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七夕节西和

七夕节西和

发布时间: 2022-08-05 16:23:38

⑴ 西和乞巧节的节日起源

巧习俗的历史渊源

乞巧民俗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七夕”文化同源同根。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即织女,又名七仙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⑵ 西和乞巧节的习俗,由来,特产,地域风情等

西和乞巧节是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汉族传统节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节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做等。
唱词
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
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
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
曲调
乞巧歌曲的曲调有三种,即祈神祭祀类歌词、生活劳动类歌词和历史时政类歌词,但歌词内容丰富,数量很多。
舞蹈
有迎巧词、泼又泼调;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道具
有巧娘娘像、五谷供果、巧芽、手袢、头饰、云肩、拂尘、乐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纸、刺绣、泥塑等工艺制品。
风俗自形成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征:
1、活动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间节日中活动时间最长节日之一;
2、崇拜虔诚,仪式隆重。乞巧活动中蕴含着天象崇拜、水崇拜、神灵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个乞巧环节都有隆重而虔诚的膜拜仪式;
3、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乞巧民俗根植于农耕时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对牛图腾的崇拜模式,是农耕文明的典型标志。乞巧习俗与农耕文明一脉相承。
4、活动兴盛程度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活动越兴盛;
5、乞巧过程是重头戏,其实质是女子集中学习生活知识、劳动技能的过程;
6、乞巧唱词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范围广,群众基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
西礼乞巧风俗的分布,以西汉水源头的漾水河、盐官河流域为中心。据调查,西和县主要有何坝、十里、汉源、西峪、姜席、苏合、卢河、兴隆、稍峪、石堡、长道等11个乡(镇)。合计人口265,300人,面积744.4平方公里。礼县主要有红河、宽川、盐关、祁山、马河、永兴、城关、石桥等8个乡(镇)。合计人口201,580人,面积881.7平方公里。 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才使乞巧风俗在西礼得以源远流长、久传不衰

⑶ 西和乞巧节的介绍

西和乞巧节是1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的汉族传统节日。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这一风俗曾一度中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以恢复。乞巧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是一种集信仰、音乐、歌舞等为一体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西和乞巧传承悠久,礼节繁杂,此俗与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动有关,相沿成习,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仪式。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

⑷ 七夕是什么,能吃吗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2006年5月20日,甘肃省西和县申报的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2014年,湖北省郧西县申报的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当国外的“情人节”来到中国后,人们可能比较希望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找到一个类似的日子,于是民众接受了‘情人节’的观念,并落脚于“七夕”上。随着西方情人节的日益走红,七夕在台湾被赋予中式情人节的新内涵。 2005年8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建议将七夕节定为我国的情侣节。

⑸ 西和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 西和的乞巧习俗其实是先秦时期汉族民间祭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可见女修以织闻名传于后世,因系氏族的始祖,故成为织女星。秦先民最早居于汉水上游,因而将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银白色光带也称作‘汉’。‘汉’或‘云汉’、‘天汉’成了银河的通用名称。秦人将位于银河北侧呈三角状排列的一大星两小星称作‘织女’,以纪念自己的始祖。‘汉’既指天上的‘云汉’、‘天汉’,也指发源于嶓冢山、哺育秦人、秦文化的那条大水,即西汉水,而当地人在乞巧活动中供奉的‘巧娘娘’实质上就是织女。”乞巧民俗起源于先秦,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著名民俗学家柯杨教授撰文指出,中国古代的星名,有一部分是以部落领袖、民族始祖、发明创造者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命名的。“织女”和“牵牛”这两个星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当属《诗经·小雅·大东》中的一段文字:“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次,就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据《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汉武帝曾在长安“发谪吏穿昆明池”。他为了象征天河,还令工匠在昆明池畔刻立了石制的牛郎、织女。此事汉代诗赋家多有吟咏,如班固的《西都赋》中说:“集乎豫章之宇,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张衡在其《西京赋》中也写道:“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蒙汜。”据此,柯杨教授认为“把天上的星辰拟人化为牵牛织女,早在先秦和西汉就出现了。
民间故事
有牛女故事
巧娘娘传说
杨二郎传说。

⑹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西和乞巧节已经传承了1800多年,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2008年“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2007年,“七夕贡案”更是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⑺ 西和乞巧的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节日来源:

西和乞巧活动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与当地的天文现象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间传说:

据西和当地传说记载,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耸入云,傲视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观世音菩萨(传说是古代西峪国妙庄王的三女儿修成;西峪国遗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县西峪坪上和皇城上。)应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寿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功德无量,轮番劝酒。她本来不胜酒力,但盛情难却,只好多饮了几杯。当她踏莲云、乘风车归来时,经风一吹,有点晕晕颠颠,一脚不慎,将仇池山的山尖给撞飞了,便成了现今的样子。后来,王母娘娘云游路过仇池山,见险峻异常,心里非常高兴,便在山顶上撒了几把桃核。她有了瑶池的蟠桃园还不满足,有孙猴子捣乱,实在不好看管,于是产生了营造人间仙桃园的想法。这核桃,落土生根,见风就长,越长越高,越长越大,很快便开花挂果。此后,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发七彩仙女来此地采摘。一轮又一轮,桃子酬众仙,别有风味。

话说七彩女中有个小仙女,来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数多了,痴迷上了人间美景,也恋上了山下的一个小伙子。后来,她偷偷溜出了牢笼似的纺织房,悄悄和小伙子结了婚,过起了人间男耕女织的逍遥日子。

仙女配凡郎,气坏了王母娘娘。她风闻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恶煞似的来到仇池山,无情地拆散了这对鸳鸯。后来,小仙女和小伙子坚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斗智斗勇,历经了重重磨难,在观世音菩萨的帮助下,赢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过百年之后,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诺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历史渊源: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据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考证《史记·秦本纪》:“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传说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织而闻名,传于后代。织女的传说同周人始祖中发明了牛耕的叔均传说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男耕女织经济结构反映的牛郎织女的传说。随着西和礼县交界处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说明秦人发祥于西、礼二县一带,因此“乞巧”风俗是秦人古老遗风。

⑻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是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节是传统节日,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日期为农历的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又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我国的非文化历史遗产,也是我国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乞巧节),甘肃省西和县地方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甘肃省西和县一带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显著的地域特点,主要流传于甘肃省东南部的西和县及礼县的永兴、盐官等地。它出现于汉代,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明清两代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传不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风俗曾因受压制而出现衰落,改革开放后重新得到恢复。西和七巧节风俗是集信仰、诗歌、音乐、歌舞、工艺美术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发掘、保护西和乞巧民俗,对促进农耕文明时代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审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⑼ 中国陇南西和的乞巧节是为了纪念什么

到今天,很多地方的有关“乞巧”的习俗和文化都消失了,但是在甘肃省陇南市的西和县,它被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下来。

乞巧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俗,“乞巧”这个词语的意思是向神灵乞求智慧、灵巧和如愿婚配。乞巧节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前夜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才结束,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七个环节。

看过电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可能还有印象,里面有一集就曾经演到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和他的丫鬟,悄悄在书院的角落过乞巧节,还差一点被别人发现身份。

⑽ 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价值

乞巧风俗,是中华民族“七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掘、抢救、保护乞巧风俗,其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 1、对追寻、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特别是对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价值;
2、对农耕文明时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习俗、审美取向及其演变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对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文艺宝库都有一定意义。 1、乞巧活动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学价值;
2、乞巧中产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丰富的舞蹈动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乞巧活动中显露出的妇女们对自然、图腾、神灵、偶像的崇拜,反映了农耕时代人们的习俗信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1、是农村女子娱乐、狂欢、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
2、是女子集中交流学习生活经验,提升自身素质,追求心灵手巧的重要途径;
3、挖掘、保护“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尤其是对提高女子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热点内容
牡丹区附小 发布:2025-07-13 23:54:58 浏览:682
七夕礼物套 发布:2025-07-13 23:53:50 浏览:99
七夕购物车 发布:2025-07-13 23:51:06 浏览:566
燕窝百合莲子 发布:2025-07-13 23:50:04 浏览:586
真三亚茶花 发布:2025-07-13 23:50:04 浏览:22
茶花八宝仙 发布:2025-07-13 23:47:12 浏览:955
两百字的花语 发布:2025-07-13 23:44:20 浏览:164
温岭亮工盆景 发布:2025-07-13 23:43:45 浏览:356
种兰花密度 发布:2025-07-13 23:39:59 浏览:505
樱花碧玺的功效与作用 发布:2025-07-13 23:38:26 浏览: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