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情人节
㈠ 介绍各诗人的代表作啊
1."诗仙"李白
代表诗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 "诗圣"杜甫
代表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3.“诗佛”王维
代表诗句: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
4.“诗囚”孟郊
代表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
5.“诗豪”刘禹锡
代表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6.“诗鬼”李贺
代表诗句: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湘妃》
8.“诗狂”贺知章
代表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9.“诗奴” 贾岛
代表诗句: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10. “诗骨” 陈子昂
代表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11. “诗家天子”王昌龄
代表诗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12. “诗魔” 白居易
代表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13. “五言长城”刘长卿
代表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4. “杜紫薇” 杜牧
代表诗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15. “温八叉” 温庭筠
代表诗句:
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碧涧驿晓思》
16. “诗神” 苏轼
代表诗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㈡ 哈萨克斯坦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在每年的4月15日,哈萨克斯坦情人节也被命名为"霍兹-巴彦日" 。该情人内节与源于欧容洲2月14日情人节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个情人节更注重发扬传统,这个节日也称为 "霍兹-巴彦节" 。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族爱情长诗《霍兹—阔尔别什和巴彦—苏鲁》里的两位男女主人。
每年4月15日,哈萨克斯坦人就会聚集在一起庆祝情人节,借此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人是十分重视自己的情人节的。
哈萨克风格的情人节,综合了现代化与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名族精神,为哈萨克文明起到了传递作用,虽然目前哈萨克风格的情人节知名度未能达到西方情人节的程度,但在哈国国内越来越受欢迎。
㈢ 各个民族风俗习惯 包括节日名称 多答的加分
京族
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氵万)尾、山心、巫头潭吉4个自然村。京族以渔业为主,以农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
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景颇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陇川、 盈江、瑞丽、梁河五县,少部分散居于其他州县。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先后出现了"峨昌"、"遮些 "、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认为景颇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2 0 世纪末叶创制了以拉丁字 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白族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保安族
有人口12212 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是保安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作“回回”、“保安回”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家庭生活习俗及社会等方面与当地回、东乡等民族大体相同。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牧业和手工业。很早就会冶铁的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
藏族
有人口4593330 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达斡尔族
在中国东北富饶美丽的嫩江两岸,生活着一个以农业为主兼事畜牧业和渔猎业的民族--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新疆塔城等地。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斡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大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达斡尔"是达斡尔族自称,"达斡尔"之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根据有关文献记载、传说以及达斡尔族的语言、地理分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研究,达斡尔族与古代契丹族有渊源关系。
朝鲜族
有1920597人,主要分布在吉林和黑龙江、辽宁省,其余散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 朝鲜族的先民, 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
拉祜族
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 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
高山族
现有人口40万,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其余3000多人,散居大陆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高山族有许多支系,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和赛夏人。高山族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以渔猎生产为辅。高山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通用的民族文字 。散居于大陆的高山族通用汉语文。
黎族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 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 ,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哈尼族
现有人口1253952 人。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亻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萨克族
有人口1111718 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珞巴族
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
赫哲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4245 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饶河、抚远两县,聚居在街津口、四排、八岔3 个民族乡。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 "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有不少语汇与满语相同。现在4 0 多岁以下的赫哲族人已不会说民族语,通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过去曾信仰过萨满教。
基诺族
现有人口18021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 傣族自治州景洪县的基诺民族乡,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 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 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1979年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5个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基诺族的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直到50年代初期,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是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无文字,过去多*刻竹木记事。典型的民族服饰是砍刀布和尖顶帽。
满族
现有人口9821180 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旗袍是满族的典型服饰也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门巴族
现有7 4 7 5人。主要 聚居在西藏墨脱县和错那县。门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13世纪错那以南的门隅地区作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在**、经济、文化、宗教上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长期使用藏历、藏币。门巴,原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 ,通用藏语、藏文。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纳西族
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傣族
人口1025128。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边境的弧形地带, 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
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德昂族
现有人口15462。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新中国成立后称崩龙族,1 9 8 5 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其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基本与傣族相同。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昂语支。不少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
东乡族族
现有人口373872。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乡族,历史上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亚一带的穆斯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语基本上同蒙古语相同,同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通晓汉语、汉文。
侗族
现有人口2514014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俄罗斯族
主要散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乌鲁木齐市等地,其余的散居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等省区。中国的俄罗斯族已有将近 2 0 0 年的历史。他们最初是 在1 8 世纪末叶由沙皇俄国迁来的。进入1 9 世纪,又不断有俄罗斯人迁入新疆等地定居,当时他们被称作" 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并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力,正式改称为俄罗斯族。俄罗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在社会上,他们都讲汉语,使用汉文;在家庭中,在与本民族人交往时,他们也讲俄语,使用俄文 。
俄罗斯族人的服饰丰富多彩,男的穿制服、马裤、 皮靴或皮鞋,女的穿连衣裙(俗名布拉祺)。俄罗斯族多信仰东正教。
鄂温克族
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 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 们"。过去是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 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称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藏传佛教。 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 语支。 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鄂伦春族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 屯市、莫力达瓦旗、阿荣旗, 黑龙江省的塔河、呼玛、逊克、嘉荫县和黑河市。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崇拜自然物,有自己的语言 ,无文字。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 斯语支。
柯尔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 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 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 济生活。柯尔克孜族,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 。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县,毛南族以农业为主,以饲养业和副业为辅,主要种 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自称"阿南",意为"当地人",说明他们是该地区的土著居民。 毛南族有自己的民族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没有民族文字,曾用汉字音义拼记过毛南语的民歌等,称"土俗字"。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现通用汉文。
怒族
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人口27123人。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县。怒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怒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与僳僳族长期共处,怒族人民普遍会讲僳僳语。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
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建国后统称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仫佬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部山区,9 0 %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普米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 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 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 "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许多普米人 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撒拉族
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早在元朝时,其先民--中亚撒玛尔罕人经新疆长途跋涉迁徙循化,后与周围的藏、回、汉、蒙 古等族长期相处,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撒拉族。撒拉族自称"撒拉尔" "撒拉回"等是汉人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 语支的乌古斯组。由于和邻近的汉、回、藏等族交往, 也吸收了不少汉语和藏语的词汇。无文字,通汉文。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生活习俗大体与回族相似 。
独龙族
现有人口5817。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僳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 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 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 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
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
布朗族
现有人口82280,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布朗山和西定、巴达、打洛山区,其余的散居在临沧、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 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 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无文字。布朗人兼操汉语、傣语和佤语,部分人通晓汉文和傣文。
瑶族
现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仡佬族
现有4379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 多种杂粮, 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畲族
现有6 3 0 3 7 8 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自称“山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土族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佤族现有人口351974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沧源、孟连、耿马等县。佤族自称“阿佤”,是周秦时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佤族,意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过去长期用木刻和实物记事。20世纪50年代创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碓”等。“圆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边唱边跳,气氛十分热烈。
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裕固族
现有人口10569 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9 世纪中叶,其中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纥。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一个单一民族。裕固族自称“尧乎尔”。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裕固族。裕固族现使用三种语言,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工具。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壮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 世纪5 0 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羌族
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 )。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
乌孜别克族
现有人口12453, 分散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部和北部,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和睦相处。乌孜别克族源于14世纪蒙古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15世纪,金帐汗国解体。居住在撤马尔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区的乌孜别克商人,沿着古代“丝绸之路”,经新疆到内地经商,往来频繁,络绎不绝,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渐在新疆一些城镇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孜别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通晓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舞蹈,优美轻快。
锡伯族
现有人口83629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 吉林等省。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16世纪编入蒙古"八旗"后,其社会组织发生了急剧变化,生产上转入稳定的农业经济。 18世纪中叶,清政府为巩固 西北边防,将部分锡伯族迁往新疆,尔后这些锡伯族在伊犁河谷屯田定居,开拓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锡伯族以勇武骑射著称。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㈣ 情人节源自那个国家
情人节,又名圣华伦泰节,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
情人节名字的由来
《布鲁尔的警句与寓言辞典》说:“圣华伦泰是个罗马教士,由于援助受逼害的基督徒而系身囹圄。他后来归信基督教……最后被人用棍棒打死,卒于二月十四日……。” 古代庆祝情人节的习俗与华伦泰拉上关系,其实纯属巧合而已。事实上,这个节日很可能与古罗马的牧神节或雀鸟交配的季节有关。情人节的特色是情侣互相馈赠礼物。时至今日,人们则喜欢以情人卡表意。情人卡上通常绘有丘比特、给箭射中的心等等。”
起源
说法一: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14世纪以后,人们就开始纪念这个日子。现在,中文译为“情人节”的这个日子,在西方国家里就被称为 Valentine's Day ,用以纪念那位为情人做主而牺牲的神父。 说法二:据说瓦伦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一,那个时代做一名基督徒意味着危险和死亡。为掩护其他殉教者,瓦沦丁被抓住,投入了监牢。在那里他治愈了典狱长女儿失明的双眼。当暴君听到着一奇迹时,他感到非常害怕,于是将瓦沦丁斩首示众。据传说,在行刑的那一天早晨,瓦沦丁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告别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你的瓦伦丁)。当天,盲女在他墓前种了一棵开红花的杏树,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这一天就是2月14日。自此以后,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说法三:在古罗马时期,2月14日是为表示对约娜的尊敬而设的节日。约娜是罗马众神的皇后,罗马人同时将她尊奉为妇女和婚姻之神。接下来的2月15日则被称为“卢帕撒拉节”,是用来对约娜治下的其他众神表示尊敬的节日[3]。 在古罗马,年轻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严格分开的。然而,在卢帕撒拉节,小伙子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心爱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这样,过节的时候,小伙子就可以与自己选择的姑娘一起跳舞,庆祝节日。如果被选中的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的话,他们便可一直配对,而且最终他们会坠入爱河并一起步入教堂结婚。后人为此而将每年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 说法四:来源于古罗马的牧神节(Lupercalia Festival) 这个说法是基督教会庆祝这一天是为了把古罗马的牧神节(每年的2月15日庆祝,为了保佑人、田、牲畜的生产力)基督教化。 在罗马人崇拜的众神中,畜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掌管着对牧羊人和羊群的保护。每年二月中,罗马人会举行盛大的典礼来庆祝牧神节。 那时的日历与现在相比,要稍微晚一些,所以牧神节实际上是对即将来临的春天的庆祝。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是庆祝法乌努斯神(Faunus),它类似于古希腊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潘神( Pan ),主管畜牧和农业。 随着罗马势力在欧洲的扩张,牧神节的习俗被带到了现在的法国和英国等地。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年轻女子们的名字被放置于盒子内,然后年轻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一对男女成为情人,时间是一年或更长。 基督教的兴起使人们纪念众神的习俗逐渐淡漠。教士们不希望人们放弃节日的欢乐,于是将牧神节(Lupercalia)改成瓦沦丁节( Valentine's Day),并移至二月十四日。这样,关于瓦沦丁修士的传说和古老的节日就被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节日在中世纪的英国最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后,他们会互相交换礼物,女子在这一年内成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会绣上女子的名字,照顾和保护该女子于是成为该男子的神圣职责。
㈤ 从化的传统节日
从今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期。现在,清明、端午都过去了,但人们好像也没有因为增加了假期而觉得今年的清明和端午和去年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整座城市除了超市和市场,没有哪里有特别浓厚的节日气氛。由此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传统节日的兴衰是否与放假有关?
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想想时下一些被人们热捧的情人节、圣诞节,大家过这些节日同样没有专门的假期,但为什么一样过得红红火火?笔者以为,这里边大概是因为洋节有文化情调,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被“吃喝玩乐”代替了。现在随便到大街上问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节日有什么文化内涵,我想大部分人的答案恐怕都是:“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确实,除了这些,笔者也不知道在传统节日里该做什么。
不可否认,为传统节日放上一天假,当然可以提醒人们还有这个节日,但是,如果不注意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不为传统节日赋予适合当代人的文化内涵,想让传统节日“不走向衰落”同样很难。现如今,不要说年轻人,即使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对清明、端午等节日的淡漠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算端午不吃粽子,中秋不吃月饼,你会去舞龙吗?你会去划龙舟吗?恐怕更多的人还是会选择好好休息、打游戏、逛街等形式来打发假期吧。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说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没有内涵吗?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很久以前每逢这些节日也都会伴随着正式的仪式活动,但现在这些仪式都成了文化遗产,成了保护对象,再也不能轻易出现在节日里了。不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再有内涵的传统文化也是会日渐淡薄的。氛围越来越淡,传统节日自然也就渐行渐远了。
因此,要想让传统节日过得丰富多彩些,最重要的还是重新挖掘出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让大家重新学习并接受这些内涵,否则,仅靠假期来弘扬,到头来不过是让人们多了一个“吃喝玩乐”的节日罢了,倘若如此,就算放再多的假也难以复兴传统节日的辉煌。
㈥ 哈萨克族有代表性的事物
有:纳吾日子节,冬不拉,阿肯弹唱,吐马克,巴塔。
一、节日:纳吾日子节
纳吾日子节,又称粥日,即以大麦为主的粥,要加七种材料。这个节日在哈萨克斯坦将非常隆重。一般来说,它需要休息一周,在那里也被视为情人节。
二、乐器:冬不拉
冬不拉,又名东不拉、东布拉,北亚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的传统弹拨乐器,在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中国新疆、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哈萨克族、鄂伦春族中尤其流行。
音域范围宽广,适合弹奏一些节奏快速、奔放的曲子。冬不拉琴杆细长,音箱有瓢形和扁平的两种。一般用松木或桦木制作,琴颈即指板,过去多用整木斫成。音箱上有发音小孔,张羊肠弦两根,琴身有羊肠弦品位。冬不拉是哈萨克人的传统乐器。
五、礼节:巴塔
在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里,“巴塔”(即祝福词)无处不在,无 时不说。如从婴儿降生、取名到婚嫁,从宰畜、用饭到出外办事、搬迁异地,从过生日到节庆等,人们都很自然地把致“巴塔”作为重要的礼仪,以此表达对人、对事物的良好祝愿。
针对不同的对象,“巴塔”的祝福内容也不同,如到别人家做客,饭前饭后致“巴塔”,内容是:“愿你的锅里油水不断,求你的餐布(餐桌)美食常在,祝你的全家幸福美满”。
哈萨克人坚信“巴塔”的力量是神秘而强大的,有谚语这样说道:“雨水染绿大地,巴塔成就英雄”、“美好的巴塔能让一个人走好运,没有了巴塔却使一个人遭厄运”。
(6)哈萨克情人节扩展阅读:
哈萨克族族称的由来:
1、认为“哈萨克”这一名称出现于15世纪。当时,锡尔河下游的部分牧民在克烈汗和加尼别克汗的率领下迁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阿布尔海尔汗的统治压迫而东走,因此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2、认为“乌孙”即“哈萨克”的对音。
3、认为“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早在5—6世纪,蒙古高原的一些高车部落越过阿尔泰山和额尔齐斯河西迁,游牧于咸海和里海以北的草原,后来成为拂林(东罗马帝国)以东、阿得水一带的恩屈、曷 、诃 、也末(咽)等铁勒部落。
4、按11世纪的著名语言学家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词典》中说:突厥人形容刀剑等武器的锋利称“哈萨克”(KAZAK)。
南北朝时期,从蒙古高原到东罗马帝国之间,有铁勒族的曷嶻、曷萨等部落,隋唐时期在中亚的西部形成了可萨突厥国,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投归隋朝,跟从隋炀帝东征高丽有功,被封为“曷萨那可汗”,意为“勇健可汗”。
5、哈萨克族的祖先是公元前7世纪至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塞种人。部分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就是居住在中亚的古代“哈斯比”(Kaspey)人和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古代“塞种”(Sak)人的两个部落名称结合而成的。“塞”字古音为“Sak”,以此来译塞种人很贴切。
㈦ 我国现代诗人有哪些
胡 适:鸽子/老鸦/一颗星儿
刘半农:落叶/铁匠/教我如何不想她
康白情:和平的春里
沈尹默: 月 夜
俞平伯:墙 头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邮吻
今生只为莲台笑——“文学研究会”诗群
冰心:春水(选三)/纸船/假如我是个作家
王统照的诗:盆中的薄花/雪莱墓上
鲁迅的诗:梦/他
朱自清:黑暗
周作人:小河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创造社”诗群
郭沫若:夜步十里松原/炉中煤/立在地球上放号/天上的街市/凤凰涅盘
成仿吾:静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湖畔派”诗群
汪静之:伊底眼/蕙的风
应修人:到邮局去/妹妹你是水
潘漠华:再生
冯雪峰:孤独
拣尽寒枝不肯栖——“新月派”诗群
徐志摩:沙扬娜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翡冷翠的一夜/等…
闻一多:死水/红烛/也许/发现/一句话
朱湘: 葬我/雨景/有忆/采莲曲
陈家梦:九龙壁/一朵野花/古战场的夜/相信
饶孟侃:招魂/呼唤
朱大柟:笑/逐客
刘梦苇:铁路行
林徽音: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别丢掉
邵洵美:季候
方令孺:灵奇
于赓虞:影
孙大雨:诀绝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象征派”诗群
李金发:弃妇/里昂车中/夜之歌/寒夜之幻觉/在淡死的灰里……
穆木天:苍白的钟声/落花/雨丝
王独清:我人Cafe中出来/玫瑰花/但丁墓旁
冯乃超:红纱灯/苍黄的古月
蓬子:在你面上
丁香空结雨中愁——“现代派”诗群
戴望舒:我的记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萧红墓畔口占/雨巷
卞之琳:断章/雨同我/第一盏灯/灯虫/距离的组织
李广田:窗/秋的味/灯下
林庚:春天的心/春野
曹葆华:她这一点头
李白凤:小楼
冯至:蛇/我是一条小河/风雨声中的梦/蚕马
何其芳:爱情/季候病/秋天/雨天/预言
施蛰存:桥洞/银鱼
金克木:雨雪/年华/招隐
徐迟: 江南(一)
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理发店
苏金伞:无弦琴/埋葬了的爱情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七月派”诗群
艾 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礁石/鱼化石/大堰河我的褓姆
彭燕郊:殡仪/爱/小船/瀑布
牛汉:华南虎/根/鹿子 不要朝这里奔跑/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青春
曾卓:铁栏与火/悬崖边的树/没有我不肯坐的火车
阿垅:孩子的梦
绿原:航海/萤
胡风:夕阳之歌/为祖国而歌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杜谷:泥土的梦
鲁藜:泥土
冀汸:七月底轨迹
邹荻帆:蕾
公木:难老泉
雏凤清于老凤声——“中国新诗派”诗群
穆 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赞美/春/海恋/诗八首
郑敏:生的美:痛苦*斗争*忍受/五台山的佛像/山神与小鹿/金黄的稻束
杜运燮:秋/闪电/山
陈敬容:飞鸟/力的前奏/背剑者
唐湜:偷穗头的姑娘/背剑者
唐祈:游牧人/老妓女/时间与旗
杭约赫:神话
袁可嘉:岁暮/旅店/母亲
辛笛:刈禾女之歌/手掌/风景
天生丽质难自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群
李 瑛:黄河落日/一只山鹰的死
郭小川:乡村大道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公刘:哎,大森林
张志民:冷却了的钟声
闻捷:苹果树下
此情可待成追忆——“现代派”诗群
纪弦:在地球上散步/十月的台北市/窗/一片槐树叶/你的名字
杨唤:二十四岁/我是忙碌的/乡愁
林泠:不系之舟/阡陌
郑愁予:水手刀/如雾起时/错误
方思:港
羊令野:屋顶之树/陶人赋
一江春水向东流——“蓝星”诗群
余光中:西螺大桥/等你,在雨中/我之固体化/民歌/白玉苦瓜
罗门:伞/窗/诗的岁月/山/麦坚利堡
蓉子:晨的恋歌/青鸟/我的妆镜是一只弓背的猫
覃子豪:追求/距离/瓶之存在
向明:苦楝树/巍峨/生活六帖(其一)
白荻:雁/重量/叫喴
周梦蝶:十月/摆渡船上/树
钟鼎文:褒城月夜/襄樊之树/三峡
夏菁:月色散步
吾将上下而求索——“创世纪”诗群
洛夫:子夜读信/边界望乡/舞者/金龙禅寺/众荷喧哗
痖弦:山神/红玉米/秋歌/坤伶/盐
杨牧:风起的时候/凄凉三犯
辛郁:金甲虫/石头人语/豹
管管:草原上之小树呀/放星的人
商禽:长颈鹿/五官素描/风
叶维廉:水乡之歌
张默:家信/素描六题
泪眼问花花不语——“朦胧派”诗群
北岛:回答/古寺/慧星/宣告/迷途
杨炼:与纸垂直的方向/秋天/镜/大雁塔/诺日朗
多多:春之舞/黎明的枪口余音袅袅/北方的海/从死亡的方向看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惠安女子/双桅船/最后的挽歌
顾城:一代人/远和近/生命幻想曲/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芒克:阳光中的向日葵/雪地上的夜/天空/葡萄园
江河:星星变奏曲/纪念碑/追日/回旋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我曾经向蓝色的天空开枪
食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群三部曲/相信未来
王小妮:我感到了阳光/重新做一个诗人/我没有说我要醒来
严力:还给我/规律/梦是珍贵的遗产
林莽:瞬间
田晓青:海
方含:印象
根子:三月与末日
哑默:海欧
黄翔:独唱/野曽
梦里依稀慈母泪——“新现实主义”诗群
叶延滨:囚徒与白鸽/爱情是里尔克的豹/唐朝的秋蝉和宋朝的蟋蟀
李小雨:夜/盐/红纱巾
梅绍静:碗形心/她就是那个梅
韩作荣:纸上的风景/火狐
张新泉:一个盲人在爱他的孩子/飞来一只晴蜒
吉狄马加:克里拉达的岩羊/彝人谈火
张学梦:人类学
雷抒雁:想起那个人的时候/船
杨晓民:波音747/亡妹/石鸟
羌管悠悠霜满地——“新边塞诗派”诗群
昌耀:鹿的角枝/筏子客/堂*吉诃德军团还在前进/划呀,划呀,父亲等
杨牧:哈萨克素描/古桑树上的红裙裾
章德益:古沙场黄昏/西部太阳
周涛:这是一块偏心的版图/野马群
玉人何处教吹箫——“他们”诗群
于坚:对一只乌鸦的命名/高山/作品66号/事件:挖掘/O档案
韩东:有关大雁塔/山民/一堆乱石中的一个人/我们的朋友
小海:岁暮的雪/北凌河/田园
吕德安:父亲和我
丁当:抚摸墙壁/背时的爱情
普珉:对白色的歌唱/鸽子
吴晨骏:拔起长牙的墙头草
杨克:天河城广场/北方的田野
朱文:我热爱这样的早晨
刘立杆:寄自1997年的明信片
乱红飞过秋千去——“非非主义”诗群
周伦佑:看一支蜡烛点燃
海男:门下的风
何小竹:梦见苹果和鱼的安/梅花的预感
杨黎:对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莽汉主义”诗群
李亚伟:中文系/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们/岛
胡冬: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
日暮乡关何处是——“圆明圆”诗群
黑大春:白洋淀的献诗/圆明圆酒鬼/我在晚秋时节归来
雪迪:饥饿/云
刑天:归宿
五岳寻仙不辞远——“神性写作”诗群
海子:亚洲铜/阿尔的太阳/黑夜的献诗/春天,十个海子/五月的麦地
骆一禾:恐惧/大河/天路/太阳日记
戈麦:誓言/黑夜我在罗德角,静候一个人/眺望时光消逝
李青松:岩画/无名雪/牧归/七夕/我之歌(选章)
莫笑农家腊酒浑——“新乡土诗派”诗群
江堤:手指移植/待归
彭国梁:茶青色的池塘/虹
邢立新:冬天从头上飞过去
指纹:到罗马去/孤独者之歌
庄宗伟:石头开花/酒宴
郭密林:漩涡
姚振函:在平原上吆喝一声很幸福
陈惠芳:明亮的鸟/歌咏青山
吴新宇:紫云英/姐姐的村庄
吕宗林:雪狐
宫哲:越过历史的游子
唐朝晖:没有粮食的孩子
匡国泰:神农氏遗下的号码
十年生死两茫茫——“知识分子写作”诗群
欧阳江河:拒绝/空中小站/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手枪/傍晚穿过广场
西川:仿彼特拉克十四行/夕光中的蝙蝠/一个人老了/书籍/致敬
王家新:瓦雷金诺叙事曲/岶斯捷尔纳克/转变/醒来/纪念
臧棣:伪证/未名湖/榜样的力量/北太平庄立交桥
翟永明:壁虎与我/预感/夏天的阴谋/蝙蝠/身体
张曙光:人类的工作/日子/香根草
孙文波:枯燥/瞬间/河畔之歌
张枣:悠悠/入夜/深秋的故事/春秋来信
陈东东:秋歌之三/秋歌之四/秋歌之五
肖开愚:为一帧遗照而作
席亚兵:深秋
冷霜:紫丁香
蒋浩:短暂的报馆生涯/傍晚的松花江
曹疏影:海报
郭志杰:圣道的帝火烛照天庭
桑克:导游/信件这种古老的东西
周瓒:微火
西渡:为蟑螂而写的一首诗/颐和园里湖观鸦/诱惑
王艾:狂欢节(选二)
胡续冬:关关抓阄
穆青:外汇/秩序
姜涛:爱的坦白(或民主作风)/情人节
林木:今夜,零下5度
清平:献给娟娟的十四行诗(选三)
运交华盖欲何求——“民间写作”诗群
伊沙:饿死诗人/结结巴巴/毛泽东时代的公共浴室/9.11心理报告/唐
侯马:沉默/种猪走在乡间路上/吸血迷情/卖塑料花的农夫/九三年
徐江:猪泪/自由/人渣/世界/花火(选章)
秦巴子:中药房/星空/在鞋城/雪夜凿冰取水
李伟:大哥大/便利店老板
黎明鹏:山丘无动静/回乡
阿坚:没有强大夹持的生活/我不配吸毒/啤酒主义时代
马非:一个清洁工眼中的沙尘暴/彼岸/木工
中岛:我漂亮地被自己打落/花朵和病句
唐欣:雨夜/新居/星空
岩鹰:雨中的鸟/木偶之歌
宋晓贤:1958年/一生/乘闷罐车回家
夜林:梦中奇遇/扎在地面上的一根针
阿翔:雨越下越大/事实
任知:逃离/并非怨恨
贾薇:我看见狗/五次爱情
君儿:然后在另一夜/我无法叫出你的姓名
谢湘南:填海/力气与悲伤
张敏华:日常生活
鲁西西:召唤/诞生
张志:听/“我梦遇死神的列车……”
王顺健:小狗的痛流进高速公路/眼里的婴儿
雷默:割草
余怒:行为/幻想的邻居/风景/十六岁
徐柏坚:怀念狱中的那个秋天(组诗)
独孤九:誓言
萧沉:恒大牌香烟/萧沉在2000年(组诗选三)
魏风华:全部完蛋
陈云虎:玩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第三条道路写作”诗群
莫非:今生今世/蝴蝶是敞开的/大雪中的马停下来/乌鸦向西/时间之门
谯达摩:穿睡衣的高原/避暑山庄/在北戴河燕子窝观日出/在海盐/等…
娜夜:母亲/墓园的雪/飞雪下的教堂
卢卫平:情人节的玫瑰/富人小区的一次意外/在深夜谈一条河的治理/等…
路也:尼姑庵/镜子/女生宿舍
温冰然:滴水观音
简宁:倒影/交谈/回旋
席君秋:有空来坐坐
凸凹:经过装修工地/走进一座大厦/玻璃瓶中的鸟
张耳:山西情歌/第五种取向
李南:在小壁林区/下槐镇的一天
陆苏:老鼠偷走了一本书
禄琴:鹰/雕花镂鸟的刀鞘
刘川:穷人的耐性/一枚硬币/对话
马永波:为一个普通日子的悼词/我纯洁得还不够/死亡的恐惧/等…
谷禾:早晨醒来/反光
杨晓茅:与妻对弈/咖啡夜
墓草:致珠穆朗玛/孔子出世前的民间新闻/午夜八次电话/冬眠的阳具
钱兆亿:冰冻的玫瑰
黄海凤:垂钓
姜宇清:长夏远了/雨前燕子
老巢:零点/不允许太亮的灯光/我的眼前阵阵发黑
讴阳北方:雪落平原
老德:雪地里的三个女孩/无法藏身/为了一张废弃的稿纸
十品:比目鱼/蜂鸟/下午
殷龙龙:出门远行/离开家的小伙子
树才:过去/安宁/冷,但是很干净/从活着的方向
邱勇:上古溶洞
林家柏:古剑自咏
刘文旋:浪子,祖国/十月来临/二月
杨拓:一场雪就这样落下来/有人敲门/雪使大地白茫茫一片
唐诗:唐诗的村庄/酒是父亲的灯盏/唐诗居住的这座城市/藏不住秘密…
庞清明:黄昏中的情人/生命的小兽
韩高琦:麻雀/燕子/蝴蝶
蔡丽双:海鸥/一线天/大佛
海啸:叶子/雪落北京
林童:马或者太阳之路/悬崖/御临河/网络时代的爱情
世人皆与杀,我独怜其才——“下半身”诗群
沈浩波:正午的北京充满比喻/墙根之雪/席琳*迪翁
尹丽川:玫瑰与痒/机关里的抒情岁月/巴黎:捐衣物给非洲灾民
巫昂:傍晚在湖边睡醒/那时在威尼斯/西藏羚羊
盛兴:瞬间的爱情
朵渔:街道两旁的姐姐妹妹/鼠药/高原上
李师江:家乡/大地
南人:立交桥边的少女/马上就要出车祸的男孩
花谢花飞飞满天——“中间代”诗群
安琪:任性/庞德,或诗的肋骨/九寨沟
赵丽华:一个渴望爱情的女人/我看到我在倒退/钞票落入你手中
格式:放学的孩子/干巴姜
马策:香蕉是最危险的水果/木匠小赵的瞬间精神史/听他谈一起枪杀案
黄梵:比喻/象征/“等待云雨中阴黑的鞭子落下”
谭延桐:书里有你哗哗和响的时间/回头再看那些尘埃/一点痕迹也不会留
寒烟:头顶的铁砧在唱/悲歌
唱罢归来酒未消——“荒诞主义”诗群
祁国:自白/打电话/你说
飞沙:路上/门/我和苍蝇同喝一杯茶
牧野:秘密/控制措施/概念/暗语/因为只有上帝/这还是秋天
张小云:忙碌的猫/第三时代
张进步:你说巧不巧
南蛮玉:同居者
远村:我为什么离家出走/走过疯人院/休闲
林子:机遇/破碎的岁月
小荒:摸
佛手:检讨书
海客谈瀛洲——“丑石”诗群
谢宜兴:我一眼就认出那些葡萄/水仙花开一场盛大的宴席/丰收的水母…
刘伟雄:台风夜/天涯
汤养宗:船舱洞房/日食
叶玉琳:一滴水的溅落/沙田
康城:屋顶上的破轮胎/毒药或新鲜空气
伊路:漂流瓶/海中的山峰
总把新桃换旧符——“灵性诗歌”诗群
天乐:总会有人欣赏我/就在这个时候/我在年轻时遇到一个人
蓝野:关机/运河水里的骨头
于贞志:游园/雪/豹
王珍:恍惚
伊人:小巷
周公度:瘦削者
宋尾:劈柴
疼痛:1983年的灰尘
犹抱琵琶半遮面——“新江西诗派”诗群
谭五昌:证词/午夜热线节目/冬天的阳光和一个城市/伤口
滕云:玄歌(选章)
牧斯:少妇
李晓君:丘陵
刘立云:十二枚钉子
纪辉剑:临水而居
阳阳:黄昏
汪峰:石雕/壁虎
胡刚毅:日夜抚摸我心跳的一位知已
谢华丽:雏鹰
颜溶:籍贯
黄小名:感谢水草
三子:阴影在渐渐扩大
程维:纸上吕布/朱丽亚之唇
艾龙:挖土机/谢幕人
渭波:公园里的椅子
邓诗鸿:阳光下的建筑工地/干草垛
圻子:公共汽车驰向黄昏
雁西:黑夜/各色各样的人
江子:古镇的义务讲解员
傅旭华:深夜回家的路上突然发现春天
陈安安:哑巴卖刀
李贤平:和微笑握手
凌翼:翻开一页去年的日记/城市民工
楼河:别离城市
紫薇:空想之地
徐勇:寻找/一个老人
易行:飞往塔克拉玛干沙漠
㈧ “着”多音字组词
着的多音字有:
① zhāo (绝着)
② zháo (着火)
③ zhuó (着陆)
④ zhe (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