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巫术
1. 七夕节人们祈求什么
七月七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在乞巧的同时,妇女也在节日中祈求结婚生育。版台北的情人庙权有一副对联:“真情无人见,假情天有知。”就是乞求爱情永恒不渝的写照。除此之外,情人庙的鸡心石上还刻有一-首小诗:情人双双到庙来,不求儿女不求财。
神前跪下起过誓,谁先变心谁先埋。更加直白地道出了痴情男女希望白头偕老的内心愿望。 此外,还有一种七夕“种生”风俗,也是一种求育巫术。即在节日前,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中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2. 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七夕,重阳,腊八,冬至. 这些节日的习俗与由来!谢了!
【春节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的传说】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吕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端午节的传说】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 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七夕情人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重阳节的传说】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 。恒景访遍名山高土,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地”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冬至】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3. 七夕如何乞姻缘
姻缘和桃花缘可是人人都想要的,那么有没有人为的方法来增强这些“缘”呢?这里收集了一些民间的小小的巫术魔法,供大家参考。
求姻缘法
在自己农历生日的那天,选个吉时,将七朵大红的玫瑰花,七颗白色的小石头,还有少许的米和盐,全部放在浴缸内泡澡约十分钟,如此便可包你一整年身强体壮,百病不侵!
求桃花缘的方法
取玫瑰花十二朵,先以冷水泡一晚;次日清晨约五点钟左右,改以热水泡花瓣,加自己最喜欢的香水泡澡,同时心中默念自己的名字,求玫瑰仙子赐予姻缘,连续七天就可求得异性缘。
促进姻缘法
准备五条不同颜色,代表姻缘线的彩带,再准备五朵玫瑰花及一个新的圆形盘子,将五朵花放在盘内排成五角形,再在盘子中央点上一根红色小蜡烛,在半夜十二点时将蜡烛点燃合掌向月下老人许愿,等到蜡烛烧完就大功告成,姻缘将会很快到来!
催婚催丁秘法公开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是人生的重大事情,人生的幸福与否,无外乎家庭、婚姻、事业,但这三者,恰恰又与命理风水不可分割,家庭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婚姻的好坏,与风水有着重大关系。风水能成事,也能坏事,这是无用置疑的。既然风水能坏事,那么,我们就可通过风水的调整来让其成事。这里介绍两种风水催婚催丁秘法,其法如下:
催婚秘法:
催婚之法多种,这里公开一种玄空常用之简单实用,人人者可操 作的一种方法。其法在流年天喜方载置花果、树木,主娶亲嫁女。亦可在本山天喜方载置花果、树木。坐山天喜方算法:自酉宫起子,逆行至坐山地支止。流年天喜算法:自酉宫起子,逆行至太岁之支止。红鸾星,在天喜星之对宫,红鸾主生女,天喜主生子,红花应嫁娶,果实应生子,催婚姻以男女之桃花为之。又红鸾亦主血光、火灾,老年人忌之。
催丁秘法:
催丁之法也很多种,这里身大家介绍两种。一种是利用九宫飞中的一白之星,一种是利用九宫飞中的真天乙贵人,这两种方法都是很准验的。
1、 流年白星到床,定主怀胎,流年白星到房定主生子。九星飞到之方,若生命主纳音,添丁无疑。以年三白与月三白所临之方安床开门可以催丁。以运之生旺与年月之生旺,合移居改灶,可以祛病招财。
2、九星真天乙贵人临方的运用,在风水中也是很准验的。灶向该方或卧室的门在该方,若怀孕可得男胎。
求婚小秘方
将一朵红色的玫瑰花,花瓣全部摘下,将摘下来的花瓣放进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中,在杯中加满水,放在阳光下晒一天,一天后,将花瓣拿出洗净,泡成一杯玫瑰花茶,自喝下一半,令外半杯给心仪的对象喝下,不用多久,心仪的另一半就会向你求婚了!
求姻缘法
用清水加盐,磨墨,然后将自己的名字、八字、现住哪里,写在一条红色丝带上,趁着月圆之夜,恳请月下老人赐予姻缘,然后将丝带绑在脚指头上(男左女右),除了洗澡之外,不准拿下,少则七天,多则四十九天必会遇上好姻缘。最重要的事 成之后要将丝带烧掉,这段姻缘才能平顺幸福。
4. 为什么说天人合是中国传统节日礼俗呢
1.春节与元旦——说“过年”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的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上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就是“开始”,因为这一天按历法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也有的称“三朝”,因为这一天还是年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因为这一天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代的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上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中国的元旦一般指农历的正月初一。
“春节”这一词,在古代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称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一般都是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的习俗。关于除夕守岁的最早记载是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风土志》上说,除夕之夜,彼此相与赠送,称日“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为夜半时分。
除夕夜最讲究灯明火旺。俗语道:“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戴顶新毡帽,灯明火旺最重要。”
在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又要贴对联、贴福字,还要放爆竹、放烟花。在饮食上,讲究吃饺子和吃年糕,取“年年高”的谐音以图吉利。在南方,人们多在年夜饭中有道全鱼菜,取“年年有余”之意。除夕一过,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拜年,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小辈还可得到长辈的压岁钱。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增添了节日的娱乐气氛。
2.闹元宵
元宵节又叫“灯节”、“上元节”,是中国民间隆重热闹的节日。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但在民间中传说不一。据史料记载,元宵节源于汉朝皇帝祭祀泰一神。司马迁建议汉武帝修改历法、创建“太初历”(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时,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正月上元是朝廷的祭祀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事物纪原》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汉武帝时,正月十五日祭祀泰一神,第一次把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燃灯节”。到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正月十五燃灯增加了节日的又一层意义。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自唐中期以后,上元灯会、元宵赛灯和看灯已成为元宵节的主要内容。唐玄宗在先天二年元宵节上,在长安安福门外做了20丈高的灯轮,以华丽的绢纱丝绸和名贵的金银珠宝装饰,在周围燃起5万盏灯,看上去像一棵开满灯花的树。在唐代,千姿百态的花灯品种繁多,而在灯光下的乐舞百戏更是一道景观。成千上万的宫女衣罗绮、穿锦绣、耀珠翠、施香粉,与民间少女一起在辉煌如昼的灯火下边歌边舞。唐代诗人张说在《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中,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元宵节观灯的空前盛况:“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街火树千重焰,鸡踏莲花万岁春。”“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炻来。西域灯轮千影树,东华金阙万重开。”
到了宋代,元宵节有了新的发展,唐的“上元前后各一日”的放灯时间,增至十八日,而且灯笼的制作比唐代更豪华。有名的要数无骨琉璃灯和用白玉制成的各种花灯,上绘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这些灯设有机关或用热力推动,灯中所绘之图在灯的旋转中活动起来。宋朝流行一种灯景叫鳌山,是灯节中的主要景物。“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百艺群工,竞呈技巧。”
由于宋朝的商业发达,在市面上还逐渐出现了“灯市”。
到了明清元宵节灯更是精巧百出。《清嘉录》上历数花灯的品种:像人物,则有嫦娥奔月、西施采莲、刘海戏蟾、招财进宝之属;花果则有荷花、栀子、葡萄等;百族则有各种飞禽走兽;论奇巧有琉璃灯、万眼灯,等等,品目繁多,不胜枚举。在清代,与各种花灯相比,冰灯别有一番情趣。冰灯流行于北方较寒冷的地区,据说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季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的水放出点一盏灯,既可照明又可防风。随着满族入主中原,冰灯开始在中原出现。每逢正月十五日,人们制作出各种小冰灯,孩子们提着它互相媲美,许多城市还要举办冰灯游园会。
在中国,元宵节不仅是一个灯的节,人们还在元宵节期间吃元宵、猜灯谜,还要进行放歌、舞龙、耍狮、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因此人们习惯上将元宵节期间的一系列活动称为“闹元宵”。
3.迎春神——立春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为了不误农时,立春这天,皇帝也要以身作则,举行耕田典礼。各地官府都要举行迎春大典,亲自鞭打春牛,表示春耕即将开始。民间还要举行迎春神、咬春、演春等庆祝活动。
立春的确定,要上溯到汉代以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所以古代也把它称作节气之首或“岁始”。迎春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有记载了,在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迎春的队伍都是青年,举青旗,着青衣,吹着牛角号,唱着迎春的《青阳曲》,跳着迎春的云翘舞。在立春这天,官府在城镇集市的广场上,用黄土塑一头象征耕种的春牛和一个农夫打扮的芒神。芒神就是传说中东夷首领少蜱氏,或说是西方天帝的长子,名重,常持一大圆规,负责观察天象,编制节令,主管万物生机和植物繁茂。芒神和春牛的位置也是有讲究的。立春在腊月十五日前后,则芒神在前、春牛在后,表示当年的耕种要早些;立春时间在岁末年初,就把芒神和春牛并立安排,表示耕种适时,不早不晚;立春在正月十五前后,则芒神在后,春牛在前,表示这年的耕种应晚一些。
在中国谚语中,有“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尾,家家买黄牛;春打六九头,麦稻必有收”的民谣。
立春这天,各地都有“咬春”的习俗,即吃生萝卜和春饼、春卷,此俗形成于唐朝以前。立春日早上,无论男女老幼都吃一块生萝卜,据说可以消食、止咳,不生牙病,还可避免春困。
4.“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民间的谚语,这里面包含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日、月、五星行经的黄道带划分成二十八个天区,用以表示日、月、五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同时用二十八宿来判断季节,就是根据昏旦时在东方地平线上初现的星宿来判断季节。中国古代二十八宿分四个部分,称为“四象”,或“四神”。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为东方苍龙,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为北方玄武,奎、娄、胃、昂、毕、觜、参七宿为西方白虎,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为南方朱雀。其中东方苍龙的角宿为龙的角,亢宿为龙之颈,氐宿为龙之胸,房宿为龙之腹,心宿为龙之心,尾、箕二宿为龙的尾。二月二日这天,东方地平线上出现龙角星,整个东方苍龙还没完全显露,故称“龙抬头”。
龙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威力最大的动物神,它可兴云布雨,滋生万物。在二月二这天的“龙抬头”更有新的意义。民间传说,在二月二这天,龙神要从沉睡中醒来,届时,人们要焚香祭祀龙神,祈求龙神按时兴云布雨,保佑国泰民安,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人们不仅要祭龙神,据说因为还是土地神的生日,在中国各地还有在这一天祭拜土地神的习俗。
人们二月二都要剃头,称为剃龙头。据说在这一天剃头,可以使人健康,像龙一样将来飞黄腾达。
在民间,二月二与其他节日一样,也有许多饮食、习俗相随出现,比如大约在清朝时,北京、开封等地在二月二这天盛行吃面食。因为是龙抬头日,所以冠以龙的名目,吃的面是龙须面,烙饼叫龙鳞,饺子称龙牙等。在其他地区也有各种节日性的饮食出现,比如天津二月二吃焖子,南方有些地区要吃煎年糕,称为“年腰糕”等等。
5.三月三
三月三最早起源于周朝的三月上巳日人们在水滨进行祓禊活动的习俗。祓禊是祓除病气,清洁净身。古人利用祓禊活动洗濯身体,祛灾禳福。据史书记载,大约到了汉朝,三月上巳才定为一个节日。因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
三月上巳沐浴习俗历经发展,到魏晋时逐渐演变为郊外春游、临水宴宾,至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有这种风气。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邀友人于兰亭举行曲水流觞的活动。文人雅士聚集于环曲的水流旁,取一觞,盛酒后置于流水之上,觞逐水流,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即兴赋诗,作不出的,谁就取而饮之,相互取乐。王羲之将大家的诗辑起来,并为之写了《兰亭集序》。此次曲水流觞为后世传为佳话。上巳赋诗之俗由此兴起,并逐渐传至民间。
三月三在中国汉族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在南方的少数民族中,三月三却是一个红火的节日。
云南沙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一带瑶族于每年农历三月三欢度干巴节。届时成年男子上山围猎,破晓时踏上征途,千方百计满载而归,让大家共享,老人、妇女一般留守寨中忙着准备美酒和煮五颜六色的糯米饭。晚上,男女老少集于广场,在鼓声中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祈盼丰收。贵州贵阳市乌当地区的布依族将每年的三月三称为“地蚕会”节。因为开春地蚕会出现危害庄稼,于是人们把苞谷带到坡上去祭蚕。有的地区还把这一天作为祭社神、山神的日子。黎族在这一天是祭拜祖先的日子,晚上开始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荡秋千等,而且男女青年倾诉衷肠,互赠礼物,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壮族的三月三则举行歌曲活动。青年男女借机对歌、抛绣球、谈情说爱。节日期间要吃糯米饭。
6.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一个节气。因这天正值暮春,天气明朗、空气明净,故名清明。在中国,节气与节日在同一天的只有清明节。
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寒食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流传最普遍的说法是为纪念春秋时代晋国的贤臣介子推。
介子推是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的臣子,在颠沛流离的流亡路上,他们迷了路,重耳饿得头晕眼花,想到自己若饿死,只怕将来晋国百姓受苦。介子推感其爱民,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熟给重耳充饥。19年后重耳即位,封赏当年伴他流亡的人,惟独忘了介子推,后经人提醒,重耳十分内疚。这时介子推已携老母隐居山中,晋文公在大臣的建议下烧山三面,留一面以期介子推从山中走出。可是当大火熄灭后,他发现介子推已被烧死。晋文公十分懊悔,下令礼葬介子推,并把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封给他,改名为“介山”。另外他还规定了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要禁火,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因寒食节的时间与清明节相近,大约从唐朝开始,人们逐渐把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节了。
最早的寒食节食品是“饧大麦粥”,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即可。其余还有枣糕、干粥和馓子等。
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传。
寒食节一过,紧接着是清明节,此时人们到郊外游玩,谓之踏青。按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祖、凭吊先人。同时在这一节气农事活动就要开始进行了,谚云:“清明到,农夫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7.四月八
这是中国传统的宗教节日,又称佛诞节、浴佛节。相传四月初八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届时各大寺院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并以名香浸水,洗濯佛身,供僧尼参拜,庶人等前往拈香供佛。
受汉族风俗的影响,中国其他少数民族中也有过四月初八的,但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苗族这一天是纪念苗族英雄亚努的日子,每年苗族在这一天举行盛会,跳芦笙、射背箭,娱乐欢庆。仫佬、布依、土家等民族在这一天让牛休息,用酒、肉祭牛栏。侗族在四月初八这一天是“姑娘节”,妇女们回娘家,用乌饭馈赠亲友。
8.端午节
端午是中国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在古代因午与五同音,故端午又称“端五”、“香五”。古人在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则称此日为“地腊节”。明清时的北京人又称端午节为“女儿节”、“五月节”。
五月五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恶月”、“恶日”,所以过端午节有驱疫逐邪的巫术因素。许多人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实际上这是后人附会于端午节的一则优美传说。巫术活动是端午节的最初起因。《风俗通》中说,汉代五月五日用青、赤、黄、白、黑五种丝线合成细素,系于臂上,以驱瘟病,除邪止恶。《后汉书·礼仪志》上说,汉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天中五端”的蒲剑、艾虎、梅花、蒜头、龙船花,皆是药用植物,艾虎可治疾除病,悬于门户可禳毒气,龙船花的根、皮可驱虫。此外端午节还有饮雄黄酒的风俗,也是为驱除病疫。
9.七月七乞巧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乞巧节的过节时间为农历七月七日晚,它最早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在《诗经》中已有关于牛郎、织女星的记述,后来演绎成故事,并有了七夕乞巧的习俗。
《西京杂记》上记载,“汉宫中彩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说明汉代已有了乞巧风俗。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间不相见”,以及林杰的“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乞巧的风俗。
宋代以后,乞巧节活动较之以前更为丰富。东京潘楼出现了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
明清时除了沿袭旧俗,还出现了新的占卜乞巧——丢巧针。《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从水底针影所成之形状,来占卜,“谓之乞巧”。
在民间乞巧活动中,还有在井边、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哭泣的风俗。
在七月七,妇女们不仅可以向织女乞求技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心愿向织女祈福、祈寿、祈子等。
10.中元节
在中国有四大祭祀节日:清明节、腊八节、祭灶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盂兰节。
中元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佛教,僧侣们称此日为“法岁周圆日”。佛经上记载,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在此日设百味果供僧救母,佛即以此因缘说盂兰盆会,并从此日起九九八十一天僧侣可云游行脚。由此开始,各寺院均设斋解制,大兴盂兰盆会。还有一种说法源自道教。道教认为,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是中元地官赦罪之日。地官要定人间善恶,故此日道观作斋醮荐福,求地官免罪。传至民间遂成祭祖之日,祭奠祖先亡灵。这天有放河灯等活动,意为超度亡魂野鬼。
中元节在南朝时已在民间流行,盛行于唐宋,清代中元节的祭扫比清明节更盛。庵观寺院设盂兰盆会,街巷搭起高台、鬼王棚座念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火以济孤魂;还用纸扎法船,长至七八十尺,临池焚化;还点燃河灯,并有娱乐活动。
在江苏洪泽湖一带还把中元节称为敬孤节。相传,原洪泽湖里有一个水怪,经常上岸吞食村童,村里有位孤身老人召集全村的人商议计谋,由老人化装成村童,身藏毒药,让水怪吃掉自己,毒死了水怪,解救了村童。后人为了纪念舍己为人的老人,在中元节这天,除家家户户给亡灵烧纸钱外,还争相招待孤寡老人。此俗流传至今,便成敬孤节。
11.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以庆贺为主的节日,时在农历秋季的孟、仲、季三个月之中的月半,故得名为中秋节。
中秋节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每逢中秋,夜晚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汉代已有中秋节的雏形,不过中秋节是在立秋的那天。晋时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还未形成风俗。唐初时,八月初一是节日。到唐明皇时,传说有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在八月十五做法,让唐明皇夜游月宫。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就时兴起来了。民间就把八月十五日作为中秋节。
中秋节吃月饼据传也是源于唐明皇。唐明皇游月宫后,每年中秋与杨贵妃赏月。赏月时,一边品尝形如秋月的甜饼,一面欣赏歌舞,这大概是月饼的起源吧。宋代,月饼成为人们喜爱吃的食品,苏东坡有诗描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宋时,月饼开始在饮食市场上出现。当时的月饼还是一种蒸食品,还没有与中秋有多大联系。到了明代,赏月活动盛行不变,而且祭月习俗也很盛行。祭月供品除点灯外,还有团圆月饼。在当时的北京城,市面上已出现了以果作馅的月饼,百姓这天也制成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祝愿之意。在山西一些地方,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到了清代,中秋之夜已是十分隆重了。中秋节人们互相送礼,礼品多为月饼、糍粑、酒等,家家摆上酒宴,装饰中秋佳节。
中秋宴席各地也有异,安徽等地必食塘鱼,江苏一带食烤鸭或盐水鸭,湖南民间说这天是芋头生日,蒸一盆“粉蒸芋头肉”作为宴席上的丰盛佳肴。
中国少数民族也有不少欢度中秋的风俗。鄂西苗族在寨中舞坎上烧枞木油柴禾照月,一家有几口人就带有几条腿的木凳椅到舞坎跳“板凳舞”,边跳边唱,歌颂番薯神的恩德。午夜子时,各家下地挖番薯,蒸熟后全家共食,并祈求番薯神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幸福,故又名番薯节。而拉祜族则是选出最好的瓜果,献祭给为人们分出耕种时令的月亮。祭品用篾桌摆设,全寨大人小孩在月光下围着跳芦笙舞,庆祝丰收,他们称为“月亮节”。
12.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菜萸节”。据史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就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菊花酒,吃“蓬饵”,戴茱萸,以求长寿。到汉朝末年,这一习俗在民间流行了。后来到魏晋南北朝,重阳登高、赋诗赏景成为当时的雅事。
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到了唐代开始盛行。菊花不仅形态美丽,而且有一种傲然性格和刚强气质,令文人大夫礼赞,由之重阳赏菊成为古代的习俗。
此外,有关重阳的谚语也很多,如“重阳无雨一冬干”,“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等。
13.腊八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至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在中国古代,先民多在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所以十二月称腊月。后来这个腊祭的日子就选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即称腊八。到了南北朝时代,腊八就成为祭祀节日了。
腊八节主要是供献天帝、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祭鬼禳灾等,后来又增加了“赤豆打鬼”和吃“腊八粥”等食俗。
腊八节的规定可能与当时佛教的传播和信仰有关。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称“佛成道节”。佛在成道前曾苦行六年,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来一牧羊女供给饭食,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来各大佛寺在腊八时做粥馈赠四方善男信女。传到民间,平民百姓也加以效法,用各色杂粮做腊八粥,并逐渐成为习俗。
另外,中国民间“赤豆打鬼”的传说讲的是共工的儿子死后变成了撒播瘟疫的鬼,这个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有“腊八赤豆打鬼”之说。腊八粥多要豆煮就与此有关。
今天的腊八节,人们仍喜欢吃腊八粥,多用黄米、江米、小米以及各种豆类、杏仁、瓜子、花生、松子等熬成,乃至出现了“八宝粥”这样的风味名吃。
14.“过小年”
民间称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当天晚上称“小年夜”。小年意味一年的结束,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在这一天民间有祭灶、扫尘、采办年货的习俗。祭灶是民间古老的习俗,它的起源可能和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淮南子·汜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祀以为灶神。”旧时,灶神每家必供,它同门神、井神、厕神、中霤神一起成为五位家堂神,职责是保护家宅安宁,不使闲神野鬼骚扰,称为“五祀”。每到腊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朝玉帝,前一天晚上,人们就在锅台边摆上糖果、黏糕等供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焚香膜拜。据说灶王到二十三日就准备启程上天汇报述职,人们惟恐他说人间坏话,就用糖瓜、黏糖把他的嘴黏住,以免引起灾祸。到宋代供品还增加了酒以灌醉灶王,使他告不了状。明清以来,祭灶习俗更盛。
“扫尘”,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掸尘”。北方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则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扫尘的习俗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这种古代先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那也是祈新岁平安的表示,以后才发展成扫尘节。由于是迎接新的一年,又有清洁卫生、除疫灭病的良好习俗,便流传至今而不衰。人们从扫尘日开始一直到除夕,都是忙于操办年货,打扫环境和室内卫生,扫尘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民谚:“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贴对子。”这些正是小年民俗的生动写照。
5. 七夕是那个朝代成立的
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