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中西情人节对比看文化差异

中西情人节对比看文化差异

发布时间: 2022-09-03 02:36:03

1. 从中西方节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你有什么体会

中国悠久的历史,为传统节日提供了成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因此农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加的具有地方性色彩,而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中心,中药通过人类对上帝的信仰控制他们,因此节日和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复活节和宗教也有着很大的联系,西方人十分的尊重自然,但中国人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到集体中,所以在传统的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拿中国的知识结合西方情人节来对比,两者都和内心情感相关,并且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相对而言中国的七夕节,着重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我,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的传递情感,激发情人节,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而中国建筑机器的方式比较老套,情人节表达出的不同之处,反映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感情,而西方人则大胆不拘小节。虽然

2. 西方情人节与中国七夕节的共同点及不同点

共同点就是都是情人节,是情人之间的节日,纪念日,在这两个节日男女回朋友可以一答起约会、逛街、游玩等。

不同点就是一个是西方的节日而一个是中国的百节日,日期也不一样。西方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情人节,真真切切“I love you”;中国的“七夕节”,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

(2)中西情人节对比看文化差异扩展阅读: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3. 东西方情人节有何区别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男女在这一天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而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也是姑娘们重视的日子,因此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由于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
情人节是个需要谨慎小心的日子——对于单身的人和浪漫的人来说 情人节
更是如此。“情人节”清早一起床你就该从钥匙孔向外窥探。据传说记载,如果你所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在独行,那么你当年就会独身;如果你看到两个或更多的人同行,那么你当年肯定会觅得情人;如果你看到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的话,那你就会在“圣诞节”以前结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绝少有公鸡母鸡出没,城区空地上也不会有鸡的踪影,所以若能看见一对鸽子或一对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从古罗马至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用两株半开的花来预测婚后状况。未婚男女栽种两株半开的花,花名的第一个字母要与各自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如果两花交相开放,则预示着夫妻终身美满;如果两花相背而开,则预示着夫妻将会分道扬镳;如果鲜花怒放,则表示未来的家庭人丁兴旺;若出现一朵花凋谢或死亡的情况,则意味着夫妻中有一方会先于另一方而早逝。 不同时代,过情人节的习俗有所不同。其中从1837-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情人节习俗最为独特:2月14日这一天,一对对情人,将一株生有两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内。花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与这对情人一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吻合。几天后,如果这春枝上的双蕾怒放,交相辉映,便预示这对情人白首偕老;如果双蕾各分西东,相北吐蕊,这对情、人终将劳燕分飞;如果花开得硕大、灿烂,表示以后子孙满堂,合家欢乐;倘若一花枯萎凋谢,情人中的一人有早夭之险。在白金汉郡还曾盛行在情人节之夜祈祷的风习:点燃一支蜡烛,插入两枚细针,从烛底插到烛心,默念自己的爱人的名字,祈祷相爱始终,待蜡烛燃至针尖,据说所爱之人便会及时叩扉而至。还有个情人节的习俗:在情人节前一周内,连续7夜,将左脚上袜子脱下穿到右脚上,反复祝愿:“愿我的心爱人儿能进入今宵梦境。”据说,这时月下老就会抛下一根吉利的大红丝线。还有将袜子脱下绕在颈项祈爱的。 单身汉们对“情人节”早晨所遇到的第一个人格外关注,因为如果 情人节
你未婚而且正在寻觅伴侣,你注定要与2月14日所见到的第一个人结婚,至少这个人会在你的生命里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你不怕羞,你可以一大早给你的意中人打电话,要求搭乘对方的车上班。或者闭门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对策。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摆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开着窗的话,就一定会梦见自己的心上人或者发现他站在床前。这在农村的成功率更高,因为她的追求者可以从窗口窥见特地摆放的鞋子。 意大利的情侣们相信,在情人节的那一天在朱丽叶爱墙上互相发送表达爱意的小纸条,会得到爱神的青睐和眷顾。改革开放后,不少年轻男女也开始庆祝这个节日,目前年轻人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已经可以与春节、中秋节相比。一般是男生送女生礼物比较正式,女生也要有所表示。除此之外的重要活动内容是到比较浪漫的地点共进晚餐,互相在网络爱墙发送祝福也成为新的时尚,表示爱情的承诺与永恒。对于正在追求女孩的男生来说,如果这一天女孩接受了他的情人节礼物或者表示接受邀请,就意味着恋爱关系的确定。 由于对“情人”一词的不同理解(在大陆用语中,“情人”有时包含“情妇”、“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关系的意味),遭到一些非议。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西方节日不断涌入中国,冲淡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这一节日经常遭到部分人士的反对。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长期影响下,庆祝情人节已有多年历史。男女会互赠礼物,男送女的标准礼物通常是鲜花、巧克力、首饰等,女送男的一般是手表、领带等男士服饰用品,并且常会到餐厅享用烛光晚餐。 澳门:在情人节日,男会送鲜花给女,女则会送给男巧克力。男女情侣都非常重视这天的节日。
中国在习俗上还有三个节日可以称为“情人节”,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庆祝这些节日。 起源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 中国情人节
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2] 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4. 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有区别吗

当然有,而且区别很大。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区别对比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1、来源专和文化的区别。七属夕是讲述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农耕文明的历史社会,体现崇尚自然的文化;而西方的情人节是反映了对基督教的信仰和文艺复兴时期之后人性的回归。西方情人节体现了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七夕体现了古代封建传统的思想。
2、人物参与不同。七夕是主要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每年的七夕古代的女子都会进行乞巧活动,祭拜编制手工艺品,单身的姑娘也会在这一天祈求姻缘。而西方的情人节是情侣的节日,男性向女性赠送鲜花、巧克力等。
3、心理差异的区别。西方情人节的瓦伦丁殉难传说被称为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七夕是一个天各一方的爱情故事,一年只有在七夕这一天团聚,直至今日,异地的恋人或者是相隔遥远的夫妻都被比作牛郎和织女。
除了以上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区别对比之外,西方情人节主要表现的是坦率、热情,直白,而中国的七夕节讲究礼节,含蓄,温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文化体现,但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的情人节,都是一个浪漫而又美好的日子。

5. 中西方情人节的差异

我们今天谈一谈中西情人节差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牛郎织女这一对有情眷属被王母娘娘阻隔于天河两侧。他们每逢农历七月初七踏上鹊桥聚会一次。由于节日的来源富有浪漫色彩,乞巧节发展成为华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情的温馨与甜美,也让人们向所爱的人表示赏识与关怀。

而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是因为纪念一位名叫瓦伦丁(St. Valentine)的牧师而得名,相传他不满罗马帝国暴君克劳狄斯(Claudius)摧残百姓,不顾个人的安危,依然为一对年轻男女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并给予了他们美好的祝福,后来却惨死在监狱中。为了纪念他,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就成了情人节-Valentine Day。因此“圣瓦伦丁节”是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

其实西方的情人节,从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没有什么信物。后来不知是谁加上了玫瑰,后来是巧克力,再后来是红酒、时装、情人套餐…商家们疯狂地为情人节渲染着气氛,拼命地杜撰着民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没法卖,否则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经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长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仅能代表诚意还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红玫瑰毫无新意,180元的人工“蓝色妖姬”才是新时代爱情的象征,我们的口号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贵。”

然而我们中国的七夕之夜,那些追求幸福的年轻人们在葡萄树下看织女和牛郎在鹊桥上的相会,同时也祈求他们自己的爱情可以长长久久,像他们一样被流传为佳话.

英语是一门语言,探究他们的文化差异是我们必修的课程,就像中西情人节一样有差异又有共同点,从而更深的了解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6. 中国和外国过情人节的异同

就在我们已经将西方的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再也过不出新意的时候,我们竟然不知道,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竟然也有情人节。那就是每年的农历7月7(今年的阳历8月11日),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样一个节日能从禁欲的封建社会流传下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它却要将在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里渐渐消亡,却会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要怪就怪牛郎织女的爱情没有信物,没有商机。缺失了商人们的摇旗呐喊,这个节日必定索然无味。反观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玫瑰、巧克力、红酒、情人套餐,这些都成了情人节的代言人。2月14日,这是所有花店、时装店、礼品店、西餐厅、酒吧和电影院的节日。其实早在2月初,各大小商家都开始不断地提醒各位,情人节快到了。要想忘记这个节,真的很难。

其实西方的情人节,从它的起源看原本也没有什么信物。后来不知是谁加上了玫瑰、后来是巧克力,再后来是红酒、时装、情人套餐…。商家们疯狂地为情人节渲染着气氛,拼命地杜撰着民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玫瑰代表我的心(月亮没法卖,否则不用改);一支玫瑰已经不能代表“一心一意”,999朵才是“天长地久”,一支20元,999朵不仅能代表诚意还能折射出power。普通的红玫瑰毫无新意,180元的人工“蓝色妖姬”才是新时代爱情的象征,我们的口号是:“不求天成,但求最贵。”

为什么春节会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为什么中秋、端午能够长盛不衰?因为春节老百姓买东西象东西不要钱似的;因为中秋有月饼,端午有粽子。在商品社会里,任何东西不和商品结合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当初牛郎和织女的定情信物是脑白金或是家用轿车,那么7月7早就把什么洋情人节打垮了。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只是诗人对中式情人节意境的书怀罢了。其实自从城市里没了院子,夜空由于污染而变得灰蒙蒙的时候,老奶奶们已经没有机会在夏夜里指着满天繁星给孙子孙女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了。因此,对现在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在他们的记忆里已经没有了牛郎织女的概念了。

国产情人节似乎正在失去它的文化心理根基。因为现在的人们似乎更关心的是生活质量,对爱情天长地久的企盼已经不再强烈。“只要今儿高兴,明天的明天再说。”想想,牛郎织女一对拖家带口的老夫妻,一年见一面有什么值得纪念。鹊桥相会的不仅仅是夫妻,还有母子重逢,感觉象探监。牛郎完全可以找个凡人女子,两亩地、一头牛地过日子,如果再勤快点、机灵点,过个小康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织女本来就是贵族,长得又貌似天仙(她本来就是天仙),凡间的生活尝也尝了,找个什么什么神嫁了多好,就是找个什么什么天王也很有可能呀。何必受那相思之苦。何况他俩在社会地位、个人收入以及为人处事上、卫生习惯上一定有很多差异…,能幸福吗?

与此类似的还有那个苦守寒窑18年的王宝钏,也是置婚姻生活质量于不顾,傻等18年,简直是个“凯子”。就算她命硬,盼回来了一个做大将军的薛平贵。可自己容华以逝,就算有金山银山又有什么用。何况当初自己就是宰相之女,这又是何苦呢。

如今的人们玫瑰和面包都想要,但只能二选一的时候,人们多半会先选面包;现在和将来二选一的时候,保证选择的是现在。再说中式情人节推崇的不过是玩不出什么花活的婚内甜蜜,而西式的情人节多少带些暧昧的味道,特别对那些在家红旗不倒,在外彩旗飘飘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论起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的起源,远没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浪漫。有一种说法是,2月14日,春天来了,鸟儿在这一天开始交尾,年轻的人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因此这一天被定为情人节。但我想人们从情感上是很难接受这个版本的。但从理智上,这个起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似乎就应该是这么个起源。

不管怎样,流传最广的说法还是: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暴君Claudius当政。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为此他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修士Valentine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就秘密地为情侣主持婚礼。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他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情人节就是为了纪念修士Valentine而创立的。这倒有点象中国的端午节。但它暗含着一个道理就是:个人幸福至上,爱情至上,就是死也要有情人终成眷属。

如今Saint Valentine's Day仅仅是一种象征,是浪漫的代名词。可说起浪漫,它又远不及国产情人节的传说来的浪漫。但相比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暴政下的权宜之计,西方的情人节明显要积极一些,也更迎合现代人的口味。

说了半天,国产也好,外来也罢,两个情人节很难分出孰优孰劣。我的想法其实和广大商家们一样,但愿天天都是情人节。但我想,真正的情人节只是属于那些真正的有情人,也就是那些先选玫瑰再选面包的人。

7.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根深蒂固,而西方传统节日是跟宗教文化相关,这跟我们的人文文化不一样,下面我整理了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欢迎大家借鉴和参考。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1

1、 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不同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与人文文化有关,西方传统节日主要与宗教文化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最初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们在春种、夏

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地变化规律,总结出时令。

2、 中西方节日文化中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节日文化的差异也源于中西方的不同价值取向:礼仪和法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是反映华夏主文化特征的核心文化。这种礼治思想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强调个体的义务,崇尚个体服从集体,因此中国节日注重的是节庆活动中的集体参与。

在西方的节日体系中 ,并非绝对和他们的民间生活及传统生活方式无关,但是这些节日就是因为基督 教最后成为了大家主要的信仰,而且在他们整个社会生活当中,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当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所以在他们节日体系当中就有非常强力的这样一种情况出现。

中国传统节日, 第一和自然的关系在节日当中体现得很清楚,另外和时间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一年四季的变化在我们这里也体现得特别明显。另外就是人际关系,即创造一种社会和谐关系。再有就是自身的调节。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2

一、起源不同

1、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东方文明的国家。其悠久的历史和优良传统为传统节日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作为一个农业国,中华文化深深根植于农业。因此,农 业活动使得节日更具有地方性色彩。春节与一些农业活动,如种植、收获,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来不断进化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传说和传统。

2、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

在西方国家,宗教是文化和社会的中心。人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 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二、庆祝方式不同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

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 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

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

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三餐饮不同

1、东方餐饮

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2、西式餐饮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3

1 中西方主要传统节日比较

1.1 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

(1)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春节的到来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2)圣诞节(Christmas Day)。 圣诞节又称“主降生节”,是基督 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在圣诞节,大部分的基督 教 教堂都会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举行礼拜,然后在12月25日庆祝圣诞节。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西方国家里,圣诞节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他们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

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长期以农为本,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春天来临,要开始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而圣诞节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1.2 中国的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

(1)鬼节(Chinese Ghost Festival) 。中国农历的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民俗信仰,于是益加普及。每逢农历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2)万圣节(Halloween)。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前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在这一天,人们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

随着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而中国阴历七月十五也被认为是鬼门关大开,阴间的鬼魂回到阳间来探望亲人的说法,在这一天会有很多人烧纸钱、蜡烛悼念先人。

1.3 中国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

(1)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2)情人节(Valentines Day)。 关于情人节的来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一个叫瓦伦丁的基督 教殉难者。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的基督 教徒瓦伦丁因为带头反对罗马统治的迫害而被捕入狱。典狱长的女儿对他悉心照料,无微不至,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是瓦伦丁并没有获释,于公元270年2月14日被处死。行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血书,表白真情。基督 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这两个节日都是具有爱意的节日,中国的七夕具有世俗性及泛神性。而西方的情人节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节日。

2 中西方节日的文化背景差异

2.1 农业色彩和宗教色彩

中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在古时候,因为生产力低下,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所担心,因此盼望春天到来进行耕种。当然,西方节日中也不乏与农业有关节日,但由于西方基督 教的兴起及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取代了农业经济,人们对天气的依赖逐渐减弱,而是各种宗教意识诞生出的传统节日。

2.2 神灵崇拜和上帝信仰

中国早期的社会结构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习惯势力的基础上,其基本的哲学理念是主张神灵与人二者之间相互的协调与平衡。中国传统的神灵,大多是人们进行诉求时的自然崇拜,而不是一种求得心灵净化、精神升华的终极崇拜。

在西方,人们大多信奉基督 教,认为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创造者。人类的祸福、寿夭、贫富等都是上帝先天注定赐予的而非后天求得的。上帝和耶稣的概念已经印在他们脑海中,比如圣诞节就是基督 徒把这一天当作耶稣生日来纪念的节日。

2.3 集体主义和个性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在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受儒家的熏陶,在表达感情方面都比较保守、细腻和含蓄。是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以群体、大局为重。在传统节日中的表现是注重血缘性的家族全体成员能共享团圆。如“春节”、“中秋节”等都有一些“团聚”、“团圆”等俗规礼节。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热衷于挖掘个体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人们在节日里充分张扬自我,宣泄自己的情感。比如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自己所爱的人毫无保留的表达爱意。因而西方情人节也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人的青睐。

3 结论及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节日对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情感的凝聚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一个民族民众参与最广泛的文化象征。它承载的是文化,传递的是感情。尽管中西方节日在农业色彩和宗教色彩、崇拜和信仰以及价值追求上有差异,但人们祈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相同的。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能更有效的达到交流、增进了解、促进友谊,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世界里更好的加强沟通和交流。

迫于当今社会各种压力,人们的日常生活往往是单调的重复,缺乏生气,节日会对人们单调的社会生活增加色彩,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焕发人的工作热情。

8. 中西方情人节对比

七夕节简介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节歌谣

《乞巧歌》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之二
天皇皇地皇皇,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三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情人节的来历:

来历一: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在英文中的叫法。从字面上看,估计大家很难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其实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的罗马,那时恺撒已经死去快三百年了,暴君Claudius当政。当时,罗马内外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为了补足兵员,将战争进行到底,Claudius下令,凡是一定年龄范围内的男子,都必须进入罗马军队,以生命为国家效劳。自此,丈夫离开妻子,少年离开恋人。于是整个罗马便被笼罩在绵长的相思中。对此,暴君大为恼火。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竟然下令禁止国人举行结婚典礼,甚至要求已经结婚的毁掉婚约。

然而,暴政禁止不了爱情。就在暴君的国都里,居住着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他就是Valentine,我们的主人公。他不忍看到一对对伴侣就这样生离死别,于是为前来请求帮助的情侣秘密地主持上帝的结婚典礼。一时间,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在整个国度传开,更多的情侣秘密地赶来请求修士的帮助。

但是,事情很快还是被暴君知晓了,于是他再一次显示了残暴面目——将修士打进大牢,最终折磨致死。修士死的那一天是2月14日,公元270年的2月14日。

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敢于与暴君斗争的人,渐渐地使得2月14日成为一个节日。很多世纪过去了,人们再也记不得Claudius的大名,再也记不得他的权杖与宝剑,但依然会纪念Valentine修士,因为那个日子是Valentine'sday,是情人节。

来历二:在古罗马时期,二月十四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二月十五日则被“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为情人节。

来历三:一本英语辞典上注释说,范泰伦节(情人节)二月十四日,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据说鸟类在这一天开始交配。那时的风俗是:在牧神节期间,每个青年男子从一只盒子里抽签,盒子里放的是写有青年女子姓名的条子。抽到谁,谁就成为那个青年男子的心上人。后来这个节日改为纪念一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圣徒。

古罗马青年基督教传教士圣瓦伦丁,冒险传播基督教义,被捕入狱,感动了老狱吏和他双目失明的女儿,得到了他们悉心照料。临刑前圣瓦伦丁给姑娘写了封信,表明了对姑娘的深情。在他被处死的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现在,在情人节里,许多小伙子还把求爱的圣瓦伦丁的明信片做成精美的工艺品,剪成蝴蝶和鲜花,以表示心诚志坚。姑娘们晚上将月桂树叶放在枕头上,希望梦见自己的情人。通常在情人节中,以赠送一枝红玫瑰来表达情人之间的感情。将一枝半开的红玫瑰作为情人节送给女孩的最佳礼物,而姑娘则以一盒心形巧克力作为回赠的礼物。

据说,巧克力成份之一苯基胺能引起人体内荷尔蒙的变化,跟热恋中的感觉相似。

9. 中国的“情人节”与外国的“情人节”有哪些不同之处

中国情人节与外国情人节首先得不同之处在于日期,外国情人节看阳历,中国情人节看农历。外国的正式情人节在2月14日,而中国情人节在七月初七,这显然并不是同一个日子。这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不一样有关,而且农历的这个习俗只有中国有。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并不相同,因此中国情人节的由来与外国情人节各有差异,是两个不相同的故事。

2月14日是一个血腥的纪念日,而七月初七是一个团聚开心的纪念日。在西方,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一个基督教的纯洁爱情,这个基督教为了自己的纯洁爱情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中国,情人节是为了纪念两个情人相见。

10. 中国的传统情人节与西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呃 这个是在网络上查到的 很全面吧 所以借用 希望能帮助到你

这个问题有意思,细细想想,还有点民族情怀在里边,西方“情人节”年年火爆,这两年,有的商家也在炒作“七夕节”,但就像麻绳穿豆腐总也提不上来。我感觉有这么几个区别,权当个人拙见:
一是直白和隐讳的区别。西方的“情人节”坦率、热情、赤裸裸,有情人的节日情人节,明明白白告诉你,真真切切“I love you”;反观中国的“七夕节”,虽然也是表达情人相聚意味, 七月初七,表示两情相悦,但很内涵,不露骨,又使用了古人惯用的隐喻表达方式,因而难以被年青人理解,也难以被现在躁动的一代所亲睐。爱就是爱,情就是情,干吗还半抱琵琶犹遮面,不干脆也不利落。
二是物质与精神的区别。“情人节”突出了“情人”二字,表现的是火热的情欲,自然的流露。尤其在现代,“情人”二字不仅仅是指恋人、伴侣、夫妻,内容充实而广泛,直接而露骨,非常顺应被封建文化和“文革”压抑了很长时间的自然情感和欲望的流露和表达。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反映的是别离后相聚和初开情窦人的相思、想念、相惜、相怜,内容无非是对诗作画、赠帕送丝、望天感叹、祭拜求神等,女孩儿乞求女红巧手,感应王母娘娘给自己发配个好“牛郎”。形式上完全封闭在院墙里面,笑也半遮面,闹也半掩嘴,如此这般纯属精神层面的活动,哪里能够火热的起来。
三是情物与信物的区别。“情人节”注重赠送情物,每到“情人节”,玫瑰花、巧克力、蛋糕、衣物、贵重首饰等,成为情人们相互赠与的“情物”。注意,这里的“情物”是指有价之物,表明情是有价的。这无疑推动了市场经济了发展。于是乎,每到“情人节”来临,铺天盖地的广告,满街飘动的打折标语,把“情人节”炒的火红火热,让你想不过都不行,想不送礼都不成。反观中国的“七夕节”,则相对暗淡的多,传统的情人也赠送礼物,但那是一种表达情意的信物,不过是一丝一帕、一扇一画,讲究的自己亲手缝制、绣描、撰写、制作,如何能引进到商品经济中来,不能进入商品经济,又如何能让商人大把掏钱为节日卖单宣传和恭贺呢?
四是情欲与情爱的区别。喜欢过“情人节”的,除去一些喜欢跟潮流的青年人和确实相爱的年轻夫妻外,绝大多数不年轻不年老的人们,或多或少有着速食情欲的意念。“情人节”恰恰给了他们(她们)这么一个机会,创造了一个这样冠冕堂皇的借口、生成了一个这样好让异性感动、惊喜、欢快的场景,这也就成就了这个外来节日在中国的生根、开花、结果。反观中国的“七夕节”,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守望、思念、借题表白情爱是主题,节日主调以真挚的、纯情的、唯精神上的爱情为主要宣泄点,因而难以直接燃起欲望的火花。并且,长久以来,传统的男人和女人,性爱和情欲是深藏不露、难于言表、曲折迂回的,因而“七夕节”始终没有为男女情欲创造一个适合的借口和良好的契机。这也是中国“情人节”的弱势所在。
悲哉,“七夕节”!

热点内容
七夕的念白 发布:2025-07-01 15:36:51 浏览:906
樱花森乒乓 发布:2025-07-01 15:36:46 浏览:582
驿路兰花 发布:2025-07-01 15:34:21 浏览:6
汤阴花卉商店 发布:2025-07-01 15:33:34 浏览:737
西兰花不多 发布:2025-07-01 14:55:37 浏览:811
蓝天竺花语 发布:2025-07-01 14:48:55 浏览:921
情人节陪我的人 发布:2025-07-01 14:25:08 浏览:389
情人节复杂 发布:2025-07-01 14:24:09 浏览:308
木兰花海乐园一日游 发布:2025-07-01 14:16:36 浏览:622
花艺国家队 发布:2025-07-01 14:14:38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