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2018年七夕节
㈠ 今年七夕是几号
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 戊戌年(狗年)七月初七,今天距离农历2018年七夕节还有4天
㈡ 七月七日什么节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情人节,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少女们往往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乾隆年间《武清县志·岁时》云:“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准备乞巧的年轻妇女和姑娘,事先准备好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晚上对月穿针,谁先穿完七根针就说明谁能成为巧手女。
㈢ 2018年的情人节和七夕节什么时候
2018年的情人节是2018年2月14日,2018年的七夕节是2018年8月17日。具体介绍如下:
1、情人节: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
2、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因被赋予了与爱情有关的内涵,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3)农历2018年七夕节扩展阅读
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
传统七夕节并非情人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源于汉代。乞巧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
从传统故事来说,七夕纪念的是夫妻间忠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情人”。传统的七夕节有特定的内涵和传统,没必要将其更名去和其他节日作类比。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说明全社会都应该把这个节日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七夕节并非“中国情人节”,中国也不存在“中国情人节”。七夕节,是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节日,是国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轻易改变。
㈣ 七夕是什么时候,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农历2018年七夕节的日期:
2018年08月17日 星期五(戊戌年(狗年)七月初七回)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答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
七夕能够送女友的礼物有很多了,我觉得凡是吃的只能算是小礼物,平常送更合适,在七夕这个重要的日子,真不适合送!七夕是爱的日子,如告白,求婚等等,这时送礼就要谨慎一些了,要更能代表自己诚意的礼物,更能表达自己真诚的爱的信物才行。
如:
1.项链,代表将你紧紧锁住,希望你的心里面只有他一个人,没有其它的异性
2.手镯,代表除了想圈住你以外,还暗示了他只疼爱你一个人
3.钻戒,代表爱在心中,情愿为你而受戒,尤其是送上“一生只送一人”的乐维斯
4.手链,代表想绑住你一辈子
5.脚链,代表栓住今生,系住来世,希望来生还能在一起
6.玫瑰,代表爱情和真挚纯洁的爱
㈤ 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七夕情人节,是我国的传统情人节。它源于汉代,并于东晋的《西京杂记》有着详尽内的汉代七夕记载。起初七容夕节又被称为乞巧节,是年轻的女子通过一系列的女工活动,向织女星祭拜,乞求智巧与美好姻缘的节日。七夕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文化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到来,也就是2018年8月17日,七夕节是象征爱情的节日,是纪念“牛郎与织女鹊桥会”的日子!也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在农村,七夕节的别称有很多,最常听到的是“乞巧节”,还有“女儿节”,“穿针节”等说法,其实是,过去农民对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
㈥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中国情人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版中国,是华人地区以权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2019年七夕节是阳历8月7日,2018年七夕节是8月17日,2017年七夕节是8月28日,2016年七夕节是8月9日,2015年七夕节是8月20日。
㈦ 七夕节是几月几日农历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七夕节是2019年08月07日。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版中国及汉字文化权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o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㈧ 七夕节是什么节日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8)农历2018年七夕节扩展阅读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 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2、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3、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4、瓜果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㈨ 七夕节是什么时候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2019年08月07日。
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回,姑娘们就会来答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㈩ 哪天是七夕节
七夕节算的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每年都不同的