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叫啥
A. 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七夕又叫什么名字
七夕节别称什么节
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具体如下:
七夕:七月七,人称“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晚上,古称“夕”),故称为“七夕”。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乞巧节:得名于“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七月七是七姐的诞辰,“乞巧”是“七姐诞”的重要习俗之一,故又称“乞巧节”。民间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靓女们专属节日。女孩子们在这个晚上,除了向织女乞求巧手之外,更乞求婚姻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子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子会在七夕当晚,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中国情人节: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非常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风俗活动: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凳闭亏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称为“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枣神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的遵命回朝。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态液十来人,联合举办。
拜魁星
民间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B. 七夕节又称什么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别称汇总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C. 七夕节又名什么节 七夕节的别名
1、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2、古时,七夕节又称为女节、“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到鹊桥相会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当日,各个阶层的家庭,不管是宫廷宰辅,还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宴会后,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对银河方向跪拜,向织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节更加隆重,宫庭中还会举办盛大的“七夕巧筵”。
3、由于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颜焕发,皮肤充满光泽和弹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宫廷御史、尚书、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鹤年堂药铺预订膏方,进贡皇后、皇太后、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儿享用。鹤年堂的益圆膏、苏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龟苓膏等“五季膏方”,有着独特的效果,成了宫廷大小官吏的首选珍品。
D. 七夕又叫什么
七夕节是传统节日里面最浪漫的。你知道七夕节的别称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七夕节的别称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七夕节的别称
1、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2、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3、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4、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5、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6、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7、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8、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饮食文化
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考究者还会使用“巧果卡子”的木制模具做出来各式各样的巧果,如鱼、花生、桃子、篮子、莲蓬、老虎、狮子等等。制作时只需将调好的面拽成小块塞进印模里,小号的用手指肚、大号的用手掌根压实与卡子一般平,然后小卡子抓住一端、大卡子握住把儿,用力将另一端磕向案板便可做出各种形状和印着吉祥图案的“巧果”面团,接着经过烙烤或油炸后便可食用。吃时,若嫌干燥腻味,不妨喝几口王老吉,有助于预防上火。
吃面条
另外这一天有吃面的习俗,这一天往往跟中国的24节气以外的三个杂节气,一个杂节气就是三伏,还有一个是暑九,还有一个南方的雷雨。大家都知道头伏饺子,二伏面。而且吃面意味着挑寿,面挑得越高,人就越长寿。还有为织女摆贡。
面条可以做,抻面最好,它象征着巧,而且象征你以后的性格能屈能伸,特别是能男孩子抻面或者给丈夫抻面,而且具有韧性,说明你出去做人也要有韧性,你的事业才能够成功。丈夫的夫本来就是天字出头叫夫,丈夫为天,妻子为地,面抻出头上,天就为夫,就可以闯出一番事业。另外闯荡出来,还要祝福婆婆公公健康长寿。
蚕豆
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还与分豆结缘。每年七月初七,各家各户都要分食蚕豆,谓之“咬鬼头”,取驱邪的意思。“分豆结缘”是福州七夕节特有的风俗。此俗缘出郊区,后传入城中。节日里福州人相互赠送蚕豆,并在七夕夜月光下分啃蚕豆谈天说地,以作结缘纪念。七夕成为促进家人和睦、朋友缘深、邻里友好相处的“结缘节”。平日,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磕磕碰碰,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
瓜果
七夕是以瓜果为主,因为这个时候瓜果下来了,特别是西瓜。而且这个时候最忌讳的是不吃梨,大家在这一天吃梨,就和巧距离得更远。所以一般这天女孩子都不吃梨。
七夕的时候放桃,将来到了中秋,我们供月供娘娘都放。另外这个时候,端午节刚过之后,还有一些剩的樱桃,一般都喜欢采来。大家为什么要用樱桃,五月是热月,过去了,七月是分离的月,又进入酷暑,疾病开始蔓延,蚊蝇很多,樱桃像小灯笼一样,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第二,民间还这样认为,英雄一来,妖魔鬼怪统统逃跑了。还有桑葚,吃了白桑葚,象征着我从现在一直到天冷,吃菜或者水果的时候吃不了虫子,黑桑葚如果在这天吃就吃不到苍蝇屎。
七夕情人节简介
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猜你喜欢:
1. 七夕节的来历是什么
2. 七夕是什么时候
3. 2017七夕是几月几日
4. 七夕的英文是什么
E. 七夕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七夕节别称:
1、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2、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3、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4、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5、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6、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7、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8、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由来:
1、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乞巧节”或“女儿节”,还有现在的情人节。
2、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3、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4、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F. 七夕又被称为什么节 七夕的别称
1、七夕节又被称为 “乞巧节”或“女儿节”。
2、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在七夕节这一天,情侣们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庆祝以及给自己的伴侣送上最美好的祝福和礼物。
3、早在我国汉朝时期之前,七夕节就已经出现,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的记载。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G. 七夕又叫什么节
1、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颤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2、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3、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盯空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凯洞瞎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4、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 七夕节又称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啥节日
1、七夕节也称为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
2、七夕本来来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时间的崇拜。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我国民间最古老、流传最广的传说。 七夕节是拜谒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祷、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节表达了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感情,遵守双方对爱情的承诺。 传说每年7月初7点,人类喜鹊在天空中飞翔,在银河中为牛郎织女挂鹊桥相遇。 凡人女子在这个晚上,向织女祈求自己幸福的婚姻。
I.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导语: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还叫什么节吗?下面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吧!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1、兰夜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2、小儿节 ——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3、穿针节 ——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
4、双七 ——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双七,也称重七。
5、香日 ——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6、星期 ——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7、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8、女节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七夕节餐厅推荐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马上就要来咯,是否想好去哪里度过呢?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年青的情侣们自然也不会错过良机,订情人餐、送礼物等已经成为七夕节那一天情侣们必做的流程了。那么一年一次的七夕节日,如何留下浪漫的回忆,特推荐七夕节可以去的餐厅:
“试探期”情侣推荐:仙踪林
对于彼此还处于“试探期”的情侣们来说,“做错”有时候比“不做”后果更严重,所以在彼此还不是很了解的时候,先择七夕节要吃情侣餐最好不要去那些口味很重的餐馆,万一不合对方口味,尴尬不说,有没有下一顿都说不定呢!记住,美食不过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情调浪漫,方便聊天,能让对方全身心的放松才是最好的去处。
此类情侣,在七夕节那一天,可以选择仙踪林作为情人节的用餐地,青藤悬挂、卵石漫地、秋千摇荡的天然野趣不知迷倒了多少俊男靓女。摇曳其间,轻啜一口招牌奶茶,聆听一曲悠扬音乐,悠闲地惬意感顿生。
招牌奶茶、鸡翅及炸豆腐
推荐仙踪林的招牌奶茶,冲得香,撞得滑,茶瘦奶肥,茶味和奶味都清晰可分,但两种味道又配合得天衣无缝,一口喝下去,能让心浮气躁的人马上原神归位。沉淀在杯底的珍珠糯糯qq的,带点桂花香,弹性十足且不黏牙。
刚出炉的炸豆腐是仙踪林的亮点。金黄香酥、外焦里嫩,闻起来带着点特有的臭味。豆腐表层里面都是带气孔的,筋道有嚼头,淋上浓稠的酱汁,咬下去冷热香浓层次分明,那味道怎能不令人陶醉?
卤水三拼面
卤水三拼面份量够足,里面的牛肉很多,铺了厚厚一层。酱卤的很入味,只是汤汁稍微有点咸。面条不够劲道,软嗒嗒的,若是换成手擀面口感会更好。
推荐理由:
绿野仙踪般的氛围静谧安详,秋千卵石颇讨女生欢心,可以来这里喝茶聊天,也可以饱餐一顿。俘获她的人,先要俘获她的胃,当第一口招牌奶茶滑入喉中,甜了胃、蜜了心,还怕她不束手就擒?
“老夫老妻”推荐:城市花园
对于那些感情稳固的“老夫老妻”而言,平时的日子,或许少些浪漫,多点平淡才是真理,但是情人节当天可不能过得太马虎哦,怎么着也得为单调枯燥的生活留点美好回忆不是?想想平日忙于工作,有多久没有坐在一起促膝长谈了?是不是应该在钢筋水泥般的都是丛林中寻觅处后花园,赏赏风景、讲讲情话,那本已归于平淡的感情也会再一次升温。
城市花园是一处可以看得到风景的咖啡店,坐在宽大的落地玻璃窗前可纵览窗外的层峦叠翠。葱翠的藤蔓随性地攀爬上墙沿窗棂,连透过玻璃窗斜射进来的阳光仿佛都是慵懒的。整间店堂以宁静的棕黄、凉薄的碧绿为主色系,错落有致的室内布置精细而不烦琐。舒缓的音乐浅浅流泻,柔和灯光映射在璀璨的餐具上,流光溢彩。
法式煎鸡扒套餐
在合肥吃简餐,还是城市花园性价比最高。推荐法式煎鸡扒套餐,浓郁的汤汁覆盖在滑嫩的鸡扒上,姜黄色的面条筋道弹牙,拌匀后吃上一口,油而不腻,麻而不燥,满溢的酱香猛烈冲击味蕾。另外还附赠有番茄浓汤、水果沙拉、咖啡和餐包。营养搭配丰盛得当,一人吃分量足矣。
爱尔兰咖啡
极力推荐这里的爱尔兰咖啡,那背后隐含的凄美故事本身就是感情的催化剂。当威士忌注入热玻璃杯的一刹那,酒精因受热得以挥发出来,满室醇香。紧接着倒入滚烫的黑咖啡,两者交汇,迸发的美妙气味难以用语言形容。滚烫的咖啡穿过冰冷的鲜奶油,在酒精作用下,温热的感觉从腹中燃烧蔓延至全身。咖啡本身的香醇加上威士忌的清冽,激荡出独特妙曼的香气令人陶醉!
木瓜牛奶、鲜果盅和海鲜咖喱包
城市花园的木瓜牛奶里能喝到沙沙的木瓜瓤,所以口感丰厚了不少。乳白配橙红,两种明快的颜色纠缠在一起,青涩的甜香。浓艳的色与恬淡的味溶合出来的木瓜牛奶饮,在这个季节当仁不让的成为店内点击率最高的一款冰饮。
百汇鲜果盅,造型精致,挖空了果肉的柠檬容器雕刻成细密的锯齿状,里面塞满草莓、奇异果、芸豆等果品,其上覆盖厚厚一层鲜奶冰激凌,巧克力棒和威化饼斜斜的插在边缘,简直就是件完美的艺术品。每一勺口感都各有千秋,让味蕾在盛夏享受一场美妙的.冰淇淋洗礼。
推荐理由:
整间店面有种颓废的文艺复兴气息,轻松舒适的氛围很容易身心放松。除各色扒类排饭外,水果甜品是城市花园的另一特色,卖相讨喜、摆盘精致,满足小女孩大女人对食色孜孜不倦的追逐。抛开生活工作中的琐事,在如此慵懒的环境里缱绻细语,日渐平淡的感情也会升温不少哦!
“暧昧期”男女推荐:绿茵阁
若是拿捏不准“她”的口味,建议选择充满中国元素的绿茵阁西餐厅。除了各色西式餐点外,它还提供多款中国特色美食,且都是按照西餐的格式,写着“头盘”、“主菜”……上菜的时候也都是分餐制,对于初识的情侣来说最合适不过。饭点一过,贴心的店员就会调低光线,幽暗迷离的光影很适合搞暧昧呦。如此私密的空间里,感情升温自不在话下。
绿茵阁位于太阳城负一楼,整体装修风格现代、大气、且精致。喜欢墙上的涂鸦和靠墙的连排沙发,还有全透明的vip包间。店内的各色灯饰相当震撼,华丽丽的将整个餐厅衬托流光溢彩。晚上来此还会聆听到live版的钢琴演奏,年轻女子一袭白色华服,发髻高高挽起,修长的指尖优雅的跳跃于黑白琴键上,缱绻悠扬的音乐顺势流泻。
J. 七夕节又叫什么节日(为什么七夕节又称女儿节)
01
七夕:古代的女儿节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中华民族流传了大量关于“七夕”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民俗仪式资料,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据专家考证,七夕节俗形成于汉代,汉代《古诗十九首》记载: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褛,俱以习俗也。 ” 可见,七夕节俗与女性的关系十分密切,古代的七夕活动以少女少妇为中心,所以又称为 “女儿节”或“少女节” 。
如河南《宜阳县志》中说:“七月七夕为女节,陈瓜果、祀天孙以乞巧。 ”
南朝《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是夕,各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陈瓜果于庭院中以乞巧。”
到了唐代,人们都要在“七夕”这天祭拜织女,希望她把纺织的技巧传给家中的女人,而女人们则走亲访友,连平时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这天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涉足田园、游览井市。唐人祖咏在《七夕》诗中说: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明代《帝京午目》中说: “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 “七夕”这天女性的待遇就更高了,女人要穿红戴花,用五彩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葫芦等形状穿线佩身,家中还要备足美食供女人享用。
02
数字“七”:女性的专属密码
中国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女性与数字“七”似乎形影不离。
比如,女娲在创造人类之时,就曾 “一日七十化” ,又如汉代刘向《列女传》 中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七日城为之崩 。
流传于浙江省东阳县的《女蜗造人》故事中,说到女蜗用黄泥捏人,捏好后就放在太阳底下 晒,只要晒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会活,果然泥人如期成活。哈尼族神话《始祖塔婆然》描述女始祖因风而孕,九月后生出“七十七个小娃娃” 。满族《海伦格格补天》神话说有个叫海伦的小姑娘为了补天,用一盆神火“炼七七四十九块石头,炼到七七四十九天”,终于炼出一块五色石板。
傣族叙事长诗中, “七”是一个神秘的数字,它象征着半人半神的女性。纳西族在人死后,要在鞋底钻孔,其中男人的钻九个孔,女人的钻七个孔,因为他们认为女性有七个魂,男性有九个魂。
在我国民间文学中,有七仙女、七姊妹、七姑娘之类的说法。 在“天仙配”故事中,更明显突出了“七仙女”,七仙女也是天上的织女,是织女姊妹当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她因为受不了天上的寂寞,偷偷来到民间,爱上了孝子董永。彝族的神话传说中常有“七姑娘” 的说法,著名的创世史诗《梅葛》中说,远古的时候格滋天神放下九个金果变成儿子,又放下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姑娘。
在古老的传说和民间习俗中,“七”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女性,并且古人将七月初七视为女性的节日, 另外“七”与“妻”同音,也暗示了和女性的关联 。
03
为何“七”代表了女性?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认为女性与“七”密切相关呢?古人通常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为何数字“七”又代表女性呢?学术界对此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寻根溯源,古人是遵循“月亮——生育——女性”这样的思路来考虑的。
古代人们通过用肉眼观察太阳、月亮、星星来确定时间和方向,制定历法。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占星术,即通过天体的运行来占卜凶吉祸福,预测自然灾害、战争的输赢和个人的命运。《易传·系辞下》曰: “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由此可见, 天文知识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此也产生了与天文有关的神话以及神秘数字等。
《周易·系辞上》说:“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阴阳之义配日月。”日、月是人类最易观察到的自然天体,仰则能见。日为阳,月为阴,为古之观念。月为女性的象征,为太阴之精,为妇、为母、女主、皇后。
古人通过观察发现, 月圆月缺,盈亏相续, 所以他们认为月亮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能够生生不息,从而衍生出了月亮代表女性的观念。
《搜神记》中说:“孙坚妻怀权梦月入怀 ,告坚日:‘妾昔怀策梦日于怀,今又梦月。’坚日:‘子孙兴矣。”’可见,民间有梦月为子孙兴旺的象征的观念。
按照阴阳的文化体系,形成了月一阴一女性的象征体系。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中女神都是主司婚姻和生殖之神。 常羲、西王母、嫦娥等月亮女神神话象征着“生命的繁衍与永恒”。
六朝时期的《汉武帝内传》记载,七月七日那天,她送了四个仙桃给汉武帝吃。这位尊贵的女神或女仙的此举恰在月、日重“七”之时,生下七个女 儿,七月七日下凡到汉武帝处做客,而美丽善良的七仙女,冒犯天条和人间穷苦百姓结婚,后来道教又进一步把西王母推举上玉皇大帝皇后的宝座,这当然会在无形中缔结或加深女性与数字“七”的缘份。
唐代以后,民间出现了主婚姻的“月老”,他有用以系夫妇之足的“赤绳子”,实指“子孙绳”,月老是月神由天堂走向民间,由神到人的复合形态,这种形态是月为生命之神的自然演化。
数千年前,先民们通过观察,发现月亮的盈亏周期为28天,这与女性的月经周期几乎完全相同。 古人于是将崇拜月亮的宗教感情与月亮盈亏规律、女性行经规律联系起来。
而后,古人又发现,女婴7个月时长第一颗牙齿,7岁时开始换牙。约在14岁时,月经初潮到来,在49岁时进入绝经期。此外,女性的妊娠期为280天左右。 女性的发展节奏,正好以“七”为基数。
《黄帝内经·素问》 之《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状;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衰,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黄帝内经》的这段话,从七岁一直描述到四十九岁,每七年一个生命阶段,系统地总结出了女性大半生生理变化历程。
可见,这些基本的生理现象,古代的先民们,在女性身上早就观察到并记录下来了,从而将女性与数字“七”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观念,并折射到民间文化中,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所以,数字“七”与月亮、女性三者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古人以“七”代表女性,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