节”便越传越开,也越传越神奇,远近客商纷纷在二月初二云集东坑,以祈神仙赐福,走时还要买件物品带回家,以示遇到仙人,因此又称“遇仙节”。

“卖身节”历经数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变迁,“卖身节”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这天前往镇上赶集的传统。解放初期,人们又称“卖身节”为“翻身节”,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卖身节”演变成了“射水节”和“欢乐节”。

近年来,东坑人民把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保持下来,沿袭了“卖身节”这个古时的名称,并赋予新的涵义。将这一传统节日逐步发展成为“政府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型招商和商贸活动的节日。

桥头日

“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其起源于1987年7月,该镇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

大岭山蛇宴食肆
岭山镇烹制蛇宴十分讲究,炖蛇汤用硕大的陶缸作容器,以燃烧中的木糠柴火“焖”成,味道浓郁,食客连喝十碗八碗不腻。

三禾宴

民间习族;东莞的水乡片,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夏秋之交,禾花飘香,稻谷金黄,以禾花、稻谷为食物生存的禾虫、禾花鲤鱼、禾雀到了这个季节,都长得肥胖鲜嫩。人们将禾虫、禾花鲤鱼、禾雀捉来,烹饪,摆上宴席,招待客人,俗称三禾宴,其风味别具一格。其中以道窖镇的“三禾宴”最为著名。

龙舟竞渡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全市各镇(区)都有规模和形式不同的“龙舟节”和“龙舟赛”,其中石龙镇、篁村区、万江区、道窖镇、麻涌镇等最有规模和特色,非常壮观。

荔枝节

东莞荔枝有“岭南第一品”、“果王”之美称,每年六月至七月荔枝成熟之际,全市各镇都相继举办“荔枝节”,节日期间有大型文体活动,商贸活动等。最引人的是游人和客人亲身到荔枝园采尝鲜荔枝,别有一番风趣。其中大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常平镇石碣镇、石龙镇等主要产区最有特色。

Ⅳ 东莞七夕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东莞七夕节也叫七姐诞,莞人有拜七姐的习俗。“拜七姐”从七月初六晚开始到初七早上(天亮前)结束。在此之前,每家每户都会用泥巴捏成各式各样的七姐娃娃,还有其他神仙的模样,再涂上颜色,惟妙惟肖。到了初六的傍晚,家家户户都把东西摆到街上去,从街头摆到街尾,桌子上放有泥娃娃、酒、七种水果(富贵子、菱角、枯榄、奸豆、龙眼、香蕉、柚子)、七种鲜花(指甲花、寿馨花、老来娇、鸡旦花、米子兰、姜花、鸡公花)、还有一些针、红绿线和一盒爽身粉、胭脂等祭品。红绿线和针是让七姐织衣刺绣用的,而爽身粉和胭脂是让七姐沐浴后使用的。有些人早早就把家里院子的地板洗干净,据说如果初七早上在地板上发现白色粉未状的东西,那就是仙姐用过的爽身粉,也叫“仙女粉”,姑娘们如果抹上这些粉,皮肤就会变得白皙透红、柔嫩光滑。一般的拜祭活动是从初七的凌晨12点一直延续到天亮前,大家围在一齐烧“金银衣纸”,然后跪拜天地,烧香祁求生活幸福美满之类的,最后在家门附近撒上一摊米,寓意去除污气霉运。拜祭活动结束后,有些地方还会组织街坊邻里聚在一起看大戏。

七夕节前后两天姑娘们都会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聚在一起焚香礼拜,向七姐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能早日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早生贵子等。在黎明时分,人们都会到河边去沐浴打水存放起来,数年不变质。据说用这些水当地人称“仙女水”、“七姐水”,洗过身子后,就会“无疮无疥”,病痛全消,身体健康,还有美容功效。

旧时莞人还有“摇仙姑”的习俗。桌上摆满与“八仙”有关的物品,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仙姑”指的就是“何仙姑”,当然少不了荷花。“摇仙姑”首先要准备好“道具”:两双长竹筷,一个簸箕,一根铜棒,还有一个铜孙和少许面粉。然后要用竹绳把铜棒固定在簸箕上,在铜孙里铺上一层薄薄的面粉,两人分别用长竹筷夹着簸箕倒立(面朝下,底朝上)放在铜孙上,立着不动。再接着就要问问题,问的当然就是女孩子们最关心的感情姻缘了,例如:配偶什么时候出现?相貌如何?家境是否富裕等等,不过“摇仙姑”的人一般会事先去算过命或是求过签,到了真正“摇仙姑”的时候只是为了确定一下是否准确,以求心安罢了。据说问题问完以后,簸箕就会自然地动起来,如果是对的就会在面粉上画出一个圈,错的话就画一个叉,问完一题就把铜孙上的面粉摇均匀接着再问,等全部问完以后再念一段话寓示送仙姑走,整个程序就完成了。

“七夕”鹊桥通性情: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

关于这个节令,有着天河(银河)相会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

东汉应勋曾撰《风俗通》:“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近代流传的版本,内容则丰富和健康得多。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忠诚老实、正直勤恳的青年,他父母双亡,依兄嫂过活。嫂嫂不贤,牛郎被逼分家出来,只分得一头老牛,一辆破车和两亩薄地,自耕自食。那“牛大哥”(牛郎对老牛的亲切称呼)见牛郎一人孤孤单单,想给他娶个媳妇,便告拆牛郎某月某日,有七位仙女下凡游戏,在银河洗澡,只要取得其中一位仙女的衣服,那仙女就是他的妻子。牛郎按照“牛大哥”的话,在一个月色朦胧的认晚,取得了当中一位织女的衣服,自此两人结为夫妻,情深意长。

牛郎织女婚后三年,男耕女织,恩恩爱爱,生下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不料织女下凡的事被天帝查悉,便派王母娘娘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好好端端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悲痛欲绝。“牛大哥”不忍目睹他们夫妻离散,遂撞断犄角,化作一只牛角船。牛郎挑上儿女,登上牛角船,腾云驾雾去追赶织女,眼看快要追上,狠心的王母娘娘拨下头上金簪,伸手一划,天空中立时出现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与织女皆无法渡河,只好隔水相望。然而,他们的坚贞爱情却感动了仁慈的凤凰,它召集天下的喜鹊,在滔滔的天河上架起一座鹊桥,终于使这一对夫妻在七月七日相会了。这一天天空中纷纷扬扬落下的细雨,其实就是喜鹊落下的无数羽毛。

这个人物化了的美丽神话故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女婚姻不能自由的残酷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人民百姓的善良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未竟梦寐……

另一个版本,称农历七月七日(七夕)为“乞巧节”表达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妇女)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所谓“乞巧”,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古代的乞巧活动大约分两种,一种说法是“卜巧”,另一种说法是“泡巧”,还有一种传说,于七夕之夜阑人静之时,青年女子偷藏在古井或葡萄架下屏息静听,如能隐约听到牛郎织女如泣如诉的窃窃私语,就是得巧。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俗称“拜七姐”。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洒虔诚拜之。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相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还有一件令人难的解释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饮服,常会有效退烧。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七夕这一民间民俗传统习俗,虽带着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这个神话也拴住了数代人的精神,并带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让人们努力去实现。鹊桥通性情已成为往事矣。

Ⅵ 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的风土人情,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速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民俗文化

麻涌镇有"中国曲艺之乡"之称,全镇现有18个曲艺中心,经常性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救灾复产义演、文化高地直播车、首届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打造文化强镇开创了良好的新起点。

"曲艺之乡"

古今往来,麻涌人对粤剧曲艺情有独钟。人们不仅喜爱听,还会弹唱编演。麻涌有着浓厚的粤剧曲艺氛围,主要是受其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活在古老而朴素的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船,陆路交通难以连接。人们以水田耕作为主,随潮涨潮落安排作息。每当农闲和潮涨时候,乡民喜欢三五成群聚于树荫下或凉棚、祠堂里,谈天说地,说书弹唱。使有天分的曲艺爱好者越来越多,兴起时自家出钱或众人集资派人往省城买回部分乐器与服饰,逐渐形成自娱自乐的民间组织。之后,有的外出拜师学艺,有的请师教习基本功,使各村的曲艺队伍迅速扩展,艺术水平逐步提高,成就了一方特色。1999年,经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的专家评定,麻涌荣获首批《中国曲艺之乡》,并在广州南方剧院接受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的授匾。在河边的水幕里,蕉林月夜中不时传出胡横箫,悠扬入耳。偶然间,又一曲婉转凄楚的《胡北归》从凉棚、祠堂荡出,见声见情,缠绵哀怨,粤韵清音可谓绕梁三日……

《香飘四季》

我省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享有盛名的作家陈残云,1958年至1960年受省委的委托到东莞农村体现生活,挂职县委副书记。在挂职期间,他在东莞水乡麻涌大步村蹲点,并挂职麻涌党委副书记。他立足农村,深入生活,了解民情,并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背景,党带领广大农民热火朝天地走农业集体合作化共同富裕道路为题材,创作了具浓厚的乡土风情和独具水乡特色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真实的描写了当时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热情地歌颂农民的新生活。《香飘四季》创作于1961年1月3日,1962年3月31日于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问世。1963年下半年,陈

残云分别在北京和东莞召开《香飘四季》读者座谈会,在这基础上,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故乡情》。1965年下半年,电影《故乡情》在麻涌、大步及附近村庄取材开拍,是年年底完成外景拍摄工作。小说《香飘四季》深深地刻在社员群众心中,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赛龙舟

龙舟始因纪念"屈原"而兴起装造的长艇,之后民间把长艇加以改装修饰作为体面,在江河上竞渡一番,逐渐成为一种水上运动项目。时至清代末年人们先后把长艇统一改装成8.5丈长的"大龙"。每当节日到来,周边各村的龙舟不约而同响起锣鼓,集于江面上,相互礼让一番后,擂起锣鼓齐头并进,确实为水乡民间人皆共赏的一项大型体育活动,之后便分别形成各处不同日期的"龙舟景"。至今,麻涌镇仍保留的龙舟景有麻涌景(五月十六),漳澎景(五月初九)、鸥涌景(五月十八)。改革开放后,我镇经济迅速发展,群众性的赛龙舟活动蓬勃发展,各村各乡新装造了龙舟,竞渡出现了新热潮,至今举行了七届"企业杯"龙舟赛。

舞狮

舞狮在我镇流行已久,每逢新春、喜庆日子及各类大型活动,人们喜爱舞狮,以示吉祥。尤在新春伊始(年初一、二、三日),富贵人家邀请一班入屋拜神祈求家宅平安、丁财两旺。表演舞狮,由大头佛引路,打响有节奏的高边锣鼓、主人家点燃喜炮欢迎,并挂青给醒狮采青以作报酬,此项活动流传至今,深受群众欢迎。建国之初,我镇曾有"志信堂"舞狮班,设馆于麻四村八坊两江祖祠内,由武林名师萧基从广州回乡执教授徒。同一时期,活跃于麻涌狮墰的还有麻一村四坊的袁炳均,他先后从事于香港、广州等地的名门狮班活动,深得名师指拨。我镇范围内在原有基础上,各村组织的狮队有麻四、新基、大步、南洲、华阳等村,继承和发扬了舞狮这项传统文化,每年过节,各大喜日子,各村都能派出狮队表演助兴,锣鼓喧天,观者如潮,水泄不通,其乐融融,深受群众欢迎。

Ⅶ 东莞长安沙头南区2014七夕晚上杀人命案,一死一伤,天理何在

天理自然是在天上,哎

热点内容
荷花池急转弯 发布:2025-07-01 21:13:00 浏览:439
缅甸野生花卉 发布:2025-07-01 21:12:57 浏览:134
啥角木盆栽 发布:2025-07-01 21:11:11 浏览:127
丽日玫瑰名城 发布:2025-07-01 20:52:56 浏览:929
4多花语 发布:2025-07-01 20:52:48 浏览:238
丁香喂猪 发布:2025-07-01 20:52:43 浏览:534
牡丹燕菜价格 发布:2025-07-01 20:46:12 浏览:919
红背樱花虾 发布:2025-07-01 20:46:11 浏览:306
盆栽垂盆草怎么养 发布:2025-07-01 20:35:51 浏览:957
水溶盆景 发布:2025-07-01 20:34:11 浏览: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