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课文

七夕课文

发布时间: 2023-04-20 11:19:50

Ⅰ 林杰《乞巧》翻译赏析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旦桥明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模告 【注释】

①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翻译】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比喻)

【赏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牛郎织女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这里我们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在月宫中孤独枯燥的生活,只能见到深蓝色的天。从而引发出凡人对仙人的感叹: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了吧,不然怎能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是一种同病相怜、同心相应的感情。在孤寂的主人公眼里,这孤居广寒宫殿,寂寞无伴的嫦娥,其处境和消春心情不正和自己相似吗?

Ⅱ 牛郎织女,五年级课文,简述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Ⅲ 苏教版六年级《牛郎织女》课文

具体如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他没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每天放牛,他总是挑最好的草地,让它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也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眼光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呢。

一天晚上,牛郎走进牛棚,忽然听见一声“牛郎!”,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面,原来是老牛在讲话。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第二天黄昏,牛郎翻过右边那座山,来到湖边的树林里。忽然,远处传来轻盈的欢笑声,牛郎循着笑声望去,只见湖边有几个姑娘正在嬉戏。过了一会儿,其中的一个离开伙伴,向树林走来。这姑娘是谁呢?原来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

每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这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几杯美酒,靠在宝座上睡着了。织女和众仙女见机会难得,便一起飞到了人间。

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交谈中,牛郎明白了织女的身份,织女也知道了牛郎的遭遇。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讲话了,眼眶里满是泪花。它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快分手了!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留着,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话没说完就死了。

再说天上,王母娘娘得知织女下嫁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把织女抓回天庭,严厉惩罚。

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地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宫。织女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快去找爸爸”。

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的面前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地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也确实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儿搭桥去了。

相关记载: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

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原文未交代。

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萌芽于先秦,渐成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故事框架基本确定。尽管不同的历史时期,故事的细节和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但其中蕴涵的对爱人的忠贞不渝的观念却穿越千年温暖后人。

无论是汉代以来的“求智巧”,还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鹊桥会”,都离不开中国古人对天文星象的长期观测和丰富的想象。

西周先民时代,古人就以“牵牛”、“织女”对银河两端的遥遥相望的一对星象进行命名。《诗经·小雅·大东》中记载:“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千牛,不以服箱”。

这是可查的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述。随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广泛流传,七夕这一天被定义成天河两边的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就日益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

Ⅳ 牛郎织女(一)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牛郎自小被兄嫂赶出门,和老牛相依为命;

2、牛郎周到照顾老牛;

3、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

4、牛郎和织女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培指颂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4)七夕课文扩展阅读: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配郑七夕”,相传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千百年来逗返这个古老而动人的爱情故事,世代流传,这一天还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版的“情人节”。

织女星和牵牛星和太阳一样,都是恒星。织女星的光辉是太阳的50倍,牵牛星的光辉是太阳的10倍有余。只因距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去不过是两颗比较大的星。介绍织女星和牵牛星都是恒星及他们的光辉。

Ⅳ 七夕这篇课文单个字意思有哪些

什么字呀,不同的字意思是不同的。
单释义:
[dān]:1.不复杂。 2.独一。 3.只,仅。 4.奇(jī)数的。 5.薄,弱。 6.衣服被褥只有一层的。 7.覆盖用的布。 8.记载事物用的纸片。 9.和尚称禅堂的坐床。 [chán]:1.〔~于〕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2.(单) [shàn]:姓。

Ⅵ 传统节日课文内容有哪些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课文内容有6句,分别如下: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蔡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态郑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弯卜圆真热闹。

赏析

1、第一句写出了春节的习俗—贴窗花、放鞭炮。朗读时,要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是写元宵节的习俗—看花灯埋闭穗。

3、第三句写的是清明节的天气特点和习俗—扫墓。读“清明节”时声音低沉。

4、第四句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赛龙舟、吃粽子、点艾叶。

5、第五句写七夕节的习俗—乞巧。

6、第六句写出了中秋节的习俗—赏月、吃月饼。

Ⅶ 语文三年级下册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后面提供的注释,可以起一定的辅助塌游胡作用,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我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
《乞巧》

作者: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作者: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札记
网路已经成为教师获取课程资源最常用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网路中下载与诗歌内容相符合的图片,首先从直觉上让学生知道诗歌所描述的一些内容,同时,引领学生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明白诗歌中提及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相关的人文背景,从而带着一些“前在知识”进入到文字的阅读中。

如:我在教学《乞巧》一诗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古时女子对月穿针向织女乞取智巧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画面之后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从直观上感受古时人们对七夕节的重视以团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图片、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乞巧***

谈话汇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和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记忆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

学习古诗有很多的好方法!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向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板书课题。***

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开启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交流反馈:

1.汇报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

2.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磨悄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当时的情景怎样?***学生自由说说,借机理解“碧霄”***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能背诵杜甫的《牛郎织女》吗?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著***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说说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的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各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古代家有女孩,总希望她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所以乞巧节又名女儿节出示古诗“ *** 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4.想象古人在过乞巧节的心情与情景,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反馈

1.你怎么知道人很多?

2.她们穿了多少条红丝呢?

3.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再诵读诗句。

拓展感悟: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2.同学试背。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些同学还蒐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拜新月》、《开元天宝遗事》、《迢迢牵牛星》、《七夕》……***

第二课时***嫦娥***

复习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

体会

1、根据课前蒐集的资讯资料讲故事,体会丰富想象。

2.从神话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丰富的想象***

3、其实诗人的想象也挺丰富的。***自由读诗,体会想象意境***

自学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这首诗题为嫦娥,却着墨不多,通篇看到的都是云天幻景,说说你的所见。***读句子联络注解读懂字面意思。***

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会想到什么?那么嫦娥呢?***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嫦娥孤单寂寞的处境***

4、除了,这渺渺云天,皎皎河汉,嫦娥还能见着什么吗?她最想见的会是什么呢?***后羿,人间幸福美满的生活呀。***小结:当她每晚只能看到***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当她想亲人却又见不到亲人,只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面对***学生接读***“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5、她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反复吟诵前两句诗句,感受当时嫦娥彻夜不眠,辗转反侧的处境,想象说话以引出下文理解嫦娥苦闷的心情。***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为什么后悔呢?再次联络上文,通篇理解诗句,引起共鸣。***

6.有感情朗读诗。

***1***生练读。

***2***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7.古人常借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某种心情,你觉得作者借《嫦娥》表达了什么?***师简介李商隐:因为政治原因,李商隐的爱情、婚姻生活很是不幸。***借此理解诗人正是借助嫦娥的处境来抒发自己的苦闷。再说,我们常把月亮称为嫦娥,猜想一下,当夜色渐浓,诗人面对当空的一轮皓月会想些什么呢?***引发学生换位思考,反嚼诗句,深入诗景,体会诗意。***。8、拓展:说不定天上嫦娥的“云母屏风”此时在作者屋里就只是***绳床瓦灶,破桌烂凳……***当一灯如豆,夜凉如水时,诗人他***孤单、寂寞***就步出庭院,发出***再诵古诗,反复品味。涵咏***

9、同是一轮明月,诗人张九龄会说:*** ***;诗人李白会说:*** ***还有那些诗人也会在明月夜抒 *** 怀呢?课外再去找找吧。

10、完成作业。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

2.人教版

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4.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本第二课古诗两首

5.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

Ⅷ 乞巧读后体会

《乞巧》是人教社新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今天就鹤峰实小向玲老师执教的《乞巧》谈谈我个人的收获: 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向老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导入新课很自然。上课伊始,向老师以自然的教态向学生娓娓讲述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正当大家陶醉在美丽的民间故事时,很自然的导入诗歌的学习。这个导入过程水到渠成,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特点之一——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语言迁移走进诗歌语言。 新课标指出,重视字词教学,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贯穿于字词教学。在课例中,向老师抓住学习“乞”和“巧”揭示课题,强调读准字音和理解字词的意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字词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强化,还能促进学生在字词教学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培养语感,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让字词教学变得更生动有趣。 古诗的特点就是语言的高度浓缩,向老师为了突破“理解诗歌语言”这一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读古诗。学生通过自由读、欣赏范读、教师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反复训练,最后达到了熟读成诵的学习目标。经过这样一个训练过程,学生很快乐地学习古诗、积累古诗,在此基础上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学生自然地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自然的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定会油然而生。 我也非常赞同前边深谷幽兰(巴东光明小学吴俊贤)的观点:向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让学生运用资料袋等手段,自己学习理解课文,给了学生一个拓宽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谢谢大家!

热点内容
济南百合网 发布:2025-05-06 19:42:39 浏览:562
印度电影鲜花山谷 发布:2025-05-06 19:36:55 浏览:923
鲜花杜尔伯特 发布:2025-05-06 19:36:51 浏览:659
吕洞宾和白牡丹结局 发布:2025-05-06 19:35:23 浏览:563
长春二道预定鲜花 发布:2025-05-06 19:35:19 浏览:555
妄想姐姐樱花 发布:2025-05-06 19:16:07 浏览:95
月亮花花语 发布:2025-05-06 19:15:21 浏览:298
七夕安全套 发布:2025-05-06 18:52:32 浏览:937
清创花卉 发布:2025-05-06 18:48:20 浏览:98
花泥插花技巧 发布:2025-05-06 18:35:19 浏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