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简单
① 关于七夕节的古诗四句简单
乞巧
林杰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七夕
(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
(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韩庄闸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
唐代: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
宋代: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其他诗词
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2、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____杜牧《秋夕》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____佚名《迢迢牵牛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____林杰《乞巧》
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__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____林杰《乞巧》
8、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9、人间梦隔西风,算天上、年华一瞬。____吴文英《惜秋华·七夕》
10、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____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1、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____李商隐《马嵬·其二》
12、恨人间、会少离多,万古千秋今夕。____张埜《夺锦标·七夕》
13、两情缠绵忽如故。复畏秋风生晓路。____王建《七夕曲》
14、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二》
15、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____徐凝《七夕》
16、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____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7、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____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8、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____孟浩然《他乡七夕》
19、东飞乌鹊西飞燕。盈盈一水经年见。____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20、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____李贺《七夕》
② 七夕节简短的祝福语有哪些
七夕简短祝福语一:
1.明月皎皎银河灿,女郎织女心相连。共度鹊桥情无边,一生一世永爱恋内。你我今生把手牵容,共话七夕心缠绵。白首同心在一起,浓情真纯甜如蜜。七夕快乐。
2.鹊桥搭起幸福路,牛郎织女欢喜度。执手相看泪婆娑,含情脉脉恩爱多。美好姻缘天注定,郎情妹意最浓情。今生你我相见欢,相知相守爱翩翩。亲爱的,七夕到了,爱你不变。
七夕简短祝福语三 :
5.缘分的人生是精彩的,诚挚的友情是窝心的;我用温情的心盛满问候与关怀;我用真挚的情满载幸福与喜悦,真切的祝福你:七夕情人节快乐!
6.懂你的心如朗月,温柔;疼你的心如清风,细腻;爱你的心如阳光,热烈。亲爱的,七夕到了,今生只愿温柔的懂你,细腻的疼你,热烈的爱你。
③ 七夕节的由来,简单点。
七夕节的由来
传说古时候有个善良的年轻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负,连家产都没得分,只留给他一条老牛,但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了天条,所以被玉帝贬到凡间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负,所以决定要帮他。一天,它忽然开口告诉牛郎,东边山下有个湖,每天都有七个仙女到湖里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无法返回天宫,就会留下来作他的妻子。听了老牛的话,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们洗完澡要回天宫时,年纪最小的织女才发现自己的衣裳不见了,急得哭了出来,这时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现,要求织女答应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还她,织女看牛郎忠厚老实,便答应了,两人婚后生了一双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但老牛却死了,在死前它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遇到困难时就会派上用场,这是它最后能留给牛郎的唯一一件东西。而织女嫁给牛郎的消息传回天庭后,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织女给抓回来,牛郎为了找回织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咛,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们,此时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头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划!马上出现了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隔两边,牛郎和一双儿女在河边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动容,所以特赦他们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于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无数的喜鹊飞上天去,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一家渡河相会,说七夕当天晚上一定会下雨,这就是牛郎织女重逢后喜极而泣的泪水。
④ 七夕节的由来简单点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版,少女节,香桥会和权巧节会等,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
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汉族民俗活动。
⑤ 七夕节的由来简短
七夕,又名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等。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天象的认知,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人性化描述: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的故事,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宫书〉描述天体运动,有北河鼓,上将,河鼓大星为牵牛星,左右两颗小星星,左右将,为牛郎一对儿女。织女星,又名天孙星(神话传说织女为天帝第七孙女)。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里的"一水",指银河!
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女人的节日,是名副其实的女儿节,与爱情无关;从时序上不难判断,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末秋将至,古代女子们需开始摇动纺车,织布制衣了!
⑥ 七夕节的传说 简单一点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常受哥嫂虐待,与老牛相依为命。无意结识了天上的织女,两人情投意合结为夫妻。
婚后,牛郎织和织女过着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得知织女和牛郎成亲之事,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
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担着一双儿女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挥,昔日清浅的银河霎时间变得浊浪滔天,将牛郎织女隔在银河两边。从此,牛郎织女眼泪汪汪,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准许每逢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于是人间喜鹊飞上天空为牛郎织女搭桥,谓之鹊桥会。据说在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⑦ 七夕节的历史由来(简短点)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对天文星象有认识,并将天空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
简单来说,古人们就是将天上每个星座都与地上的实体地理区域一一对应。
关于牛郎织女的天文星空区域对应地上地域分野,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汉书·地理志》记载了牛郎织女星区对应岭南地域分野。
从历史文献上看,在距今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在东汉时,牛郎织女星象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在古代,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爱情象征, 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更被现代人誉为“中国情人节”。
名称由来
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
牛郎星名称的由来,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而《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
(7)七夕节简单扩展阅读:
简介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七娘生,是发源于中国周朝时期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能追溯至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的七夕为祭祀牵牛星、织女星,被推断为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大约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社会制度限制个人自由,故托言天上星宿以追求慰藉。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
织女星与两旁两颗较暗的星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在此东面可见牛郎星。汉朝以后,开始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适龄男女的节日。
节庆习俗
由于过往女子的针黹技术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诞,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其间结会彩楼,预备黄铜制成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巧。渐渐七夕成为“女儿节”。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乞巧习俗后来演变成许愿,不限于女性乞求巧手和姻缘。农历七月七日也是魁星爷圣诞,求功名的男子会祭拜魁星。在一些地区如日本则变成祈求一切愿望的日子。
广东、港澳七夕的祭品,包括纸扎七姐盘及献给王母娘娘(左上)、牛郎(左下)、七姐及其六位姐姐的纸衣。
由于过往女子的针黹技术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每逢七姐诞,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其间结会彩楼,预备黄铜制成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渐渐七夕成为“女儿节”。
而古人正月及八月、九月都可以乞巧,宋朝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主要是女性祭拜七姐,制作各种食品和传统女红如刺绣等,也会制作其他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结、剪纸等,同时也作为祭拜七姐的祭品。在中国大陆、台湾的大城市中,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
⑧ 七夕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
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被王母娘娘棒打鸳鸯,让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
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⑨ 七夕节的由来 简单介绍七夕节的来历
导读:关于七夕节的由来,大家有不同说法,其实这都是对的,因为七夕节有很多个来源故事和说法,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了。以下是我带来的简单介绍七夕节的来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1、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相信大家都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该故事传说最早则是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而古人为了更好地“分星”,将“牛宿星”与“织女星”合称为“牛郎织女”。后来经过民间的发展,这才有了现在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的美丽故事传说。
2、源于时间数字崇拜
相传七夕节的产生与人们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有关,因为“七夕”月逢七、日逢七,而古代民间又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故而在这些“重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数字的崇拜。同时“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人们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所以人们基于对时间数字的崇拜,慢慢地便产生了七夕这个节日。
3、源于七姐诞
七姐诞,又称七娘会、七娘妈诞等。而所谓的七姐(织女星),她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传说是她的诞辰。所以人们一般在七夕节乞巧,希望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同时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而这个七姐诞,在福建闽南、浙江温岭和台湾等地区即称为拜“七娘妈”,民间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妈这一被奉为保护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天仙。
4、源于生殖崇拜
七夕的另外一个起源就是生殖崇拜,因为“七七”是一个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里面记载道:“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的说法,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七七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而人们因为生殖崇拜,这才有了后来的七夕节。
七夕节的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 Tianqi+CMS 后台管理中心 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⑩ 七夕节的习俗是什么
七夕节的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共(3)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http://www.ce.cn/culture/zt/QixiDay/04/200607/13/t20060713_77240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