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花语集锦 » 萧衍七夕

萧衍七夕

发布时间: 2022-07-29 16:53:49

⑴ 古风美人诗句

1、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玎珰。——牛峤《女冠子·星冠霞帔》

3、愿妾身为红菡萏。——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4、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5、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6、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7、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9、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1、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12、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鹿虔扆《女冠子·凤楼琪树》

13、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14、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

15、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吴均《登二妃庙》

16、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17、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18、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19、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21、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22、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晁端礼《绿头鸭·咏月》

23、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24、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李白《短歌行》

25、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李白《送内寻庐山女道士李腾空二首》

26、青楼旧日,高歌取醉,唤出玉人梳洗。——吴文英《永遇乐·乙巳中秋风雨》

27、牵牛织女,莫是离中。——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28、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顾敻《玉楼春·拂水双飞来去燕》

29、无边家国事,并入双蛾翠。——秋瑾《菩萨蛮·寄女伴》

⑵ 七夕为什么要守夜

七夕守夜乞愿

七月七日,并非“七夕”。七月七日原是岁时性的节日,与牛女神话无涉。这一“良日”古已有之,其节俗包括曝衣、曝书等。“七夕”则依托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而产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其节俗主要有守夜乞愿和穿针乞巧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夏秋之交,正是曝晒旧衣和制作新衣的时节。宋卜子《杨园苑疏》曰:“太液池西有武帝曝衣阁,常至七月七日,宫女出后登楼曝衣。”〔17〕卷31据此,七月七日曝衣之俗,可溯至西汉武帝时。东汉崔《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作曲合蓝丸及蜀漆丸,暴经书及衣裳。”〔18〕76则曝书、曝衣以免虫蠹,渐成习俗。此俗至魏晋尤盛。王隐《晋书》曰:“魏武帝辟高祖(司马懿),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17〕卷31司马懿假病,仍不废曝书,可见七月七日此俗之盛。《世说新语》曰:“郝隆七月七日见邻人皆晒衣物,乃仰卧出腹,云晒书。”〔19〕76《竹林七贤论》曰:“阮咸,字仲容。七月七日,诸阮庭中灿然,莫非锦绨。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标大布犊鼻裈于庭中,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18〕76卧腹曝书、挂犊鼻裈,是魏晋名士七月七日的滑稽表演。可见,七月七日原有的节俗,“曝书策,晒衣裳”〔13〕,都是在白昼举行的。晋潘尼《七月七日侍皇太子宴玄圃园诗》曰:“商风初授,辰火微流,朱明送夏,少昊迎秋。嘉木茂园,芳草被畴,于时我后,以豫以游。”〔18〕76这一“良日”里,达官显贵们还要宴游。这里,潘尼也未提及牛女神话。
从西汉初年开始,牵牛、织女的爱情神话逐渐渗透在七月七日这一“良日”,最终形成在七月七日晚上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等一些新的节俗。七月七日这一白昼的“良日”,渐渐变成了晚上的乞巧节;原本在白昼举行的曝衣、曝书等节俗淡化了,守夜乞愿、穿针乞巧成为七月七日晚上的民俗景观。(注:撰者按:《太平御览》卷31“七月七日”引晋周处《风土记》三则。《风土记》云:“七月初七日重此日,其夜洒扫中庭,然则中庭乞愿,其旧俗乎?”又云:“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饵。今比人惟设汤饼,无复有麋矣。”又云:“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尔雅》曰河鼓谓之牵牛)、织女。言此二星辰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咸云见天汉中有奕奕白气,有光耀五色,以此为征应,见者便拜而愿,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颇有受其祚者。”在第一则中,周处指出,七月七日之成为“良日”,原因是“重其日”。就像古人重视正月一日“元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或者九月九日“重阳”一样,七月七日受到重视,成为“良日”。明李诩曰:“古人之节,抑有义焉。如元旦、上巳、端午、七夕、重阳,皆以奇阳立节,偶月则否,此亦扶阳抑阴之义也。”(见李诩《戒斋老人漫言》卷7,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05-306页)但守夜乞愿,本是这一“良日”的旧俗么?周处提出疑问。在第二则里,“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显然,七月七日这一“良日”的饮食习俗与牛女神话并无关涉。从第三则看,七夕守夜乞愿之俗至晋代已流行。由此,七月七日转为“七夕”之痕迹,或可窥见(参阅《四部丛刊》子部三编《太平御览》第2册)。)《四民月令》和《西京杂记》里保留一些关于七夕节俗起源于西京长安的珍贵记载。
守夜乞愿之俗的最早记载,提及西汉文帝窦后。《初学记》卷7“七月七日”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注引《五王传》曰:“窦后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月七日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有光照室,为后之瑞。”〔18〕76《岁华纪丽》卷3“瑞光”注云:“前汉窦皇后传云:后,观津人也。少小头秃,不为家人所齿。遇七夕夜,人皆看织女,独不许后出。乃有神光照室,为后之瑞。”〔13〕则七夕守夜“看织女”之俗也要溯至西汉初。《四民月令》曰:“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19〕75在牛郎织女欢会之时,百姓向二位星神祈求幸福,守夜乞愿之俗正在形成。崔

⑶ 形容女人特别美的诗句

1、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玎珰。——牛峤《女冠子·星冠霞帔》

3、愿妾身为红菡萏。——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4、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5、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6、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7、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9、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1、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12、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鹿虔扆《女冠子·凤楼琪树》

13、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14、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

15、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吴均《登二妃庙》

16、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17、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18、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19、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⑷ 最早记载七夕的文献是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版女常以七月七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⑸ 形容女子美丽的诗句

1、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辛弃疾《汉宫春·会稽蓬莱阁怀古》
2、星冠霞帔,住在蕊珠宫里,佩玎珰。——牛峤《女冠子·星冠霞帔》
3、愿妾身为红菡萏。——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4、秦女含颦向烟月,愁红带露空迢迢。——温庭筠《惜春词》
5、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
6、愿为东南枝,低举拂罗衣。——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7、珊瑚映绿水,未足比光辉。——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8、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黄庭坚《送范德孺知庆州》
9、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10、河汉女,巧云鬟。——吴文英《诉衷情·七夕》
11、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12、竹疏斋殿迥,松密醮坛阴。——鹿虔扆《女冠子·凤楼琪树》
13、晓帷初卷冷烟浓,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顾敻《虞美人·触帘风送景阳钟》
14、笑十三杨柳女儿腰,东风舞。——岳珂《满江红·小院深深》
15、朝云乱人目,帝女湘川宿。——吴均《登二妃庙》
16、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吴文英《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17、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18、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画舸停桡》
19、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20、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⑹ 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的共同点是什么

萧衍的父亲萧顺之和萧道成是同一个宗室族兄弟的关系。萧道成和萧衍有一定的亲戚关系,但是关系不是很牢固。萧衍的父亲和萧顺之在南齐朝廷为官,萧衍长大后也是南齐朝廷的一位官员。俩人的相同点在于,萧道成和萧衍都是开国皇帝,萧道成是南齐政权的开拓者,萧衍是南梁政权的创立者。萧道成是刘宋末年的一位朝廷官员,官至中军将军。当时,刘宋朝廷腐败不堪,皇室为了争夺政权而自相残杀。随后,军事大权便落在了萧道成手中。公元477年,萧道成决定杀掉后废帝刘昱,拥护刘凖为皇帝。刘凖成为君主后,朝中大权被萧道成所把握。两年之后,萧道成废掉了刘凖,自己成为了皇帝。并且改国号为齐,将都城定在建康。萧道成明白国家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权不稳定,百姓生活困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萧道成广纳建议治理国家。萧道成身为南齐的开国皇帝,只当了四年皇帝。公元482年,萧道成病逝。南齐政权共传到第六任,即萧宝卷成南齐统治者后,南齐政权被萧衍推翻。萧衍原先身为南齐朝廷的官员,因看不惯萧宝卷的荒淫无度,便准备起义推翻萧宝卷。公元502年,和帝吞金自杀,萧衍成为皇帝,并改国号为南梁,成为了南梁政权的创立者。和萧道成一样,萧衍登基后,将南梁治理的十分昌盛,萧衍晚年时期因沉迷于佛学,荒废了朝政。南梁政权也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⑺ 七夕南北朝古诗萧衔

七夕诗
【南朝梁】萧衍
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
妙会非绮节,佳期乃凉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
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怨咽双断念,凄悼两情悬。

热点内容
花器绿植 发布:2025-07-17 08:10:59 浏览:937
浙江花卉协会 发布:2025-07-17 07:56:46 浏览:643
一朵玫瑰6 发布:2025-07-17 07:53:45 浏览:947
单瓣茶花图解 发布:2025-07-17 07:51:12 浏览:592
铜仁荷花机场 发布:2025-07-17 07:33:03 浏览:862
一朵花茶 发布:2025-07-17 07:32:55 浏览:617
三角榕盆景 发布:2025-07-17 07:32:53 浏览:185
情人节报复相亲对象 发布:2025-07-17 07:30:00 浏览:156
兰花花韵脚 发布:2025-07-17 07:22:10 浏览:734
天津西青曹庄花卉 发布:2025-07-17 07:22:10 浏览: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