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炫富
1. 请问七夕的来历
今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这个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被不少人赋予了新的色彩,那便是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节对很多人而言,就是情侣之间吃个烛光晚餐,看场电影,送个鲜花,我说爱你,你说我也是,接着开个房。当各种商家、媒体以“中国的情人节”为主题来宣传和包装七夕节的时候却早已忘记了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七夕,绝对不应该是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屌丝们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文*革时期,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被斥之为封建迷信。除了清明节以外,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遭受巨大的破坏,承袭上千年乞巧活动被中断。文*革结束后,传统节日满满地回归大众视野。只是,经过的10年浩劫的侵袭,再难重拾旧日的风致。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
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相较于日韩对中国这个传统节日的继承,再看看把传统节日包装成情人节的我们,是否感到惭愧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失去的有多少?
2. 我们过错节了吗七夕乞巧节为什么变成情人节了
现代人有一个特殊技能,能把任何节日都当做情人节来过,唯一幸免的恐怕只有七月十五的鬼节了,但我觉得鬼节变成情人节也指日可待,毕竟情人之间说的话,鬼才相信。
七夕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人类很早就对自然天象产生了崇拜之情,并且孜孜不倦地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在中国古代,人们把天上的星宿与人间地理一一对应,后来还衍生出了一套完善的观星文化,用于占卜。
《三国演义》中常常提到某个方位的天空中有将星陨落,对应到人间,相同方位就必定有将领去世。如关羽去世时,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有将星陨落在荆楚之地,他就推算出了荆州的关羽会败亡。
在所有跟占星有关的传说中,最浪漫的便是牛郎织女了。
从这些风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七夕虽与爱情有关,人们也津津乐道于牛郎织女之间浪漫悲情的爱情故事,但七夕节的内涵可不仅限于爱情哦。
当然,任何风俗都会随着故事的流传发生演变,不同地区也会根据自己当地的特色,发展处独特的风俗文化。
如今,七夕发展成情人节,我们大可不必去指摘或反对,因为时代在变迁,我们应当顺应潮流,但也千万不能忘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俗文化,因为那都是一个民族永恒美好的记忆。
3. 古人七夕送什么,古代七夕送什么礼物
古代人七夕礼物推荐1、送簪子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人插髻的首饰。它常是男子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品,女子也常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想念,想念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顷刻高知之!
古代人七夕礼物推荐2、送同心结
素缕标明纯真,而针谐音同贞。 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连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包含其间。
古代人七夕礼物推荐3、送镯子
手镯在古代有许多的称谓,“跳脱”即是其间一种。古代女人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古代人七夕礼物推荐4、送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带香囊的前史能够追溯到先秦时代。由于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作为礼品彼此赠送,以表衷曲。
4. 七夕节风俗有哪些
一、祭拜织女
众所周知,七夕有一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天上的仙女织女下凡来来到人间,机缘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爱,却遭到王母的阻扰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见。而七月初七这一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美丽聪慧的姑娘,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
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之类的。大家嬉笑打闹,一玩就玩到半夜,应该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节吃美食我想应该也是中国的传统。七夕节也不例外,过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会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种好看的模样,自己做了端出来吃或者拿出去卖。反正,七夕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这个习俗大概是为儿童准备的。七夕时人们会做一些形象各异的小玩偶摆在家里。最开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织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动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后来却越做越精致,不只用金银,还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样高的奇特玩偶。
这个习俗如果放到现代,应该也会很受小孩子欢迎。
四、穿针比赛
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结网比赛
这个比赛咋一听有点奇怪。这是三大比赛之二。大约从南北朝开始流行。女人们在七夕这天要抓一只小蜘蛛放进盒子里关起来,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揭开盒子。看谁家的蜘蛛织的网最圆正最密,谁就是得巧最多的人。这大概就是一种趣味比赛吧,把蜘蛛织的网看作女人织的布,网结的越好,布就织的越好。
六、丢针比赛
三大比赛的最后一项是丢针比赛。这项比赛应该是从穿针比赛发展来的。七月七日这天如果是个有太阳的日子,妇女们就回拿碗装一碗水,各自准备一根小针。大家分别将自己的小针投到自己的碗里,让小针浮在水面上(让小针浮在水面其实是有玄机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层不知什么做成的膜),然后小针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云比较好看的形状,得巧就越多,谓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来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个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时候的妇女不仅会向观音求子,在七月初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传说织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还不止一个……)。
怎么求呢?比如做个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摆在家里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几天就种下一些栗米种子、绿豆种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种子,细心照顾让他们长出嫩芽,预示着多子多福。
八、晒书晒衣服
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在七夕节这天晒书晒衣服的行为。这个习俗很实在,就是把家里的书和衣服拿出来晒晒。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去去霉气,到后来越演越盛却变了质,隐隐变成了人们攀比炫富的行为,被很多文人鄙视。
九、为牛贺生
还记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里的老牛吗!牛郎织女被王母分开后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将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变为老牛贺生,表示对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跟七夕不太相搭。因为七夕其实是个女人的节日,而拜魁星却是男人们想求取功名而在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满腹诗书,高中状元,官运亨通。
七夕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但被我们今人继承的却很少。这些习俗有的简单有趣,有些充满了童趣,有些又充满了神秘。今人其实也可以效仿古人让七夕节充满乐趣。但是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欢笑打闹,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5. 怎样看待那些在朋友圈、空间晒红包的人呢
这种情况太多了啊, 大部分都是过生日的时候晒的,我也在没办法的情况下给一个同事发过这样的生日红包,这些人真的是比那些群发要红包信息的人还要可恶。可以理解那些情人节晒红包的人,但是你过各生日你还晒出来有劲么,特别是把每个人给你发的红包数目都发出来,你这是让你朋友圈里的朋友做对比么?好再继续给你发红包?别人给你送上了生日祝福,你道谢就好了,难道一定要晒出来才能可以表达谢意么?今天晒红包的这位去年也同样晒过,更有一位朋友计算出了他这一天总共收到了多少钱的红包,我也是无语了。
6. 七夕节鼎盛于哪个朝代
七夕节鼎盛于宋代。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
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古代七夕节靓女俊男的过法
一、男子
1、拜魁星
古代的读书人在七夕节拜魁星。传说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掌考运,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节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遂古代就有了魁首、一举夺魁等词语。
2、晒衣晒书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据载,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士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也就是炫富。炫耀身穿衣服的材质。《晋书·阮咸传》中曾描写过这样一段画面:七月七日这天,阮咸的邻居晒衣,上面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可见,晒衣炫富的行为盛行。
二、女子
1、拜织女
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案前焚香礼拜后,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女少们希望长的漂亮,找个如意郎君。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
2、染指甲
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七夕节这天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3、穿针乞巧
这是早期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姑娘们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者为巧者。还有喜蛛应巧。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7. 女儿送给妈妈七夕礼物妈妈该说些什么
感谢小棉袄送给妈妈的七夕礼物最好的礼物。
1、女儿在七夕节送给妈妈礼物,妈妈可以说:有一种炫富叫女儿买的,有一种体面叫女儿给的,感谢小棉袄送给妈妈的七夕礼物最好的礼物。
2、或,莫过于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我的世界因你而温暖,七夕快乐。
8. 七夕节,你们家有什么传统的习俗吗
种生求子,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9. 七夕的由来及庆祝方式
由来: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乞巧习俗,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庆祝方式:
一、祭拜织女
众所周知,七夕有一个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天上的仙女织女下凡来来到人间,机缘巧合遇到了牛郎,二人相爱,却遭到王母的阻扰而天河相隔,不能相见。而七月初七这一天便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相传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美丽聪慧的姑娘,所以凡间的女子都会在这一天祭拜织女,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
少女、妇女们三五成群约好了一起举行仪式,摆好瓜果祭品,沐浴斋戒,焚香礼拜。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子前,一边吃瓜果点心,一边向织女默默许愿,如嫁个如意郎君、早生贵子之类的。大家嬉笑打闹,一玩就玩到半夜,应该非常好玩。
二、吃美食
每逢佳节吃美食我想应该也是中国的传统。七夕节也不例外,过节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专属美食---乞巧果子,又名巧果。是用油、面,蜜、糖做成的,而且会做成瓜果花草等各种好看的模样,自己做了端出来吃或者拿出去卖。反正,七夕这天美食是不可少的。
三、供奉小玩偶
供奉小玩偶这个习俗大概是为儿童准备的。七夕时人们会做一些形象各异的小玩偶摆在家里。最开始玩偶都是用土塑造的,做一些牛郎织女和小孩子的玩偶形象,或者牛啊羊啊的小动物形象。不一定多好看,但是有趣。后来却越做越精致,不只用金银,还有的人做成跟真人一样高的奇特玩偶。
四、穿针比赛
七夕节有三大比赛,穿针比赛其中最早开始流行的,大约从汉代开始。在七夕节这天,各家各户的女人女孩都会有出家门,大家聚在葡萄架下,一边猜女郎织女相会会说什么轻言密语,一边拿出自己的针线女红。通过穿针的方式乞巧,穿的最快者就是手最巧的。
五、蜘蛛结网比赛
这个比赛咋一听有点奇怪。这是三大比赛之二。大约从南北朝开始流行。女人们在七夕这天要抓一只小蜘蛛放进盒子里关起来,放一晚不理他,等第二天早上再来揭开盒子。
看谁家的蜘蛛织的网最圆正最密,谁就是得巧最多的人。这大概就是一种趣味比赛吧,把蜘蛛织的网看作女人织的布,网结的越好,布就织的越好。
六、丢针比赛
三大比赛的最后一项是丢针比赛。这项比赛应该是从穿针比赛发展来的。七月七日这天如果是个有太阳的日子,妇女们就回拿碗装一碗水,各自准备一根小针。
大家分别将自己的小针投到自己的碗里,让小针浮在水面上(让小针浮在水面其实是有玄机的,似乎是在水面有一层不知什么做成的膜),然后小针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
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底的影子。如果是像花像云比较好看的形状,得巧就越多,谓之得巧者。反之,照射出来的影子不好看,便不得巧,表示她是个手拙的人。
七、求子
古时候的妇女不仅会向观音求子,在七月初七这天也会向织女求子(传说织女跟牛郎是生活孩子的,还不止一个。
怎么求呢?比如做个小胖娃娃的形象的泥偶摆在家里祭拜或者在七夕前几天就种下一些栗米种子、绿豆种子、小豆、豆芽、小花、小草的种子,细心照顾让他们长出嫩芽,预示着多子多福。
八、晒书晒衣服
晒书晒衣服的习俗在古代非常的流行。有很多小故事都记载了人们在七夕节这天晒书晒衣服的行为。这个习俗很实在,就是把家里的书和衣服拿出来晒晒。或许一开始只是想去去霉气,到后来越演越盛却变了质,隐隐变成了人们攀比炫富的行为,被很多文人鄙视。
九、为牛贺生
还记得牛郎织女神话传说里的老牛吗!牛郎织女被王母分开后老牛为了帮助牛郎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将自己的皮揭了下来。人们为了纪念自我牺牲的老牛,变为老牛贺生,表示对老牛的敬重。
十、拜魁星
拜魁星这个习俗其实跟七夕不太相搭。因为七夕其实是个女人的节日,而拜魁星却是男人们想求取功名而在这一天祭拜魁斗星,祈求能满腹诗书,高中状元,官运亨通。
七夕流传下来的习俗很多,但被我们今人继承的却很少。这些习俗有的简单有趣,有些充满了童趣,有些又充满了神秘。今人其实也可以效仿古人让七夕节充满乐趣。但是不管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亲人朋友可以坐在一起欢笑打闹,聊天交友,辛福歌唱。
10. 七夕并非情人节,看看古代的七夕文化
在如今社会,很多人把都把七夕当作西方的情人节来过。夫妻、情侣之间都在这里一天你侬我侬,牵着手一起看电影,一起到西餐厅去吃个烛光晚餐,送对方鲜花巧克力,或者是到宾馆去体验不一样的夜晚。各大商家卖场也在这一天围绕着“中国的情人节”推出各种各样的情侣消费,做足了噱头。可孰不知,七夕在古代我国传统文化中并非今天所说的那样,其并不是情人节。
在我国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中,就叙述着七夕的最初由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也正因为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当然这里的乞并非“乞爱情”,而是各家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根据《西京杂记》的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对于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
在汉朝的时候,民间就有在七夕这天登楼晒衣的习俗。在这一天,各家各户的百姓们都会把自家的衣物拿到户外晒。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个习俗到了魏晋的时候就开始变味了,本事晒衣服的时辰,却变成了富贵显赫家族(也即当今的土豪)炫富显摆的日子。那些有钱的人家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见到此情此景,那些家徒四壁的百姓们就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也逐渐从晒衣服变成晒书。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在这一天,文人士族们纷纷把自家的书籍拿出来晒,毕竟书这东西再穷的家庭也买得起一两本。
这个节日经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后,也不断演变、增添新的内容。如今,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不过,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就把七夕的日子由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当然,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而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都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至于七夕这一天到底是应该像传统文化里的那样过更好,还是像如今这样当作情人节来过为佳,这是谁也给不了明确答案的。不过,在新时代万物革新的今天,我们是否也稍微注意保留古老的传统文化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