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蛇王节

七夕蛇王节

发布时间: 2023-03-27 18:15:16

⑴ 蛇王节的民俗

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至今南平地区流行有《蛇滩》《石蛇》等故事。南平县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活动。镇中的蛇王庙是活动中心。庙内有三尊蛇神像 —蛇王三兄弟。当地人称为连公爷。三兄弟身穿红袍,双脚踩着怪兽。他们的双眼一为仰视、一为俯视、一为平视。寓有洞察人间、驱祟造福之意歼档。
程序是:
捕蛇——农历6月,人们四出乡野捕蛇,大小轻重不论,有毒无毒都在捕获之列。乡民把捕来的蛇都敬献到蛇王庙,放到庙正中的黑色大瓮里,由专人精心饲养。人们相信,谁捕获得最多,谁就对蛇王菩萨最心诚,也就会降福于自己。
坐轿——7月7日晨,蛇王庙前己点燃起两支玫瑰色的大香,高2米,各重25公斤。乡民齐集庙前敬神,并抬来一座特制的轿,称为“神轿”或“龙亭”。轿四周用细铅丝编扎的网,罩住轿中设置的一个木制的大圆盆。
出巡——7时许,蛇王菩萨巡行开始,炮铳三声,锣鼓齐鸣。队伍鱼贯而出,队列由大锣开道。旗队紧随其后。写有“行雷”“连公”“肃静”“回避”的木牌并列在前,引丛衫领神轿。后随各乡乡民,每人出发前,从大黑瓮中取出一蛇,或绕脖颈或围腰间,或缠手臂,连儿童也氏郑乱不例外,俨然一队长蛇阵。沿街各户人家,手持香火燃鞭相迎。并与队列中人交换三支香火,名曰“分香”,以显示对蛇王菩萨沿街驱疫、降福闾里的共同敬仰。
归位——蛇王菩萨出巡完毕,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被乡民恭请回庙。
放生——入夜,乡民纷纷从庙中大瓮中取出蛇蟒,成群结队拥到闽江岸边,以虔诚的心情将蛇放入江中,使其返回大自然。
以蛇王庙为载体,樟湖人每年都要举行春秋两祭的“游蛇灯”和“赛蛇神”活动。游蛇灯在每年正月初六至廿一元宵前后举行,按姓氏轮流,每姓一晚,每户一板,游蛇灯的阵势庞大,颇为壮观。赛蛇神在每年农历初七举行,它是樟湖地区独特的崇蛇民俗。明代文学家谢肇《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以上有地名朱船板(即樟湖坂),今福州方言仍称为朱船板,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人头,出赛。”
这一祭蛇民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樟湖善男信女对蛇虔诚敬拜,祈求蛇神保社稷安宁,消灾祛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信徒水陆平安。随着时代的进步,尽管现代文明为千年古镇注入几多活力,尽管进入21世纪樟湖人全身心投入改革开放和三个文明建设大潮之中,但“闽蛇崇拜”民俗仍在樟湖地区表现的最为典型,最为完整。这不仅给后人进一步探明和研究崇蛇内涵、来源、传承历史等留下了重要资料,同时也为旅游开发留下了宝贵资源。

⑵ 2015年蛇节是几月几号

蛇节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的传统节日,每年七月初七,就会举行一年一度的的蛇节。当天清晨,当地乡亲将巨大的蟒蛇和蛇神连公从“蛇王庙”请出巡游,他们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合家平安。
阳历是2015年8月20号,也是我国的七夕情人节。希望帮到你。

⑶ 蛇王节的源起

自1991年8月恢复举办“崇蛇”文化节以来,“蛇文化”活动弘扬了闽越文化,振兴了地方经济。1995年蛇王庙(福庆堂)被列入南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崇蛇”活动冠以“樟湖镇蛇文化节”。1998年樟湖蛇文化节纳入“大武夷旅游”系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南平市樟湖首届蛇文化旅游节”。近年来,樟湖蛇文化的独特罕见性,倍受世人瞩目,特别是日本、台湾及东南亚地区的社会人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使樟湖蛇文化驰名中外。正值“蛇王庙”被列入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闽蛇崇拜民俗活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际,七月七“蛇文化节”以其地方特色赋予的文化内涵,使2005年崇蛇活动再一次升华,冠以“延平樟湖镇闽蛇崇拜民俗活动旅游节”,给予樟湖慎激蛇文化新的定位,以它古老而又崭新的面宽含袜孔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漫长岁月里,人们在敬拜祭祀活动中,形成了“闽蛇崇拜的民俗文化”,每年春秋两祭活动,完整地传承了古闽越族的遗俗。千百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精华,使之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朴、原始的老首崇蛇活动,铸成了独特的民间崇蛇文化。
樟湖闽蛇崇拜活动的载体“蛇王庙”俗称“福庆堂”或“连公庙”,位于316国道119?郾5公里右侧。它临江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建筑整体气势宏伟,古朴古色、庙内上下两落,下落为戏楼建筑,戏楼中间为戏台,两侧对称肩楼,天井及钟鼓楼,戏台正面与正殿相对,中间为敞开式观众厅。上落为正殿,庙殿为重檐悬山式建筑,面五间,进深十余米。走进富有神韵的神庙殿堂,犹如步入时间的隧道,置身其间,往事越千年,发古之幽思。

⑷ 蛇王节的崇拜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有游蛇灯、赛蛇神等传统习俗。福建属古百越文化圈,简称“闽”。许慎《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所谓“蛇种”,即认蛇为自己的祖先。这说明古代闽越族以蛇为图腾,把自己的祖先同蛇联系在一起。 闽人的蛇崇拜仪式保存得最完整的,当属位于闽江边上的南平樟湖镇。在这里还保留着被专家学者称为“原始宗教信仰活化石”的樟湖蛇王庙和蛇文化系列活动。许多专家和学者都认为,崇蛇民族和地区有很多,但像樟湖这样的崇蛇在中国还没有找到第二处。
根据被当地人称为“活蛇神”的陈学铭先生介绍,樟湖的崇蛇民俗活动——蛇王节起始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但在明清两朝时为最盛。当时,蛇王庙的香火是很旺盛的。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后来受到“破四旧”的影响,蛇王节活动中断了40多年,直至1989年2月才恢复本来面目。
走近蛇王庙,只见正门上方“蛇王庙”三个火红大字。走进庙门,最大的视觉冲击便是正殿下殿,一旧一新,相映成趣,正殿供祭蛇神,下殿是新建的仿古戏台。庙宇四周檐下的如意斗拱出檐处的昂头,分别雕有四只神态逼真的蟒蛇蛇首,前檐的六组斗拱,也雕有蛇首。
樟湖崇蛇民俗集中体现在每年两次的祭蛇神活动,正月元宵节游蛇灯和农历七月初七赛蛇神庙会。所谓游蛇灯,是在游行日的傍晚,参加游行者带着自家所备的木制灯板参加游蛇灯。灯板上置纸糊灯笼,内燃蜡烛,集中到蛇王庙。各家灯板首尾相接,绕镇街游行。游街队伍浩浩荡荡,敲锣打鼓,吹奏唢呐,每到镇里中心地方,燃放土铳,响声震天。蛇灯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受到香烛供品顶礼膜拜,香烟缭绕,鞭炮齐鸣,观者如云,前呼后拥,构成一幅蔚为壮观的热闹场面。
蛇首模型一般由集体统一制作,高达2.5米,以竹木为支架,外糊绿纸做蛇头,双眼圆睁,张开“血盆大口”,模样十分吓人。蛇首通常由8人抬,与蛇首模型相接的是每户人家自备的灯板,代表蛇的身躯。樟湖游蛇灯活动每年从农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止。按姓氏轮流,每姓游行一个晚上。据当地老人回忆,最长的游蛇灯灯板相接有八百板,长达三四里,缓缓而行,规模令人赞叹不已。
到了午夜时,队伍集结于闽江边上宽敞的沙滩上,随着蛇首的摆动,整个队伍形成几个大圈迅速转动。此刻,土铳、鞭炮、焰火齐放。大约半小时后,随着三声土铳巨响,队伍忽地停住,各人迅速解下连接前后灯板的绳索,然后各自回家。蛇头、蛇尾模型被抬到闽江岸边的一座小庙前,浇上煤油,引火焚烧。此时,众人无语,默默颂祝蛇神升天,保佑众生。

⑸ 蛇王节的来历是什么

蛇王节的来历:
樟湖地区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念逗巧,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仔键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

蛇王节活动形式:
樟湖每年农历正月初六至二十一的闹元宵,按姓氏轮流,每姓一天,每户一板,或者几十板,多者千余,当夜幕降临,人们将制作好的"蛇灯"拿到庙前连接成一条长达一、二公里的"长蛇阵"。入夜时分,弯弯曲曲的竹蛇绕镇蜿蜒而行,家家户户放鞭炮烟火,在自家门口或巷口迎接以示祛灾祈福。蛇灯在鼓声中,犹如一条长长的火蛇腾跃在夜空,蔚为壮观。
赛蛇神活动的这天,人们奉蛇王出巡境内。清早指厅在庙前排长队,鸣锣开道,号声铳声阵阵,旗幡招展,游行队伍人手一蛇,或将蛇握于手中,或缠绕在臂上,盘绕于胸前、颈前,更有甚者与蛇亲吻,千姿百态,其情景十分惊险、动人。游蛇结束,人们把蛇放归大自然。

⑹ 蟒大将军的来历是什么

龙蟒比一般蟒蛇高。

蟒蛇,停在铁砂山,坐骑,黑狮(一公嫌帆帆一母),生日,三月三。好吧,59顿饭。我身边有两个法宝,一个青龙偃月刀在手上,一个干坤鞭在背上。

它是蟒科,一种巨蟒属的大型爬行动物。常见的体长3-5米,头颈部背面有深褐色的矛状斑点,头侧有黑色的纵纹斑点,前部黄白色,背部黄褐色、灰褐色或黄色,背部及两侧有大云豹斑纹,边缘为黑色。

蛇节的起源:

在张虎地区有一个传说。王兴公司,原来是一条大蟒蛇。修炼后可获得古田再见岭之德,取一方绿荫。有一年,张虎地区发生了一场可怕的霍乱,许多村民死了。后来又派人去为蛇王祈福。第二天,一轿姿条大蟒蛇突然出现在张虎湖的上空,它喷出烟火,赶走了瘟疫。村民得救后,立庙为菩萨。此后香火不断,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蛇王节纪念。

蛇节的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到二十一,张虎湖的灯会轮流芹雹进行,每个姓氏轮流进行,每户一板,或者几十板。夜幕降临时,人们把制作好的“蛇灯”拿到庙前,连成一个一两公里的“长蛇阵”。晚上,蜿蜒的竹蛇在镇上蜿蜒盘旋,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口或小巷燃放鞭炮和烟花迎接它们,以示祝福。在鼓声中,蛇就像一条长长的火蜥蜴在夜空中跳跃,十分壮观。

在蛇神活动的日子里,人们会和蛇王一起游览领地。清晨,庙前大排长龙,锣鼓喧天开道,号角齐鸣,彩旗飘扬。游行队伍手里拿着一条蛇,或缠在胳膊上,或盘绕在胸前和脖子上,甚至用各种方式亲吻它。那一幕非常惊心动魄。当蛇之旅结束后,人们将蛇放归自然。

⑺ 人人七夕拜织女,为什么福建有条村落却要拜蛇王

一年一次的七夕节又来到了,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一个了。在古代,这一天不仅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好日子,民间也有女子在这天向织女祈福的习俗。不过,我国幅员辽阔,也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要拜织女,就拿福建一个地方来说,在七夕这么浪漫的节日,他们拜的是蛇王!


樟湖镇这个别样的七夕节,包含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⑻ 蛇王节是几月几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迎赛活蛇的传统习俗。延平区樟湖镇举行的闽蛇崇拜民俗文化旅游节,正是“蛇王节”。蛇王节的傩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蛇)图腾的崇拜,也显露出人类与动物(蛇)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对生物物种链条免遭破坏的关怀。

⑼ 花天酒地不醉不归是什么肖

花天酒地不醉不归是蛇生肖。

花天酒地指蛇,蛇有花蛇,人们也用蛇泡药酒,所以用蛇来表示花天酒地。

花蛇俗称白花蛇又称银环蛇、金钱白花蛇,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对风湿痹痛、筋脉拘急等症,可配伍豨签草、独活、威灵仙等药同用。

治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麻痹等症,可与全蝎、当归、羌活、白芷等配伍应用,或浸酒服。

治破伤风,痉挛抽搐及小儿惊风痉厥,配伍乌梢蛇、蜈蚣等药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麻风,疥癣,具有祛风攻毒之效,可与乌梢蛇、雄黄等药同用。

生肖蛇民俗历史:

福建简称“闽”,便是门里奉蛇的造型。《闽杂记》载,福建漳州府城南门外,有南台庙,俗称蛇王庙,其神乃一僧像,遭蛇咬者到庙中投诉即能消灾,出庙后见死蛇表明蛇神已施刑。

南平樟湖七夕蛇节南平樟湖镇有蟒蛇吐火驱瘟的传说,遂立庙供奉蛇王,当地元宵游蛇灯,蛇灯由竹篾木板制成,一条蛇灯小的有30多块灯板,大的有700多块、连接起来长达几百米,七月七日为蛇节,村民将装有活蛇的瓮,置于庙中朝拜,盛游全村。

⑽ 蛇王节的来历

于蛇王爷的来历,当地有一种传说。蛇王姓连,原是一条大蟒蛇。经过修炼得道于古田的再见岭,荫庇一方。某年樟湖地区发生可怕的大霍乱,死了很多乡民,后来派人祈求蛇王。次日突然一条大蟒蛇出现于樟湖天空,口吐焰火,驱除了瘟疫。乡民得救,后立庙奉为菩萨。从此香火不断,并于每年农历7月7日举行蛇王节,以为纪念关。民间传说中,从开天辟地的盘古到人类始祖女娲、伏羲、轩辕黄帝,均“人首蛇身”;尧母庆都与赤蛇合婚生尧;夏为龙族;夏后氏蛇身人首……至今民间还保留着的一些对蛇的信仰与崇拜的风俗,这些都可证明先民把蛇当作了自己的祖灵。论者还举例说:建房破土动工时念颂的《建宅文》里就提到蛇。房屋建成后要举行以示迎接祖先进入新居的镇宅仪式,要用香从老屋把祖宗和蛇引进新居坐位,以祈“宅富人兴,永安千载”。缪亚奇也指出,从现存的祭祀活动及崇蛇习俗看,蛇原是谷神、祖先神,表明龙图腾源于蛇图腾的实质。 另一种意见认为,从早期的蛇神传说看,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与原始先民最为恐惧的洪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有像共工这类制造水患的凶神,也有像大禹这类治理水患的正神,还有像伏羲、女娲这类经过洪水后繁衍后代的人类始祖神,可知蛇信仰的原始意义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这种意义在神话时代以后的崇蛇习俗中,继续得到显示,而且多归结到蛇即水神这一点上。如明清时江南人奉祀的“蛇王施相公”,相传是宋代一位姓施的诸生,他在山间拾到一枚蛇卵,孵出蛇后,为其护身。后来施被冤杀,此蛇为他索命,朝廷被迫封施相公为“护国镇海侯”,用硕大的馒头供奉他,那条蛇遂盘在馒头上死去。从此,施相公被江南人尊为水神。相似的故事,在郦道元《水经注》里也有:“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从这段蛇能陷邑为湖的传奇中,人们不难看到“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淮南子·本经篇》)的远古神话的历史影子。所以,水神祭祀作为自然崇拜的遗迹,既反映人类的原始信仰,又成为自然崇拜意识延续的载体,而“无论在神话、仙话和民间传说,还是水祭中,水神的实质是龙,但这龙并非佛教的龙,而是江南民间观念的龙,即古代的蛇,亦即抽象化的水中灵魂”。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蛇信仰的源头是初民的男根崇拜,它的发生可以前溯至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中晚期,如大汶口文化中据说有蛇形纹饰,江南地区印纹陶上据说也有蛇纹,它们都有象征男根的涵义。据《路史·后纪》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所谓感蛇而孕,是谓与某男子交媾而孕。蛇在这里由象征男根发展出象征男性的意义。台湾省高山族的溯源神话云:“昔有二灵蛇,所产之卵中生出人类”,此即源于以蛇为象征的男根崇拜。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起,随着对男根崇拜的日益炽盛,男根渐被神化,由此也导致了男根象征物的神化,因此主要以蛇为男根象征的氏族便将蛇的形象神化了。英国学者丹尼斯·赵亦认为,蛇被崇拜与其形状像男性生殖器有关;人首蛇身的伏羲和女娲之被崇拜,不是因为他们是人类之祖,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性地代表了人类通过婚姻而不断繁衍的意义,这一点非常重要。

热点内容
类似西兰花 发布:2025-05-13 19:00:56 浏览:137
玫瑰花鞋子 发布:2025-05-13 18:47:28 浏览:176
牡丹江驴友团 发布:2025-05-13 18:39:02 浏览:287
手中握着一朵花猜诗 发布:2025-05-13 18:32:20 浏览:506
樱花香蜜 发布:2025-05-13 18:18:25 浏览:415
菊樱花卉 发布:2025-05-13 18:16:55 浏览:673
荷花沉泥 发布:2025-05-13 18:13:51 浏览:204
鲜百合的吃法大全 发布:2025-05-13 18:13:07 浏览:276
冷丁香 发布:2025-05-13 18:09:24 浏览:30
甜蜜情人节拼图 发布:2025-05-13 17:58:04 浏览: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