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也是

七夕节也是

发布时间: 2023-06-29 13:48:23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传统民间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这一天,中国少女主要活动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⑵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是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节是传统节日,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日期为农历的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我国的非文化历史遗产,也是我国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乞巧节),甘肃省西和县地方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及礼县的永兴、盐官等地。它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风俗曾因受压制而出现衰落,改革开放后重新得到恢复。西和七巧节风俗是集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发掘、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对促进农耕文明时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审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⑶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汉代,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和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

七夕节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3)七夕节也是扩展阅读

乞巧七夕的习俗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⑷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有很多不过节日的人都不知道七夕是什么节,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七夕是牛郎织女在鹊桥相见的日子,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他们的,那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1

七夕是情人节,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内的情人节。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节日习俗

1、听悄悄话

在浙江绍兴一些农村,七夕夜会有许多靓女,偷偷躲在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待夜深人静之时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待嫁的少女日后能得到千年不渝的爱情。

2、净水视影

江苏一带的乞巧活动是取净水一碗于阳光下曝晒,并露天过夜。即捡细草棒浮于水中,视其影来定验巧拙。也有许多年青女子采用小针看水底针影来应验智愚的。其他地区的汉族也多采用这种方式来应验巧拙智愚。

3、拜神

粤西部分乡村有在七月七日做籺拜神的习俗。根据传统习俗,人们先拜庙里的“老爷”(菩萨),再拜土地公。拜神的贡品一般有籺、三茶五酒、水果等。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是情人节吗2

七夕是“情人节”吗?看看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便知道了

七月初七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七夕节”,同时也是商家与情侣的狂欢节。在如今,七夕节被视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情侣们会在这一天互送礼物,开启甜蜜的约会,而商家们则忙于备货,趁着节日氛围多卖些商品。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外国节日的冲击,许多人都希望借助七夕节来唤醒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对于传统节日我们切不可一知半解,比如七夕节,它在古代可不仅仅是情人节。

有关七夕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上,《诗经大东》记载:“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句诗是牛郎织女故事的雏形,不过此时它却不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从农业文明的角度讲述织女工作的繁忙。牛郎织女星是七夕节的来源之一,但它却不是全部。

中国古代的观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许多古老典籍中都记载有星象文化。比如《春秋命历序》中就记载:“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日月五纬俱起牵牛;四万五千年,日月五纬一轮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汉书·地理志》云:“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这里的婺女就是织女,她逐渐演化为女神,被民间称为七姐、七星娘娘等,擅长编织云彩,是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除此以外,七夕节还源于人们对于特殊数字和时间的崇拜。在古代人们认为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等“重日”是吉日,而七月七作为其中之一,自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太平御览》还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这说明古人认为这一天是象征丰收的日子,因此七月七这一日要普天同庆,天地同乐。

在古代七夕节的“主力军”是妇女和儿童而非情侣,比如宋代《梦粱录》中就记载道:“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银小盒儿盛之,次早观其网丝圆正,名曰得巧。”宋代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流传甚广,但参加盛会的大多都是妇女与儿童,儿童自然是什么节日都要参加的,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古代的七夕节其实是“妇女节”。

既然是“妇女节”,节日的主角当然是女子。在古代七夕节也被称为“七姐诞”,每到这一天,女孩们便会在晚上对着织女星摆上瓜果进行祭拜,乞求女神赋予她们灵巧的双手和精妙的编织技艺。当然,有的女孩也会乞求姻缘巧配。

直到东汉时期,在战乱当中人们将希望与美好寄托在神话故事里,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逐渐形成。东汉《风俗通》中的“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是故事的雏形,而到南朝时梁殷芸《小说》中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则已经是故事的完整版。

七夕节起源古老,历史悠久,而它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融合以后,形成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比如在西汉时,女子们会在这一天进行祈福,刘歆在《西京杂记》中就记载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南北朝时,南方非常重视七夕节,节日仪式非常隆重。唐朝时宫中还要专门设“乞巧楼”,以供嫔妃和宫中女子向七星娘娘乞巧。在宋朝时,七夕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它在民间的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成为全国性节日。每到七月七时,宋都还会专设乞巧市场,《醉翁谈录》中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通过记载不难看出宋朝七夕节的盛况。不过此时七夕节的主角仍然是女子,男子不过是在旁欣赏者,而男女定情只是“女儿节”中的一小部分。

正如端午节有比赛龙舟与包粽子一样,七夕节也有独属于它的比赛,那就是“赛巧”。在七夕节女子们会比赛穿七孔针,穿的快的女子会得到女神的祝福,将来会心灵手巧,而穿的慢的人则需要将提前准备好的礼物送给获胜者。《元氏掖庭录》中对此就有专门记载:“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除此以外,古代民间还有对月穿针的习俗。而所谓对月穿针,就是女子们先向织女星虔诚跪拜,然后拿出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对月穿针。对于古人来说,最有意思的当属喜蛛应巧,女子们会在这一天各捉小蜘蛛放入盒子当中,等待一定时间以后将盒子打开,里面的蛛网越稠密则说明主人将来越心灵手巧。

而当时间来到近代以后,民间的七夕节依旧隆重。比如浙江宜兴人会在这一天聚集起来搭制香桥,祭祀双星,象征牛郎织女相会。而广东的七巧节则异常隆重,庆祝仪式从七月六号晚上就已经开始,人们会在香案上摆放许多瓜果与奇巧的东西,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直到现代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七夕节的情人节气息愈发浓厚。许多人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七夕节本不是情人节。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若是它能够促进传统节日的繁荣,即使存在误会,只有我们能够了解真正的七夕节,那么它也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⑸ 七夕节是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⑹ 七夕节是什么节

七夕节是情人节。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巧夕、牛公牛婆日、双七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梁谈没,为侍磨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夕节橡纳传统习俗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看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因为“牛郎织女”的美好传说,七夕节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带有了浪漫的爱情色彩,因此七夕节也就成为中国各个传统节日中最浪漫温馨、代表爱情和婚姻的节日,被称为是“中国的情人节”。

热点内容
关于丁香花的句子 发布:2024-05-19 21:10:17 浏览:146
苏芳花花语 发布:2024-05-19 20:51:25 浏览:390
亳州园林花卉 发布:2024-05-19 20:49:57 浏览:764
栀子花晒干后怎么吃 发布:2024-05-19 20:40:58 浏览:159
摘栀子花啦 发布:2024-05-19 20:25:02 浏览:566
抱茎杂茶花 发布:2024-05-19 20:08:48 浏览:352
1991年到1999的牡丹币 发布:2024-05-19 20:04:26 浏览:251
丁香草果饮 发布:2024-05-19 20:03:31 浏览:56
洛神花茉莉花茶 发布:2024-05-19 19:50:54 浏览:922
木本霸兰花 发布:2024-05-19 19:45:04 浏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