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夜事变
『壹』 7月7日是什么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
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贰』 卢沟桥事变和七夕是一天么
不是同一天,卢沟桥事变是公历的七月七日,而七夕是农历的七月七日。版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权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叁』 (2013)七月七日是七夕节还是七七事变
农历七月七日是七夕。公历的7月7日是七七事变。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内、七巧节或容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七七事变是1937年7月7日,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肆』 8.9号是不是77事变
七七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在2014年7月7日上午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纪念仪式,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直播。
『伍』 七七事变。七月七日是农历还是公历
七七事变。七月七日是公历。
1937年7月7日(丁丑年五月廿九),卢沟桥事变。日本军队向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新的经济危机。为了缓和危机,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是北京通往各地的咽喉要道。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陆』 日本战史是如何记载七七事变的
日本战史是如何记载七七事变的?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其记载来看,蓄谋已久名符其实。实际上,不在7月7日爆发,也会在其他哪一天爆发,早晚而已。
1
随着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并加强了远东苏军的军备,当时的日本,已是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急如焚,为了加强对苏军战备,早在1936年年初,就设立了以宫崎正义为首的日满(伪满)经济研究会,对如何发展日本国力进行了研究,认为,“国防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是严重依赖外国和本身的脆弱性”、“痛感缺少进行国家总力战的基础”。
为此,1936年7月23日,日参谋本部向陆军省提出“为战备迫切期待开发产业”的要求,并提出完整的“备战计划方针”。于是,陆军省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关于实施重要产业五年计划纲要的政策大纲》,主要为,“以1941年为期限,有计划地振兴重要产业,俾得到日满及华北重要资源可以自给;同时谋求平时国力的飞跃发展,确保指导东亚的实力。”
因此,在1937年7月7日之前,可以看出,日寇为经营当时中国东北四省和为实现华北五省自治,一直不遗其力。
2
“七七事变”爆发前,日军主要人物在短短的二、三个月内先后到华进行了实地考察。1937年5、 6月间,时任日军教育总监部部长的香月清司(中将,事变之后,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同年8月,任日军华北方面军第1军司令并负责河北省作战)前后一个半月在东北、华北对日军进行了视察和实地考察;同时,日陆军省派出军务科长柴山兼四郎、参谋本部派出第七课长永津佐比重一同到中国进行实地调查,并听取了当时日本驻上海大使馆武官喜多诚一、中国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和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等意见。这些人回日本之后,基于对现场现实情况的判定,一致认为,“担心华北不一定什么时候,或什么样的事件要爆发。”
同年6月中、下旬后两个星期内,在日参谋本部次长今井清率领下,日军在东北(满洲)进行了所谓的参谋旅行演习,现在看来,基本上可以看作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预演。当时,今井清随员、参谋本部第三课(情报)公平匡武与井本熊男在东北演习完了之后,按今井清要求,以到中国旅行为名,从5月26日开始至6月18日回国的20多天时间里,公平匡武与井本熊男先后到天津、北平、张家口、归绥、大同、太原、济南、青岛等地视察。而公平少佐甚至还深入到华中,至6月底方才回国。
这些人一回国,一再鼓吹中国尤其是中国军队是如何排日、抗日、侮日等诸如此类。这些经中国实地考察回去的公平匡武与井本熊男等,其言论与当时其国内日军少壮派军官想法“不谋而合”(鼓吹“对华北一击”)。早在“七七事变”前,当时的日本东京,曾私下流传“七夕之夜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一样的事件”。
3
当时,日寇驻中国华北现地军“磨刀霍霍”情况。
1、驻丰台日军5月至6月以中队、大队为单位“不分昼夜”地进行演习。2、驻日军司令部随时对驻丰台日军进行检阅。3、日驻军旅团长、联队长及副官经常去该地一带检查。4、6月至7月上旬,举行了由日军驻北北平及丰台部队多数干部参加的在卢沟桥城北面实施的演习。
关于“七七事变”当时日军战斗详报有如下记述。“第八中队(属驻丰台第三大队管辖)7月7日午后7时30分(晚上)开始夜间演习。演习内容为:1、“利用黄昏接近敌主要阵地,2、黎明冲锋。”部队从龙王庙附近向东面太瓦窑进行演习,该中队长令在龙王庙后进行。因知过夜间龙王庙附近配备有中国士兵,所以向东面进行演习。但在演习中,该中队于午后10时40分突遭从龙王庙附近中国军队既设阵地发出的数发子弹的射击。于是,中队长立即中止演习,吹起集合号。正在这时,又从卢沟桥城墙方向射来十数发子弹。这时中队长把中队集结在太瓦窑西面碉堡附近,查明缺少一名士兵。于是一方面准备应战,一方面派传令兵急向丰台大队长报告。大队长于午夜稍前在丰台宿舍接到第八中队报告,决定立即出动,一面命令紧急集合,一面向联队长报告。”
“联队长于7月7日零点左右突然接到第三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关于事件的概要和丰台驻屯部队决定马上出动的电话报告,当即表示同意,并命令一木大队长马上去现地布置准备战斗。然后叫出卢沟桥城内的营长进行交涉。7月8日午前2时,联队长派副联队长森田彻中佐到现场调查,并令其要求中国方面负责人进行道歉。同时,派步兵一个中队、机枪一个小队与冀察方面调停委员同时进入卢沟桥东门内,第三大队的主力则集结于卢沟桥火车站西南方附近,做好随可开始战斗的姿态。”
7月8日午前4时,在现场调查的副联队长森田中佐命令正在通州露营演习的第一大队立即到一文字山,“命令该部迅速在北平东郊朝阳门外射击场附近集结,然后向丰台进发。”同时,“联队长在午前4时余接到第三大队长的电话报告和请示,‘午前8时25分听到龙王庙方向三发枪声、中国军队第二次开枪,纯系敌对行为,请示应如何处理’?该联队长认为中国军二次射击纯属敌对行为,命令可开始战斗。时间为午前4时20分。”
“第三大队的进攻。进展一如平时演习,15分钟后消灭了龙王庙附近的中国军队,并进至永定河右岸。”
“联队长于(7月8日)午前9时25分下达之命令,命令森田中佐指挥出动的部队,同时应要求卢沟桥中国军队撤到永定河右岸,必要时解除其武装。”
4
11时半(7月8日),日军代理联队长森田向中国驻军第29军提出将卢沟桥城内的中国军队移至永定河西岸,否则解除城内中国军队的武装。面对无理要求,第29军表示,没有这样的权限。由此,谈判从现地移至北平。
当时,日军由时任参谋长的桥本主持工作,并于7月8日1时半举行了幕僚会议,下达命令,要求在天津的日军于8日8时作好出动准备,同时命令在南大寺演习场检阅的旅团长河边立即回到北平。
7月8日4时20分,日本驻军向日本国内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的次长、次官报告事件发生的状况。同时于7时30分,对驻在天津东机局的日军 (当时在天津的日军有驻在飞机场附近东机局兵营和靠近日军司令部海光寺兵营)、第二患者疗养班、军病马厂收疗班等下达了准备出动命令。
8日9时10分,日驻军向日本中央部第二次报告了一木大队战斗情况。
8日15时50分,日军该旅团长河边到达丰台现地后,立即命令该联队主力集结于永定河右岸,决定从明天(7月9日)拂晓开始攻击宛平城。
5
事发之后其他日军动态。
8日,日关东军在很短的时间里命令其独立混成第11旅团迅速向“满华国境线”推进,9日晚,该旅团主力已至承德、古北口,另一部集结于山海关,而其关东军空军主力已集结于锦州、山海关。
8日午后,日中国驻屯军根据之前协商,要求关东军援助弹药、燃料以及满铁工作人员和铁路材料等。
日本国内在接到日中国驻屯军第一次报告后,于7月9日8时50分举行了临时内阁会议。会上,时任陆军省相的杉山元提出,“要继续交涉。但目前中国军队的真意不明,而且自事件发生以来不法射击不断,是一种无信不逊的态度。尤其从第29军的兵力和抗日态度来看,不如在此时派出适当的兵力,亦即从国内抽调三个师团派遣到现地”。
在接到中国驻屯军第二次报告后,日军参谋本部10日提出了如下用兵规模,并强调“不树立这种决心,就不应派兵。”即,“1、同时动员(国内)十五个师团;2、同时发动军需动员准备量的半数;3、作战地区为黄河以北,根据情况包括上海方面;4、作战期限为半年;5、战费五十五亿日元。”
11日l1时半开始到14时,日本首、外、陆、海、藏五相在首相官邸开会。杉山元提出,“为了确保中国方面实行道歉和必要的保证,必须火速以关东军及朝鲜军准备好的部队增援中国驻屯军;同时也要从国内抽调必要的部队(五个师团,目前暂用3个师团和18个飞行中队)迅速派往华北。”
11日15时20分,日五相会议决定,“举国一致来处理事件”。同时决定,“本事件今后称为事变,出兵改称派兵”。
16时,时任首相的近卫到叶山皇室别邸拜见日本裕仁天皇,“上奏向华北派兵事。请裁决。”
18时24分,日本近卫政府发表了《关于向华北派兵的政府声明》。
之前,已由时任日本内阁官房长官的风见,于17时30分发表谈话称,“鉴于此次华北事件的性质,特改称事变。”
由此,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了中国军队打响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柒』 七七事变资料
七七事变资料
七七事变——历史事件资料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一、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二、事件过程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部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1937年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1937年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四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1937年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三、军队指挥
中国
宋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
第37师师长——冯治安,驻守北平、南苑、西苑、丰台
第38师师长——张自忠,驻守天津、大沽、沧县、廊坊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驻守河北省大名、河间
第143师师长——刘汝明,驻守张家口、张北,怀来
第9骑兵师师长——郑大章,驻守通县,南苑
日本
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
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将、香月清司中将(接任)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少将
步兵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步兵第三大队大队长——一木清直少佐
步兵第八中队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
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
陆军大臣,第40任首相——东条英机大将
大特务——土肥原贤二中将
四、事件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南京二档馆展出七七事变档案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37年7月8日,在“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即向全国发出紧急通电,为全国民众共赴国难发出最强音。
77年后的8日,位于南京中山东路上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下文简称二档馆)展览大厅内,围绕这一历史事件的大量珍贵照片、文字、史料原件按时间顺序展出,这些自南京国民政府遗留下的真实档案,让观者穿越时光隧道,重审历史,汲取教训: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士兵“失踪”需要搜查北平宛平城为借口,公然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翌日,中共即发出全国民众共赴国难的最强音,“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1937年7月17日,当时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布《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1937年8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讲话:“我全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幼,官长士兵和全体民众,都要抱定牺牲决心,同仇敌忾,抗战到底……”
馆内珍藏的系列旧照片和领导人亲笔文书,真实展现了当时全国民众面对抗日战争的紧迫和严峻。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应该定义为七七事变。”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馆长、民国史研究专家马振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厘清了“七七事变”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 “该事件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全国性的、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性质的对日侵略抵抗,无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策略都全面抗战化。这是全民抗战的序幕,是第一次被侵略国民众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标志。”
至今,“七七事变”已经过去77年,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马振犊在采访中感叹:“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着惊人相似的"剧情",但是后人却极少能够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在馆内所藏的国民政府战略地图前,马振犊解析,"七七事变"前已经占领了中国东三省的日本侵略军,竟以"占领部队军人失踪"为由挑起事端,日本右翼分子将这次事变描绘成偶发事件,但这样的"偶发"又与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和1934年的"日本驻南京副领事藏本突然失踪事件"何其相似?日本好战分子制造假象、借机生事、大做文章、倒打一耙的做派可谓如出一辙。”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日本本届政府的种种行径又与当年何其相似。”马振犊警示,“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亚洲各国和日本国内民众的大量反对之声,全力推动日本集体自卫权的解禁,丝毫不加掩饰地对历史进行否定,以及对未来日本发展军备的疯狂追求,已经表现出日本政府某种向军国主义化发展的趋势;而在细节上,近几个月以来,日本自卫队飞机针对中国空军进行的种种异常接近行为,也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当年日本军国政府借机生事、挑起事端的"习惯动作"。”
“曾经深受侵略之痛苦的中国民众和亚洲各国民众,对于军国主义的野心和意图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强有力的对策,否则就会再次陷入战争的局面。”马振犊在采访最后疾呼,“今日的中国已经不是当日的中国,任何人想要动中国都要仔细考虑后果和影响;我们也相信,今天的世界格局,支持和平的国家和民众还是占了大多数。”
更多相关文章:
1. 农历7月7日是什么节日
2. 全景还原“七七事变”
3. 7.7事变简介
4. 阳历7月7日是什么节日
5.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哪天
6. 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7. 七七事变简介
8. 2015七夕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9. 抗战胜利纪念日
;『捌』 阴历七夕节2016是七七事变之日吗
阴历七夕节不是七七事变之日。
1、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2、七七事变之日指的是公历1937年7月7日那天发生的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练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国民党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玖』 7月7日是什么日历史上发生了什么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今年是77周年。
另外可以网络(历史上的今天)。求采纳。
『拾』 2014七夕那天七七事变
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日;“七七事变”纪念日是每年公历的7月7日。
2014年8月2日是农历七夕节。
“七七事变”是指在公元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2014年7月7日是“七七事变”77周年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