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秦朝
『壹』 七夕节至今有多少年了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贰』 有人知道秦朝七夕节著名的诗句给我说说
希望可以帮助你,参考:《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
『叁』 哪位能给我说一下秦朝七夕节有名的诗我需要
秦朝应该还没有七夕节 =。=
七夕起源于汉朝,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了七夕的相关内容,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秦朝在汉朝之前所以秦朝应该没有七夕节的。
『肆』 有没有人知道秦朝七夕节著名的诗词给我说下
我想是,参考:《宴清都·万里关河眼》 吴文英·宋万里关河眼。愁凝处,渺渺残照红敛。天低远树,潮分断港,路回淮...
『伍』 七夕节,为何在古时又叫“乞巧节”
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所以七夕节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内涵上说,没有爱情的意思。至于人们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以及由这个故事引发的关于爱情的想象和创作那是人们的一种愿望而已。
若真的要与情人幽会联系起来作情人节,恐怕也不会选这一天。因为秦代占卜文献《日书》,就明确把牛郎织女视为对婚姻不利。所以这一天在传统内涵上是不适合做男女谈情说爱幽会联欢节日的。
『陆』 元宵节和七夕节在几月初几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
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
1、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因受外来文化影响,洋节逐渐流行中国,媒体炒作,七夕节在当代又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柒』 七夕节的故事源自哪个朝代有文字记载么
牵牛和织女发生情感交集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秦简《日书》所述的“取妻”忌日:“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大意是:人们在戊申日、己酉日迎娶的话,三年后丈夫将休离妻子。当时可能是用来强化民间七月初禁婚嫁的习俗。
后来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在两岸各设一个石像,即牵牛、织女 “以象天河”。班固《西都赋》里描述其为“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云汉即银河,于是在这一时期,两人为银河所隔的形象已初露端倪。而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进一步扩展了这个故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以说具备了后世牵牛织女双星恋爱故事的基本情节。牵牛、织女均已人化,银河的隔离作用已经生成,牵牛、织女、银河三个要素己经结合在一起。
同在汉武帝时期,由于武帝生于七夕当日,所以七月七日时自然举天同庆,在某次庆典中,一只青鸟恰好飞过皇宫,这青鸟正是如今所谓的喜鹊,因此在那时,喜鹊也与七夕有了联系。东亚的喜鹊总在盛夏换毛,头上常常秃一片。于是《岁华纪丽》中便记载,在七夕节那天喜鹊会搭成鹊桥帮助织女渡河,而喜鹊在那天头上没毛也是因为搭桥渡牛郎织女,在它们头上踩踏的缘故。因此第一次,织女牵牛的悲剧结局发展演变为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聚的团圆结局。在那时的七夕之夜,妇女们要对着新月穿针,展示技艺,乞巧求福,通过用彩线穿针的方式比赛。
然后到了南朝梁武帝之时,七夕节的习俗也变的奇特起来,那天女孩子需要捉一只蜘蛛,并关在盆里一夜。翌日,蜘蛛会在盆里结网,如果网很密,那就说明这个女孩是个“巧姑娘”。与此同时殷芸在《殷芸小说》里写下了牛郎织女传说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捌』 七夕节的另一个名称叫什么
叫乞巧节 .
7月31和8月30日是双七夕(38年一次)
今年(2006年)的中国情人节“七月七”由于恰逢闰七月,出现了38年一遇的两个七夕节,分别是阳历7月31日和8月30日。
解释:农历出现闰年是因为农历一年约为354天,而阳历一年中有365天,两者相差约11天,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差距,每19年农历要置7个闰月。今年是农历狗年,七月后的那个月只有节气白露,立秋后的中气处暑落到另一个月去了,这样七月后便出现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说到今年闰七月,因为我们在今年农历的第八个月份当中没有一个中气,所以就把第八个月份设置为闰七月,就是有两个七月。)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今年为何闰七月?
新年伊始,当人们翻阅新的日历时,便会发现明年(狗年)农历七月紧随其后的不是八月,而是“闰七月”。为什么明年会多出个“闰七月”呢?要弄清其中的道理,就要从历法谈起。
历法可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周年视运动周期(即回归年,等于365.2422日)为一年,一年划分成12个月,它与月亮运动毫无关系。根据严厉日期,可知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但它不能显示月亮的圆缺,这对那些需要根据月相了解潮汐变化的人来说是不便的。
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5306日)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它完全不考虑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规律,因而阴历的日期不能显示四季冷暖。这种历法实用价值太小,现在除伊斯兰教外,已弃置不用了。
阴阳历,即我国的农历,它扬阳历之长避阴历之短,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即以朔望月为月,以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所以农历是加入阴历成分的阳历,带有阳历因素的阴历。根据农历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涨落,又可基本掌握四季更替。农历是我国独创,它闪耀着我们祖先的智慧之光。
由于回归年和朔望月两者不能整除,为方便起见,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积四年就要少一个多月。久之,就会出现时序和天时错乱的怪现象。例如,2002年春节在阳历2月12日,正是寒冬季节;2003年春节在阳历2月1日,比前一年提前11天,如不采取措施,这样逐年提前,积上16年,我们就要在盛夏摇着扇子过年了;农事活动也无章可循——时而10月种麦,时而9月种麦……这自然是很不适宜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
远在公元前六百多年,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用“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加的月便叫“闰月”。这样,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12年×12个月+7年×13个月)×29.5306日=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365.2422日×19年=6939.6018日)基本相等,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就不会错乱了。
至于闰月如何安排,完全是人为规定。秦朝以前,曾把闰月置于年末,叫“十三月”;汉初则置闰月于九月之后,称“后九月”;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各个月份。现在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